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使用的藥物,,其“毒”的涵義和現(xiàn)代藥學“毒”的涵義不盡相同,。正確理解中藥的“毒”與“毒性”對全面認識中藥藥性和確保中藥臨床應用安全至關(guān)重要。 一、“毒”字本意的考證 中醫(yī)藥學中的毒是具有豐厚人文底蘊的概念,。欲準確理解其涵義,,首先應該明確漢字中“毒”字的本意。 “毒”在小篆里的寫法 : 上面是個生“ ”即生命,,下面是個毋“ ”即否定,,拒絕,;連起來就是生命所拒絕的有害物質(zhì)。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云:“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從‘ ’,,毐聲,。”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第一篇》中具體解釋道:“毒”兼善惡之辭,,猶“祥”兼吉兇,,“臭”兼香臭也。又云:“字義訓厚,,字形何以從 ,?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猶歷歷也。其生蕃多,,則其害尤厚,,故字從艸,引申為凡厚之意,。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所謂“毒,厚也”的厚,,本意應該是一個中性形容詞,,表示“多也”“重也”“劇也”“峻也”等??梢姟皭憾瘛笨芍^之“毒”,“善而厚”亦可謂之“毒”,。歷代文獻記載“毒”字的涵義多指“惡而厚”(害,,毒害),而極少指“善而厚”(利,,有益),。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毒”字有“惡”的含義,,卻不知道其為中性形容詞,表示“多也”,、“厚也”等,,還有“善”的含義。 二、傳統(tǒng)中藥“有毒無毒”理論的科學內(nèi)涵 傳統(tǒng)中藥“毒”的涵義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毒”即指藥物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性質(zhì)。中藥“有毒”與“無毒”是相對而言的,?!盁o毒”的藥物一般性質(zhì)平和、偏性較小,、毒副反應少,。現(xiàn)代藥學認為,,“有毒”藥物治療劑量范圍小,,安全性低。用藥劑量稍超過常用治療劑量范圍即可對機體產(chǎn)生損害性作用,,甚或?qū)е滤劳鍪录l(fā)生,?!盁o毒”藥物藥性較平和,常用治療劑量范圍較大,,安全性高,。一般對機體無明顯損害性作用,而大劑量應用可能對機體造成傷害,。 廣義的“毒”主要有以下幾種涵義,,包括藥物的總稱、藥物的偏性,、藥物的烈性及藥物的毒性,。 /////1.藥物的總稱 “毒”是指“藥”,即“毒”與“藥”通義,,指凡藥均可謂之為毒藥,,藥即毒,毒即藥,。先秦諸子百家論“毒”,,基本上是以“毒”為藥,以藥為“毒”,。如《淮南子·修務訓》中有“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這里的“七十毒”,,并非七十種毒藥,,而應理解為七十種藥物。 /////2.藥物的偏性 中醫(yī)藥學認為,,藥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就在于他具有某種偏性。臨床用藥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糾正陰陽盛衰,,調(diào)整氣血紊亂,。古人常將藥物的這種偏性稱之為“毒”。如金代《儒門事親·卷二》云:“凡藥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為之毒,,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勝”,。明代《景岳全書·類經(jīng)》將中藥毒概括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yǎng)人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爾。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可見,,每種藥物都具有各自的偏性,中藥理論將這些偏性統(tǒng)稱為“毒”,。 /////3.藥物的烈性 有毒的藥物,,大多性質(zhì)強烈,作用峻猛,,極易損害人體,,常用治療量范圍較小,安全性低,。藥量稍微超過常用治療量,,即可對人體造成傷害。 張景岳《類經(jīng)·脈象類》指出:“毒藥,,謂藥之峻利者,。”根據(jù)藥物的峻烈之性,,傳統(tǒng)中藥將藥物進行了分級,。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按毒性大小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素問·五常政大論》亦有大毒,、常毒,、小毒和無毒之說?!侗静菥V目》中312種藥物標明有毒,,并按照毒性大小分為大毒、小毒,、微毒,。《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將中藥的毒性分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3個層次。 一般說有毒者力強,,無毒者力弱,。如大黃與巴豆均為瀉下之品,但大黃無毒而力較緩,,巴豆有毒而力峻猛,,肉桂、附子雖為補火助陽之品,但肉桂無毒而力緩,,附子有毒而力強,。 /////4.藥物的毒副作用 中藥“毒”的概念逐步演化,從藥物總稱過渡到藥物的偏性,、峻猛之性以至于藥物的毒副作用,。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根據(jù)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首次提出系統(tǒng)的毒性分級理論。上品“無毒”,,中品“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秱s病論》收載藥物184種,其中常見有毒中藥30多種,,絕大多數(shù)采用炮,、熬、洗,、炒,、煅(燒)等炮制方法進行減毒處理。后世許多本草書籍在具體的藥物項下,,均有有毒無毒的記載,。 三,、現(xiàn)代醫(yī)學對藥物“毒性”的認識 現(xiàn)代醫(yī)學的“毒性(toxicity)”是指物質(zhì)對機體產(chǎn)生有害作用的力度,中藥的毒性是指中藥作用于人體后所產(chǎn)生的損害性,,用以反映中藥安全程度的性能,。“中藥毒性效應”是指中藥與機體交互作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對機體健康引起的毒副作用,,即毒害性。“有毒中藥”是指在較低劑量應用時,,可引起機體損傷的中藥,,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比較接近,使用不當會導致人體中毒或者死亡,。 歷代本草和現(xiàn)行藥典,、本科教材中標識為“大毒”“有毒”“小毒”以及部分“證候禁忌”“妊娠禁忌”“配伍禁忌”“飲食禁忌”的中藥,多數(shù)可列為有毒中藥。然而,,由于毒性指標,、衡量尺度、級別劃分也會隨著分級目的,、受試生物體種類,、生理狀況、環(huán)境狀況,、染毒途徑、染毒時間等不同出現(xiàn)不同的分級標準,。 中藥毒性認識基本上都是靠人體嘗試或者經(jīng)驗知識取得的,,古代中藥“毒”或者“毒性”與現(xiàn)代中藥毒性概念中所謂引起功能障礙、病理變化及死亡的內(nèi)涵是有所不同,,中藥“毒性”及“藥毒”理論對指導臨床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藥,仍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