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證以肢體筋肉痿軟無力,,自主運動功能減退甚至喪失為主的一類病證,。 其病因除創(chuàng)傷外,多由五臟受熱,,導致有關的筋骨,、肌肉、皮毛,、血脈失卻濡養(yǎng)而成病,,但正虛邪盛(陰虛與濕熱之邪蘊蒸)是發(fā)病的主要病機,而病之成又與陽明經(jīng)氣失調有極其密切的關系,。 因陽明胃腑為水谷之海,,是生氣化血之處,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胃氣盛則氣血充盈,,宗筋潤;胃氣衰則宗筋弛縱,。故有“陽明無病不成痿”之說,。 《內經(jīng)·痿論篇》正是根據(jù)臟生理病理變化而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治法。這對指導臨床實踐,,很有現(xiàn)實意義,。 目前臨床上對因濕熱蘊蒸陽明、肺熱熏灼或肝腎虧虛而致痿的三個主要證型的治療,,主要是參照《內經(jīng)》治痿的原則,。 個人認為,治痿除注意調理陽明氣機的同時,,應按照不同證型及疾病的不同階段,,而有所側重地運如病痿熱用。 如熱象仍存,,屬肺熱所致,,宜先清熱養(yǎng)陰;胃熱則需清熱化濕熱,;邪已盡可用調胃與養(yǎng)陰并進,。而對肝腎虧損致痿,則可治以調胃與滋補肝腎,。 在施治過程中,應結合健脾,、養(yǎng)血通絡法,,針藥并施,,這對調和臟腑虛實,疏通經(jīng)絡氣血,,促進痿疾康復,,很有裨益。 病案 1973年,,余治一黃姓男孩,,12歲。 因咳嗽,、發(fā)熱5天而成痿,。 診見: 神情怠倦,面色白,,仍低熱,,咳嗽,咽痛,,右足痿軟,,不能站立、提舉,,食欲不振,,小便黃,大便溏,,舌尖紅,,苔薄黃膩,脈濡數(shù),。 癥脈合參,,病由溫熱之邪灼爍肺金,陰液耗損,,致筋脈失于濡潤而成痿躄,。 投以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滋肺金之陰而清陽明之熱,,針刺孔最,、足三里穴,用平瀉手法,,以疏通手太陰與足陽明經(jīng)絡氣血,。 三診熱退,咳嗽與咽痛除,,食欲增進,,患足則稍可提舉,苔轉薄潤,,脈稍數(shù),。熱象已除,,肺陰得養(yǎng),陽明氣機始復,,仍旨原意續(xù)治二天后,,改用健脾胃、養(yǎng)陰血之劑,,補針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交替用梅花針叩刺肺俞,,脾俞,腎俞,,肝俞及足陽明經(jīng)下肢循布區(qū),,隔日治療一次。 十診后足可步行,,食欲佳,,神態(tài)活潑,面色轉紅潤,。此乃經(jīng)治后肺熱清則陰液能下蔭肝腎,,肝得血則筋舒,腎得養(yǎng)則骨強,,脾胃氣機得復則血氣生化有源,,宗筋得潤而流利關節(jié),臟腑陰陽得調,,經(jīng)絡氣血和順,,故痿疾已除。 再針刺5次,,鞏固療效而終止治療,。 經(jīng)觀察10年,健壯如常人,,近年竟能參加長跑還多次獲獎,。 |
|
來自: 中醫(yī)藥方便 > 《風濕.腫.痿.骨痛.痛風.類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