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全洪:唐代端溪石硯的幾個問題

 劉一青 2018-10-06

原載:《文物》2004年第4期


端溪石硯產(chǎn)于廣東省肇慶市(隋唐置端州,,北宋改為肇慶府)東面西江羚羊峽的斧柯山一帶。斧柯山西側(cè)有端溪水,,故在此開采的石硯稱為端溪硯,,簡稱端硯。端溪硯從唐代開始使用,,由于其石質(zhì)細(xì)膩溫潤,,致密堅實,發(fā)墨利筆等優(yōu)良品質(zhì)而飲譽天下,。因石材略呈紫色,,又被稱為端溪紫石硯。唐代詩文常提及端硯,,到了宋代端硯成為貢品,,并被列為四大名硯之首,贊譽備至,。端硯對我國書畫藝術(shù)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自宋代至明清記敘端硯的書籍不少,。上世紀(jì)60年代,,《文物》月刊曾專門刊出硯史資料【1】并組織刊載部分省市博物館收藏的硯臺。近年來又有一些有關(guān)硯臺的書籍出版,如《端溪硯》【2】,、《紫石凝英——歷代端硯藝術(shù)》【3】,、《中國名硯覽賞》【4】、《首都博物館館藏名硯》【5】和《中華古硯》【6】等,。然而這些著錄中能確指為唐代端硯的寥寥無幾,,可見唐代端硯的數(shù)量是不多的,而且目前所見的端硯多屬晚唐之物,。那么端硯究竟何時開采,,什么時候為世所重?就頗值得研究了,。本文不揣淺陋,,利用文獻(xiàn)并結(jié)合考古資料,對唐代端硯出現(xiàn)的時間,、形制及其他相關(guān)問題提出一點初淺的看法,。


唐青瓷辟雍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關(guān)于端石開采的時間,目前最流行并為眾人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初唐年間,。但我認(rèn)為這個說法不太可信,,因為既缺乏歷代文獻(xiàn)的記載,又缺乏考古材料的支持,。雖然有唐以降關(guān)于端硯的詩文,、硯譜眾多,但明確指出端硯出現(xiàn)年代的僅有清代計楠的《石隱硯談》,,稱:“東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然而在柳公權(quán),、米芾,、歐陽修、蔡襄,、曹照,、吳蘭修等人有關(guān)硯史、硯譜的書籍中從未見提及,,不知計氏何所據(jù),。《欽定四庫全書·端溪硯譜提要》說“考端硯始見李賀詩”,。這里所指的當(dāng)系李賀(790-816年)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其詩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之句,。此外,,李肇(?-約836年前)、劉禹錫(772-842年),、陸龜蒙(,?-81年)、皮日休(834-83年)等人也曾為文做詩稱贊端硯,。以上幾位文人主要的活動時間都在中唐和晚唐,,盛唐以前則從未見諸文字,。韓愈(768-824年)《瘞硯銘》說的也只是陶硯,。由此可見端硯出現(xiàn)的時間不會在中唐以前,更不會早到初唐的武德年間,。據(jù)宋人的記述,,與端硯齊名的歙硯是唐開元中開采的?!鹅ǔ幷f》:“唐開元中,,葉氏得其地,嘗取石為硯,,不見稱于世,,故無聞焉?!薄?】《西清硯譜》從其說:“考歙溪龍尾石唐開元中始采為硯,。”另一種名硯青州紅絲石,,較大規(guī)模的開采是晚唐的事,。宋人唐彥猷于嘉裙(1056-1063年)年間在青州紅絲硯洞口見“唐中和年(881年)采石”的字樣。此外有一篇據(jù)說是唐代書法家柳公權(quán)(78-865年)所寫的《硯論》,,其中有云:“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重端,、歙,、臨洮?!薄?】從其排序中也可看出端硯是在青州硯和絳州硯之后出現(xiàn)的,。馬承源先生認(rèn)為“流傳了千年不衰的歙石端石的發(fā)現(xiàn)和開采,大約是唐中期以后的事”【9】是非常有見地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材料來分析,。


迄今,經(jīng)考古正式發(fā)掘出土的唐代端溪石硯為數(shù)不多,,而且尚未見有中唐以前的端硯刊布,。為了方便比較研究,茲將筆者搜集的部分相關(guān)硯臺列作《唐、五代端硯,、石硯,、陶瓷硯出土情況簡表》(表一)。


說明:表中資料出處引用報刊概用簡稱,,古=《考古》,、《考古通訊》,文=《文物》,、《文物參考資料》,,年鑒=《中國考古學(xué)年鑒》,文物報=《中國文物報》,。


據(jù)筆者查閱的資料,,能夠確認(rèn)為唐和五代端硯的有以下幾例:1956年12月廣州市動物園內(nèi)麻鷹崗唐墓出土1件【10】、1956年湖南長沙仰天湖唐墓1件【11】,、1974年揚州東風(fēng)磚瓦廠工地出土1件【12】,、1975年4月江蘇揚州邗江蔡莊五代墓出土1件【13】、1978年揚州東郊林莊唐墓出土1件【14】,、1997年6月廣州市增城荔城鎮(zhèn)嶺尾山采集1件【15】,、1997年7月廣州市淘金坑唐墓出土1件【16】、1997年7月廣州市先烈中路動物園北部唐墓出土2件【17】,、1998年9月廣州市中山一路五代灰坑出土1件【18】,、1998年11月廣州市淘金花園工地采集1件【19】、2001年廣州市太和崗唐墓出土1件【20】,。上述唐代墓葬都屬晚唐,,初唐和中唐時期不論是遺址還是墓葬都不曾有關(guān)端硯的報道。盡管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明確紀(jì)年的唐代端硯,,但通過其他年代確鑿的石硯和陶硯,,也可以比較和考察端硯出現(xiàn)與發(fā)展的大體情形。相對而言,,唐代陶硯和瓷硯的使用比石硯更為普遍和廣泛,,如洛陽1965年統(tǒng)計15年出土硯臺42方,絕大多數(shù)為陶硯,,僅宋,、明時有一兩枚石硯【21】。除墓葬外,,窯址和遺址中也有陶質(zhì)和瓷質(zhì)硯臺出土【22】,。在唐代,陶,、瓷硯式的流行和發(fā)展大致情況是:初唐和盛唐以辟雍硯為主,,中唐直至晚唐則多數(shù)是箕形硯,。比如,廣西全州鳳凰鄉(xiāng)初唐趙司倉墓的青釉瓷辟雍硯【23】,、陜西西安羊頭鎮(zhèn)初唐李爽墓的辟雍硯【24】,、湖北鄖縣磚瓦廠盛唐李徽墓白瓷辟雍硯【25】、陜西乾縣盛唐懿德太子墓三彩辟雍硯【26】,?;纬幱谑⑻崎_始流行,并成為中唐以后的主要硯式,,如河南偃師電廠盛唐大夫宋禎墓陶箕形硯【27】,、廣東韶關(guān)羅洞盛唐張九齡墓箕形硯【28】、河南洛陽十六工區(qū)M76盛唐陶箕形硯【29】,、江蘇南京錢家渡中唐墓陶箕形硯【30】,、河南三門峽市印染廠M36中唐灰陶箕形硯【31】、河南偃師電廠中唐鄭紹方墓陶風(fēng)字形硯【32】,、河南偃師電廠晚唐李欖墓陶箕形硯、陶風(fēng)字形硯【33】,。見諸考古發(fā)掘報道的唐代石硯大多數(shù)為箕形或長方形箕形硯,,而且都是晚唐的。端硯無疑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的條件下產(chǎn)生發(fā)展的,。如湖南長沙絲茅沖唐宋墓6枚箕形硯【34】,、湖南長沙砂子沖箕形青石硯【35】、湖南長沙赤崗沖長方形箕形灰砂石硯【36】,、浙江麗水箕形石硯【37】,、福建廈門下忠箕形石硯【38】、湖南長沙左家公山長方形風(fēng)字石硯【39】,、湖南長沙絲茅沖“曹家咸”長方形青石硯【40】,、湖南長沙赤崗沖五代“聞人”紫石風(fēng)字長方形硯【41】等。出土以上石硯的墓葬均為唐墓及五代墓,。更加可貴的是有一批石硯出自有明確紀(jì)年的墓葬中,,為我們判斷端石硯的年代提供了準(zhǔn)確的依據(jù)。如河南陜縣劉家渠晚唐開成三年(838年)紫石風(fēng)字形硯【42】,、安徽合肥機務(wù)段晚唐開成五年(840年)歙石箕形硯【43】,、安徽巢湖環(huán)城公社晚唐會昌二年(842年)伍鈞墓紫石箕形硯【44】、河南偃師電廠晚唐會昌五年(845年)李存墓紫石箕形硯【45】,、湖南長沙牛角塘五代后唐長興三年(923年)灰褐色砂石箕形硯【46】,。由于大多數(shù)發(fā)掘簡報沒有說明硯材的產(chǎn)地,是否屬于端石尚未能確定,,估計其中會有部分是端硯:除少數(shù)簡報未明確分期外,,所有出箕形石硯的墓(有紀(jì)年或無紀(jì)年)基本上都是晚唐的,。箕形陶硯在唐代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已知年代最早的箕形陶硯是東魏武定七年(549年),,該硯1955年出自西安郭家灘唐墓【47】。但目前已知有紀(jì)年最早的箕形石硯是晚唐開成三年(838年),。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端溪石硯是從中唐以后才具有規(guī)模的開采,晚唐開始流行,。


唐箕形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風(fēng)字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據(jù)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材料,,所有唐、五代端硯的造型都是箕形或鳳(或稱風(fēng))字形,。既有底出雙足的,,也有平底的?;纬帉嵨镉袃煞N形式:一種是硯首呈圓弧形,,內(nèi)折痕不明顯,前窄后闊,,束腰,。也就是米芾《硯史》所說的(右軍硯、智永硯)“頭微圓,,頂兩鈍皆綽慢,,下不勒成痕”,而且“類箕像,,中亦成臼矣”【48】,。底部有2枚長方形足的,如1956年湖南長沙仰天浙唐墓,、1974年揚州東風(fēng)磚瓦廠工地,、1978年揚州林莊唐墓、1997年廣州增城嶺尾山采集的端石硯,。


1997年廣州增城嶺尾山采集的端石硯


同類型的還有1976年安徽合肥機務(wù)段唐開成五年(840年)墓出土的歙石硯,。平底的有1997年廣州市動物園北二號墓出土石硯。


1997年廣州市動物園北二號唐墓出土石硯


另外一種就是米芾所謂“至本朝變成穹高,,腰瘦,,刃闊鍛斧之狀”。其特點是硯首方折,,首尾接合處折線明顯,,硯額呈弧形,即“穹高”,?!把荨本褪俏覀兘裉焖v的束腰,。唇沿也作弧形,其平面一如斧鉞,。實際上這并不是“本朝”宋硯的特點,,而是晚唐五代硯的主要類型,1956年廣州動物園麻鷹崗出土的端石硯就是這種樣式的典型代表,。


1956年廣州動物園麻鷹崗出土的端石硯


底出雙足的還有1983年安徽巢湖會昌二年(842年)紫紅色石硯,、1958年長沙牛角塘23號五代墓出土的“長興三年(923年)”石硯等。平底的有1997年廣州淘金坑一號墓所出,。


1997年廣州淘金坑一號唐墓出土端石硯


往后箕形硯向風(fēng)字形硯發(fā)展,,平面仍呈前窄后寬,有的近似長方形,,內(nèi)折角度變小,,改束腰為直線,硯心平整,,形式趨向平直,。所以米芾《硯史》說:“純薄,上狹下闊,,峻直不出足,。中垣夷,猶有鳳池之象,。”1956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唐墓的石硯,、1964年湖南長沙赤崗沖五代墓的紫灰色石硯,、商承祚教授藏五代后晉天福五年(940年)端石硯【49】和1998年廣州市中山一路五代灰坑的端硯就是這種硯式。1975年江蘇邗江蔡莊五代墓出土的端石硯,,硯壁直立連底,,已向抄手硯過渡。


1998年廣州市中山一路五代灰坑的端硯


上述出土資料表明,,晚唐時期圓首和方首的箕形硯并存,,五代就有向抄手硯演變的趨勢米芾《硯史》“樣品”條,分析了晉硯,、唐硯以及宋硯等幾代不同的形制,。今證諸考古材料,可知其推斷硯式的變化,,十分精當(dāng),,基本上反映了箕形硯逐漸向風(fēng)字形演變的軌跡。不僅端硯循此軌跡發(fā)展,,其他種類的石硯,、陶硯也是如此《洛陽市十五年來出土的硯臺》所刊布的初唐至盛唐硯的硯堂(池)與硯額(首)之間都是圓弧形的,,不見折勒痕;晚唐——五代——宋硯就出現(xiàn)折勒痕,。


《洛陽市十五年來出土的硯臺》


據(jù)廣州地區(qū)出土的幾方端硯可以看出,,唐代端硯在選料和加工方面都還處于初始階段,形制,、裝飾方面都不太講究,。主要表現(xiàn)就是偏重于實用而相對忽略觀賞性,尚未見雕刻紋飾的,,琢磨隨便,。有好幾方除了硯池研磨光滑外,硯邊和硯背鑿痕依然,,更沒有經(jīng)過拋光工序,。由于沒有精細(xì)打磨,使得部分唐端硯乍一看“石”質(zhì)重而“泥”氣不足,,也就是說缺乏宋及明清硯那種端硯特有的細(xì)膩,、濕潤和嬌嫩的感覺。唐硯外觀的顏色偏于青灰,,少數(shù)呈紫紅,。選料上也看不到魚腦凍、冰紋,、火捺等石品花紋,。


通過對出土實物與文獻(xiàn)結(jié)合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幾件傳世品年代的判斷是不準(zhǔn)確的,。例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枚長方式端硯,,下方鐫楷書“唐亭臥巖次山”。據(jù)此推測原硯主為唐元結(jié)(719-772年),,故稱為元結(jié)唐亭硯【50】,。若然,,則此硯當(dāng)為盛唐之物,。然而該硯的形式卻是典型的宋代抄手硯,,如洛陽二十九工區(qū)378號墓和十三工區(qū)M9.7.1號墓出土的長方形抄手陶硯和石硯【51】;廣東潮州北宋劉景墓出土的端硯【52】以及1956年西安市郊區(qū)出土的長方形歙硯,、1973年廣東省高要縣連塘鎮(zhèn)北宋墓出土的端硯,、1988年合肥市郊五里沖出土的端硯、1966年廣州市某工地出土的長方抄手硯都是相近的形式【53】,。此外《西清硯譜》錄一方稱為“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硯”的,,據(jù)述左右側(cè)面綴獸面二,各銜銅環(huán)一,。覆手下方側(cè)面鐫刻“潤比德,,式以方,,繞玉池,注天潢,,永年寶之,,斯為良”。還有一件唐觀象硯,,“硯八棱,,兩旁綴獸面銅耳……硯首側(cè)鐫唐硯二字,背上方鐫觀象二字,?!彼姵鐾了未郧暗某幣_中均無這種八棱觀象硯。上述長方形,、八棱形,、方形(石渠硯)都不具備唐代硯臺的格式和風(fēng)貌。


《西清硯譜》錄褚遂良銘文硯


《西清硯譜》錄唐觀象硯


我們在留意端硯開始出現(xiàn)時間的同時,,還注意到其使用的社會層面和區(qū)域,。盛唐的大型墓如上層皇室成員、貴族官僚墓至今未見出土端石硯,,雖然唐墓早年被盜者甚多,,但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銀青光祿大夫守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新安郡王李徽墓、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張九齡墓都是以陶硯隨葬,??梢婇_元盛世達(dá)官貴人主要還是使用陶硯。而且開元名相張九齡以其子張拯之硯,,納入墓中。韓愈還專門為其同年進(jìn)士李觀寫了一篇《瘞硯銘》,,對墜地打破的陶硯“毀不忍棄”,,發(fā)出“硯乎,硯乎,,與瓦礫異”的慨嘆,。由此可以看出李肇《國史補》“內(nèi)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皆用之”所說的并非盛唐故事,。端硯應(yīng)該是到了晚唐以后才為文人所重,于是出現(xiàn)了李賀“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劉禹錫“端州石硯人間重,,贈我因知正草玄”等詩句。在晚唐的中下階層和平民墓里可以見有端硯,,從另一側(cè)面說明端硯的流行不是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而上的。此外,,端硯多見于南方地區(qū),,以廣州、揚州,、長沙較多,。這里就牽涉到端硯什么時候成為貢品的問題??脊刨Y料業(yè)已表明唐代端硯的數(shù)量不多,,形制簡單,流傳的范圍還不是很廣,。因而我們的看法是,,唐代不可能以端硯作為貢品。宋代唐積寫的《歙州硯譜》說:“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獻(xiàn)硯,并蒸硯工李少徽,。國主嘉之,,擢為硯官?!边@是史載較為明確的向朝廷獻(xiàn)硯的記錄,。而端硯正式作為貢品最先記錄見于《宋史·太宗本紀(jì)》:“淳化二年夏,四月庚午,,罷端州貢硯,。”米芾《硯史》云:“仁宗已前,,賜史院官硯,,皆端溪石?!薄抖讼幾V》說“端硯人宋益盛”,。端溪石硯的大規(guī)模開采從趙宋開始并成為貢硯,這是硯史專家比較一致的共識,。


唐白釉帶蓋辟雍硯 昭陵長樂公主墓出土


白居易多足辟雍瓷硯 隋唐洛陽城履道坊遺址出土



注釋:

 

【1】冶秋《刊登硯史資料說明》,,《文物》1964年第1期;《硯史資料(一-一二)》,《文物》1964年第1-12期,;《硯史資料(一三-二四)》,,《文物》1965年第1-12期。

【2】劉演良《端溪硯》,,文物出版社1988年,。

【3】高美慶編輯《紫石凝英——歷代端硯藝術(shù)》,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1991年,。

【4】蔡鴻茹,、胡中泰主編《中國名硯鑒賞》,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5】榮大為主編《首都博物館館藏名硯》,,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1997年。

【6】王代文,、蔡鴻茹主編《中華古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7】宋·洪適(,?)《歙硯說》,。引自林淵、王鐵柱等著譯《歷代文房四寶譜選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8】引自王代文《名硯述略》,載《中華古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有關(guān)這篇所謂柳公權(quán)的《硯論》,,并未被其他著錄所引用,其行文不類唐人風(fēng)格,。所提及的臨洮硯乃宋代開采,,唐人何得論述,其可信程度頗值得懷疑,。

【9】馬承源《重?。ㄎ髑宄幾V)序》,《西清硯譜》,,上海書店1991年,。

【10】該唐墓是在清理一座東漢建初元年墓時發(fā)現(xiàn)的,只剩一角,,打破漢墓墓道。時為1956年,,目前許多有關(guān)該硯的書籍和文章都誤作1965年,。這是第一枚有確鑿出土地點的唐代端硯,由于引用率很高,特作說明,。見麥英豪,、黎金《考古發(fā)現(xiàn)與廣州古代史》,廣州市文化局等編《羊城文物博物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王啟初《湖南省博物館的幾方藏硯》,《文物)1965年第12期,。

【12】同【6】第25頁,。

【13】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蔡莊五代墓清理簡報》,《文物》1980年第8期,。

【14】徐良玉主編《揚州館藏文物精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15】增城博物館藏,,未刊,。

【16】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市環(huán)市東路淘金坑發(fā)現(xiàn)唐代磚室墓》,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廣州文物考古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17】全洪《廣州市動物園東漢、南朝和唐代墓葬》,,《中國考古學(xué)年鑒1998年》,,文物出版社2000年;廣州市文化局編《廣州文物保護(hù)工作五年》,,廣州出版社2001年,。

【18】全洪《廣州市東山漢至五代遺跡和墓葬》,《中國考古學(xué)年鑒19》,,文物出版社2001年,。

【19】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資料,未刊,。

【20】同【19】,。

【21】洛陽市博物館《洛陽市十五年來出土的硯臺》,《文物》1965年第12期,。

【22】長沙窯課題組編《長沙窯》,,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郴州地區(qū)文物工作隊《湖南郴州發(fā)現(xiàn)唐代水井》,《考古》1987年第2期,。

【2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等《廣西全州縣發(fā)現(xiàn)紀(jì)年唐墓》,,《考古)1987年第3期。

【24】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羊頭鎮(zhèn)唐李爽墓的發(fā)掘》,《文物)1959年第3期,。

【25】湖北省博物館等《湖北鄖縣唐李徽,、閻婉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87年第8期,。

【26】陜西省博物館等《唐懿德太子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7期。

【27】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杏園村的六座紀(jì)年唐墓》,,《考古》1986年第5期,。

【28】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代張九齡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61年第6期,。

【29】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第二隊《洛陽16工區(qū)76號唐墓清理簡報》,,《文物》1956年第5期。

【30】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錢家渡丁山發(fā)現(xiàn)唐墓》,,《考古》1966年第4期,。

【3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門峽市印染廠唐墓清理簡報》,《華夏考古》2002年第1期,。

【32】同【27】,。

【33】同【27】。

【34】絲茅沖工作小組《長沙北郊絲茅沖工地第一工區(qū)的古代墓葬》,,《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1期,。

【35】同【11】。

【36】湖南省博物館《湖南長沙近郊隋唐墓清理》,,《考古》1966年第4期,。

【37】麗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麗水唐代土坑墓》,《考古》1964年第5期,。

【38】《廈門發(fā)現(xiàn)唐代磚室墓》,,《中國文物報》1998年1月1日。

【39】湖南省博物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帶唐墓發(fā)掘簡報》,,《考古》1965年第5期,。

【40】湖南省文管會《長沙北郊絲茅沖清理的唐代磚室墓》,《文物》1956年第2期,。

【41】湖南省博物館《湖南長沙市郊五代墓清理簡報》,,《考古》1966年第3期。

【42】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一九五六年河南陜縣劉家渠漢唐墓葬發(fā)掘簡報》,,《考古通訊》1957年第4期,。

【43】同【6】第26頁。

【44】巢湖地區(qū)文物管理所《安徽巢湖市唐代磚室墓》,,《考古》1988年第6期,。

【45】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杏園村的兩座唐墓》,,《考古》1984年第10期。

【46】同【6】第37頁,。

【47】朱捷元、黑光《陜西省博物館收藏的幾件硯臺》,,《文物》1965年第7期,。

【48】宋·米芾《硯史》,引書同【8】,。

【49】同【3】圖2,,第58頁。

【50】引自【2】,。

【5】同【21】,。

【52】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潮州北宋劉景墓》,《考古》1963年第9期,。

【53】同【6】第41頁,、44-47頁。






參考閱讀:

書齋 · 一鑒齋

極簡之美

尋一方良硯

箕形硯源流與發(fā)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房藏品

湖南省博物館文房藏品

杭州市博物館文房藏品

武漢市博物館文房藏品

天津博物館文房藏品(一)硯

天津博物館文房藏品(二)墨

天津博物館文房藏品(三)其它

蘇州博物館文房藏品(一)硯

蘇州博物館文房藏品(二)墨


明人的收藏活動

硯之鋒芒

硯之發(fā)墨

想知道如何研墨嗎,?

冬月研墨

宋墓出土文房器用與兩宋士風(fēng)

回顧二千年以來的文房四寶







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進(jìn)入一鑒齋微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