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長期做客《今日說法》,、《鏘鏘三人行》等節(jié)目講解犯罪心理問題。 和其他犯罪心理學家不一樣的是,,她往往把成年時期的犯罪心理反推過去,,比如一位弒親案嫌疑人交代作案動機時,簡單的一句“父母管教太嚴格了”,,她就能準確判斷出這孩子小時候不是父母帶大的,。 為什么? 李玫瑾教授說,,“太”是個表程度的詞,,說明在這個嫌疑人的少年時期,有過“不嚴格”的受教育經(jīng)歷,。 果然,,這個嫌疑人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爺爺奶奶極盡寵愛,,長大了回到父母身邊,,適應不了父母的教育方式,逐漸產(chǎn)生心理問題,。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人的心理發(fā)展是有延后性的,父母在撫養(yǎng)孩子期間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這個性格未來就會成為孩子立足的個性,、本性,。 以下,就是李玫瑾教授針對孩子心理養(yǎng)成,、撫養(yǎng)性格,,在第十屆新東方家庭教育巔峰論壇上的演講。 01,、怎樣對孩子做性格培養(yǎng),?我研究認為,從社會廣泛角度來看,,絕大多數(shù)是撫養(yǎng)性格培養(yǎng)這一部分存在問題,,因為性格在心理學中屬于個性部分,個性的問題都是終身的問題,。 后天性格在早年形成。 我常說性格和言語現(xiàn)象非常接近,,小孩剛來到世界上并不會說話,,但是他在1歲張嘴,3歲啥都會說了,,他說的都是必須的,,也就是他聽到什么話說什么話。 性格跟言語學習完全是同類的,,也就是說性格是后天的心理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與人和社會的發(fā)展過程當中的一種固有模式,包括思維模式,,這些模式不是先天的,,取決于后天人的互動。 孩子在18歲之前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意味著心理不成熟,。真正培養(yǎng)孩子性格在孩子未成年前可以做,但是這18年的影響并不均等,,最最重要的時間是在6歲,。 怎么對孩子做性格培養(yǎng),這是很多家長關注的問題,。雖然我們很多家長也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但是那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養(yǎng)育方式。 我們現(xiàn)在壓力比改革開放前大很多,。我們以前除了上班,,下班后沒有什么繁忙事情。現(xiàn)在下班后還有很多事情把我們時間占滿了。 對孩子某些方面進行培養(yǎng),,比如說第一個問題要在孩子3歲時對孩子說不行,,這是很多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的。 農(nóng)村地區(qū)老人帶孩子比較多,。老人帶往往比較寵溺,,這種寵溺早年看不出,你寵他他也不會怎么樣,,但是當他過了12歲,,身高迅速達到成人高度的時候,本來家里面父母和孩子關系很好,,上網(wǎng)成癮,,家長就會說你怎么現(xiàn)在不聽話了,越長大越不聽話,,其實家長不明白孩子不是長大不聽話,,是你前面的性格模式?jīng)]有建立。 我還提出心理撫養(yǎng)或者心理養(yǎng)育的理念,。 孩子不是吃飽喝足就足夠了,,你在某些方面給他建立一些好的規(guī)范,小到家里的規(guī)矩,,大到社會的法律,,社會法律也是規(guī)范。 我是研究犯罪學問題的,,會發(fā)現(xiàn)一些極端的表現(xiàn),;我們說的違法犯罪,實際上都有這個問題,。 分析發(fā)現(xiàn),,少年犯罪者家里面,很多人首先經(jīng)濟上并不貧困,,第二父母都很愛他,,還有爺爺奶奶寵愛。他的問題出在早年被放縱和寵溺,。他上學會覺得難度比較大,,因為初中的課程作業(yè)量比較多了,很多孩子很聰明,,他能學,,但是他不學。 他不學的原因是什么,?坐不住,,而不是學不了,。所以,這個問題上基本上都是性格培養(yǎng)的問題,。 而且,,這個問題麻煩在哪呢?因為心理發(fā)展是順向的,,相當于我們的臺階,。 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在青春期出現(xiàn)的問題,實際上是孩子6歲之前或12歲前這個期間就形成了,,只是積累到第三個階段才暴露出來,。 02、教育好孩子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我認為作為一個家長,,你要想教育好孩子有這么幾個條件,。 第一,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在他完全不能獨立的情況下你去給他帶來快樂,,給他帶來舒服,當他依賴你的時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資本,。 父母要拿出時間自己帶孩子,,然后呢在孩子生病的時候你陪伴在他身邊,在他晚上睡覺之前你給他講講故事,,生活當中你用更多的時間陪他玩,。 要跟孩子建立一種情感的聯(lián)結,。 第二,,在第一個條件的基礎上,第二個條件是要對他有一個性格方面的培養(yǎng),。 這是什么關系呢,? 在管理當中有一個話叫做恩威并施,3歲之前你照顧到位有恩于他,,3歲之后是立威,,這個威不是打他或者罵他,而是你板臉了他就知道這個事不能做了,。 我對于教育的定義是:父母一定親自帶孩子,,讓他依戀你。 第三,,思維模式,,這也是我講的第三個問題。 觀念,,觀到的同時形成的念,。 觀就是眼耳鼻舌知覺到的,,念就是一個結合的想法。現(xiàn)在有很多高智商的人犯罪,,他們不是沒有知識,,可為什么還犯罪呢?這些人缺的是觀念,。 觀念和知識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知識是體系,觀念是隨事而就的,。 假如說今天社會發(fā)生什么新聞,,我們在飯桌上議論,大家在說話孩子在聽,,他可能會形成:這樣的事情不能怎樣對待,,什么事情我不能做,比如說別人家的孩子把人打傷送到醫(yī)院搶救,,爸爸會說這孩子打架不能這樣打,,打架不能打這些地方不能打成這樣,孩子由此有了正確的思維模式,。 如果家長不跟孩子一起生活,,不給他立一些規(guī)矩,他可能就沒有觀念,。因為無論這孩子聰明還是不聰明,,父母早期的培養(yǎng)不到位的話,等他已經(jīng)顯現(xiàn)問題再去做一些事情,,就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我在研究過程當中有這么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滯后反映,,也就是說6歲之前的問題可能會到12歲才出現(xiàn),,它有潛伏期。 為什么12歲前后呢,,因為12歲之前他還比較弱小,,他對父母不會有太強烈的反抗,他反抗不了,;但是12歲之后他可以離家出走,,他腿長了也硬了。 曾經(jīng)有新聞,,父母管孩子,,頭天晚上管,孩子第二天死了,,把毒藥喝了,。還有父親不讓孩子玩手機把手機從樓上扔了下去,,結果孩子就自己也從樓下跳下去了。但是一個6歲的孩子相對不會這樣做,。 我們重視家庭教育,,要注意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教育最好的時間是在6歲之前,。 03,、好性格的養(yǎng)成需要正確的行為方式我還特別強調什么呢?不僅僅是表率,,性格培養(yǎng)很重要的,,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后天的行為方式。 我在很多場合講孩子性格培養(yǎng),。 第一,,在三歲上下對孩子說不,此時他大不了給你打滾,,你不要12歲之后再說,,那個時候再說他就直接離家出走了。 第二,,告訴孩子有什么話要好好說,,要學會溝通。 第三點就是培養(yǎng)孩子如何抵制誘惑,,如何克服自己的沖動,。 這個沖動是什么呢,做這個事我馬上就要做,,等不及,,類似這樣的問題如果在6歲之前,有一些方法讓他知道,,你要得到一個東西可能需要等待的,,這個等待的過程當中你還要表現(xiàn)好,。 在社會生活當中,,我們很多事情不能馬上實現(xiàn),一個人沒有耐性做不了大事,,等待是非常重要的品質,。 還有一個抵制誘惑。誘惑在社會中非常多,,包括剛才說的玩手機,,玩游戲,有的孩子玩玩就可以停下,,有的孩子停不下來,。 要說玩起來誰都愿意玩,,但是為什么有人能停有人不能停?能停下來的一定是受過自我訓練的,,這種訓練有時候越早越好,,早的話就會成為習慣。 我現(xiàn)在有第三代,,孩子到我家來也要玩手機,。我給他規(guī)定時間,不能超過,,我怕傷害他的眼睛,。他當時也不能接受。 我用一些方法讓他知道只能這么長時間,,超過這個時間就不行?,F(xiàn)在他就很懂事。我說到點了啊,,他就會放下,。這個過程實際在前面有了訓練了,他會知道停下來,。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面臨很多的誘惑,如果你知道這個事不對你可以停下來,,這是你一生安全的保障,。這就是性格,性格完全是后天養(yǎng)成的,。 再比如,,職務犯罪,不少出問題的干部很聰明,,工作表現(xiàn)很優(yōu)秀,,人際關系很不錯。為什么會出現(xiàn)腐敗行為,?是在誘惑面前沒有停下來,,如果他們能停下來他就沒有這個危險。 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是怎么來的,?可能源自他們早年的教育,不光是耳聞目睹,,還包括父親母親有意給做的訓練,,通過一些小小的游戲,讓孩子知道什么情況下馬上停下來,。 04,、全社會一起關注母親對幼童的陪伴有的家長就說了,,現(xiàn)在這個社會,夫妻工作都很忙,,有時候加班到很晚,,沒有辦法每天都去陪,有一些什么樣的補救措施來妥善處理這個現(xiàn)實情況,? 一個要點,,人的成長的關鍵期是成年前。 18歲的第一個6年,,也就是孩子6歲前,,一定要陪伴孩子。我們應該通過大量的宣傳,,讓人們逐漸形成正確的認識,,然后形成共識。 就是說如果全社會對孩子成長的6歲之內的關鍵時期母親父親陪伴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識,,我們可不可以通過立法讓孩子在6歲以下的母親的工作時間不要超過多長時間,,把母親的時間留一部分給孩子。 苦了累了,,父母個人可以通過吃苦耐勞來改變,,但是涉及到孩子,我認為不是父母吃苦耐勞的問題,,是父母一定要拿出時間來陪伴,。 我這些年特別想呼吁我們的社會,甚至呼吁立法,,保障家有不足6歲孩子的母親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 我們要知道,養(yǎng)一個孩子,,在這個時候我們可能花3年花6年,,你能做到的事情,如果錯過這個時間,,可能要付出三四倍的時間,,還不一定能達到頭6年就培養(yǎng)的水準。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拿出這個時間,,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可能代價是一生的,,是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希望我們社會認識到,撫養(yǎng)孩子不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民族的事情,,是國家的事情,,為了我們國家更好,為了我們民族整體素質更好,,要給母親一定撫養(yǎng)時間來撫養(yǎng)孩子,。 如果我們不撫養(yǎng)讓老人撫養(yǎng),老人因為到一定年齡以后,,他們對孩子的那種感受和爸爸媽媽是不一樣的,,會有更多的寵溺,除非這個老人是非常有專業(yè)知識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就是說我們很多家庭還會找一些外來的保姆。應該這么講,,保姆撫養(yǎng)問題是很麻煩的,,保姆一對一可能危險性更大,因為很難有旁人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 我們講到有很多自然的東西都是真的,。為什么老天會造出夫妻這樣一個形式組建這個家庭,我們就明白了撫養(yǎng)或者人的養(yǎng)育在家庭內完成最好的,。 心理學領域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最早在二次大戰(zhàn)之后。有很多的孤兒被送到孤兒院,,他們長大以后有很多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以后他們開始調查,他們當時調查想會不會是養(yǎng)育院有虐待行為,,但是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沒有,。 問題在哪呢?養(yǎng)育院是一個上下班制度,,他們照顧孩子是輪班的,,因此孩子沒有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一對一的關系。 母親就不一樣了,,她就是一對一,,所以從此之后我們心理上就用一個詞:依戀,就是人在早年的時候,,完全不能自己獨立生存前,,他是信賴和依靠這兩個連在一起了。 我們更換撫養(yǎng)人,,媽媽把孩子交給老人或者是保姆,,孩子就面臨不斷更換撫養(yǎng)人的問題。 第一我們要通過宣傳讓社會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第二我們應該形成一個共識,,人的撫養(yǎng)模式不同于動物,,有些高級動物也是一對一,但是人的撫養(yǎng)模式最好是一對一放在家庭撫養(yǎng),,而且是全社會給母親養(yǎng)育孩子的時間,。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