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說:好久沒有寫每周一菜了,,今天小編就和小伙伴們討論一下關(guān)于羅宋湯的故事... 羅宋其實就是是Russian(俄羅斯的)音譯過來的,,當時的文人簡單粗暴,這么翻譯也就這么流傳下來了,,這個湯其實是俄羅斯著名的“紅菜湯”,,俄羅斯人喝的嘛,所以取名羅宋湯,。 紅菜湯起源于烏克蘭,,在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國家廣為流傳,。這湯在過去就是人家糊口的主要食物之一,,家里有什么剩菜凈肉就往鍋里扔,與我們的東北亂燉有點神似,。羅宋湯大多以紅菜為主料,,常加入馬鈴薯、紅蘿卜,、菠菜和牛肉塊,、奶油等熬煮,因此呈紫紅色,。 紅菜是一種喜新厭舊的蔬菜,,每一次種植都要選擇全新的土地。最正宗的俄羅斯廚師會將紅菜從當中一切兩半,,鮮紅甘甜的菜汁從紋理間流淌而出,,它是將牛肉湯底染成紅色的秘訣。 必不可少的還有一大塊厚一英寸,、三英寸見方的牛肉,。對于嗜肉如命的俄羅斯人來說,盛著牛肉的羅宋湯與黑面包的搭配,有著無法抗拒的致命誘惑力,。 順便說一句,,黑面包其實也引進了中國,ta就是后來我們熟知的羅宋面包,。 “紅菜湯”變“羅宋湯” 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羅宋湯其實就是“俄羅斯紅菜湯”,,顧名思義,就是要用紅色的甜菜來熬制湯頭,。不過上海不產(chǎn)甜菜,,于是本地廚師就聯(lián)想到,卷心菜和甜菜口感相似,,番茄醬既有酸甜味,,又能讓湯色變紅。 本土替代品的迅速發(fā)掘,,外加一鍋亂燉的家常屬性,,羅宋湯很快就從戰(zhàn)斗民族的特色變成了魔都人家的日常,演化出無數(shù)變種,。而且變化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過,。所以與其說是引進俄國的美味,倒不如說是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一碗上海人自己的湯,。 而且,這海派羅宋湯并非只是吃西餐時食用,,就是學校,、單位、家庭以及中餐廳,,也是屢見不鮮,。久而久之,這湯又在上海形成了各種流派和分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飯店派”,、“食堂派”和“我家派”等,。 其中“飯店派”以紅房子西餐廳為代表,,在當年推出羅宋湯后,,經(jīng)過數(shù)次改良,更新工藝,,終于成為海派羅宋湯的領(lǐng)路人,。堅持牛骨頭和牛肉塊熬高湯,濃濃肉味完全被封鎖在了湯里,,小火燉兩個小時放冷去油,,撈起牛肉塊,再加上各種配菜,,傳承經(jīng)典,,口味絕佳~ “食堂派”又稱“弄堂派”,湯往往用大面盆或是保暖茶桶盛裝,,不用蕃茄醬或是只放極少用以著色,,那湯常常是“清湯晃水”的,飄著幾絲紅腸而已,,蕃茄多不剝皮,,反正與那西餐廳里的羅宋湯是大相徑庭,奇怪的是,,即使這樣的“蕃茄煮水”,,吃著也很爽口,至今還有許多中學生不愿意吃學校的飯菜,,跑到校門口買一兩元錢一碗的這種湯,,加片面包以做午飯。 “我家派”嗎,,我說了算,,不愛吃的胡蘿卜滾,牛肉和紅腸是肉類一樣不能少,,另外大塊土豆是一定要加,,我喜歡熱湯下土豆燒得酥軟的口感,滿滿一鍋,,與其說是湯,,倒不如說吃的是料。 另外,,西式羅宋湯里要加炒過油的面粉增加湯的厚度,,而在上海則是在湯里加入土豆泥和炒爛的洋蔥,來達到類似的口感和視覺效果,。 所以說,,真正的羅宋湯是上海特有的、中西結(jié)合的一道湯品,是上海人按照自身的口味及本地食材的特性自己改良出來的,,酸甜開胃,,濃濃的老上海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