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1905年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fā)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即民族革命,,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 二是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 孫中山指出,,民族主義不是簡單的排滿,不是針對一切滿人,,而是要結束清政府的專制統(tǒng)治及其媚外政策,。但是,,同盟會綱領中的民族主義一方面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放走了中國人民的最大敵人。當時的革命派對于帝國主義的本質認識不清,,害怕帝國主義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認不平等條約“繼續(xù)有效”為條件來換取列強對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革命派強調了對滿族封建勢力的清除而放松了漢族封建勢力,,結果就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導致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勢力的反撲,。 民權主義即政治革命,,內容是“創(chuàng)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國,。政治革命應當與民族革命并行。民族革命是掃除“現在的惡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則是掃除“惡劣政治的根本”,,從而把斗爭矛頭直接指向集國內民族壓迫與封建專制統(tǒng)治于一身的清政府。不過,,民權主義歸根到底都是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很難得到真正的保證。 民生主義即社會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權”,,也就是核定全國土地的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革命后的增價,,則歸國家,為國民共享,。國家還可按原定地價收買地主的土地,。革命派試圖探討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既使中國富強,,又避免產生貧富懸殊的現象,,避免社會危機。但是,,“平均地權”并非將土地所有權分給農民,,沒有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難以成為發(fā)動廣大工農群眾的理論武器,。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初步描繪出中國還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的提出,對推動革命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