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帝 陳怡 羅軍 圖片 / 網絡 來源:人民教育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研學旅行,,不是一場簡單的游玩,而是建立起兒童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自然聯(lián)系,,在實踐經驗的累積中,,達成兒童的自我認識、自我建構,、自我教育和自主發(fā)展,。要真正達成這樣的價值,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關鍵環(huán)節(jié)是結合學校實際進行研學旅行課程化的整體設計和實施,。 重慶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首批試點地區(qū),重慶市巴蜀小學積極依托政策支持和全市資源平臺,,發(fā)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傳統(tǒng),以課程開發(fā)作為試點研究的切入點,。通過幾年的探索,,學校促進了研學旅行和本校課程的有機融合:具化了研學旅行課程目標、設計了序列化的課程內容,、積累了有效的實施策略,,形成了將研學旅行納入本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tǒng)籌考慮的校本化實施路徑。 1 基于育人目標和學校課程 系統(tǒng)構建校本研學課程體系 (一)緊扣育人目標,,找準研學旅行在學校課程架構中的定位 研學旅行課程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是國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版塊有益的補充和深化,巴蜀小學研學旅行的探索一開始就放進學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整體思路下,,基于學校育人目標,,融入課程體系建設,探索基于學科綜合化的教學方式,,豐富課程改革內涵,。 回溯巴蜀小學的建校宗旨,是“創(chuàng)造一所新的學校環(huán)境,,實驗一些新的小學教育”(1932年,,《巴蜀小學建校宣言》),秉持“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的辦學理念,,以培養(yǎng)“頭腦科學,,身手勞工,自信,、豁達,、優(yōu)雅的現代公民”為育人目標,學校系統(tǒng)構建了“333律動課程體系”,。
重慶市巴蜀小學“333”律動課程體系 研學旅行課程具有綜合實踐課程的基本樣態(tài),也包含德育課程的各個元素,,是復合型,、多功能的課程,,這與學校當初以品德與社會(道德與法治),、少先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科依托,統(tǒng)整課程目標,,協(xié)調實施時空,,統(tǒng)籌實施人員,提升課程實效,,而設立“生活實踐課程”的初衷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巴蜀小學研學旅行課程的校本化思路是,,定位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活動課程,,整合形成地方與校本特色的拓展課程,于是統(tǒng)整進入學校律動課程中的“生活實踐課程”類,,補充,、豐富、發(fā)展原有課程,。 生活實踐課程(按時間分類) (二)模塊化,、序列化,整體規(guī)劃研學課程的校本體系 統(tǒng)整后的研學旅行課程,,分為“學校-必修”和“班級-選修”兩種類型,。 “綜合實踐活動周”是學校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之初便提出和實踐的,是將部分綜合實踐活動課課時與班會,、少先隊及地方和校本課程課時集中在一起,,一周的時間,進行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至今已有16年的時間,。研學旅行的“學校-必修”課每期開展一次,與之相結合,,形成了六年一貫的學習序列,,帶領學生圍繞學習主題,“走進基地,、走進大自然,、走進工廠、走進社區(qū),、走進農村”等方式,,去了解、體驗,、感悟真實的生活,,將學校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去鍛煉、積累,、轉化為各種真實生活所需要的綜合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研學旅行“學校-必修”課程一覽表 “節(jié)假日序列化活動”在學校開展也有近10年的時間,,是結合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日,、節(jié)氣等,,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在班級,、學校,、社區(qū)、社會等不同場合,,開展的主題性教育實踐活動,。研學旅行“班級-選修”課,與之相結合,,由班級經營聯(lián)盟(班主任,、科任老師、家委會代表)組織,,根據一覽表自主,、靈活安排鋪排全年的研學時間,并結合學段特點和重慶地域資源,,從院,、館、所,,歷史文化名勝,,自然、農耕,,愛國主義教育,,大學、工廠等多個模塊選擇研學目的地,。 研學旅行“班級-選修”課程一覽表(部分) 2 基于學生自主與全員統(tǒng)整 創(chuàng)新探索研學課程實施策略 研學旅行涉及課程設計,、經費收支、安全保障,、家校溝通等諸多方面,,巴蜀小學成立了研學旅行課程專項工作小組以協(xié)調校內外、家校及校內各部門之間的溝通配合,,形成合力,。
研學旅行課程專項工作小組 眾所周知,我們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在客觀世界中真實,、整體的存在。正因如此,,學習本應是完整的,、綜合的過程,是學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過程,。從體驗中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最基本與自然的學習方式,。這一點,,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表現得也尤為明顯,,學生在真實,、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中,,調動自身的多種感觀,,激發(fā)多角度的思維,在參與,、體驗中,,自我建構發(fā)展。為此,學校開放研究,,無論是課程的設計,、資源的選擇、現場的學習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著力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以期在同伴的交往和老師、家長及社會人士的從旁協(xié)助和支持下,,探究知識,、發(fā)展素養(yǎng)、體驗情感和塑造人格,。 (一)以三輪備課,,推動課程設計落地 學校通過分頭備課、對接備課,、現場備課等三輪備課,,圍繞研學旅行的目標和課程框架中所確定的主題,帶動老師,、學生,、研學基地及社會專業(yè)人士,具化設計課程方案,,開發(fā)適合不同年段學生的課程,。 第一輪,分別備課,。即學校和研學基地,,分別組織相關人員圍繞主題進行備課。包括基本數據,、內容設計,、實施流程、人員分工,、課程保障,、安全預案等。 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表 第二輪,,對接備課,。學校和基地的課程研發(fā)團隊,對接各自的課程設計方案,,進行深度溝通,、研討,取長補短,。并來到基地現場,,按照聯(lián)合研發(fā)的教案,,模擬學生的身份,進行全流程的體驗,,查漏補缺,,完善教案。 第三輪,,班級備課,。將教案交給各班主任,帶著“班級經營聯(lián)盟”和學生代表,,再一次討論,、細化、完善,,形成整體一致,、各班有別的教案實施版本,。 研學基地在場地熟悉,、現場實施、資源運用,、安全管理上有校外教育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三輪備課凸顯課程意識,將校外機構與學校團隊的智慧進行了融合,,保證了課程的質量,。 (二)以項目學習,實現跨界綜合學習 要讓學習真正發(fā)生,,需要轉變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無論是在內容設計還是現場實施上都很難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帶來的后果是,,學習就不能真正在每個學生身上發(fā)生。為此,,巴蜀小學在研學旅行課程中引入了項目學習的方式,。項目學習使教師能夠聚焦在核心想法和突出問題上,在課堂上設計出吸引人積極參與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并能夠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總結了多年來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中的經驗,,與項目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巴蜀小學提出并實踐了校本化的項目學習流程,在研學旅行課程中得到了持續(xù)運用,,讓學生所經歷的旅行過程成為了學習的過程,,收到了實效,。 重慶市巴蜀小學項目學習校本化流程 以六年級“理想帆”之畢業(yè)研學為例?;陧椖繉W習的方式,,首先,項目確定階段,,六年級大隊委組織進行了全年級的調研,,以調查問卷和學生代表座談的形式,就“你最向往的畢業(yè)研學目的地”“你最感興趣的學習主題”等問題進行了了解,,在與老師,、家長及研學基地的課程團隊一起進行了三輪備課以后,研立了研學主題:“麗江生態(tài)文明”,。 接著,,項目設計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制定了詳細的課程方案,。老師們查閱六年級各學科課程標準,整合,、提煉,,擬定了學習的評價標準——量規(guī),并研制了項目學習手冊,,供每一個小組自主使用,。 然后,項目探究過程,,同學們結成4-6人的學習小組,,細化學習方案,在拉市海,、玉龍雪山腳下及束河古鎮(zhèn)展開了研學之旅,。6天里,320名學生組成了20多個課題組,,帶著“滇渝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生物多樣性下的動物棲息地”“東巴扎染”等課題,,在自然的課堂里,在營地資源和專家力量協(xié)助中,,通過實踐尋找自己的答案,。 最后,回到重慶,,學校為同學們搭建了一個真實的“項目發(fā)布”平臺,。在重慶市標志性的解放碑步行街,舉行了“童言觀生態(tài)·共筑綠色夢”項目成果發(fā)布,,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研學手冊,、生態(tài)文明宣傳或調查海報,,更帶著真實、鮮活的研學經歷與感受,,與伙伴,、父母和市民交流分享,呼吁攜手共筑美麗的綠色家園夢,,養(yǎng)成生態(tài)文明好習慣,。 “麗江生態(tài)文明”畢業(yè)研學手冊(節(jié)選)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去經歷?!皩W習是學生自主的一個過程,,讓他們自己去追尋答案。學校和老師只是起到提供腳手架的作用,,這在研學旅行中得以體現,。” 這種“基于學”的研學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立足于學生“嘗試探索著學”,,使學生、家長,、老師和基地,,從研學設計之初就參與其中,,這樣便更有效的從學生出發(fā),,激發(fā)了學生研學的興趣,并將教育意圖和教育設計,,自然地蘊藏在學生的學習經歷之中,,從而使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學習探究空間,去展開真正喜歡和有意義的研學活動,。 3 基于學校主導與基地協(xié)同 完善建立研學課程評價辦法 在研學旅行中,,老師鼓勵學生們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深入探索,、思考和討論,,并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現實問題相融合,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展開真實的學習,。與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不同,學生不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填一些自己頭腦里早已滾瓜爛熟的答案,,而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尋求問題的答案,。因此,這樣的學習需要通過多維度的評價策略,,以便可以為學生每一種智能的發(fā)展提供真實的,、主動的學習機會。 巴蜀小學一方面如前所述,通過項目學習制定評價量規(guī)的方式,,將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貫穿于研學的全程,,并通過成果發(fā)布的表現性評價手段,展現學習收獲和學生狀態(tài),。評價結果以學分的形式,,納入到學校“律動學生評價”體系之中,。另一方面,,嚴格把控研學基地課程的入口和出口關——通過校外研學機構“帶著課程來投標”,杜絕學校將學生研學直接交給一些社會機構,,而出現“只旅不學”或重商業(yè)經營的不良現象,;通過學校與研學基地“雙向互評”的形式,標準在前,,相互督促,,研學機構有進有出形成了機制。 (一)研學基地的準入評價——帶著課程來投標 “基地要充分銜接和體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要求,,建立健全社會實踐教育課程體系,明確實踐活動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內容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制定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方案,,滿足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需要,。”巴蜀小學嚴格把好課程入口關,,通過舉行招標會,,讓更多具有資質保證和課程開發(fā)能力的社會單位,以課程開發(fā)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學校研學課程的建設中,,形成了一種校內外協(xié)作的N-N(多對多)課程開發(fā)模式,,充分整合了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 所謂課程招標,,簡單地來說,,就是學校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面向社會單位發(fā)布招標公告,,社會單位根據學校需求制定課程方案,,再通過投標和競標的方式獲得參與學校課程教學實施的權力。學校在收到競標方案后,,經過資料審核,、繳納保證金,、課程設計、投標人PPT陳述,、課程評審認定等程序,,確定、公布中標的基地(課程),,并納入課程提供商資源庫,。學校跟蹤實施效果,根據每次課程開展和評價情況,,決定是否移出資源庫,,形成良性競爭。 招標的內容主要包括“課程開發(fā)”和“商務評審”兩個方面,。 “課程開發(fā)”項共80分,,包括“課程特色與設計”和“課程實施與保障”各40分,由學校研學旅行課程專項工作小組,、學術委員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上級及社會專業(yè)人士代表組成評委組,,根據評分標準,現場打分填寫“評標記分表”,。 “課程特色與設計”由基地提前進行設計,,主要評比:
“課程實施與保障”,,由基地介紹,,并提供相關佐證材料,主要評比:
“商務評審”為20分,,包括招標書規(guī)范,、基地資質、材料真實性等,。 巴蜀小學“研學旅行”課程方案招標評標記分表 課程招標機制運行幾年來,,學校逐漸把全市各社會研學基地分門別類、分學生年段需求編制形成了成體系的資源庫,,建立了一套相應的管理,、合作、評價機制,。 (二)課程實施的效果評價——雙向互評表 通過課程評價診斷研學課程的目標,、內容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評價學生,、老師、管理,、實施團隊的現場狀態(tài),,以判定課程的效果,并據此作出改進課程和實踐基地的決策,。 巴蜀小學在多年實踐基礎上,,形成了雙向互評的評價機制。一方面,,是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對研學基地的評價,包括課程內容,、實施情況,、現場執(zhí)行的教師能力、安全措施及用餐服務等,,評價結果將作為研學基地是否繼續(xù)合作的決策依據,;另一方面,是研學基地對學校管理,、教師,、學生的評價,包括組織管理,、安全意識,、教師參與、學生禮儀,、有效溝通,、實施效果等,結果納入校內評價,。 巴蜀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實施“雙向評價表” 雙向評價,,學校與基地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注到了研學課程從設計到實施的各環(huán)節(jié),,關注到了不同維度的人,。過程中的評價,當場反饋,,有問題尋找原因及時改進,;總結性評價反映了課程實施的整體效果和水平差異,為課程的豐富完善和相應的政策決策提供了依據,。 研學旅行課程的校本設計與實施,,是以課程團隊的建設和校內外課程資源的協(xié)同為支點,以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為引領,,以原有課程體系和實踐經驗為基礎,進行系統(tǒng)思考,、頂層設計,、優(yōu)化整合,明確研學旅行的目標原則,,確定研學旅行的活動主題,構建研學旅行的課程框架,,細化課程活動的具體方法,,最后形成課程體系的特色品牌。這種由內而外的、生成式的設計過程,,豐富和完善原來學校課程結構,,凸顯學校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運行機制,,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學校課程建設的增長點,。 文章整理至公眾號研學頭條,研學頭條帶你發(fā)現研學旅行的樂趣,關注研學頭條的那些人和事兒,,每天為你獻上研學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業(yè)大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