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掉眩病在其它方面的,《內(nèi)經(jīng)》就有“有上氣不足,,頭為之苦暈,目為之?!?,這咱眩暈病的病因就是在于中氣不足了。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虛則中氣不能上升,,清陽不升,頭不能得養(yǎng),,所以眩暈,。所以對于這種中氣不足的眩暈病治療,就不能以清肝潛陽來治了,,得用相反的方向的治療,,可用補中益氣湯來治 臨床上還有一種眩暈病的病機是因為濕,在《金匱要略》有“澤瀉湯”利濕治暈的方法,。本人治療過好些“美尼爾綜合癥”的病人,,從病機上來看,主要也是因為痰濕為患,,以六君子湯重用茯苓200克,,再加牛膝等藥為治,一般服藥后一小時就可以緩解,。 對于上述眩暈病的病機上來說,,不僅僅是肝的問題。所以治療時得辨別出那種病機至關(guān)重要,。肝陽化風,、肝風內(nèi)動等肝臟所引起的眩暈病,臨床上必還存在有心煩易怒等癥狀,;而對于中氣不足所至的眩暈,,病人同時還會有氣短、神疲無力,、眩暈的感覺,,是頭里空空的等等鑒別;而對于因痰濕所至的,,這種眩暈,,頭必重,,是頭上重重的暈。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寒是病之因,,“收引”,是指人的筋脈關(guān)節(jié)活動不利索的感覺,。冬天寒冷了,,我們會覺得人會笨起來,活動也不方便,,這都是因為寒的原因,。本條指出病位在于腎。 《內(nèi)經(jīng)》“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血遇熱則行,,遇寒則凝。陰陽平衡身體才能健康,,陽虛則陰重,。腎為一身陰陽之根本,腎陽又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腎陽足則一身陽氣有所持,,才能有力推動血的暢行,局部經(jīng)脈就會缺少血氣的正常涵養(yǎng),。這種情況下,,寒邪就會乘隙襲而入,痹阻經(jīng)脈,,從而引起經(jīng)脈攣急,,關(guān)節(jié)拘攣難以曲伸。 腎主水,,有的病人長期的腎陽虛,,會導至水濕不化,寒濕內(nèi)阻又會進一步的影響氣血的通暢,;脾主運化,,脾得不到腎陽的溫煦,則無力運化水濕,,而生痰,。比如水腫病、尿不通暢的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大多是腎陽不足為根本病機,。內(nèi)陽不足,,再加上外來之寒邪,,以至于寒濕痹阻經(jīng)脈關(guān)節(jié),成為了痹癥,。從痹癥上來說,,既有陽虛之內(nèi)寒,,又有外寒之襲入,,正虛邪客,內(nèi)外合邪,,虛實夾雜,。如若病程長久,還有氣血的損耗之虛癥存在,,一面是身體虛,,一面是寒、痰,、瘀三邪互結(jié)而成痼疾,,治療上陳寒不除,痰瘀難消,;但只溫陽又難以消痰瘀,。所以在治療上不能單純應用溫腎祛寒,還應化痰去瘀通絡一起綜合治療,。比如“獨活寄生湯”,、“三痹湯”等治痹名方,都是從上述的理論中制訂出來的名方,。 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膹,是胸悶氣喘的意思,;郁,,是郁阻不通的意思。本條講的是胸悶氣喘等病主要的病位在于肺,。 肺主一身之氣,,主治節(jié)。肺對氣的治節(jié)功能,,在于肺的宣發(fā)和肅降來完成的,。肺的宣發(fā)和肅降是一對矛盾體,要有正常的宣發(fā),,才能有正常的肅降,。宣發(fā)指的是氣機向外,而肅降指的是氣機向下,。人著涼去了,,寒氣把肺氣閉住,,肺的宣發(fā)功能就會下降,沒有了正常的宣發(fā)功能,,肺的肅降功能也不行了,,氣機上首逆,于是出現(xiàn)了咳嗽,。比如《傷寒論》中的“麻黃湯”就是用麻黃來宣肺,,用杏仁來肅肺,把肺的宣肅功能調(diào)節(jié)正常了,,肺氣有所主,,再加上桂枝的溫經(jīng)散寒來祛寒邪,于是風寒感冒就治好了,。肺的宣肅不力,,對氣機和水液的調(diào)節(jié)功能就下降,還會引起水腫病,,比如水腫病中的“風水”治療上必得進行對肺的宣肅功能調(diào)節(jié),,要不風水很難治好。就算不是風水病,,其它的水腫病,,只要見肺氣不利的病機出來,也必要進行對肺的宣肅功能調(diào)理?,F(xiàn)在很多醫(yī)生在治療水腫時,,加些麻黃,可以明顯的增加利水的功效,。這種治療方法,,《丹溪心法》首先提出來,并稱其為“提壺揭蓋法”,。 肺的宣肅功能,,得有足夠的肺氣為基礎才能完成。如果說脾胃虛弱的病人,,則肺氣必不足,,臨床上常見一些咳嗽胸悶日久的病人,癥見四肢困乏無力,、氣短神疲等,,這種咳嗽只一味的去止咳是治不好的,必要進行健脾補氣,,脾氣足,,肺氣才能足,這樣肺的宣肅功能才能正常。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腎氣虛的病人大多肺氣也虛,,因為腎的攝納無權(quán),,氣不歸根,以致氣浮于上,,胸悶喘息,。很多哮喘病人,常見到夜尿頻,、怕冷,、自汗,,運動下就氣喘等,,這種情況就是腎不納氣的原因,治療必要固腎為本,,要不哮喘不治,。 人是一個整體,肺不單一是肺的問題,,《內(nèi)經(jīng)》講到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有時病要雖不在肺,但病之主必是在肺,,所以說胸悶之病,,多從肺立論。
脾之性喜溫燥而惡寒濕,,主運化(運化水谷和水濕),居人體之中,通過和胃的通降以轉(zhuǎn)運氣機上下,,所以說脾胃是氣機的樞紐,。但是脾的運化功能,有賴陽氣之溫煦,。 如里氣陽兩虛,,脾的運化功能就會下降,水谷不運則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人的生命機能下就下降,,所以李東垣治病以脾胃立論,這是很有理的,。脾的運化水濕功能下降,,過多的水濕會阻在體內(nèi),從而阻滯了氣血的暢行,,而生它病,。比如脾的氣陽兩虛,運化失職,,水谷精氣不能依賴脾氣散精于肺,,肺虛則無力行其通調(diào)水道(中醫(yī)上稱為“治節(jié)”),脾又主肌肉,,于是水濕阻于肌肉,,人就胖了。這就是現(xiàn)在肥胖癥的主要病機之一,。肺主皮毛,,肺虛而皮毛會失去固密,人體無力抗風寒,,所以人就會常常感冒,,現(xiàn)在很多小孩子在幼兒園上學,三天兩頭感冒的,,久治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脾虛。 現(xiàn)在抗生素,、非甾體類止痛,,以及中醫(yī)的清熱解毒藥亂用,嚴重的傷了人的脾氣和脾陽,,所以脾虛癥的病人很多,。脾陽虛日久,還會傷到了腎陽,。腎陽不足,,脾土得不到腎陽的溫煦,,腎陽不足,脾陽亦虛,,脾胃的氣機樞紐不暢而無力運水,,水濕停滯而成水腫病,治療不論怎樣,,總是少不了健脾運濕之藥,。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但是說到痛、癢等癥狀的疾病,,有很多原因,,比如慢性蕁麻疹,本人在臨床上看到很多舌淡苔滑膩,,脈沉弱無力的病人,,這是很明顯的陽虛濕阻。陽虛則無力運血,,所以血流不暢,;陽虛不化濕,濕重又會影響到血流的暢通,;陽虛之人,,陽氣不能外達于體表,所以這種病人的治療,,就不在于清解和涼心火了,。治療的核心應該在于運脾溫腎化濕。雖說濕為陰邪,,加上陽虛,。但是血濕郁日久也會化火,所以這種火,,不是實火,,是虛火,在溫陽同時還得佐以清解血熱,。 中醫(yī)的名言“不通則痛”這通,,主要是指血不通暢,但不榮亦痛,,局部得不到營養(yǎng)也會痛啊,,比如臨床上很多痛經(jīng)的婦科病人,不僅有不通的病機存在,,還有不榮的存在,。治療上不僅要通,還要補養(yǎng),。郁阻日久了,,血脈不暢,所以也要從“心主血脈”加些調(diào)血藥的治療也有必要,,所以說對本條的理解,,別太局限于“心”一字。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內(nèi)經(jīng)》“五藏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狈螝庖鍖幉拍苊C降有力,水道才能通調(diào),。人五志能化火,,火性上炎。肺為五臟的華蓋,,上炎之火熱必會灼肺,。肺受熱則不能治節(jié),,水道不行,血脈隨之痹阻,,津液不能輸布,,于是痿癥發(fā)。又痰壅于肺則病喘,、飲邪迫肺亦病喘,、肺氣大虛亦能病喘。但臨床上對痿癥的論治,,后世又多從陽明,,何為陽明,陽明為胃,。從胃論治痿癥,,也是從《內(nèi)經(jīng)》“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jīng),,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這兩句中得出,。所以說痿癥的治療,不僅僅在肺,,更多是在中焦,。但肺熱也是一個生要的原因。要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主要在于辨證論治,,而不是局限于從本條中機械的對待。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厥分陰陽虛實,,《內(nèi)經(jīng)》“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钡徽撃欠N,,總是因為陰陽兩氣不相通為病機。比如重傷寒的高燒病人所見厥癥,,就是外寒太重所至的內(nèi)熱太過,,內(nèi)熱不能外散而厥;情緒過于激動,,有時大怒會讓人不省有事,《內(nèi)經(jīng)》“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有的小孩子肚子里有蟲子,、受傷疼痛嚴重也會讓人痛得不省人事等等,這些都是實厥,,不見得都是在于下焦,?!秲?nèi)經(jīng)》另外有“腎氣虛則厥”一說,腎為生命之根本,,腎精大虛,,水不制肝中相火,陽氣暴張,,以致血氣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證,,比如高血壓的病人,,發(fā)展到中風,中風時病人的表現(xiàn),,也是厥逆的表面,。 腎主前后陰,司二便,。前后二陰之不約(泄)或不利(固),,都與腎的關(guān)系密切。老年體弱的小便不利,、腎功能不全的小便不利,、手術(shù)后或者產(chǎn)后婦女的二便不利等等疾病,都和腎氣虛有關(guān),,這得從腎論治了,。 另外還有婦科的一些病,比如月經(jīng)和白帶病,。也是從下焦論治“腎主生殖”,,對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過多過少的病情,,也是下焦之病,,多從腎論治。雖說有濕熱下注的病機,,對于一些急性炎癥的病人來說,,主要從濕熱論治,但是對于一個長久性的白帶不對,,這必是腎虛所至,。本人治療一些反復性的陰道炎,白帶不對的,,先用清解,,開始時有一定效果,后來就沒有效果了,,最后從腎論治,,才能治本,。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對于本條,,后世的醫(yī)家有很大的爭議,主要是因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所講到的痙病,,是因“新產(chǎn)血虛,,多汗出”、“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等等,講的是因為汗出過多,,以至于津液虧虛不能養(yǎng)筋的痙病,。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更是直接認為是風字誤傳為濕字。李學銘“對于本節(jié)原文,,先賢頗有爭議,。姑且存而不論?!?/p> 病機十九條,,講的是五臟、五邪等病因病機的內(nèi)容,,對于五邪來說,,風自有條文,更加濕為五邪之一,,不可能去了濕之至病因素啊,。 徐忠可在《金匱要略論注》中解釋“而痙之濕,,乃即汗之余氣,搏寒為病也,?!敝赋龊怪鄽饧礊闈瘢畡t為痙,。人體大量運動后,,出汗很多,有時衣服也濕了,,一時沒有換下來,。運動一停下來,冷風一吹,,導至了人的肌肉僵硬,,關(guān)節(jié)不利,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徐氏所論,,是從臨床實際出發(fā),有理。 我覺得學習知識,,別被別人的一些驚人之語局限了自己的自由思維,,總是跟著別人的屁股后面走,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又有什么用呢,。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風性動”,、“風者善行而速變”,正由于本證發(fā)病驟急,、病情進展迅速,、癥狀變化多端,具有動的特征,,所以對于這些高熱病人的治療,,也得急,下藥得果斷,。要在最短的時間把病情控制,。說到風字,,中醫(yī)上講的有內(nèi)風證,比如“肝陽化風”等,,主要指的是身體虛極所至的一些具有風之性的疾病,,比如中風病,,也是起病急,,變化快,,也得一樣在最短時間把病情控制。 所以對于臨床上一切只要具有風之特性的病,,都可以從風論治。上條中講的濕,,也常常和風結(jié)合在一起,。風和濕合在一起為患的,中醫(yī)上稱為風濕,。比如一些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病人,,也會見關(guān)節(jié)強直的癥狀。治療得治濕還得治風,。雖說有合邪,,但是病的實質(zhì)是不同的。濕為陰邪,,濕性粘滯,,所以濕之為病,起病要慢,,風之為病,,起病要急。但風和濕合邪,,風之急性會被濕之粘滯之性所制約,,所以風濕為病起病也會慢得多。
從本條上的癥狀來看,,有幾個特點,一是發(fā)熱,,二是神志方面的影響,,三是身體會不自主的動?;鹫邿嶂畼O,,熱之與火,質(zhì)本一體,,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炎邪為患,發(fā)熱是最常用見的一個癥狀,。心主神明,,不論何種熱都會導至人的神志發(fā)生異常,瘟病的大熱會擾亂人的心神,,讓神無所主,,神志昏瞀,比如大熱所至的一些神經(jīng)錯亂,,本人就治療過一個肢體挫傷后,,內(nèi)瘀血嚴重的病人,,產(chǎn)生了內(nèi)感染,體溫高達40度,,神志不清的,。熱盛生風,而見人的四肢以及肌肉會不由自主的動起來,。比如神經(jīng)分裂癥的病人,。 發(fā)熱、神志不清,、抽搐癥狀同時存在,,屬于火邪所致。臨床常見溫病的熱入心包,,常常出現(xiàn)發(fā)熱,、神昏、抽搐等危癥,,“乙腦”這是熱極所至,是火邪為患了,,對于這一理論,,現(xiàn)在有人通過生大黃大劑量的臨床應用治療乙腦有一定的效果。 劉元素深究《內(nèi)經(jīng)》,,提出了五郁化火的理論來,,人的情緒過激,也一樣會化火的,。大怒之人,,有時會失去理智,人的行為言語不受大腦的控制,。這也是火的表現(xiàn),。 有的人大量的喝白酒,白酒性燥熱,,過多的飲用,,內(nèi)熱積太過,也會化火,,所以過喝白酒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也是急速嘔吐、神志不清等火熱為患的特點,,這時讓病人多吃梨子等水果,,主要也是去火。 本條中說到的鼓是戰(zhàn)齒,,慄為身體抖動,,即寒戰(zhàn),。外感熱病發(fā)病多日,高熱不退,,里熱難以外達,,出現(xiàn)寒戰(zhàn)、戰(zhàn)齒,、四肢厥冷等之真熱假寒,,就是前人所謂的“熱深厥深”,熱傷心神神不守舍等癥狀,,《瘟病條辨》中的“承氣湯”系列方,,治療有確切的效果,這就是熱去而病輕之表現(xiàn),。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渾濁”“、諸病有聲,,鼓之如鼓”,、“諸腹脹大”皆屬于熱 本條講得病情癥狀很雜,有胃腸消化系統(tǒng)方面的,,有身體姿態(tài)方面的還有體液等方面的病癥,,所以說熱之為病,所表現(xiàn)出來的病情較雜,。 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食積會化熱,,化酸,。胃氣不降以至于嘔吐或者吐酸水等疾病,比如飲食不善的胃炎等病會常見這些癥狀出來,。治療得清熱燥濕,。過食熱物,熱壅腸道,,小腸不能受承,大腸無以化物,,傳導失常度而腹瀉,,這種腹瀉急速,并且伴有里急后重的難受感覺,。比如說急性腸炎,、痢疾等疾病都常見本條中所述的癥狀。治療也一樣得以三黃湯等清熱燥濕為治,。 對于肢體強直的癥狀癥狀,,上面講的有濕、風,。要怎樣去區(qū)別是因風因濕為患,,就得從其它很多癥狀上來辨別了。濕為陰邪,,性重著,,所以因濕所至的強直,還有身體固重無力,、舌苔白厚膩等相互鑒別診斷,。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shù)變,所以因風至痙的病人,,還可以見到發(fā)病的多變,,癥狀很雜,比如中風實證的疾病,,有痰瘀閉阻,、身體強直、并且這種強直一般在發(fā)病時還會動搖不定的風之動性以辨別,。本條中所說因熱至強直的病,,有“水液渾濁”的現(xiàn)象。如果說單一的說到“水液渾濁”來說,,有寒也有熱,。比如很多慢性腎炎的病人,常年的尿液渾濁,,這種情況則多為腎陽虛不固攝所至的精微物質(zhì)下泄,。 人體各部以手鼓之有聲,這種診斷方法,,醫(yī)學上稱為“扣診”,,不論中醫(yī)還是西醫(yī)都有這種診斷方法。但這種情況出現(xiàn)只局限于胸腹部,,對于診斷腹脹大的病,,有實際的意義。診斷時主要在于聽擊時所發(fā)出來的聲音,,響亮如鼓聲的是說明腹子里是空的,,這種脹是氣脹,氣臌由肝氣郁結(jié)而成,,治療多以理氣為主,。如果說聲音低沉而有悶悶的感覺,說明肚子里面是有形邪積,,如水臌,、血臌。所以本條中說到的這些疾病為熱之因,,要說到有熱,,也是氣滯、水積日久而化熱,。但也有些人長期的肝氣郁結(jié),,化火后再見肚部鼓脹的情況。 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 《內(nèi)經(jīng)》有“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提到了燥,但在病機十九條中卻獨缺燥病,。到了金代,,名醫(yī)劉完素深研《內(nèi)經(jīng)》,于是補入本條,。 澀是干澀的意思,,比如皮膚、鼻孔,、陰道等不潤澤,,干澀,都是燥,;枯,,枯燥,也是干而少水分,;涸原指河流里沒水的意思,,理解為身體的津液缺少而。反正臨床上凡見干澀,、不潤澤,、攣急、皮膚干裂等見癥的,,多屬燥證,。清代名醫(yī)喻嘉言在他的《醫(yī)門法律》中有,專論述燥邪為患的文章“秋燥論”,,創(chuàng)秋燥病名,,針對秋天肺燥,根據(jù)《內(nèi)經(jīng)》“燥者潤之”的理論,,制訂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湯(桑葉、石膏,、甘草,、人參、胡麻仁,、阿膠,、麥門冬、杏仁,、枇杷葉等藥組成)”,。 臨床上常常會見一些婦女陰道干澀無白帶,性交疼痛的病人,,治療上多采用枸杞子,、白芍,、菟絲子等質(zhì)潤的中藥來治療,效果也很肯定,。 學習病機十九條,,應結(jié)合《內(nèi)經(jīng)》本身的有關(guān)內(nèi)容,以及后世一些名醫(yī)的一起參合理解,。但學中醫(yī)的目的是為了把病人的病治好,,而不是整天在文字上,所以在學習時,,必要結(jié)合自己的臨床,,這樣才能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提高臨床治療水平,。 上述的僅是本人的一點見解,,很片面,僅作大家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