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便發(fā)明了瓷器。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積累,,中國瓷器的制造技術逐漸成熟,,造型和圖像也越來越精美,最終讓瓷器成為享譽世界的產(chǎn)品,。自唐宋以來,,中國商船滿載瓷器,橫行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使得中國海商成為大洋的主宰,,也讓不計其數(shù)的白銀涌入了中國。 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掀起了一股收藏中國瓷器的風尚,,當時的學者赫德遜寫道:
不管是皇室或是貴族平民均以擁有華瓷而自豪。1713— 1740年間,,普魯士皇帝選皇后,,通過外交談判,曾以600名魁偉健壯的御林軍衛(wèi)兵和鄰近的君主換取一批中國瓷器,,以為婚禮增色, 成為世界外交史上一件奇聞,。而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也是一位瓷器愛好者, 經(jīng)常光顧巴黎專營中國物品的商店,。1772年12月27日她一次就從該店購進了價值5000利佛爾的5個形狀各異的青瓷花瓶,。 為了照顧西洋人這個大客戶,中國工匠還有意在瓷器內加入西洋文化,,如有些瓷器上繪有西式的樓臺,、圣母耶穌像等,。然而,這些產(chǎn)品很難真正滿足歐洲人的審美需求,,中國的工匠很難領悟西方人的設計, 做出完全符合要求的作品,。 除此以外,,歐洲人進口瓷器,必須使用海運,。而在當時,,瓷器在海上的損害率很高,顛簸的海浪足以讓商人們血本無歸,。因此,,中國瓷器在歐洲賣得十分昂貴。與此同時,,中國人賣出瓷器時,,只收取金銀,因此導致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據(jù)統(tǒng)計,,中國在海外貿易中,至少賺取了11億兩白銀,。而貴金屬的流失,,讓崇尚重商主義的歐洲人惱怒不已。 因此,,歐洲人在利潤的驅使下,,開始追尋瓷器的生產(chǎn)方法。16世紀意大利各地已開始仿制中國軟質瓷器,。1575 -1587年間佛羅倫薩的陶工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指派下,,生產(chǎn)出歐洲第一批瓷器。然而相比于中國的同類制品,,歐洲瓷器實在太過粗劣,,銷路并不好。 因此在許多歐洲人看來,想要制造優(yōu)質的瓷器,,非得去中國取經(jīng)不可,。于是,歐洲人紛紛進入中國內陸,,進入景德鎮(zhèn),,試圖獲取瓷器的燒制技術,。然而瓷器生產(chǎn)是中國匠人的看家本領,怎能隨意示人,?因此,,景德鎮(zhèn)特意規(guī)定,絕不能讓外國人過夜,。 然而歐洲人并沒有因此氣餒,,為了探求瓷器的秘密,他們窮極智謀,。最終,歐洲選擇了上層路線,,也就是收買皇帝,。康熙年間,,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派耶穌會傳教士佩里·昂特雷科萊前往中國,,務必要他找出瓷器的秘密。 到了中國,昂特雷科萊以殷弘緒為名,,進入康熙內廷任職,。在康熙面前,殷弘緒獻上了一瓶珍貴的葡萄酒,??滴跗穱L后,感到十分滿意,。在殷弘緒的要求下,,康熙給予了他景德鎮(zhèn)的居住權,使他能夠近距離的接觸瓷器生產(chǎn),。 其后,,殷弘緒在景德鎮(zhèn)陶工中間發(fā)展教徒,并從他們總結出瓷器的原料以及工序,,并借機將之用信件寄至法國,。殷弘緒的信到達法國后,路易十四如獲至寶,,立即命令將之刊登在的《專家雜志》上,。1717年, 殷弘緒又將燒制瓷器所必須的高嶺土寄往歐洲,在歐洲掀起了一股尋找高嶺土,、仿制中國瓷器的熱潮,。在這種風氣的推動下, 終于1755年在愛陵崗附近發(fā)現(xiàn)了類似景德鎮(zhèn)高嶺土的瓷土層, 并且開始制作真正的瓷器,。 在大間諜殷弘緒的推動下,,歐洲制瓷技術進展飛速。其中,,法國的仿瓷技術進步最快,, 已將中國瓷的設計、裝飾,、彩繪,、與西方軟瓷的燒造工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接受中國的制瓷技術, 對當時整個歐洲的瓷器工業(yè)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伴隨著工業(yè)革命,,歐洲制瓷技術最終超過了中國,而英國取代法國,,成為歐洲制瓷的中心,。到了此時,歐洲不再像以前那樣,,迫切需要中國瓷器的進口,。而瓷器技術的外泄,給中國瓷器出口所造成的損失,,何止千億,?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將本國頂級瓷器——韋奇伍德瓷器作為國禮贈給大清乾隆皇帝,。而韋奇伍德瓷器在技術上,,已經(jīng)超越了中國的匠人。而西方在瓷器技術上的領先,,一直持續(xù)到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