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時代,,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科技文化也獲得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橫架在濟水(清水)之上的“清水石橋”便是其留下的蹤跡之一,。 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在須昌城(今東平縣老湖鎮(zhèn)埠子坡村西)西1.5公里處,,跨濟水之上,興建了1座長138.2米,,比趙州橋建造時間還要早,、還要長而且設計技術先進、建造水平高的巨石橋,名曰“清水石橋”。 《資治通鑒》記載說,須昌城南距壽張縣城(指漢壽張縣城,,地址在今東平縣新湖鄉(xiāng)霍家莊)30里,,東南距汶上縣城90余里,西距長安(今西安)1694里,,城北隔魚山與東阿縣相望,。清光緒進士蔣作錦先生所著《東原問水錄》中說,須昌城“西門外二里有古濟水,,橫跨濟水建清水石橋一座”,。《元和郡縣志》載:“清水石橋,,在縣西三里,。隋仁壽元年造,石作華巧,,與趙州石橋相埒,,長四百五十尺”。 《太平寰宇記·鄆州·風俗》記載:“清水石橋,,在縣西三里,,隋仁壽元年造,石作幸巧,,與趙州石橋相埒,,長四百五十尺”。 《東原考古錄》說,“(須昌城)南距須句(指今小安山東三公里的東張莊村附近之故須句城)三十里,,城在金山東南,,土山(今東平湖一級湖內湖心島)東,埠子頭西,,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埠子頭東岳廟其東關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門二字,,為南門遺址”。按此,,須句城的位置在今東平湖水庫一級湖內,,湖心島東,,老湖鎮(zhèn)埠子村西老湖區(qū)水下。此橋在《元和郡縣志》,、《東原考古錄》,、《須昌城考》、《讀史方輿紀要》,、清代《東平州志》等均有記載,。 石橋宏偉壯觀,,橋南水泊風景秀麗,古有“小洞庭”之稱,。洄源亭座落東平湖上,,為著名勝跡。唐詩人高適(公元706~765年)自魯郡至東平郡時路經此橋,,觸景生情,,作《魯西至東平》詩一首:“沙岸泊不定,石橋水橫流,,問津見魯谷,,懷古傷家丘,寥落千載后,,空傳褒圣侯”,。 趙州石橋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洨河流經趙縣,,建于隋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建成后曾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zhàn)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fā)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都沒有被破壞,。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其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 該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chuàng)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 “道路通,、百業(yè)興”,。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由于當時這座石橋處在重要的交通道路上,,對當時隋,、唐時期的魯西經濟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清光緒《東平州志》記載,,這座清水石橋“西通濮鄆”,。唐代,隨著大野澤的變遷,,地區(qū)政治中心的變化和大野澤北部的治理,,特別是清水石橋的建成,使魯西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唐貞觀年間,,東平西境的須昌城一度成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鄆州,、須昌縣三級政府的所在地,。進入元代,是東平地區(qū)發(fā)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東平設東平路,,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年),嚴實(1182~1240)在東平路立行臺,,領山東西路行中尚省兵馬總管,,轄54州縣,治所在須城(今東平縣州城鎮(zhèn)),,成為與山東省東部的益都城相埒的魯西大都市,?!扒逅瘶颉本图茉O在須句城西濟水之上。 可惜的是,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五月,,黃河決口,,橋與城被洪水吞沒。 如今,,東平湖水庫一級湖內長年積水,,橋已深淤地下,橋址處仍為一片水泊,,上面的淤泥應該有幾十米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