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臨癥上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巧妙運用「理,、法,、方、藥」四點,,所以辨證,、立法、制方,、用藥,,是中醫(yī)臨癥的步驟,但是,,疾病千變?nèi)f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古人針對八綱制定出了治療的八法,,并隨著表里寒熱虛實的變化,,相互地配合。 何謂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是中醫(yī)治療八法,亦是中醫(yī)常用治法,。本文引用國醫(yī)大師何任先生的觀點,將經(jīng)方對應“八法“,。為臨床運用拓展了思路,。 何任 首屆“國醫(yī)大師” 1940年畢業(yè)于上海新中國醫(yī)學院。后隨父學中醫(yī),。曾開業(yè)行醫(yī),。1955年后,歷任浙江省中醫(yī)進修學校副校長,、校長,,浙江中醫(yī)學院教授、副院長,、院長,,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第二屆常務(wù)理事、浙江分會會長,。潛心于中醫(yī)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中醫(yī)人才。臨床長于內(nèi)科,、婦科病的治療,。中國研究《金匱要略》第一人,喜用“金匱方”,,對濕溫急證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難雜病療效顯著。對《金匱要略》的研究,,頗見功力,,著述甚豐。 1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是使病人發(fā)汗的意思,。凡使用發(fā)汗的藥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將病邪逐出體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等表癥時。由于表癥有表寒與表熱,,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溫發(fā)汗,、辛涼發(fā)汗兩方法,,必須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來運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溫發(fā)汗法:這是利用具有發(fā)散風寒作用辛溫解表藥,,以治療惡寒重、發(fā)熱輕,、頭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脈浮緊等風寒表癥的治療方法,。麻黃、桂枝,、紫蘇,、防風、荊芥等藥物,,以及麻黃湯,、春蘇飲等方劑都是屬于辛溫發(fā)汗的最住藥方。 辛涼發(fā)汗法:這是利用具有發(fā)散風熱作用的辛涼解表藥,,以治愈惡寒輕,、發(fā)熱重、頭痛,、口渴,、舌苔黃薄,脈浮數(shù)等風熱表癥,。藥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等,,方劑中的桑菊飲、銀翹散等,,均是此法的藥方,。辛溫與辛涼發(fā)汗法是應用時的基本原則,在臨癥的應用上,,就不會如此單純了,。必須再考慮病人的體質(zhì)、新病與舊病的兼夾,、表癥與里癥并見復雜的情況,,巧妙地運用其它方法配合,才會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又有助陽發(fā)汗,、滋陰發(fā)汗、化飲發(fā)汗,、表里雙解等方法來加以配合,。 經(jīng)方應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薄督饏T·痙暍病》篇有:“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加術(shù)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奥辄S湯本為傷寒表實無汗之方,,針對濕邪在表,用麻黃加術(shù)微微發(fā)汗,,以散在表之濕邪,。另越婢湯、越婢加術(shù)湯,、桂枝湯,,亦屬汗法范疇。 2 吐法-涌吐病邪與有害物質(zhì) 這是利用能夠引起嘔吐,,或促使病人嘔吐的藥物,,使病邪或有害物質(zhì),能由口中吐出,,以達到治病的方法,。此法通常是用在病情急迫,病邪在焦或中焦部份的一些實癥上,。在臨癥的應用上,,又可分為兩大類: 涌吐停積:因為暴飲暴食,導致積停胃脘,,無法進行消化時,,顯得脹滿疼痛;不慎誤食毒物,,而且時間不太長時,,都可以使用此法。瓜蒂散,、參蘆飲之類都是涌吐停積的方劑,。 涌吐痰涎: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喉風,、喉蛾,、喉痹等癥,,必須用雄黃解毒丸類的方劑,以便催促勇吐毒涎,。此外,,又如中風痰厥、痰涎壅滯胸膈,、喉頭,、鳴聲如鋸,甚至人事不省時,,就要用稀涎散之類的方劑,,催促病人涌吐風痰。 經(jīng)方應用:病邪在上,,通過嘔吐以排除病邪,。《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其高者,,引而越之”是吐法的理論依據(jù),。《金匱·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說:“宿食在上,,當吐之,,宜瓜蒂散,?!边@是病邪在上,,因勢利導的方法。但是吐法用之不當,,易傷正氣,,故目前中醫(yī)臨床上用吐法的不多。 3 下法-攻逐里實 此法主要應用在胃腸積滯,,或熱邪內(nèi)搏的大便秘結(jié)與下?。灰部捎迷谀[脹喘滿,、瘀血內(nèi)蓄等里實邪結(jié)的疾患,,是一種攻逐里癥實邪的方法。由性質(zhì)來說,,可以分寒下,、溫下兩類,由藥方來說,,又有峻下,、峻下兩類。 寒下與溫下:用苦寒性質(zhì)的藥物,,使病人瀉下的方法稱為「寒下」,;大黃,、芒硝等藥物、與三承氣湯等方劑,,就屬于寒下的藥方,。用辛熱性質(zhì)的藥物,使病人瀉下的方法稱為「溫下」,;巴豆,、續(xù)隨子等藥物,與備急丸等方劑,,就屬于溫下的藥方,。寒下的方法,大都適應于腸胃實熱的癥候,;而溫下的方法,,則適用于脾胃寒實積聚的疾患。 峻下與緩下:在使用下法時,,除了要考慮病情的寒熱外,,也要注意病人體質(zhì)的強弱,,采用峻下或緩下的方法,。峻下是猛烈攻下的意思,緩下是緩和潤下之意,。 經(jīng)方應用:病邪結(jié)在里之實證,,宜用下法?!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一般實熱相結(jié)證,,用寒下,。如《金匱·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說:“脈數(shù)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贝诵霸谀c胃之下法。然亦有停痰留飲,,瘀血內(nèi)蓄等證,,須去舊生新,,如《金匱》下瘀血湯、大黃?蟲丸之類屬之,。 4 和法-和解疏滯 和,,有調(diào)和之意。和法是針對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在半表半里之間,既無法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時,,加以和解的一種方法,。小柴胡湯(傷寒論)就是其代表方劑。和法的應用范圍很廣,,既可用于外感熱病,,也可應用于內(nèi)傷雜癥上,是臨床上重要的法則之一,,因此,,不可以等閑視之。 經(jīng)方應用:邪在半表半里或證屬寒熱錯雜,,宜用和法,。和法包含著和解和調(diào)和兩種治法?!督饏T·嘔吐噦下利病》篇說:“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按酥感霸诎氡戆肜?,癥見寒熱嘔吐,雖是論雜病,,卻從少陽證角度,,以疏解清熱,和胃降逆,。 5 溫法-回陽溫中 這是針對陰癥,、寒癥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驅(qū)除陰寒,、恢復陽氣,。此法在臨癥應用上又分為回陽救逆、溫陽袪寒兩大類,。 回陽救逆:這是用熱性藥物組成的方劑,,藉以回復病人的陽氣,挽救危險逆癥的方法。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真中三陰」的急癥或,、熱病汗,、清涼太過而導致「邪入三陰」的危境,在癥狀上可見到惡寒蜷臥,、手足厥冷,、口鼻氣冷、冷汗自出,,嘔吐泄瀉,,或腹中急痛、脈象微細或沈伏等現(xiàn)象,。由于此時已是陰寒凝聚,,陽氣衰微欲絕的生死關(guān)頭,所以,,必須用回陽救逆的方法來急救,,否則將會回天乏術(shù)了。四逆湯(傷寒論)是本法代表方劑,。 溫陽去寒:這是使用溫復陽氣的藥物,,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以復原,達到袪除寒邪,,以及治療疾病的效能,。此法通常用于陽虛里寒的慢性病,如脾胃陽虛的人,,通常會有少氣倦怠,、飲食難化,、大便溏瀉等癥狀,,可用理中湯來治療,這是「溫中袪寒」的原則,。 經(jīng)方應用:寒證宜用溫法,。《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治寒以熱”,,是用溫法之依據(jù),。《金匱·痰飲咳嗽病》篇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飲為陰邪,,易陽氣,,而陽能運化,寒飲自除,,故用苓桂術(shù)甘湯,、腎氣丸之類,。另如溫法方,《金匱》大烏頭煎,、通脈四逆湯均是,。寒與虛常并存之,故溫法亦多與補法配合,,如當歸生姜羊肉湯即是,。 6 清法-退熱降火 所謂清法,就是用寒涼性質(zhì)的方藥,,以達到退熱降火的一種療法,。清法和溫法是相對的,對陽癥的癥狀常有效,,是治熱病的主要法則,。因為熱病的癥狀十分繁雜,清法在運用上,,也可歸納成清氣涼血與熱開竅兩類,。 熱氣涼血:熱病的病候分類,有衛(wèi),、氣,、營、血四個階段,。當邪入侵至衛(wèi)時,,可用辛涼發(fā)汗法(辛涼解表);表邪全解,、里熱熾盛,,出現(xiàn)發(fā)熱、不惡寒,、汗出,、口渴、苔黃燥,、脈洪數(shù)時,,表示熱在氣分,可用清泄氣熱法治療,,白虎湯是代表方劑,;如再入侵到營分,就會有脈數(shù)舌絳,、心煩不寐的癥狀,;或是出現(xiàn)煩躁、譫語、發(fā)斑,、衄等入侵血分的癥狀時,,必須采用「清營涼血」法來治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都是典型的方劑。 清熱開竅:適用于高熱不退,、神志昏糊,,甚至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譫語,、痙攣等「熱入心包」、「熱極生風」等病癥,,至寶丹,、紫雪丹就是有各的方劑。 經(jīng)方應用:清法多用于熱證,?!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熱者寒之”“治熱以寒”,為用清法之理論依據(jù),?!督饏T·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篇之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及《金匱·痙暍病》篇治“太陽中熱”之白虎加人參湯,,治“熱利下重”的白頭翁湯均屬清法,。 7 消法-包含消散與破削兩種 此法適用于痞塊積聚一類頑固性的病癥,或食積,、痰飲,、水濕壅滯的慢性疾病,以漸消緩散的方法,,達到治病的目的,。在臨癥運用上,,可分為消堅磨積,、消食導滯、消痰化飲,、消水散腫四類,。 消堅磨積:這是消散和破削堅硬積塊的方法。凡是因氣結(jié),、血瘀,、或濕痰聚所導致的腫核痞塊,依其病因使用軟堅磨積,或行氣消瘀的方法,,都可算此法,。如消除「瘧母」的鱉甲煎丸等,即是此法最佳方劑,。 消食導滯:本法適用于因飲用太過,,脾胃不運,消化機能呆滯等所導玫的噯腐吞酸,、脘腹脹滿,、惡食倦怠等癥狀。如保和丸,、枳實消痞丸等方劑,,便是專治這些癥正的。 消痰化飲:本法適用于因脾胃氣弱,,水飲不消,,以致凝聚生痰,積于上脘,,感覺有如杯盤狀的積聚物的病癥,。金匱枳朮湯,是消痰化飲的方劑之一,。 消水散腫:本法適用于水氣外溢,、肢腫腹?jié)M、大便溏瀉,、小便不利既不汗又不下的病癥,。實脾飲是此法的代表方劑。 經(jīng)方應用:消法多用于邪結(jié)在里而未盡實者,?!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堅者削之”“結(jié)者散之”,是用消法的依據(jù),?!督饏T·瘧病》篇說“此結(jié)為癥瘕,名曰瘧疾,,急治之,,宜鱉甲煎丸”?!端畾獠 菲?strong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枳術(shù)湯亦是消法,。凡氣郁、血瘀,、停痰,、積食,、癥瘕、積聚多可采用消法,。 8 補法-補益虛損 這是使用滋養(yǎng)強壯藥物,,補益人體陰陽氣血,使一切衰弱癥狀得以消除,,達到病愈的目的,。補法在臨癥上,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來運用,。 補氣:本法適用于倦怠無力,、懶言怕動,氣短自汗,,或因氣虛而引起的脫肛,、疝氣、子宮下墜等癥,。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就屬于本法的方劑,。 補血:應用于面色萎黃,、爪唇蒼白、頭玄耳鳴,、嘈雜心悸,,婦女月經(jīng)愆期、色淡量少,,甚至閉止不行等血虛病癥,。四物湯、歸脾湯等,,都是本法方劑,。 補陰:適用于形體蒼瘦、口干咽燥,、肌膚枯澀,、怔忡驚悸、虛煩不寐,、遺精盜汗,、咳嗆喀血等陰虛病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都是本法的方劑,。 補陽:本法用于形寒祛冷、腰膝酸痛,、少腹冷疼,、大便溏瀉、小溲頻數(shù),、陽痿早泄,、虛喘腫滿等陽虛病癥。桂附八味丸,、菟絲子丸,,都是本法方劑。 經(jīng)方應用:虛證宜補,,《素問·三部九候論》說:“虛則補之,。”《金匱·血痹虛勞病》篇的黃芪建中湯,、酸棗仁湯,、腎氣丸、當歸生姜羊肉湯均屬之,。補法是對氣血陰陽,、臟腑虛損給予補益的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的“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即是,。 何任教授強調(diào):《金匱要略》方之運用,,自以遵守各方原篇主證為依據(jù),視臨床情況,,辨證論治用之,。以古為今用之精神,往往采用辨證與辨病相結(jié)合,,??蓴U大方劑應用范圍。然則方藥之加減,,自當離不開《金匱要略》原意,。 |
|
來自: 石門易卜 > 《醫(yī)方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