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西域龜茲國白姓王室后裔 龜茲為西域古國之一,,張騫出使西域后,,始為內(nèi)陸所知,,其實當(dāng)時早已立國多年,。龜茲的人種為白色的雅利安類型,其形象可以惟妙惟肖地從一個南北朝時期木質(zhì)舍利盒上所繪的《作樂圖》上看到,。因為王族姓“白”,,有時又譯為“帛”,龜茲人內(nèi)遷后也都跟從王姓,,姓“白”或“帛”,。 龜茲人的內(nèi)遷始于西漢,,晚至唐朝中期,規(guī)模時大時小,,人數(shù)或多或少,。他們遷入內(nèi)陸,始則聚居于一兩個地方,,后因各種原因,,逐漸擴(kuò)散至大河南北。內(nèi)遷的龜茲人先后涌現(xiàn)了許多風(fēng)流人物,,為開發(fā)我國北方地區(qū)作出了杰出的貢獻(xiàn),。 1997年10月,河南省伊川縣彭婆鄉(xiāng)許營村北萬安山南麓,,出土了一塊唐朝士人皇甫煒夫人白氏的墓志,,談到了白氏家族名人及其轉(zhuǎn)徙的軌跡。志文說: 白氏,,其先太原人也,。在春秋時,勝以勇果著,;當(dāng)戰(zhàn)國際,,起以英武聞。既我唐受命,,孝德以破虜安邊,,軍功為最;曾祖 ,皇揚州錄事參軍,。祖季康,,皇宣州溧水縣令。父敏中,,即今相國,、節(jié)制荊門、司徒公也,。岳降融姿,,天生焯器,幼而聰悟,,鄉(xiāng)黨稱奇,。長慶之年,登進(jìn)士甲科,,由是聲華籍籍,,為諸侯之靈珠矣。太和三年,婚博陵崔氏寬第五女,,開成五年生夫人,。自是升踐朝倫,參掌賓密,。今上登極之始,,首命臺衡,弘益蒼生,,蕩滌邪穢,,皆曰宰相輔國,中為警策矣,。大中二年,,以長女歸于煒。大中五年,,司徒守司空,,兼門下平章事,兼分阝寧節(jié)度使,、京西諸軍都統(tǒng),,鎮(zhèn)撫羌□,廓清邊鄙,。大中六年,,以檢校司徒平章事,移鎮(zhèn)西蜀,,煒尋與前夫人同歸于洛,。前夫人寢疾,煒 方 在究,不克省親,以大中七年;歿于東都,。及煒再齒人倫,,從事分陜,九年十一月,,□假匍匐訴于司徒公,,公以煒早忝科第,柔而自立,,遂繼姻好,,十年二月廿五日,又以夫人歸于煒; 由墓志可知,,皇甫煒先后娶宰相白敏中的長女和次女為妻,。皇甫煒在其妻子的墓志中,,詳細(xì)敘述了白氏祖輩的名人,,更充分地記載了岳父白敏中的一生事跡,。志文中提到的白孝德,,《新唐書》卷109《白孝德傳》說他是“安西胡人”,。“安西”指唐朝安西都護(hù)府的治所“安西城”,,也就是龜茲國的首都伊邏盧城,,因此,所謂“安西胡人”,,實際上是指龜茲國人,。白孝德原是龜茲國的世子(國王的長子),其弟名叫白孝節(jié),。唐朝發(fā)生“安史之亂”,,唐肅宗向安西、北庭二都護(hù)府及西域各國征兵“勤王”,,白孝德響應(yīng)唐肅宗的號召,,率龜茲國精兵三千,隨安西,、北庭名將李嗣業(yè),、馬 入關(guān),先后隸屬于郭子儀,、李光弼的麾下,,收復(fù)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被唐朝封為昌化郡王,,留居于內(nèi)陸,,再未返回西域,因此,,其父死后,,其弟白孝節(jié)繼位為龜茲王。建中元年(780),,白孝德死于長安城,。皇甫煒為其妻作墓志,,說白孝德是白氏的前輩名人,,事在大中十三年(859),距白孝德之死僅79年,。有關(guān)白氏的家史,,皇甫煒必然從其岳父白敏中那里得來,而白敏中于長慶初年即已考中進(jìn)士,,距白孝德之死僅40年,。白敏中后來拜相,,職位極高,用不著去攀附白孝德,,為己增光,。因此,白敏中說自己是白孝德的本家,,必是事實,。《北夢瑣言》卷5《中書蕃人事》引李肇《國史補(bǔ)》,,說白敏中是“蕃人”,,《唐摭言》卷13《敏捷》條,記載白敏中宴請廉問長沙的常侍杜蘊(yùn)時,,自詡“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闕掌洪爐”,可見他出身于“西蕃龜茲”是毫無疑問的,。 白氏墓志中提到的祖先,,與《舊唐書》卷166《白居易傳》提到的白居易的祖先頗有關(guān)聯(lián):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北齊五兵尚書建之仍孫。建生士通,,皇朝利州都督,;士通生志善,尚衣奉御,;志善生溫,,檢校都官郎中;溫生钅皇,,歷酸棗,、鞏二縣令;钅皇生季庚,,建中初為彭城令;自钅皇至季庚,,世敦儒業(yè),皆以明經(jīng)出身,。季庚生居易,。 按:白氏的曾祖,即白敏中的祖父名 ,,白居易的祖父名钅皇,,同屬白氏的“金”字輩;白敏中之父名季康,白居易之父名季庚,,同屬“季”字輩,。他們應(yīng)當(dāng)是堂兄弟,,可知白居易也是龜茲后裔。 白敏中曾經(jīng)拜相,,因此,,《新唐書》卷75下《宰相世系表》列有他的世系,改列作現(xiàn)代表格形式,,應(yīng)為: 白建—士通—志善—溫— 钅皇—————————季庚—居易 (宰相表誤為 )—季康—敏中 由宰相表可知,,白敏中與白居易的曾祖父同為白溫,。白氏墓志和宰相世系表將白居易和白敏中的遠(yuǎn)祖追敘為秦將白乞丙,、白起和楚貴族白勝,這是白氏后裔攀附上古名人,,用以光耀門楣的弊病所致,,不能當(dāng)真。白敏中既是“蕃人”,、“十姓胡中第六胡”,,與白孝德同氏族,則白居易也必然是龜茲移民的后裔,。 無論白氏墓志,,還是《舊唐書·白居易傳》,都說他們的祖籍是太原,,然而,,無論歷史文獻(xiàn)還是考古資料,都不見兩漢和魏晉有龜茲移民被安置在太原的記載,。白氏家族是何時出現(xiàn)在太原地區(qū)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 武安君起賜死杜郵,,始皇思甚功,封其子仲于太原,,故子孫世為太原人,。二十三世孫太原太守邕,邕五世孫建,。 這就是說,,白氏家族早在秦朝即已居住在太原,這是不可信的,?!对紫嗍老当怼氛f始皇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純屬杜撰,。 關(guān)于白氏家族遷居太原的時間和事實,,新近陜西省渭南縣渭河之北出土的《白敏中墓志》有這樣的記載: 謹(jǐn)按:白氏受姓于楚,本公子勝白邑,,有大功德,,民懷之,,推為白公。其后徙居秦,,實生武安君,,太史公有傳,遂為望族,。元魏初,,因陽邑侯包為太原太守,子孫因家焉,,逮今為太原人也,。 墓志將遠(yuǎn)祖推定為楚國貴族白公勝和秦國名將白起,純屬附會,,但有一點說得比較真實和清楚,,那就是:白氏家族遷居太原的時間是元魏初期,原因是高祖白包(《宰相世系表》誤為白邕)成為北魏的太原太守,,子孫們因而留居太原了,。 白氏家族的一支遷居太原之前,其籍貫在何處?《舊唐書·白居易傳》有這樣一段記載: 初,建立功于高齊,,賜田于韓城,,子孫家焉,遂移籍同州,。至溫徙于下圭阝,,今為下圭阝人也。 唐時韓城屬同州管轄,,同州的治所在今陜西大荔縣,,兩晉南北朝時為馮翊郡的治所。據(jù)上文《廣武將軍□產(chǎn)碑》后題名的研究可知,,這一帶是龜茲移民白氏家族的聚居區(qū),。顯然,白溫由太原西遷,,是返回了祖先居住的故地,。由此可以得知,其祖先白包是由渭河以北一帶的白氏家族聚居地東遷太原的,。 白氏家族是因為什么事故,,由渭河以北的聚居地東遷太原的?北魏初期,發(fā)生于渭河以北的最大事故莫過于羌胡爆發(fā)反抗北魏統(tǒng)治的斗爭,。北魏進(jìn)占渭北地區(qū)前,,這里為夏國赫連昌所統(tǒng)治。5世紀(jì)前期,,北魏太武帝一再親征夏國,,生擒赫連昌及其弟赫連定,,攻滅夏國,渭北地區(qū)歸屬北魏,。太平真君初年,,北魏用兵吐谷渾和柔然,向渭北諸族加強(qiáng)征索,,渭北諸族群起反抗,,龜茲移民也參加了這場暴動?!段簳肪?下《世祖紀(jì)》記載: (太平真君六年)九月,,盧水胡蓋吳聚眾反于杏城。冬十月戊子,,長安鎮(zhèn)副將元紇率眾討之,,為吳所殺,,吳黨遂盛;十有一月;蓋胡遣其部落帥白廣平西掠新平,,安定諸夷酋皆聚眾應(yīng)之,殺氵開城守將,,蓋胡遂進(jìn)軍李潤堡,,分兵掠臨晉;庚午;詔殿中尚書乙拔率五將三萬騎討蓋吳,西平公寇提三將一萬騎討吳黨白廣平,。 “太平真君六年”即公元445年,。杏城故址在今陜西黃陵縣西南。新平郡的轄地包括今陜西彬縣,、長武,、永壽和甘肅涇川、靈臺等地,。李潤堡為羌族聚居重鎮(zhèn),,在今陜西澄城縣西南。蓋吳為稽胡首領(lǐng),,稽胡屬南匈奴別部,,當(dāng)時的住地在今陜北,與羌族和龜茲移民雜居在一起,,因此,,當(dāng)蓋吳率領(lǐng)部眾起義后,龜茲移民和羌人群起響應(yīng),。白廣平無疑是龜茲移民的首領(lǐng),,起義后成了蓋吳的部將和得力助手。暴動者的勢力猶如燎原之火,,燃遍了陜北和甘肅東部,,甚至一度圍攻過長安鎮(zhèn)(今陜西西安市),,使北魏統(tǒng)治者十分震驚,太武帝拓跋燾不但派大將率重兵鎮(zhèn)壓,,后來甚至鸞駕親自西征,。同書接著說: (太平真君七年)二月丙戌;北道諸將乙拔等大破蓋吳于杏城,吳棄馬遁走;三月;車駕旋軫幸洛水,,分軍誅李潤叛羌;五月癸亥,,蓋吳復(fù)聚杏城,自號秦地王,,假署山氏,,眾旅復(fù)振。于是遣永昌王仁,、高涼王那督北道諸軍同討之;秋八月,,蓋吳為其下人所殺,傳首京師,,永昌王仁平其遺燼,。高涼王那破蓋吳黨白廣平,生擒屠各路那羅于安定,,斬于京師,。 “洛水”為渭河的支流,斜穿羌人和龜茲移民的聚居區(qū),?!败囻{旋軫幸洛水”,意為太武帝至前線督戰(zhàn),。在北魏大軍的全力鎮(zhèn)壓下,,暴動者終于失敗,蓋吳為其二叔殺害,。白廣平雖然敗北,,但不知下落。起義民眾被殘酷殺害,,李潤堡的羌人遭到屠城的報復(fù),。由于這里的羌胡遺民仍多,太武帝拓跋燾事后駐以重兵,,嚴(yán)為管束,。至于龜茲移民,因為人數(shù)較少,,北魏統(tǒng)治者大概采用了一貫的對待俘虜異族的政策,,將他們內(nèi)遷至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附近,便于加以控制。隨著時間的流逝,,情況的變化,,東遷的龜茲移民首領(lǐng)白包成了北魏的戰(zhàn)將,立功封侯,,被任命為太原太守,,率眾駐守太原,其部落和親族留居太原,,生息繁衍,。白居易和白敏中等人之所以自認(rèn)“太原”為其籍貫,原因就在于此,。 根據(jù)上文所引的《唐白敏中墓志》可知,,陽邑侯、太原太守白包的第五世孫為白建,,白氏家族仍居于太原,,歷時已達(dá)一百余年。又據(jù)上文所引的《舊唐書·白居易傳》,,白建立功于北齊,,賜田于韓城,以白建為首的部分龜茲移民又從太原返回了渭河以北的韓城,,重歸一百多年前的故鄉(xiāng),。三世之后,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溫又從韓城遷居下圭阝,,這一帶仍是龜茲移民的故地。白溫的子孫又在這里居住了4代,。白居易即生長于下圭阝,。在他所撰的詩賦中,多次提到渭河和華山,,如《汛渭賦》:“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一人;川有渭兮山有華,,澹悠悠兮可賞目,。”“省”指唐朝的中書省,,機(jī)構(gòu)設(shè)在長安城(今西安市),,可知白居易的家離長安只有一百里,每月休假時,,即可歸家一次,。該賦又說:“門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逼浼译x渭水只有百步之遙,,每日都要到河邊去賞玩三次?!妒局T弟侄》詩:“東窗對華山,,南 當(dāng)渭水?!卑拙右椎墓示?,門是朝南方的渭水開的,從東窗可見高峻的華山,?!吨氐轿忌吓f居》詩也說:“舊居清渭曲,開門當(dāng)蔡渡,?!卑拙右椎呐f居在渭河北岸的河灣上,朝南的大門正對著蔡家渡口,。從白居易的詩文看,,自白溫以后的祖塋,一直都在下圭阝,,家族成員雖然外出為官,,奔波于天南海北,但是去世之后,,都要歸葬故塋,。白敏中即歸葬于故塋,所以,,他的墓志即出土于陜西省渭南縣渭河以北的唐朝下圭阝縣故地,。 唐朝封爵,總以籍貫命名,,白居易也不例外,。據(jù)《舊唐書·白居易傳》:“太和二年,轉(zhuǎn)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食邑三百戶”,古晉陽郡治即在太原,,這是以遠(yuǎn)祖白包至白建的故居為封號,。“開成元年,,除同州刺史,,辭疾不拜,尋授太子少傅,進(jìn)封馮翊縣(當(dāng)作郡)開國侯,?!表n城、同州,、下圭阝都屬馮翊郡,,這是以白建至白居易的故居所在為封號。 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陽,,白氏家族的一支又遷徙至今河南省的中部,。關(guān)于此事,《舊唐書·白居易傳》記載得十分詳細(xì): 初,,居易罷杭州,,歸洛陽。於履道里得故散騎常侍楊馮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會昌中,請罷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與香山僧如滿吉香火社,每肩輿往來,,白衣鳩杖,,自稱“香山居士”;大中元年卒,時年七十六;無子,,以其侄孫嗣,,遺命不歸下圭阝,可葬香山如滿師塔之側(cè),,家人從命而葬焉,。 按:白居易于長慶二年(822)七月受任為杭州刺史,三年滿期,,入朝改官為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洛陽,,買得履道里的楊馮故宅,,寬敞幽雅,地近香山,,虔誠信佛,,與香山名僧如滿交情深厚,致仕(退休)后自稱“香山居士”,,死時遺囑,,葬于香山,不歸下圭阝祖塋,親屬子女因而以洛陽為家,,龜茲移民后裔又?jǐn)U散至洛陽,。至今洛陽市郊有白磧村,為白居易后裔聚居的要地,,村中藏有《白氏家譜》,,以白居易為洛陽白氏之祖,現(xiàn)已傳至55代了,。
五,、結(jié)論 西域的龜茲國人內(nèi)遷,自西漢開始,,至唐朝為止,,前后長達(dá)一千余年,浸潤擴(kuò)散至現(xiàn)代的甘肅,、陜西,、四川、山西,、河南等地,,其人數(shù)相當(dāng)可觀,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許多名人,。東遷的古代西域龜茲國人為締造偉大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燦爛的中華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