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路德維希二世(1356-1365),勃蘭登堡藩侯和第一位勃蘭登堡選帝侯,。
奧托五世(1365-1373),,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路德維希二世之弟,。從1351年起與兄弟路德維希二世共治,。神圣羅馬皇帝盧森堡的查理四世強迫奧托五世退位。
二,、盧森堡王朝
瓦茨拉夫四世(1373-1378),,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又稱盧森堡家族的文策爾,。神圣羅馬皇帝查理四世的長子
盧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1378-1388,,生1368.2.14-卒1437.12.9),,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神圣羅馬皇帝查理四世的次子
約伯斯特(1388-1411,,生1354 –卒1411.1.18),,Moravia藩侯(1375–1411),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Moravia藩侯約翰·亨利(神圣羅馬皇帝查理四世的弟弟)之子,。
盧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1411-1415),勃蘭登堡藩侯(1411-1415)和勃蘭登堡選帝侯(1411-1415),。第二次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
三、霍亨索倫王朝
勃蘭登堡選帝侯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415-1440,,生1371.9.21-卒1440.9.20),德意志的紐倫堡伯爵(稱腓特烈六世,,1397–1427),、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1420-1440)、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398-1440),、勃蘭登堡藩侯(1415-1426)、勃蘭登堡選帝侯(1415-1440),。紐倫堡伯爵腓特烈五世之子,,屬于霍亨索倫-弗蘭肯系(法蘭克尼亞系)。紐倫堡伯爵腓特烈五世在1398年去世后,,領(lǐng)地被腓特烈六世和他的哥哥紐倫堡的約翰三世(勃蘭登堡-Kulmbach藩侯)所繼承,,1415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為了感謝戰(zhàn)場上的救命之恩,,于1417年將本家族(盧森堡家族)的世襲領(lǐng)地勃蘭登堡賜予腓特烈,,并授予他選帝侯資格。從此勃蘭登堡馬克邊防區(qū)——由“熊”阿爾布雷希特所建立的德國最重要的領(lǐng)地之一歸屬霍亨索倫家族,,并擁有勃蘭登堡選帝侯地位,,并經(jīng)歷了該家族長達(dá)400年的統(tǒng)治。腓特烈之子包括約翰(煉金術(shù)士),,他在父親參加西吉斯蒙德皇帝鎮(zhèn)壓波希米亞胡斯派的胡斯戰(zhàn)爭時是勃蘭登堡的攝政,;其他重要的兒子是腓特烈二世和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兩人先后繼承了選侯的頭銜,。妻子為巴伐利亞-蘭茨胡特的伊麗莎白,。1440年腓特烈一世去世后,霍亨索倫家族的領(lǐng)地被他的三個兒子分別繼承,。勃蘭登堡馬克(邊防區(qū))及選帝侯頭銜歸屬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的哥哥腓特烈二世,;拜羅伊特公國(包括拜羅伊特和庫爾姆巴赫)由另一位兄長約翰繼承,;阿爾布雷希特三世本人得到了安斯巴赫公國。
附錄:索倫伯爵
布爾夏德一世(1061年死于決斗)
腓特烈一世(逝世于1125年之前)
腓特烈二世(逝世于1145年)
腓特烈三世(1139-1200),,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實追隨者,。1185年腓特烈三世與紐倫堡伯爵康拉德二世聯(lián)姻,因康拉德二世沒有男性繼承人,,腓特烈三世在1192年以后者女婿的身份成為紐倫堡-索倫伯爵腓特烈一世,。自從那時起,家族名改稱霍亨索倫,,以區(qū)別于先前的索倫,。腓特烈三世通過繼承,獲得拜羅伊特和庫爾姆巴赫,。1200年腓特烈去世后,,他的兩個兒子分割領(lǐng)地,長子腓特烈四世在1200年繼承紐倫堡和索倫領(lǐng)地和爵位,,后成為霍亨索倫-士瓦本系的先祖,,該系信奉天主教;次子康拉德三世在1218年繼承兄長的領(lǐng)地和爵位,,康拉德是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的先祖,,該系后來改宗新教。
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
12世紀(jì)至15世紀(jì)期間,,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由于對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忠誠而得到不少領(lǐng)土賞賜,。1415年,法蘭克尼亞系的腓特烈六世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稱選帝侯腓特烈一世,。進(jìn)入16世紀(jì)之后,法蘭克尼亞系支持宗教改革運動而且致力于通過聯(lián)姻和購買的方式擴充領(lǐng)地,。1618年勃蘭登堡選帝侯通過繼承得到普魯士公國,。在“大選侯”腓特烈·威廉統(tǒng)治時期(1640-1688),勃蘭登堡-普魯士日趨強盛,,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為王國,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改稱腓特烈一世,。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fā)后,,霍亨索倫家族的統(tǒng)治被推翻,。
霍亨索倫-士瓦本系
士瓦本系于1576年又形成霍亨索倫-黑興根系和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1849年,,兩系均臣服于普魯士,。1869年霍亨索倫-黑興根系斷嗣,。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的卡爾·安東,,獲霍亨索倫親王稱號,。其長子利奧波德1870年成為西班牙王位候選人,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quán)問題是1870-1871年普法戰(zhàn)爭的直接原因之一,。次子卡爾(又譯查理)1866年起先后為羅馬尼亞親王,、國王,稱卡羅爾一世,,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后裔統(tǒng)治羅馬尼亞直至1947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440-1471),,勃蘭登堡藩侯(1440-1471)、勃蘭登堡選帝侯(1440-1471),。腓特烈一世的長子,。在位期間,向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購買了盧薩提亞地區(qū)(Lusatia),,同時又從條頓騎士團(tuán)(Teutonic
Knight)手里購得了紐瑪克(New
Mark),。腓特烈二世并發(fā)展和建設(shè)了柏林市,使之成為了霍亨索倫家族的政治上的首都,。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艾伯特-阿基里斯(Albrecht
Achille,,1471-1486,生1414.11.9-卒1486.3.1),,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440-1486)、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1457-1486),、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1471-1486),,外號是阿喀琉斯或尤利西斯,因為他過人的膂力和敏銳的頭腦而得名,。腓特烈一世的三子,,妻子為薩克森的安娜。他最終合并了家族的全部領(lǐng)地:1464年從無嗣的約翰處繼承拜羅伊特公國,,1471年從被廢黜的腓特烈二世得到勃蘭登堡和選帝侯頭銜,。他大大加強了霍亨索倫家族的權(quán)勢,尤其是對世襲領(lǐng)地的控制,。他與勃蘭登堡邊疆區(qū)內(nèi)的獨立城邦及小王公作戰(zhàn),,迫使他們臣服。但他最主要的貢獻(xiàn)是在勃蘭登堡確立了選帝侯職位永遠(yuǎn)只能由長子繼承的制度,,即所謂《阿喀琉斯的安排》,。這份公布于1473年的文件規(guī)定:在阿爾布雷希特三世死后,,勃蘭登堡領(lǐng)地必須完整地由其長子約翰-西塞羅繼承,而霍亨索倫家族在德國南方法蘭克尼亞地區(qū)的領(lǐng)地也必須完整地由其他兩個年幼的兒子繼承(安斯巴赫公國由腓特烈三世繼承,,拜羅伊特公國由西吉斯蒙德繼承),。此后,所有這些地產(chǎn)只能由家族各分支中的長子獲得,。
注:勃蘭登堡和安斯巴赫實際是兩塊相隔極遠(yuǎn)的領(lǐng)地,;而且在腓特烈六世之子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去世后,這兩塊領(lǐng)地又再度分裂,,以后安斯巴赫的王公們并不統(tǒng)治勃蘭登堡,。此外,“藩侯”也是個容易引起誤解的名稱,,因為安斯巴赫從來也不是馬克(邊防區(qū)),,而是所謂的“藩侯國”(Markgraftum)。
約翰-西塞羅(John
Cicero,,1486-1499),,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的長子,。沒有特別突出的政績又或是失誤,,很平靜地度過了這其在位的13年。
約阿西姆一世(Joachim
I,,1499-1535),,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西塞羅之子,。在位期間,,其采取了很嚴(yán)厲的宗教政策,鎮(zhèn)壓境內(nèi)的新教徒,。同時開始引進(jìn)羅馬法系改造司法體系,。
約阿西姆二世(Joachim II,1535-1571),,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約阿西姆一世之子。和他的父親不同,,約阿西姆二世的宗教政策一百八十度轉(zhuǎn)彎,,開始支持馬丁-路德針對天主教發(fā)起的宗教改革。并在1557年正式成為了路德教派的信徒,。
約翰-格利戈(John George,,1572-1598)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約阿西姆二世之子,。在位期間繼續(xù)發(fā)揚支持新教活動的政策,。
約阿西姆-腓特烈(Joachim
Friedrich,,1598-1608),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格利戈的長子,。
約翰-西杰斯蒙德(John
Sigismund,,1608-1619),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普魯士公爵(1618-1619),。約阿西姆-腓特烈之子。雖然西杰斯蒙德的在位時間并不長,,但是在他治下霍亨索倫家族獲得了一次極大的飛躍,。首先他在宗教上又做了改變,其該信了新教的另一個教派—卡爾文宗,。不過同時他也并沒有對路德宗采取什么壓制政策,。這也成為了日后普魯士宗教寬松政策的基礎(chǔ)和開端。另一方面他致力于開疆拓土,,通過購買和武力威脅,,西杰斯蒙德在1614年兼并了克勒夫斯(Cleves),馬克(Mark)和拉文斯堡(Ravensburg),。四年后,,趁著波蘭政治上的紛亂,使霍亨索倫家族取得了對普魯士公國(Ducal
Prussia)的繼承權(quán),。雖然由騎士團(tuán)建立的普魯士和霍亨索倫有著些許遠(yuǎn)親的關(guān)系,,但是始終是兩個獨立的勢力,至此兩者開始匯合成了德意志日耳曼的一股強大的新力量,。
格奧爾格-威廉(George Wilhelm,,1619-1640),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普魯士公爵。約翰-西杰斯蒙德之子,。其在位期間遭遇了“三十年戰(zhàn)爭”,,勃蘭登堡在戰(zhàn)爭時被瑞典王國占領(lǐng)。
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40-1688),,也被稱為“大選帝侯”(英文: The Great Elector 德文:Der Grosse
Kurfürst)、普魯士公爵,。格奧爾格-威廉之子,。任中開始創(chuàng)建了國家正式的軍隊體制,,過去的雇傭兵體制被放棄。日后被稱為“普魯士軍隊之父”,。在1657由于為了感謝霍亨索倫家族支持波蘭對瑞典的戰(zhàn)爭,,波蘭正式同意普魯士公國脫離波蘭獨立,雙方在這一年簽署了韋拉瓦一畢得哥煦條約,。他與第一任妻子奧蘭治-拿騷的路易絲·亨利埃特有一子腓特烈三世(日后的腓特烈一世),,路易絲·亨利埃特是聯(lián)省共和國執(zhí)政奧蘭治親王腓特烈·亨利的大女兒。見《德國歷史-普魯士王國》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安斯巴赫公國)
腓特烈一世(1398-1440),,即紐倫堡伯爵腓特烈六世,。紐倫堡伯爵腓特烈五世之子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Achille,1440-1486),,即勃蘭登堡藩侯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440-1486)、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1457-1486),、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1471-1486),。腓特烈一世的三子。
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 of Ansbach
and
Bayreuth,,1486-1515,,生1460-卒1536),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腓特烈三世1495-1515),。阿爾布雷希特三世之子。妻子為波蘭公主索菲婭·亞蓋?。úㄌm國王卡齊米日四世的女兒)
格奧爾格(George,,1515-1543),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腓特烈二世和索菲婭·亞蓋隆的次子
格奧爾格·腓特烈一世(George
Frederick,,1543–1603),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1553-1603),、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安斯巴赫藩侯格奧爾格之子。
約阿希姆·恩斯特(Joachim
Ernst,,1603–1625),,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格利戈之子。
腓特烈三世(1625–1634,,生1616-卒1634),,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約阿希姆·恩斯特的長子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634–1667,生1620-卒1667),,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約阿希姆·恩斯特的三子
約翰·腓特烈(1667–1686),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阿爾布雷希特二世之子,。
克里斯蒂安·阿爾布雷希特(Christian
Albert,1686–1692),,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約翰·腓特烈的長子。
格奧爾格·腓特烈二世(George Frederick
II,,1692–1703),,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約翰·腓特烈的三子,。
威廉·腓特烈(1703–1723),,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約翰·腓特烈的少子,。
卡爾·威廉·腓特烈(1723–1757),,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威廉·腓特烈之子,。
卡爾·亞歷山大(Charles
Alexander,,1757–1791),勃蘭登堡-拜羅伊特藩侯(1769-1791),、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卡爾·威廉·腓特烈之子
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拜羅伊特公國(包括拜羅伊特和庫爾姆巴赫))
紐倫堡的約翰三世((煉金術(shù)士),,John
III of Nuremberg,,1398-1420),紐倫堡伯爵(1397–1420),、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紐倫堡伯爵腓特烈五世的長子,他在1381年娶了神圣羅馬皇帝查理四世的女兒盧森堡的瑪格麗特,,他們只有一女伊麗莎白,。
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 of
Brandenburg,1420-1440),,紐倫堡伯爵(1397–1427),、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398-1440),、勃蘭登堡藩侯(1415-1426)、勃蘭登堡選帝侯(1415-1440),紐倫堡伯爵腓特烈五世的次子,。見勃蘭登堡選帝侯
約翰(John IV the Alchemist,,1440-1457),勃蘭登堡藩侯(1426-1440),、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腓特烈一世的次子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艾伯特-阿基里斯(Albert I
Achilles,1457-1486),,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440-1486),、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1457-1486)、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1471-1486),。腓特烈一世的三子,。見勃蘭登堡選帝侯。
西吉斯蒙德(Siegmund,,1486-1495),,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阿爾布雷希特三世之子,。
腓特烈二世 (Frederick
III,,1495-1515)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腓特烈二世1486-1515),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阿爾布雷希特三世之子,,西吉斯蒙德的同母兄。見安斯巴赫藩侯
Casimir(1515-1527),,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腓特烈二世和索菲婭·亞蓋隆的長子
阿爾布雷希特(Albert
Alcibiades,1527-1553),,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Casimir的長子。
格奧爾格·腓特烈一世(George
Frederick,,1553-1603),,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543-1603),。安斯巴赫藩侯格奧爾格之子,。見安斯巴赫藩侯
克里斯蒂安(Christian,1603-1655),,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藩侯(1603-1604),、勃蘭登堡-拜羅伊特藩侯(1604-1655)。勃蘭登堡藩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格利戈之子,,約阿希姆·恩斯特的同母兄,。見勃蘭登堡選帝侯
克里斯蒂安·恩斯特(Christian
Ernst,1655-1712),勃蘭登堡-拜羅伊特藩侯,。Erdmann August的獨生子,,克里斯蒂安的孫子。
格奧爾格·威廉(George
William,,1712-1726),,又譯喬治·威廉,勃蘭登堡-拜羅伊特藩侯,??死锼沟侔病ざ魉固氐拈L子,克里斯蒂安的曾孫,。
格奧爾格·腓特烈·卡爾(George
Frederick Charles,,1708or1726-1735),勃蘭登堡-拜羅伊特藩侯,。Christian
Heinrich的長子,,George
腓特烈(Frederick,,1735-1763),勃蘭登堡-拜羅伊特藩侯,。格奧爾格·腓特烈·卡爾之子,。
腓特烈·克里斯蒂安(Frederick
Christian,1763-1769),,勃蘭登堡-拜羅伊特藩侯,。Christian
Heinrich的少子,George
卡爾·亞歷山大(Charles
Alexander,1769-1791),,勃蘭登堡-拜羅伊特藩侯,、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757–1791)。安斯巴赫藩侯卡爾·威廉·腓特烈之子
普魯士公爵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阿爾布雷希特(生1490.5.16-卒1568.3.20),,第一代普魯士公爵(1525-1568),。條頓騎士團(tuán)的第37任大團(tuán)長;霍亨索倫家族的第一位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二世和索菲婭·亞蓋隆的三子,。1508年,他陪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前往意大利,,并于返國前在匈牙利逗留了一段時間,。1510年條頓騎士團(tuán)大團(tuán)長薩克森的腓特烈死后,,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新任大團(tuán)長。令阿爾布雷希特當(dāng)選的主要因素是他與條頓騎士團(tuán)的宗主,、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一世有親屬關(guān)系(齊格蒙特是阿爾布雷希特的舅父),,騎士團(tuán)希望這層關(guān)系有助于解決東普魯士的地位問題(東普魯士被條頓騎士團(tuán)以教皇的名義占據(jù),但又承認(rèn)波蘭的主權(quán),,騎士團(tuán)本身也是波蘭的附庸)。齊格蒙特一世同意了阿爾布雷希特的請求,,前提是世俗化的普魯士仍將是一塊波蘭封地,。雙方在達(dá)成一致之后簽署了克拉科夫條約,把這個安排條文化了,。阿爾布雷希特正式向齊格蒙特一世宣誓效忠,,后者授予他及他的后代對普魯士公國的統(tǒng)治權(quán)(1525年2月10日),后遭到廢黜,。
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普魯士公爵(1568-1618)。在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死后,,阿爾布雷希特一系的霍亨索倫家族絕嗣(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的所有兒子都先于他本人去世),。普魯士公爵的頭銜轉(zhuǎn)入霍亨索倫家族的長支、勃蘭登堡選侯家族手中,。
注:1594年,,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阿爾布雷希特的孫女普魯士的安娜嫁給霍亨索倫家族主系勃蘭登堡選帝侯之子約翰·西杰斯蒙德。約翰·西杰斯蒙德于1608年任勃蘭登堡選帝侯,。1618年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去世,,因無男嗣,遂將領(lǐng)地給予女婿約翰·西杰斯蒙德,,兩國合并改稱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