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天晨 篆書是最古老的漢字書體,,從漢字發(fā)展來說,歷經(jīng)甲骨,、金文,、大篆、小篆之后,,又演變成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從漢字演變來說,篆書是漢字發(fā)展的源頭,。而從書法藝術來說,,篆書則有一條屬于自己的發(fā)展路線。 散氏盤銘文 早期的篆書完全是一種實用字體,。甲骨文用于卜問,,金文用于祭祀,小篆也是為了記事和通用。而且由大篆簡省而來的小篆,,更具有規(guī)律性,,是為了實用標準化而形成的字體。故而秦代小篆成為了后世篆書學習的最早標準,。 李斯小篆 小篆在當時并沒有自覺的有藝術本能,,小篆的美學價值完全是漢代之后賦予的。李斯成為后世而漢代以隸書而聞名,,漢代的篆書以《袁安碑》為代表,,寬博流暢,字形更加靈動 漢 袁安碑 三國時期的《禪國山碑》和《天發(fā)神讖碑》都有了濃濃的隸書味道,。 三國《禪國山碑》 此后篆書一直都是以篆刻官印的的方式出現(xiàn),,或者作為碑刻的碑額,沒有顯著的特色和發(fā)展,,直到唐代出現(xiàn)一個高峰,,即李陽冰的篆書。李陽冰影響很大,,他的風格沿襲了李斯小篆,,故而后人把這一脈篆書風格稱之為“二李” 唐代李陽冰篆書《三墳記》 宋代篆書當以釋夢英的《篆書千字文》為代表,其風格依然是沿襲“二李” 后來到元代,、明代的篆書都沒有顯著的發(fā)展,,元代吳睿篆書較有特色之外,篆書陷入很長的沉寂期,,沒有美學上的提升,。 元代吳睿《篆書千字文》 到了清代,,篆書才真正產(chǎn)生新的高峰,,而且,這個高峰是一種融合而不是單一的發(fā)展,。在清代,,各種書體都已發(fā)展成熟,毛筆的特性和技巧也都發(fā)展到了一定高度,。這時候,,篆書開始如其他字體一樣,融入書房書寫的常見字體中,。 鄧石如 嚴格來說,,古代的篆書并不是叫“書”,大多都是用于碑刻,,很少看到墨跡,。且書丹于碑上所用的毛筆也都是“改良”過的,并非寫行楷書所用的正常毛筆狀態(tài)??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說道: 商、周用刀簡,,故籀法多尖,,后用漆書,故頭尾皆圓,,漢后用毫,,便成方筆,多方矯揉,,佐以燒毫,,而為瘦健之少溫(李陽冰)書。 鄧石如篆書 可見,,篆書碑刻所書丹都是將書寫工具改良之后而成,,“束毫”和“燒毫”是常見的方法,并沒有真正發(fā)揮自然的毛筆屬性,。故而篆書在古代是非常小眾的,,而真正突破這一點的,且讓篆書真正成為和隸,、楷,、行、草并列書體的,,是完白山人鄧石如,。 鄧石如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于化境,開創(chuàng)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fā)展作出不朽貢獻,。 鄧石如篆書 康有為對鄧石如推崇備至,他說:“完白山人出,,盡收古今之長,,而結胎成形,于漢篆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開百祀,,后有作者,莫之與京矣,。 吾嘗謂篆法之有鄧石如,,猶儒家之有孟子,禪家之有大鑒禪師,,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證自悟,皆具廣大神力功德,,以為教化主,,天下有識者,當自知之也,。 鄧石如篆書 這幾句話把鄧石如抬到了相當?shù)母叨?,可以說,鄧石如對后世篆書書法的習練者影響的確是甚巨的,,之前凡是學篆書,,莫不以“二李”為宗,而后人學篆,,則自鄧石如開始有了其它的選擇 鄧石如雖然也承襲了“二李”的風采,,卻把隸書筆意融入其中,拓寬了人們對篆書的認識,,也讓后來的書家也開始了不同的篆書創(chuàng)作,。很多清代書家是以篆書之外形,融入了其它書體的筆意,。比如吳讓之的篆書就有行草之意,,其筆畫行走并非勻速,而有快慢相間的勢能,,暗藏行草書的內蘊,。 吳讓之篆書 趙之謙則深受魏碑筆法的影響,他的篆書蘊含的是碑派楷書的筆法,,獨樹一幟,。 趙之謙篆書 仔細對比可以看出,趙之謙的楷書和篆書之間的相通關系,。其實是碑派筆法深深影響了他的篆書處理,。 趙之謙楷書 因為內在有了不同字體的氣息律動,就和秦代唐代篆書勻速的用筆氣質不同,,清代時候各體已經(jīng)完善,,文人學養(yǎng)也頗豐厚,,書法技術也多面而嫻熟,故而清人篆書都有其他字體融入其中,。而吳昌碩篆書,,則更顯老辣高古,是其以筆當?shù)?,把篆刻的那種深度摩擦運用到書法之中,。 吳昌碩篆書 故而吳昌碩篆書,用濃墨不做筆畫擺動,,無有順暢,追求澀勁,,感受到筆墨入紙的深深力度,。 吳昌碩篆書 |
|
來自: ***壁虎漫步*** > 《書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