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yǎng)成第二天性 無數(shù)人感嘆天賦的差異,教育造成的差別卻遠遠超出先天的稟賦,。無數(shù)人強調知識改變命運,,卻常常忽視比知識技能更為根本、更為隱形,、更能決定命運的,,是一種關鍵力量——習慣。 我們每天早晨大約幾點起床,?洗臉是用溫水還是冷水,?擠牙膏是用左手還是右手?上班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到了單位首先干什么事情,?這一連串的行為,是精心思考以后的安排,,還是不假思索的習慣使然,?毫無疑問,,正是習慣幫助我們選擇和安排了這一切。 通過改變習慣,,我們能夠重塑人的第二天性,,從而更換角度展現(xiàn)人的天性,并因此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塑造良好人格,,創(chuàng)造幸福完整的人生。正因為習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有著如此深刻的影響,,習慣養(yǎng)成也自然成為教育的重要課題,。 1、什么是習慣養(yǎng)成 習慣養(yǎng)成從實質上看,,就是幫助人們建立起一套具有積極意義的,、自動運轉的系統(tǒng),從而整理,、規(guī)劃,、鞏固、提升生活與生命,,使世界變得清晰,,使生活變得有序,使生命變得和諧,,讓人由混沌走向澄明,,讓個性由蜷縮變?yōu)槭嬲埂?/p> 2、每月一事 近年來,,在總結海門和其他實驗區(qū)的經驗的基礎上,,并借鑒國內外核心素養(yǎng)等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探索情況,我們對12個習綱主題進行了適當調整,,并提出了36個習目專題,。如下圖所示。 “每月一事”項目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取向,?!懊吭乱皇隆钡牧晳T養(yǎng)成,所養(yǎng)成的不是零碎的雜亂的習慣,,而是以習慣為路徑,,明確指向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明確指向一個人的人格塑造,。通過“每月一事”的融合,,讓師生的教育生活從被學科割裂變得完整,踐行“每月一事”的過程,本身就是幸福的教育生活,?!懊吭乱皇隆彼崂砼c提煉出的12個習綱,是一個“完整的人”所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這樣“完整的人”也就必然會創(chuàng)造并擁有“完整幸?!钡纳睢倪@一價值取向出發(fā),,我們在12習綱的內容安排上,,以自我發(fā)展、社會交往和文化學習為維度,,不僅直接服務于自然生命的延長,,社會生命的拓寬和精神生命的提升,也與國家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結構呼應,。 3,、習慣養(yǎng)成的價值與意義 從個體成長看,,良好習慣是創(chuàng)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備保障,。首先,習慣簡化了生命活動程序,,提高了生命的效率,。其次,習慣強化了個性特征,,彰顯出鮮明品行,。再次,習慣提升生命的質量,,推動人的成長,。 從教育歷史看,注重習慣養(yǎng)成是中外教育的共同優(yōu)良傳統(tǒng),。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習慣養(yǎng)成的問題,。孔子提出了“性相近,,習相遠”的命題,,同時強調早期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性:“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朱熹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以及親自編制的《童蒙須知》、王守仁制定的《教規(guī)》等,,對從“愛親敬長”到“禮儀舉止”等行為習慣與道德習慣的綱目,,及其養(yǎng)成路徑與方法,都有明確的規(guī)范與要求,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從小養(yǎng)成“圣賢坯?!彼鶓哂械牧己昧晳T素養(yǎng),。 從教育改革看,,注重習慣養(yǎng)成是夯實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方式,。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xiàn)為9大素養(yǎng),,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chuàng)新,。我們可以說,以“每月一事”為代表的習慣養(yǎng)成項目,,是為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提供了行動路徑,。 從世界趨勢看,注重習慣養(yǎng)成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朝向,。注重習慣養(yǎng)成,,本身是教育進入以人為本階段時的共同選擇,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 從社會環(huán)境看,,良好習慣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從文明進程看,,良好的習慣漸變是人類不斷進步的重要階梯,。 4、如何養(yǎng)成一個新的習慣 這些年來,,我們在研究,、推廣與踐行的過程中,也總結出了一套養(yǎng)成新習慣的辦法,,通常分為澄清價值,、設定目標、制定計劃,、有效執(zhí)行,、相應獎懲、悅納堅持六步。 5,、以每天運動的習慣為例,,我們可以明晰這六步的執(zhí)行要點。 “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這是2004年舉行的“全國高校體育工作座談會”叫響的口號,倡導運動與健康的生活理念,。前兩句其實早在清華大學五十年代已經提出,,闡明了每天運動的習慣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價值。那么,,無論是對于除了體育課外沒有任何運動習慣的學生來說,,還是對于連體育課都沒有、更沒有運動習慣的成人來說,,究竟應該怎樣養(yǎng)成每天運動的習慣呢,? 第一步,澄清價值,。充分認識運動的意義,,了解運動對于日常心態(tài)、思維發(fā)展和最終成就的正向影響,。2015年《拓展生命的長寬高》的新教育年度主報告中就曾經系統(tǒng)闡述了運動對于健身,、啟智,、養(yǎng)德,、強心、強國的意義,。認識到身體對于生命成長各方面的價值,,意識到個體達到最佳健康狀況所造成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上的影響,,讓準備養(yǎng)成新習慣的人從內心油然而生動力。 第二步,,設定目標,。比如,為自己明確樹立“每天運動一小時”的目標,。 第三步,,制定計劃。有了目標,,就需要具體的計劃和方案來保證,。首先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優(yōu)先選擇自己最喜歡和擅長的運動,無論籃球,、乒乓球,、排球,還是游泳,、太極拳等,。選擇時要注意運動的條件,盡可能結合興趣選擇方便易行,、相對簡單的運動項目,。如果所選項目受天氣、場地,、器材等外在因素影響較大,,要同時有備選項目,如跑步,、打拳,、舞劍等。盡可能從外在環(huán)境上保證計劃實施不會間斷,。其次要考慮循序漸進,。對于沒有運動習慣和經驗的人來說,一開始就每天運動一小時可能難以實現(xiàn),,可以從20分鐘開始逐步適應,,一直到能夠堅持完成計劃為止。 第四步,,有效執(zhí)行,。計劃不落實就是空話。如何落實計劃,,有效地執(zhí)行,,關鍵是及時檢查。自我記錄是及時檢查最有效的方法,??梢酝ㄟ^每天的日記,也可以通過在醒目處張貼圖表的辦法,,或者用記錄時間的儀器等,,及時記錄自己完成計劃的情況,隨時提醒,。 第五步,,相應獎懲。無論成人還是兒童,,一旦是自己主動想養(yǎng)成某個習慣時,,都可以按照自己完成計劃的情況,,給自己一些小小的獎勵或者懲罰,如按照完成每周,、每月,、每季度、半年,、一年的不同時間,,分別給予自己不同的獎勵或懲罰,對自我進行肯定或訓誡,。同理,,作為教育工作者來說,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一旦是希望通過教育讓學生或孩子進行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時,,也可以根據(jù)他們完成任務的情況,給予從物質到精神的適當獎勵或懲罰,,如獎一朵小紅花,、獎一本好書,請當事人當眾介紹自己的經驗,,或扣除多少小紅花,、請當事人反省等等。 第六步,,悅納堅持,。一個新的行動是否能夠真正養(yǎng)成習慣,一個剛剛養(yǎng)成的新習慣能否成為老習慣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改變和成長,,取決于新習慣能否真正讓我們滿意,,新習慣有沒有改善我們的生活。因此,,在培養(yǎng)新習慣的過程中,,一方面,,哪怕是偶爾中斷習慣,,也要學會欣賞已經取得的成績,悅納正在新生的自我,。這樣一來,,“我們就像是從潛意識中收到了我們正朝著正確方向的信號”,往往就會繼續(xù)鞏固,,長期保持,。反之,即使我們明白新習慣對自己的意義,,放棄的可能性還是會比較大,。另一方面,,正視自我,不找借口,,努力堅持,。新的習慣養(yǎng)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如在養(yǎng)成每天運動一小時的習慣中,,天氣不好,,身體不適,時間緊張,,等等原因,,都是不運動的“好理由”。偶然的不運動可以理解原諒,,如果不斷地給自己找理由,,就算形成的新習慣也會中斷。尤其是在新習慣養(yǎng)成的早期,,盡可能不為自己找任何借口,。天氣不好就在室內運動,身體不好就進行輕微運動,,時間緊張就適當縮短時間等等,,直到動力定型形成,一天不運動時身體會覺得難受,,會感到若有所失,,那時自然不會經常給自己找借口,那時習慣也就真正養(yǎng)成了,。 6,、如何改掉一個壞習慣 第一步,深刻認識危害,。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壞習慣的害處,。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改變壞習慣卻是一個非常困難和痛苦的過程,。所以,,對應著習慣養(yǎng)成的價值澄清原則,在改變壞習慣之前,,應該以閱讀圖書,、觀看影像、當面交流等方式,,對壞習慣的危害有著充分而深刻的認識,。 在認識壞習慣的危害時,也不妨想象改變以后的情景,。這就是心理學的思維“情感承諾法”,。紐約大學心理學家埃萊·奧廷根的一項實驗發(fā)現(xiàn),,讓實驗對象充分想象一幅積極愉快的畫面,即改變了壞習慣,,養(yǎng)成了新的好習慣以后的好處,,同時想想目前壞習慣帶來的種種麻煩,把幻想和現(xiàn)實進行比較,,對于改變壞習慣會取得很好的成效,。 第二步,加強改變決心,。認識到危害,,如果不痛下決心改變,也是無法真正做到改掉壞習慣的,。從理論上講人們的行為總是按照行為主體的意愿來進行,,意向應該是人的未來行為的“最強預言者”。但事實上,,人們的日常行為往往是高度自動化的,,只有那些偶然的,一年之間只有幾次發(fā)生概率的事情,,意向才能夠真正說了算,。心理學家認為,習慣與意向之間完全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也就是說,,一般而言意向總是敗給習慣,因為“根深蒂固的習慣具有強大的威力”,。所以,,當壞習慣與改正習慣的意向真正短兵相接的時候,只有真正下決心改變壞習慣,,用強大的意志力確保意向的實現(xiàn),,意向才可能最終成為勝者。人畢竟是自己行為的主人,,改變的關鍵在于是否真正下定了決心,。一旦下定決心,意向就能轉化為意志,,就能激發(fā)出促成改變的關鍵力量,。 第三步,采用科學方法,。人的習慣養(yǎng)成非一日之功,改變習慣也非一日之力,。根據(jù)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研究,,科學地攻克困難,就會降低難度,。如前第一步所說的“情感承諾法”一樣,,在具體改變習慣的過程中,還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 循序漸進法,。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可能會對于改正習慣意志力不足,,因此明白壞習慣的后果時,,往往會痛下決心,可是大刀闊斧地做時,,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最后往往半途而廢。如果采用循序漸進法,,小步子不間斷,,通過不斷積累戰(zhàn)勝自我的成就感,最終徹底改變壞習慣,。如對于有網癮的學生來說,,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從毫無節(jié)制變?yōu)槊刻煜拗茣r間,,逐步減少時間,。 厭惡療法。心理學的厭惡療法是采用條件反射的方法,,把需要戒除的目標行為,,與不愉快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反射,,以消退目標行為對患者的吸引力,,使癥狀消退。如采用橡皮圈療法,,在自己的手腕上佩戴橡皮圈,,當出現(xiàn)壞習慣的念頭或者開始壞習慣時,立即用橡皮圈彈擊皮膚,,讓疼痛感提醒自己不要出現(xiàn)壞習慣的行為,。 改變環(huán)境法。環(huán)境經常會影響我們新習慣的形成和壞習慣的改正,,尤其是不良的環(huán)境會造成誘惑,,成為壞習慣的溫床。改掉壞習慣,,養(yǎng)成好習慣,,需要有抵制誘惑的心理準備,,更換有利的環(huán)境,有助于我們遠離誘惑,,從而改變壞習慣,。如我們想減肥,身邊卻蛋糕,、薯片,、啤酒等食品無處不在。此時我們就應該成為環(huán)境的主人,,而不是環(huán)境的奴隸,。我們可以通過收拾物品,讓食物從眼前消失,。當然,,這既是一種對意志力比較薄弱的人有效的方法,也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需要結合著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此類的方法還有很多。在遇到特別難以改變的壞習慣時,,可以研究這一類習慣的深層原因,,從而尋找對癥下藥的辦法。 第四步,,團隊協(xié)力共作,。無論是改變舊的壞習慣,還是形成新的好習慣,,朋友的共同參與或關注監(jiān)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根據(jù)心理學發(fā)現(xiàn)的共做效應,,如果有其他人在場和自己進行相同活動,,當事人的作業(yè)績效會有所提高。如幾個朋友相約一起戒煙,,改掉吸煙的習慣等等,,團隊的力量會遠遠大于個人的力量。如果實在找不到一起改掉壞習慣的朋友,,就可以邀請他們作為見證人,,監(jiān)督自己的行為,甚至可以與朋友下一些小小的“賭注”,,有一些小小的獎懲辦法,,讓外界的友善刺激,激發(fā)并鼓舞起自己改變壞習慣的勇氣與恒心。 7,、 如何推進每月一事 無數(shù)人強調知識改變命運,,卻常常忽視比知識技能更為根本,、更為隱形,、更能決定命運的,是一種關鍵力量——習慣,。習慣,,就像人類心靈深處的發(fā)動機,一旦開始運轉,,就會悄悄操控著人生,。習慣是后天形成,卻又集中而準確地體現(xiàn)著人的天性,,不知不覺中塑造著人的個性,,所以我們說“習慣養(yǎng)成第二天性。 我們用“習慣”一詞,希望強調素養(yǎng)形成的行動路徑,,希望以習慣倒逼素養(yǎng)的落實,,以外在結果倒推內涵培育。我們希望把內在的難以觸摸的“素養(yǎng)”,,變成能夠外顯,、可以培養(yǎng)的“習慣”,變成具體的“每月一事”項目,,通過一個個可操作實施的課程,,養(yǎng)成人的第二天性,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塑造良好的人格,,創(chuàng)造幸福完整的人生。 從個體成長看,,良好習慣是創(chuàng)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備保障,。從教育歷史看,注重習慣養(yǎng)成是中外教育的共同優(yōu)良傳統(tǒng),。從教育改革看,,注重習慣養(yǎng)成是夯實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方式。從世界趨勢看,,注重習慣養(yǎng)成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朝向,。從社會環(huán)境看,良好習慣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文明進程看,,良好的習慣漸變是人類不斷進步的重要階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