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常有意象,,意在言外,境由意生,,比如“桑榆”,,“東坡”等,,“東籬”也是一個有故事的詞。 1 出處 《飲酒》其五 (晉) 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什么意思呢,? 建一座草房,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受世俗的喧囂,。為什么能這樣,只因擁有一顆淡泊的心,。采摘東籬的菊花,,欣賞悠然的南山。晚間,,,,林間霧氣繚繞,飛鳥結(jié)伴而還,。 這樣的日子與情趣,,我已忘記如何表達(dá)了。 這是陶淵明田園詩中最為人熟悉的,,有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有愜意的心情,還有不爭不求,,寧靜從容的人生態(tài)度,,讓后世無數(shù)凡夫俗子無限向往。 2 陶淵明的“東籬” “東籬”,,字面上理解,,東邊的用竹,葦條,,樹枝等扎起來的園圃,,而不是簡單東邊的籬笆而已。 它應(yīng)該包括三個部分: (1)強(qiáng)調(diào)東邊。而不是西邊,,古人住宅一般都是坐西面南,,朝東意味太陽初升,朝氣與活力,,這是特定的方位文化內(nèi)涵,。還有一種可能,陶淵明的籬笆園圃正好在其屋的東面,。 (2)強(qiáng)調(diào)籬笆,。是用竹子,葦條或樹樁枝條扎成的園圃,,農(nóng)村最常見的簡陋而簡樸的園子,,富有田園生活氣息與田園風(fēng)格,更重要的是,,一種簡單質(zhì)樸清貧的田間生活和一種愜意知足的心態(tài),。 (3)強(qiáng)調(diào)園圃?;h笆只是外在的,,潛在的指向是籬笆圍成的開滿菊花的菊圃,這才有情趣,。陶淵明最愛菊,,他的很多詩都寫菊,比如“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等,。菊圃,,在他看來,更多的是一種人格與精神的寄托,?!熬铡钡奶厥馕幕瘍?nèi)涵從屈原起,比如“春蘭兮秋菊,,長無終兮終在”,,而陶淵明繼承了屈原香草寄志的情懷,只是花中偏愛菊,。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詩中最有意境與情趣的一句,不僅是自然的純粹風(fēng)景,,更是人生的平靜祥和,。 眼前是菊花盛開,,清香四溢,,遠(yuǎn)處是南山郁郁,,悠然可見。近,,可以采菊飲酒,,遠(yuǎn),可以賞目悅心,。雖身處鬧處,,雖田園清貧,卻怡然自樂,,自由自在,。這是陶淵明心中理想田園的樣子。他不在乎世俗的紛擾與喧囂,,只強(qiáng)調(diào)自身內(nèi)在的定力,,不慕名利,潔身自好,,只求清凈無為的生活,。 所以,“東籬”,,在陶淵明看來,,只是一處田間地頭尋常風(fēng)景,代表簡單快樂無欲無求的田園生活,,恰好能夠寄托自己無處安放的寧靜淡泊,,灑脫自由的靈魂。 3 李清照的“東籬” 自從陶淵明發(fā)明了“東籬”一詞后,,許多詩人便都紛紛效仿上了,,不懈追隨陶淵明的田園夢。 比如,, 白居易《閏九月九日獨飲》:“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p> 劉長卿《過湖南羊處士別業(yè)》:“自有東籬菊,,年年解作花?!?br> 歐陽修《漁家傲·九月霜秋秋已盡 》:“烘林?jǐn)∪~紅相映,,惟有東籬黃菊盛,遺金粉,?!?/p> “東籬菊”已成詩詞固定意象,最熟悉的莫過于李清照的《醉花陰》。陶淵明是李清照的偶像,,她自號為“易安居士”,,也出自陶淵明的詩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陶淵明嗜酒,,她也愛酒,文人雅趣總是出奇地一致,。 《醉花陰》 (宋)李清照 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的前期詞,恩愛夫妻分隔兩地的寂寞相思愁,,寫的是纏綿凄切又清新脫俗,。 除了最后一句絕唱外,便是“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這一句顯然借鑒了陶詩的“東籬”一句,然而,,意味卻截然不同,。 “東籬”非“采菊”而是“把酒”,已不是欣賞田園風(fēng)光了,,而是飲酒銷愁,,喝的是菊花酒,這是重陽佳節(jié)的傳統(tǒng)習(xí)俗,,但一個人自斟自飲,,心心念念的人不在眼前,這酒便是苦澀味了,,以酒打發(fā)一個人無聊的時光,,消解離別的相思愁,這“東籬”便不再是陶公筆下的田園,,而是消解寂寞,,一人獨處的冷清幽僻處,。 李清照的“東籬”是對陶淵明隱居情懷與高貴人格的致敬。于貴族女性李清照而言,,高雅的情趣仍在,,但清貧簡單的田園之樂是沒有的,而是優(yōu)雅的女子婚后生活空虛的苦澀與孤寂,,而“東籬”給了女詞人一個寧靜幽雅,,陶冶性情的好去處,。 “東籬”已非真正意義上的菊圃了,,而是寄托情志的一種憑借,更不在乎“南籬”或“北籬”,,是文人學(xué)士高雅與高潔的精神小院,。 相對于“桃花源”的不切實際,“東籬”的田園恬靜雅趣更接地氣,,更能讓文人格格不入,,自由灑脫的個體容易找到回歸處,沒有悲壯,,沒有奇麗,,不再看人臉色,不必忍辱求全,,只是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無論田園生活多么簡單,,無論文人們?nèi)绾涡Х屡c無限向往,,即使身在安靜處,他們也無法割舍與這紅塵的絲絲縷縷,,只有陶淵明能夠真正地放下,,義無反顧的“守拙歸園田”。無數(shù)人的效仿,,不過是人生失意,,理想受挫后的臨時填補(bǔ)與自我安慰。 “東籬”便是自古而來,,無數(shù)人們向往卻沒有勇氣實現(xiàn)的一畝三分地承載的田園夢,。 梁啟超如此評價陶淵明:“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