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6 14:46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作者:蘇陽,民族搖滾音樂家,、當代藝術(shù)家,。
大家好,,我是蘇陽,。剛才大屏幕放的是2016年我們在天津津灣大劇場舉辦“黃河今流”演唱會前播放的一段VJ視頻。 這個VJ視頻制作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整場演出也都是用這種視覺加演唱的形式向大家進行展示的,。那是我第一次將多媒體和音樂進行融合,現(xiàn)場的視頻更精彩,,歡迎大家有機會親臨我們下一場演唱會,。 走上音樂之路 可能在座的有些朋友對我并不熟悉。我出生在浙江溫嶺的一個小鎮(zhèn),,7歲到了銀川,。銀川給我的印象和兒時我在溫嶺居住時的截然不同,一個是山清水秀的地方,,一個則是黃土地,。這是1976年的銀川,是我所在的地方大概的樣子(右),。 印象中的江南水鄉(xiāng)和黃土地(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銀川也算一個移民城市,,我的父母從1959年就開始參與銀川新城的建設(shè)了。我在銀川生活到了16歲,,飲食習(xí)慣也深受銀川的影響,,從以前愛吃米飯變成愛吃面。 經(jīng)常有媒體朋友問我,,是不是每天不吃一碗面就活不下去,。這個飲食習(xí)慣在我出國時顯得尤其明顯。 其實,,從南方到北方之后,,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我父母都在廠礦工作,。我生活的同心路前面是一片原野,,旁邊有一個不大的化肥廠,我的父母在那兒上班,。在那里我過著和別的孩子一樣的生活,,沒什么特別的,。 初中畢業(yè)之后我去西安上學(xué)。當時相對銀川來說,,西安是一個大城市,。我從一個小城鎮(zhèn)的一個廠礦,到了一個大城市去上學(xué),。 在十四五歲的一段時間里,,我特別喜歡畫畫,可能從小我就對山水等懵懵懂懂有些興趣,。在西安上學(xué)的時候,,我宿舍對面住了一個學(xué)畫畫的同學(xué),我每天沒事就找他玩,。有一天他的上鋪在彈吉他,,彈了一首非常激烈的曲子。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在我面前完整地彈一首曲子,。當時那位同學(xué)彈的是《西班牙斗牛士》,,我聽了特別激動。從那以后我就老跟在他屁股后面,,問他能不能教我彈吉他,,他當時對我不屑一顧。 后來我自己花20元買了一把吉他,,之后,我就基本沒去上過課了,,每天在宿舍里不是睡覺,、蹭飯,就是學(xué)吉他,。 學(xué)了近兩年的吉他,,后來我回到銀川大概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我加入了全國各地走穴的大潮,,跟著一幫喜歡音樂的文藝青年一起彈唱,、喝酒,漂落在西安,。這樣的生活過了幾年,,1995年我開始組建樂隊,在銀川寫歌,。 20世紀90年代,,中國樂壇刮起來一陣從早期的流行樂過渡到歐美的搖滾樂的熱潮,很多像我這么大的年輕人都開始聽歐美音樂,,包括也聽一些國外著名的布魯斯音樂,、鄉(xiāng)村音樂等,,更多品種的音樂都開始進來了,信息量更大了,,找一些教材也很方便,。 土的聲音 2000年,我解散了自己的樂隊,。當時對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思路開始反省,,年少時對音樂狂熱的熱乎勁過去了,我覺得應(yīng)該做一些新的東西出來,。 那時的我覺得有點兒不對勁,,好像所有人做出來的音樂都是那幾種,都是國外搖滾樂隊的套路,,換湯不換藥,。所以,我覺得我應(yīng)該有更鮮明的自己的風(fēng)格,。 2003年,,我想了解一下身邊的民間音樂,于是去找了海原縣的馬生林老人,。當時馬生林老人已經(jīng)快70歲了,。我找他時想聽到的是我想象中的民歌,就像小時候我們看電視上或者演出舞臺上那種穿著民族服飾演唱的樸實的民歌,,那種標志化的唱腔,。大家都叫做原生態(tài)。 馬生林老人給我唱的時候,,有一段歌詞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段歌詞后來成為歌曲《鳳凰》中的歌詞,馬生林老師是這么唱的:“尕妹你是牡丹,,在花園里長,,二阿哥你是空中的鳳凰,我懸來懸去沒有妄想,,吊死到牡丹的樹上,。”這四句歌詞雖然很短,,但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 那時的海原還不像今天這么現(xiàn)代化,當時我覺得這四句詞和周圍的環(huán)境帶給了我一種之前從未接觸過的東西,,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用這樣的曲調(diào)這樣的詞來唱歌。當時我沒有意識到,民歌真實的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式是這樣的,。 后來我用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去銀川和甘肅的街頭巷尾,去找各種各樣的民間藝人,,去了解更多的民間音樂,。我將了解到的民間音樂和之前練琴、組樂隊時積攢的經(jīng)驗相結(jié)合,,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全新的歌曲,。 當時在一個特別小的茶館,其實是一個秦腔戲社里辦演出,。那里有很多老人休閑時打麻將,,喝茶,喝蓋碗子,。 秦腔戲社環(huán)境示意圖 我們走上舞臺,,舞臺非常小,我把吉他,、貝斯,、鼓等樂器一一支好,再放了一套超功率的音箱,,聲音特別大,。演出那天晚上,正好路過很多剛下班的民工,,他們抽著煙,,根本沒必要進屋,在馬路邊就能聽得很清楚,。 那是我第一次用吉他,、貝斯、鼓,、和聲,,用電聲樂隊的方式演奏我寫的第一批民歌,。 演出中還有警察來到現(xiàn)場,,他們說演出聲音太大了,按說是不讓我們繼續(xù)唱的,,不過他們聽著還行,,就讓我們唱完了趕緊撤。 其實,,當時那場演出的門票賣得不便宜,,要20元一張,可很多人發(fā)現(xiàn)不用買票在門口也能聽得很清楚,,所以就沒買票,。畢竟以前戲社里唱秦腔時,,他們想蹭票還是不容易的。 這次戲社演出讓我強烈感受到和之前創(chuàng)作音樂的巨大不同,。 之前在銀川組的樂隊都是在劇場里演出,,當時是純粹的搖滾樂的表演。演出火到什么程度呢,?幾乎每次演出,,銀川城的小青年都會來,他們穿著各種奇裝異服,。 有一次演出結(jié)束,,劇場經(jīng)理不讓我們走,說好多板凳都壞了,。原來我們在臺上唱,,聽眾在臺下一激動,就跟著節(jié)奏使勁敲板凳,,結(jié)果好多板凳都被敲壞了,。那時,我們每次演出的票都不夠賣的,,還有人興奮地在現(xiàn)場點火,。 這種火爆的狀況持續(xù)了兩三年,一直到樂隊解散,,可能也是對這種單純模仿西方搖滾樂的形式已經(jīng)厭倦了吧,。 我的演出從大型劇場轉(zhuǎn)到小小的茶館,聽眾從狂熱的青年變成街邊的民工和垂暮的老人,,我從大城市退到了看似落后的鄉(xiāng)鎮(zhèn),,但當聽到我唱《寧夏川》和《長在銀川》的時候,很多人都表示太久沒聽到這樣的歌曲了,,這樣的曲調(diào)仿佛只在年幼的時候聽到過,,他們都建議我應(yīng)該再多唱一點。 其實之前我和這群真實生活在身邊的人并沒有太多交集,,但恰恰是他們給了我特別的刺激和莫大的肯定,,我變得更有信心了,于是我繼續(xù)在這條路上往前探索,。 這是當時的演出盛況,。 演出盛況 這張照片講的是波特·埃利斯曼(阿里巴巴前副總裁)將我的歌曲《長在銀川》用作他執(zhí)導(dǎo)的紀錄片《揚子江大鱷》的背景音樂。波特說他當時在西湖邊上看到我的這張專輯,,這是他買的唯一一張他喜歡的華語唱片,。 紀錄片《揚子江大鱷》 而我想說的是,這張專輯里面收集了我創(chuàng)作的第一批新的音樂,它們真實描述了我在銀川的生活,。從模仿西方的流行的搖滾樂,,到關(guān)注到我身邊的生活,更多的人理解了我的音樂,,接受它,、喜歡它。 后來,,我?guī)е@張專輯去了北京,,2005年我簽到一家唱片公司,出版了這張叫《賢良》的專輯,。 專輯《賢良》 直到現(xiàn)在,,在座可能至少有5%的人知道《賢良》這首歌。有時已經(jīng)凌晨了,,我的電話,、微信還會響,那是朋友發(fā)來的小視頻,,他們喝醉了,,都在唱《賢良》這首歌,可見這首歌的藝術(shù)水平還可以,。 從銀川到北京,,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專業(yè)的音樂制作團隊。在專業(yè)的錄音棚里面錄制專輯,,不僅讓我學(xué)到了如何制作音樂,,更讓我明白應(yīng)該如何理性規(guī)劃時間、統(tǒng)籌排練,、團結(jié)合作,。 《賢良》的MV是皮三的動畫公司做的,皮三的團隊在國內(nèi)做動畫應(yīng)該是非常著名的,。大家可以上網(wǎng)搜一下《賢良》的MV,,我想那一定是你見過的最好的國內(nèi)MV動畫之一。 《賢良》里的動畫形象是按照陜北剪紙的形象去設(shè)計的,。工作人員做完之后給我看,,我感覺色彩和動畫效果都特別好,只有里面有一個人物的頭上戴了一條白毛巾,。我說,,現(xiàn)在真實的銀川勞動人民其實都不戴白頭巾,,現(xiàn)在的銀川人也很時髦,,跟上海一樣,后來工作人員就把MV中的白毛巾這一元素給去掉了。 不過利用陜北剪紙這一元素,,用這種全新的方式講述音樂,,確實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的音樂跟視覺產(chǎn)品結(jié)合后,,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竟然如此令人驚艷,,這確實刺激了我的內(nèi)心。 緊跟著這個團隊又做了這張專輯的第二首MV——《鳳凰》,。這首歌里就用到了當年馬生林老人給我唱的那四句歌詞:“尕妹你是牡丹,,在花園里長,二阿哥你是空中的鳳凰,,我懸來懸去沒有妄想,,吊死到牡丹的樹上?!?/p> 這兩個MV給我的最大觸動就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可以被另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重新詮釋出來。就像一首歌,,你可以用歌去表達,,也可以用畫去表達,一首歌有千萬種理解和表達方式,,這都是有可能的,。 我后來才知道這首歌詞實際運用了民歌里最常用的比興手法。在這之后,,我去了解了朱仲祿演唱的花兒和信天游,、秦腔等多種民間音樂形式。這些年我也一直沿用這些音樂形式,,請大家聽一聽中國最著名的花兒歌手朱仲祿老師的一段演唱錄音(文章后附音頻18分45秒開始),。 這段伴奏音樂聽起來有一些年代感,歌詞前段寫的是:左邊是黃河,,右面是石崖,,水面上飛來一對潔白的鴿子。歌詞后段幾乎全是象聲詞:噌愣愣愣愣愣,,倉啷啷啷啷啷,,撲嚕嚕嚕嚕嚕,啪拉拉拉拉拉,。這些象聲詞用來形容鴿子飛的姿態(tài),,非常形象而生動。 說到比興,,很多人會想到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在我看來,,《詩經(jīng)》像歌詞集,很多篇目一開篇就營造了視覺上的內(nèi)容,,讓你讀著讀著腦海里就能浮現(xiàn)出一幅幅畫面,。 這是朱仲祿老師根據(jù)倉啷啷令編的一個花兒,第二段是:“阿哥連尕妹倆(噢喲),,一對的鴿子(嘛噢喲),,尾巴上連的是噌愣愣愣愣愣,倉啷啷啷啷啷,,撲嚕嚕嚕嚕嚕,,啪啦啦啦啦啦地響呀,惹人的哨子(么噢喲),?!?/p> 這段歌詞說阿哥和阿妹是一對從天上飛下來的鴿子,鴿子尾巴上連著發(fā)出美妙響聲的哨子,。聽到這段歌詞,,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詩經(jīng)》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那個視覺的場景,。 所以《詩經(jīng)》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中國的很多民歌都用到了《詩經(jīng)》中最常用的比興手法。 先說明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外部的情況是什么樣,,外部的情況很可能就是一個押韻,也可能是說明你看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后面才會講出你想說的話,。這樣的格式在民歌里應(yīng)用的非常多。 最近我借用的一個寧夏六盤山花兒的一個令,,叫盤山令,,它是這么唱的:“高高的山上種著竹子,竹葉兒漂到了水上,,千里的路上來了封信,,你的模樣沒寫到紙上?!?/p> 這種類型的歌詞在信天游里也大量存在,,比如“我送我的阿哥到了清水河,清水河里兩只鵝,,公鵝前面飛過河,,母鵝在后面叫哥哥?!?/p> 你們看,,《詩經(jīng)》用到的比興手法,,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民歌的發(fā)展。 黃河今流 從皮三將中國剪紙和動畫相結(jié)合開始,,包括后期我的兩張甚至三張專輯,都在用這種民間的語言,,把它做成現(xiàn)代歌曲,,讓你能感受到就像身邊的人在歌唱一樣。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些歌曲的養(yǎng)分來自民間,,來自我們最古老的音樂。 我大概花了十年去思考這一問題,。既然能跨界,,說明很多事情都是有共同點的。歌詞讓人們構(gòu)建視覺,,音樂又通過韻律讓視覺更具情感表達,。正是因為很多東西都有共性,所以我們才成立了“黃河今流”這一項目,,實際嘗試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相結(jié)合,。 “黃河今流”項目 最開始給大家展示的視頻里,有很多元素就來源于賀蘭山巖畫和我生活中的實際感受,,直到今天,,我們的演出舞臺上還會經(jīng)常播放這些視頻。 賀蘭山巖畫 大家常說怎么讓傳統(tǒng)的事物散發(fā)新的生命力,?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要知道我們的祖先是怎樣表達情感的,。只有當我們了解過去,,才會真正了解今天。這也是我們做“黃河今流”項目的最初意圖,。 這幾年我們做了很多場演唱會和音樂交流會,。這是在紐約,當時紐約的演唱會外國人也很喜歡聽,。 蘇陽在紐約 這張是2016年“黃河今流”在美國華爾街首展時的宣傳海報,,海報中的元素取材于賀蘭山巖畫上的太陽神圖像。 宣傳海報及演唱會現(xiàn)場 這是在單向空間的聯(lián)袂演出,,我邀請了環(huán)縣道情的音樂人和花兒歌手以及陜北說書在現(xiàn)場演唱演奏,,讓大家看到我所接觸的民間音樂,了解我的作品是怎樣從這些音樂里轉(zhuǎn)換成為今天的作品的,。 單向空間的聯(lián)袂演出 這是2018年在第28屆麥德林國際詩歌節(jié)上的演出,,同樣是用比興手法寫的一首新單曲——《胸膛》發(fā)布,。 麥德林國際詩歌節(jié)上的演出 接下去我們將會和更多的國外音樂家合作,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多新作品,。我將繼續(xù)思考并付諸實踐,,從身邊的民間音樂、民間繪畫,、民間書寫等不同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上汲取靈感,,以期與更多藝術(shù)家合作,創(chuàng)造出新的作品,。 那些看上去舊的,、古老的、過時的東西,,其實我們并不十分了解,,只有了解了它們,才會發(fā)現(xiàn)它們背后隱藏著豐富的,、遠超我們想象的精彩,。 謝謝大家,希望我們下次在演出現(xiàn)場見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