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年,,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派出了一支8000人的軍隊,,用以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zhàn),以此換取了國王稱號,。 同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普魯士王國”正式成立。 這件事情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卻引起了后世史學家的很多爭論,,其爭論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普魯士王國的核心明明是在勃蘭登堡,而不是東普魯士,,但為什么腓特烈三世建國的時候卻要把自己的王國命名為“普魯士王國”,,而不是“勃蘭登堡王國”?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要了解普魯士王國在1701年之前的歷史,,以及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這兩地的聯(lián)系。 從法理上說,,這塊地方并不屬于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疆界范圍,,只是因為后來勃蘭登堡選帝侯合并普魯士成立了普魯士公國,勃蘭登堡-普魯士才作為整體才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在中世紀早期,,普魯士這塊地方是蠻荒之地,土地貧瘠,,商業(yè)落后,,被稱為“神圣羅馬帝國的砂石罐頭”,誰都瞧不上,。這里的居民主要是古普魯士人,,所使用的普魯士語屬于波羅的語族,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于同一種族,。 13世紀時,,由于古普魯士人經常在波羅的海沿岸鬧事,再加上古普魯士人不信上帝,,活活一個異教徒,。于是,當時的一些貴族和羅馬主教便雇傭了條頓騎士團前去鎮(zhèn)壓叛亂,,外加“傳教”,。 要知道,這時的條頓騎士團剛剛參加殘暴的十字軍東征,,因此帶來的口號不是“阿門”,,而是“殺死異教徒”。 一方是被稱為“中世紀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一方是尚未開化的古普魯士人,,結局如何可想而知。 條頓騎士團很輕松的就平定了當地普魯士人的反抗,,先后建立托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魯士人居住的地區(qū),,普魯士成了條頓騎士團的地盤。 但如果你覺得條頓騎士團只是一群兇狠殘暴的殖民者,,那你就太小看條頓騎士團了,。跟圣殿騎士團和醫(yī)院騎士團不同,條頓騎士團一直想自己建國,,于是在得到奪取東普魯士的土地之后,,條頓騎士團就在此定居下來,開啟了普魯士早期建設之路,。 在經過13世紀的殘暴征服之后,,14世紀的普魯士卻迎來了其歷史上的一次大發(fā)展。當時的普魯士富饒一方,,是所有德國殖民地中最有錢的地區(qū),,擁有丹澤、柯尼斯堡這樣快速發(fā)展的城市,,同時還有很多擅長經營的貴族,。 德意志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和歐洲其他種族紛紛移民來此,,因為條頓騎士團對移民十分友好,這些移民一來到普魯士就可以獲得土地,,同時所有事情都已經安排妥當,。 先有國家,再由國家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民,,條頓騎士團的這段發(fā)展史放眼整個世界都算得上是另類,。 不久之后,由于條頓騎士團敗于波蘭立陶宛的聯(lián)軍,,普魯士被迫成為波蘭的附屬國,。 而就在這個時候,,普魯士歷史上的大轉折來了,。 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布雷希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宣布改信路德新教,,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lián)系。隨后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成為臣服于波蘭最高權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而阿爾伯特的全名叫阿爾布雷希特·馮·勃蘭登堡——安斯巴赫,,來自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在東邊的普魯士公國由此和在西邊的勃蘭登堡領地產生了聯(lián)系。 由于阿爾布雷希特的兒子精神失常,,所以在經過幾代人的聯(lián)姻,、繼位之后,普魯士公國最終歸屬于本身就是勃蘭登堡選帝侯的霍亨索倫家族,。 跟此時還是波蘭附屬國的普魯士公國相比,,勃蘭登堡可是貨真價實的“神圣羅馬帝國”成員。 15世紀,,霍亨索倫家族得到了勃蘭登堡作為世襲領地,,并且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這樣一來,,在1701年之前,,霍亨索倫家族手中已經有了兩塊核心領土,一個是東普魯士,,另一個則是勃蘭登堡,。 那么東普魯士和勃蘭登堡究竟哪個對霍亨索倫家族更重要呢? 毫無疑問,,當然是勃蘭登堡,,要知道霍亨索倫家族可一直把勃蘭登堡當做自己安家立命之地,而東普魯士看起來更像是一次偶然得到的寶藏,。 所以當七年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腓特烈大帝可以任由俄軍占領東普魯士而不發(fā)兵救援,但是等到俄軍靠近柏林后,,腓特烈大帝就不得不回兵救援柏林,。 從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在霍亨索倫家族眼中的不同地位來看,無論怎么想,,腓特烈三世當初建國的時候叫“勃蘭登堡王國”會更合理一些,。 這就不得不考慮當時霍亨索倫家族所要面臨的復雜局勢了。 三十年戰(zhàn)爭之后,,神圣羅馬帝國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大打折扣,,《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署,使得原先隸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各個公國和領地擁有了外交自主權,,同時這些獨立公國和領地還擁有各自的政府機構,、稅收來源和常備軍。 當一個公國有了外交自主權,、政府機構,、獨立的稅收來源和常備軍之后,,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了,從人性勢利的角度出發(fā),,為什么還要稱呼自己為“某某公爵”“某某伯爵”,,而不是“某某國王”呢? 比如巴伐利亞國王或者薩克森國王,。 三十年戰(zhàn)爭之后,,德意志境內諸侯稱王的趨勢愈演愈烈,所有的領主都巴不得以“國王”的名義來稱呼自己,,普魯士也不例外,。 當時英國派了一個使者到德意志來,這個使者叫喬治·斯特普尼,,這個人很清楚當時腓特烈三世的野心,,他在給英國的報告中就說:“選帝侯在普魯士公國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其意義遠超帝國其他選帝侯或國君的權力,,因為后者的權勢源于皇帝授權,,因此也難以獨立,而腓特烈想呈現的是其由于同伴的獨特存在,,而他的方式就是占據一個非凡的頭銜,。” 但在霍亨索倫家族看來,,盡管在三十年戰(zhàn)爭中神圣羅馬帝國遭到了嚴重削弱,,但是帝國和皇帝都還存在,而此時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還是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所掌控,。 在當時哈布斯堡家族是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家族,,實力超了普魯士不止一條街,直接稱呼自己為“勃蘭登堡國王”莫過于直接挑戰(zhàn)神圣羅馬帝國和帝國皇帝的權威,,這是霍亨索倫家族不愿意看見的,。 就在這個時候,一些德意志境內的諸侯卻想到了變通之法,。 如果沒辦法在神圣羅馬帝國內部取得王位,,那么為何不試著從外國獲得王位?就這樣,,薩克森的韋廷家族和漢諾威的韋爾夫家族分別在1697年和1715年成為了薩克森國王和漢諾威國王,。 看到這些諸侯憑借這種方法獲得了王位,霍亨索倫家族的領導人一拍腦門,,心想:自己不還有個普魯士公國嗎,? 如上文所說,,普魯士公國在當時并不是神圣羅馬帝國的屬地,。所以說如果霍亨索倫家族以“普魯士”的名義登上王位,,便不是直接挑戰(zhàn)神圣羅馬帝國和帝國皇帝的權威,也更容易得到哈布斯堡家族的認可,。 在理解到這一點之后,,霍亨索倫家族馬上就做出了這方面努力。 1700年,,腓特烈三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簽署了一份協(xié)定,,即《王位協(xié)定》。這個協(xié)定的大概意思就是,,皇帝承認腓特烈可以得到“在普魯士的國王”的頭銜,,但是要派8000個士兵來支持皇帝在其他地方的行動。 就這樣,,腓特烈得到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承認,,于是在1701年,腓特烈三世順理成章地給自己帶上了“在普魯士的國王”這一桂冠,,而起所轄的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等地便自然而然的合并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 由此,,普魯士開啟了長達百年的爭霸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