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易傳》的發(fā)展歷程 ——以子思《中庸》為中心 【提要】 《易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從卜筮到言辭的階段,,象數(shù)的階段,感通的階段,。 帛書《易傳》代表了言辭義理階段,,傳本《易傳》代表了象數(shù)和感通外物的階段,《曾子·天圓》介于帛書《易傳》與傳本《易傳》之間,,子思《中庸》作于傳本《易傳》之后,,是傳本《易傳》誕生之后的第一篇《易傳》心得,并由此轉(zhuǎn)向感通內(nèi)心,,但也因此導(dǎo)致了《易象》的失落,。所以只有傳本《易傳》才是永恒的經(jīng)典。
【正文】 一,、從卜筮到言辭的階段——帛書《易傳》 《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之后,,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這一年孔子68歲(公元前484年),。孔子編輯古籍,,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庇终f,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笨鬃右栽姇Y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鳖仠Y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這一年孔子71歲。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比≈T唬骸昂硬怀鰣D,,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 根據(jù)《孔子世家》的記載,,結(jié)合帛書《易傳》、傳本《易傳》等資料推測,,孔子晚年研究《周易》始于歸魯68歲(公元前484年)左右,,自68歲到70歲之間是帛書《易傳》階段,,70歲到73歲之間是傳本《易傳》階段,??鬃釉缒暌颉吨芤住窞椴敷咧畷鲆暎赡苡捎谝簧睦Ь?,才使晚年的孔子想到了學(xué)習(xí)《周易》,,學(xué)《易》先學(xué)卜筮,所以才有帛書《要》“吾百占而七十當(dāng)”之語,。商瞿小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家語》有“瞿曰:昔吾年三十八無子,孔子曰無憂,,過四十當(dāng)有五丈夫,。今果然?!鄙迢?8歲時孔子67歲,,這一年孔子為商瞿占卜(顏回也參與了這次占卜),正是孔子剛剛開始研究《周易》之時,。 帛書《要》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笨鬃油砟臧V迷《周易》,子貢對此產(chǎn)生極大疑惑,,子貢問孔子:“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yuǎn)者,,卜筮之繁,。’賜以此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惛彳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孔子回答:“察其要者,,不詭其辭?!渡袝范嗍枰?,《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樂其辭也。”孔子發(fā)現(xiàn)《周易》卦爻辭蘊(yùn)含圣人之教,所以癡迷《周易》,。 孔子曰:“《易》從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幽贊而達(dá)乎數(shù),,明數(shù)而達(dá)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dá)于數(shù),,則其為之巫,。數(shù)而不達(dá)于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可見孔子研究《周易》是以占卜,、筮法為基礎(chǔ),以德義為核心,。帛書《易傳》時期的“德義”是指德行與仁義,,到了傳本《易傳》時期則是“卦之德,爻之義”,,實(shí)現(xiàn)了卦爻象與德義的統(tǒng)一,。帛書《易傳》的特征是關(guān)注卦爻辭的德義,此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易象》的奧妙,。
二,、象數(shù)的階段——孔子《易傳》 根據(jù)《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當(dāng)在70歲領(lǐng)悟“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的《易象》,同一年顏回也同時領(lǐng)悟《易象》,,于是孔子,、顏回、商瞿編輯《易傳》,,此即子貢所言“性與天道”之學(xué),可惜在次年孔子71歲時,,在西狩見麟前夕顏回不幸夭折,,故子曰“天喪予!”于是《易傳》傳人由顏回改為商瞿,。 在孔子的學(xué)《易》弟子中,,商瞿小孔子二十九歲,顏回小孔子三十歲,,子貢小孔子三十一歲,,子夏小孔子四十四歲,曾子小孔子四十六歲,,子思小孔子六十歲,。孔子68歲(公元前484年)初學(xué)《易》時,,商瞿39歲,,顏回38歲,子貢37歲,,子夏24歲,,曾子22歲,子思8歲,,從帛書《易傳》繆和自稱“吾年歲猶少”,、呂昌自稱“少者也”,可見繆和,、呂昌,、吳孟、莊但,、張射,、李羊、昭力這些學(xué)《易》的弟子都很年輕,,大概不會超過子夏,、曾子的年齡。 孔子在未獲得《易象》之前,,一般根據(jù)文句和《連山易》思想(“夏禮吾能言之”)解《易》,,子夏由于精于《連山易》,所以這時期與孔子非常契合。但是最終孔子獲得《易象》,,解《易》思路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于是有了傳本《易傳》與帛書《易傳》的分野。子夏或由于《連山易》“積習(xí)”太深,,很難接受《易象》新思維等原因沒有得到《易象》的真?zhèn)?,但也因此留下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資料。 由于《易象》重卦象與爻象,,學(xué)習(xí)難度很大,,非一般弟子所能掌握,所以精于《周易》卜筮的顏回,、商瞿就成為傳本《易傳》的傳人,。曾子年少而執(zhí)著(“參也魯”),又沒有子夏學(xué)《連山易》先入為主的成見,,孔子去世后有子與曾子二人在孔門占有最重要地位,,所以曾子就有能力、有資格接受孔子的大成《易》教,。 《論語·憲問》“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此明引《艮·大象傳》“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短靾A》則是曾子引用《易傳》最多的文獻(xiàn),集中反映了曾子從孔子學(xué)《易》的心得,?!对印ぬ靾A》易學(xué)觀處于傳本《易傳》誕生之初,還有帛書《易傳》的“印痕”,。
三,、感通的階段——孔子《系辭傳》《文言傳》與子思《中庸》 《系辭傳》是感通萬物,《中庸》轉(zhuǎn)向感通內(nèi)心,。 孔子68歲研究《周易》時,,子思方八歲,學(xué)習(xí)能力尚弱,,所以不受前期《連山》解《易》的影響,;當(dāng)孔子七十歲領(lǐng)悟《易象》時,子思方十歲,,子思具備了學(xué)習(xí)能力,,所以他全面受到《易傳》的熏陶。 關(guān)于子思的生卒年問題,,針對《孔子世家》子思“年六十二”的說法有誤,,王草堂,、毛奇齡、孔繼汾分別推測六十二可能是八十二之誤,。他們的主要根據(jù)在于“六”“八”形似,,而漢隸的“六”“八”字形明顯不同,“六”“九”字形倒是十分接近,,容易混淆,,故應(yīng)該是九十二之誤。綜合諸家,,筆者認(rèn)為孔德立的說法最為允信,,即子思生卒年為(前491年—前400年)(孔德立:《孔叢子》與子思生年問題,《齊魯學(xué)刊》2004年02期),。 孔子晚年有一件最重要的未竟事業(yè),?!妒酚?/span>·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薄墩撜Z·述而》:“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無大過矣,?!辈瘯兑罚骸白釉唬何岷脤W(xué)而才聞要,安得益吾年乎,?”可見,,治《易》是孔子晚年未盡之撼事,這不能不對其孫子思產(chǎn)生影響,。 孔子晚年,,兒子伯魚和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相繼去世,這對孔子造成了沉重的精神打擊,,如何讓道不窮,,業(yè)不廢。恰在此時,,聰穎機(jī)敏的少年子思,,看出了祖父的心思,《孔叢子·記問》有言:“夫子閑居,,喟然而嘆,。子思再拜,,請曰:‘意子孫不修,將忝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對曰:‘伋于進(jìn)膳,亟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fù)荷,是謂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蜃有萌恍υ唬骸缓?!吾無憂矣。世不廢業(yè),,其克昌乎,!’”子思發(fā)愿一定會繼承祖父的未竟事業(yè),這深得孔子的喜愛,,子思遂成為孔子晚年著力培養(yǎng)的接班人,。孔子去世三年后子思作《中庸》就是發(fā)揚(yáng)《易傳》精神的見證,。 《孔叢子·居衛(wèi)第七》說子思年十六困于宋而作《中庸》,,如此這一年在公元前476年,時孔子去世(公元前479年)整三年,?!兑讉鳌反蟾旁诳鬃尤ナ狼捌呤畾q左右編撰完畢,子思作《中庸》時孔子離世僅有三年,,這三年恰是子思守孝的時間,。子思幼年受祖父孔子研究《周易》的熏陶,青年時期又多受曾子影響,,所以子思十六歲作的《中庸》多引用《易傳》,。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中庸說》:“孔子作《易·十翼》,《彖傳》之言中者三十三,,《象傳》之言中者三十,。其言中也,曰正中,,曰時中,,曰大中,,曰中道,曰中行,,曰行中,,曰剛中,曰柔中,。故嘗謂《易》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子思子述孔子之意而作《中庸》,,與大《易》相表里?!?/span> 熊十力《乾坤衍·第一分·辨?zhèn)巍吩疲骸啊吨杏埂繁狙堋兑住分畷?,其贊孔子之道曰‘合?nèi)外’,誠哉知言,。(言出于真知,,曰知言。清儒焦循,、胡煦皆謂《中庸》衍《易》,。衍《易》者,,推演《易》義之謂,。內(nèi)圣外王,同于大通,,是為‘合內(nèi)外’,。)” 《牟宗三先生全集·一》云:“《禮記》中的《樂記》《中庸》《大學(xué)》等篇與《周易》的《易傳》之時代,相差不能很遠(yuǎn),,因?yàn)樗鼈兊膯栴}話題,,及道理都是差不多的,或者簡直就糾纏一塊取了,,所以后來言《易》的或是講《中庸》的都愿把它們互相拉在一起,。” 金德建《先秦諸子雜考》列舉了《中庸》與《易傳》十二條關(guān)系: (一)《中庸》推重顏回和《系辭傳》相同,?!断缔o傳》說:“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也?!薄吨杏埂氛f:“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薄吨杏埂匪Q“得一善”而能“服膺弗失”,,意思等于《系辭傳》的“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也,?!薄吨杏埂肥菑念伝氐哪芊哂谏埔环矫嬷v,《系辭傳》便從顏回的能堅決改去不善一方面講,。辭句變換,,好像異樣,實(shí)際意思,,并無二致,。 《中庸》在前面增添“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的話,,出處一定是根據(jù)《論語》稱美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再推演而說,。這是極端尊崇顏回。達(dá)到了顏回的地步才能夠“三月不違仁”,,自然從一般人講起來,,只像《中庸》所謂都“不能期月守”了。 (二)《中庸》“遯世而不悔”和《文言傳》相同,?!吨杏埂氛f:“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边@話等于《文言傳》所說:“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清人黃以周的解釋不錯,。黃氏說:“不悔,,猶無悶也?!薄吨杏埂泛汀段难詡鳌肥侨绱嘶ハ喾?。 (三)《中庸》“庸言庸行”和《文言傳》相同,。《中庸》說:“庸德之行,,庸言之謹(jǐn),,有所不足,不敢不勉,?!边@是相同于《文言傳》所說:“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倍罅x和辭語是彼此若合符節(jié)。 (四)《中庸》“建諸天地”“質(zhì)諸鬼神”和《文言傳》相同,?!吨杏埂氛f:“君子之道,……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又說:“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边@二條《中庸》文句合并起來,,辭意便和《文言傳》類似,。《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薄段难詡鳌肥悄谩吨杏埂返摹敖ㄖT天地”“質(zhì)諸鬼神”“日月代明”“四時錯行”等層意思并在一起,連貫地講,。 (五)《中庸》“問學(xué)”和《文言傳》相同,。《中庸》說:“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話也符合《文言傳》所說:“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辨之,。”不過《中庸》系統(tǒng)地分析,,排列層次,,《文言傳》卻只揀取其中的三層?!皩W(xué)以聚之”等于《中庸》的“博學(xué)”,;“問以辨之”等于《中庸》的“審問”和“明辨”,。彼此所說明的顯然是同樣的道理,。 (六)《中庸》所說“與天地參”,,其實(shí)也相同于《系辭傳》所說,;“《易》與天地準(zhǔn),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虞翻注:“準(zhǔn),,同也?!本┓孔ⅲ骸皽?zhǔn),,等也?!睋?jù)此,,我們可知所謂“與天地參”就是和天地的地位同等的意思。這樣便和《中庸》所謂“可與天地參”,,和天地能夠相配合并列,道理也是一致,。 (七)《中庸》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并且還形容鬼神的情狀是“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左右,。”這也和《易經(jīng)》符合,?!断缔o傳》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边@種極濃厚的相信鬼神實(shí)有,,《中庸》跟《易經(jīng)》一模一樣。 (八)《中庸》是講“前知”,,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逼鋵?shí)《易經(jīng)》也認(rèn)為有“前知”的,,《系辭傳》說:“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薄盁o有遠(yuǎn)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神以知來,,知以藏往,。”這些所稱“知來”都指能夠知道未來的事,。 (九)《中庸》講“待其人而后行”,,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边@話和《易經(jīng)》相符合?!断缔o傳》說:“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彼^“典常”指的是《中庸》所謂“禮儀”和“威儀”,。這些必須等待有人然后能夠施行,,《中庸》和《系辭傳》的口氣宛然一樣,都認(rèn)為要有人出來替天行道,。 (十)《中庸》“言默”和《系辭傳》相同,。《中庸》說:“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边@意思就是《系辭傳》所說:“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語意類同,,顯然可睹,。 (十一)《中庸》認(rèn)為“文王無憂”,,說:“無憂者其唯文王乎!”這當(dāng)然說明文王雖然遭到憂患而毫不當(dāng)做憂患看待,?!断缔o傳》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興也,,當(dāng)文王與紂之事邪,!”這也同樣說起文王時候有過憂患。 (十二)《中庸》“至道不凝”和《象傳》《文言傳》相同,?!吨杏埂氛f:“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痹趺茨苷f道有凝與不凝的境地呢?如果要闡明《中庸》這話定要參證《坤卦》的《象傳》說:“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庇帧段难詡鳌氛f:“陰疑于陽必戰(zhàn),為其嫌于無陽也,?!保ā夺屛摹罚骸耙桑?、虞,、姚信、蜀才作凝,?!保┑荔w原是有陰和有陽?!断髠鳌泛汀段难詡鳌范际菑摹盁o陽”而致“陰凝”這個角度來述說,。這跟《中庸》所謂“茍不至德,至道不凝”,,認(rèn)為道在未達(dá)到一定程度“五陽”的地步,,便不致于會有“陰凝”的境界,實(shí)際所指,,還是一樣,。 以上金德建《先秦諸子雜考》列舉了《系辭傳》《文言傳》和《中庸》關(guān)系十二條,。 今不揣己陋再做一些補(bǔ)充: (一)《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卦傳》:“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span> (二)《中庸》說:“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薄段难詡鳌氛f:“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span> (三)《中庸》說:“無憂者其唯文王乎,!”“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dá)德也?!薄断缔o傳》說:“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諸仁,,藏諸用(勇),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 (四)《中庸》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系辭傳》:“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 (五)《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埐还搪斆魇ブ_(dá)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系辭傳》:“《易》與天地準(zhǔn),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翘煜轮辆涫肽芘c于此,?……非天下之致變,,其孰能與于此?……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六)《中庸》說:“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系辭傳》:“樂天知命,故不憂,?!?/span> (七)《中庸》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span> 《中庸》“至誠之道”,即《系辭傳》:“《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中庸》“可以前知”“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即《系辭傳》:“圣人以此洗(先)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中庸》“見乎蓍龜”,,即《系辭傳》:“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劫懰麟[,鉤深致遠(yuǎn),,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span> 《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即《系辭傳》:“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span> (八)《中庸》說:“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薄断缔o傳》:“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九)《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似由《系辭傳》以下文字濃縮而來:“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jì)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span> (十)《中庸》說:“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薄断缔o傳》:“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中庸》與《大象傳》的關(guān)系也十分密切,,如: (一)《中庸》:“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yuǎn),,悠遠(yuǎn)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span> 《乾·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疆不息,。” 《坤·大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span> (二)《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span> 《無妄·大象傳》:“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span> (三)《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span> 《大過·大象傳》:“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dú)立不懼,,遁世無悶,。” (四)《中庸》:“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 《明夷·大象傳》:“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span> (五)《中庸》:“反求諸其身,。” 《蹇·大象傳》:“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span> (六)《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span> 《升·大象傳》:“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span> (七)《中庸》:“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span> 《井·大象傳》:“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八)《中庸》:“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鼎·大象傳》:“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span> (九)《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既濟(jì)·大象傳》:“水在火上,,既濟(jì);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span> (十)《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span> 《艮·大象傳》:“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span> (十一)《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yáng)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span> 《大有·大象傳》:“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yáng)善,,順天休命,。” (十二)《中庸》:“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span> 《屯·大象傳》:“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span>
四、其他《子思子》篇引《易》考 宋代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卷二百八,、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二引《子思子》“孟軻問牧民何先”(郭沂:子思弟子孟軻非孟子說): 孟軻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泵陷V曰:“君子之教民者,,亦仁義而已,何必曰利,?”子思曰:“仁義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不得其所;上不義,,則樂為詐,。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私岳笳摺,!?/span> “利者,,義之和也”是引用《乾·文言》,“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是引用《系辭傳》,。 《漢書·藝文志》中的“《子思子》二十三篇”在唐代以后已經(jīng)失傳,《隋書·音樂志》載南朝梁沈約云:“《禮記》之《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從《禮記》中的《緇衣》《表記》《坊記》等篇看,,其有多處引《易》文句,且均為《周易古經(jīng)》之經(jīng)文,。如《坊記》引《既濟(jì)》卦九五爻辭言:“《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shí)受其福,?!庇忠稛o妄》卦六二爻辭言:“《易》曰:不耕獲,不甾畬,,兇,。”《表記》引《蒙》卦卦辭:“《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庇忠洞笮蟆坟赞o言:“《易》曰:不家食,,吉?!庇忠缎M》卦上九爻辭言:“《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span> 《禮記·淄衣》: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卜筮?!胖z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于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兑住吩唬骸缓闫涞?,或承之羞?!闫涞?,偵,婦人吉,,夫子兇,。’” 這是引《恒》卦九三爻辭和《恒》卦六五爻辭,。然而《郭店楚簡》與《上博楚簡》的《淄衣》卻沒有引《恒》卦的內(nèi)容: 【郭店簡本】 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不可為卜筮也?!涔胖z言與,?龜筮猶弗知也,而況于人乎,?!对姟吩疲骸引敿葏挘晃腋妾q,?!?/span> 【上博簡本】 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不可為卜筮也,?!涔胖z言與?龜筮猶弗知也,,而況于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span> 楚簡《淄衣》沒有引《恒》卦,,不能說明《子思子》的原本就一定沒有《恒》卦,,因?yàn)椤蹲鸵隆繁臼且隹鬃又裕蓵缬诔喌摹墩撜Z》說: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span> 可見孔子當(dāng)年說這話時確實(shí)引用過《恒》卦,傳本《淄衣》更符合孔子之言,。 李學(xué)勤,、姜廣輝等認(rèn)為《郭店楚簡》儒家經(jīng)籍的大多數(shù)當(dāng)是久已亡佚的《子思子》中的內(nèi)容。郭店楚簡兩次明確提到《易》,,一是《六德》:“故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巨,,六者各行其職而儉逆無由作也,。觀諸《詩》《書》則亦在矣,觀諸《禮》《樂》則亦在矣,,觀諸《易》《春秋》則亦在矣” 《家人·彖》云:“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薄缎蜇詡鳌吩疲骸坝蟹驄D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可見《郭店楚簡》《子思子》的《六德》篇引用了《彖傳》和《序卦傳》,。 一是《語叢一》:“《詩》所以會古今之詩也,,《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春秋》所以會古今之事也,?!?《系辭傳》:“《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笨梢姟豆瓿啞ふZ叢一》化引了《系辭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