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高考,,還有兩天。 每年這個時候,,魚叔都會忍不住懷念起當年為一個目標全力以赴的自己,。 這種專注的拼勁,在以后的人生都很少再會有,。 高考,,簡簡單單兩個字,讓人又愛又恨,。 愛的是,,它給了自己一個用努力改變?nèi)松臋C會。 恨的是,,它讓自己在最美好的青春時光只能日日與習題相伴,。 這場考試被看得太重,以至于我們所有的高中回憶,,都與它有關(guān),。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高考,,高中生活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這部紀錄片,就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 我們都知道,,美國有著領(lǐng)先世界的高等教育,。 但很少有人了解,進入大學前的高中學生,,過著一種怎樣生活,。 他們是否有升學壓力?是否也需要奮力競爭,?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節(jié)目主持人樊登以高中生的身份潛入學校,體驗生活,。 以他的視角,,揭開了美國高中的神秘面紗。 這段真實又充滿思考的旅程,,讓豆瓣上5萬多人給出8.6的高分,。 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它首先顛覆的,,就是我們對學校的定位,。 每每提到學校,絕大多數(shù)中國家長或孩子腦中所浮現(xiàn)的,,是成堆的卷子與課本,。 是一場接一場無終點的考試。 畢竟,,考出好成績才是主要目的,。 但美國的高中,卻并非如此,。 事實上,,這些高中都有點「不務正業(yè)」。 校長們掛在嘴邊的,,根本就沒有成績二字,。 他們的所作所為,放到國內(nèi)可能會招來家長投訴3000遍,。 比如在美國知名的南肯特男子高中,,上課學習只是學校生活的一小部分。 除此之外,,他們需要做大量的校園服務,,掃地、擦桌子,、收拾食堂,、處理垃圾,甚至還有木工活,。 看的主持人目瞪口呆,。 要知道,這可是一所收費不菲的私立高中,。 換國內(nèi),可能恨不得孩子吃飯都要人喂,; 而在這里,,學生們卻要做各類雜活,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對于這些和提高學習成績,、甚至提高個人能力都八竿子打不著的項目,南肯特男子中學的校長解釋說: 男生們要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首先學會看到自己以外的廣闊世界,,為更多的人服務。 在這位校長看來,,培養(yǎng)服務精神,,是立才之本,。 否則培養(yǎng)出再優(yōu)秀的精英,只懂自私與享受,,也并不會對這個社會有多少貢獻,。 這邊廂的男校有神操作,那邊的女校也同樣讓人震驚,。 作為曾培養(yǎng)出美國傳奇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知名高中——波特女子高中,,人家的校訓里壓根都沒提到成績。 這里的立校宣言是: 「要培養(yǎng)年輕女性成為見多識廣,、果敢,、機智、有道德,、國際性的公民」 「世界的建造者」,,這個目光何其長遠。 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還在高中,,學校就為女孩們開設編程課,幫助她們跨入男性主導的編程界大展身手,。 還設立了特別獎學金,,供女孩子們出國交流。 這兩所美國有名的中學,,不論是校長還是普通的學生,,都沒有把高中當作學習的自習室。 在他們的眼中,,高中的功能不僅僅是學習,,更是一個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地方。 雖然高分不是學校的主要目標,,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高中學業(yè)會很輕松,。 來簡單感受下美國高中生的課堂: 上午有兩堂大課。 這聽起來似乎非常悠閑,,然而事實卻很殘酷,。 主持人作為一枚博士,跟著一群高中生上課都感到頭暈腦脹吃不消,。 化學課,,充滿了聽不懂的專有名詞,稍一走神就完全跟不上節(jié)奏,。 但跟不上也得跟,,因為無處不在的隨堂小測驗,只會讓你更加壓力山大。 行吧,,理工科學習失敗,,再去試試「容易」一些的人文課堂。 歷史課,,老師并不按部就班念板書,,那都是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基本功,。 課堂時間寶貴,,就得讓學生大腦持續(xù)高速運轉(zhuǎn)。 你瞅瞅這奇葩提問,,連標準答案都沒有,。 除非學生自己好好閱讀課程材料,課外用心收集信息,,不然如此靈活的問題根本招架不住,。 更何況,學校還都是小班教學,,一共就十幾個人圍著圓桌討論,,蒙混過關(guān)根本不存在的。 不過同學們都早已適應了這種節(jié)奏,。 面對老師頗有深度的提問,,他們的表現(xiàn)令人驚喜。 在有限的時間里,,每個人都能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 學生們的自主思考正是老師所期望看到的,。 傲嬌的歷史老師表示,比起一成不變的標準答案,,他更看中的,,是學生們能掌握真正有用的思維方式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秉持著這樣的理念,老師們才設計了難度不小的課堂討論,,甚至是寫論文的任務,。 這些高中時期就要經(jīng)受的邏輯訓練,都將為學生們的大學學業(yè),、乃至未來人生打好基礎。 上午的必修課程結(jié)束,,下午是各類體育課和選修課,。 在美國,體育課才不會被班主任霸占。 相反,,體育課能玩出花兒來,。 橄欖球、籃球,、冰球,、劃船、馬術(shù)等等一眾運動等著學生挑選,。 藝術(shù)類選修課,,也有聲樂、設計,、戲劇,、繪畫可供選擇。 學校這么做,,倒不是單純?yōu)榱恕杆刭|(zhì)教育」這個口號,。 而是因為美國的大學招生制度,不僅要考察學生的成績,,更會著重關(guān)注學生在體育和藝術(shù)方面的造詣,。 換句話說,學業(yè)之外的體育和藝術(shù)表現(xiàn)越優(yōu)秀,,進入頂尖名校的機會就越高,。 不過,這些課程雖然看起來有趣,,但對于學生來說,,難度都不小。 多樣的選擇擺在面前,,學生們必須不斷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的自主選擇。 不過艱難的選擇之后總會有收獲,。 這不僅僅是指招生時的功利性加分,,更是足以伴隨學生一生的寶貴財富。 體育和藝術(shù),,能夠為學生打開探索世界的一扇窗,。 這樣的人才選拔機制,恰恰契合了美國高中教育的核心思想——為學生進入社會,,成為優(yōu)秀的社會一員做好準備,。 重新審視美國高中的教育和美國大學的招生標準,不難發(fā)現(xiàn): 不論是必要知識的學習,,還是邏輯思維的養(yǎng)成,、社交能力的提高,,再或是藝術(shù)趣味的培養(yǎng)、身體素質(zhì)的增強,。 每一項考察標準,,都對應著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復雜的社會,,不是一場考試或一張成績單就能應付得來的,。 公式定理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想要在社會上生存,,還有太多的技能需要人們?nèi)フ莆铡?/p> 這個道理,,應當在高中教育,價值觀成型時期,,傳達給每一個學生,。 就連在美國課堂只短短體驗幾天的主持人,也不禁陷入沉思: 我們的教育體系和評判標準,,是不是太單一了,? 屬于我們的評判體系,正是高考,。 而高考,,是一場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戰(zhàn)爭。 當然,,不可否認,,在現(xiàn)有的資源條件下,用分數(shù)衡量一切,,仍然是最高效最公平的方法,。 學生們不論貧富,都平等地享受著通過努力來競爭的機會,。 不少人也確實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實現(xiàn)了階層的跨越。 但不應該被忽視的,,是考核體系與社會之間的鴻溝,。 當幾張試卷成為唯一的衡量標準,那么學生,,就只能生活在扁平的書本世界里,。 可畢業(yè)踏入社會之后,我們往往會不知所措,。 因為社會,,并不像學校那樣看重成績。 曾經(jīng)的輝煌,、曾經(jīng)的價值判斷標準,,在復雜的社會里并不適用,。 人生,也不像考試一樣有標準答案,。 就算征服了習題冊,制霸了整個高中,,也很難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風順,。 學校的評判體系和社會的評判體系脫節(jié),讓不少走出校園的年輕人感到迷茫,,甚至無所適從,。 而從紀錄片里,魚叔看到了教育和學習的另一種可能,。 或許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考了多少分,拿了多少獎這么簡單,。 學習,,也并不是枯燥的文字,非錯即對的選擇題,。 也許考試的標準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努力看清, 教育是給予你一生所需的思維能力,。 而學習,,是幫助你探索世界的寶貴技能。 高考完,,人生仍將繼續(xù),。 就算有天走出校園,走入社會,,也并不意味著教育和學習的終結(jié),。 因為學習和思考,是人類改變命運,,甚至改變世界的起點,。 我們不是考試的奴隸。 恰恰相反,,我們是學習的主人,。 唯有不斷探索,才不枉生而為人的樂趣,。 助理編輯:史迪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