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曾感慨道:“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量,。” 今天,,人們往往受到西醫(yī)的影響,,受到現(xiàn)代科學方法的影響,對于中藥的作用,、用量總是考慮藥物的化學成份,認為藥物的劑量和濃度都有很大的關系,。 但是,,傳統(tǒng)中藥的使用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看孫曼之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作者:孫曼之 中藥的處方劑量和西藥的處方劑量并不一樣,。西藥是從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半衰期,、吸收的快慢,、排出的時間的角度來觀察。 中藥的劑量則是從取象比類這角度來用藥的,。 所以西醫(yī)和中醫(yī)的方法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藥的出發(fā)點是四氣五味,和取象比類所形成的升降沉浮,。 中醫(yī)眼里的藥物是運動的:可以升,,可以降,可以發(fā),,可以斂,,可以散,具有很多種性質(zhì),。這些性質(zhì)我們都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所以治療一個疾病的時候,是按照氣機運動的升降沉浮來進行治療的,。 但藥物的升降沉浮和它的性味有直接的關系,,其次與形狀、重量、顏色也有一定關系,。 例如:樹葉輕,,可以飄起來,最后落地,。種子重,,就會沉入下焦,最終因為又有生發(fā)之性,,又會升起來,。 這都是一種形象的思維,也是一種取象比類,。 | 怎么升,?怎么降? | 那么什么時候升,?什么時候降,?我們又怎么利用、控制這種性質(zhì)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如果劑量重,,會沉降下去;劑量輕,,會升上去,。 但是一些藥物具有升的性質(zhì),如果把劑量放重一些,,服用了以后會先降,,降了過一段時間或,它的升發(fā)的性質(zhì)才出現(xiàn),,最后才升起來,,這樣形了一個動態(tài)過程。 一些甘味的藥也一樣,,把劑量加重,,會先降下去,最后才升起來,。而且因為是甘味的,,又具有升的性質(zhì),升的時候還可以帶動別的藥一塊升,,就好像一個大力士把重東西托舉起來一樣,。 那降的藥呢?一些苦味的藥具有降的性質(zhì),,如果劑量用得很少,,那么就會降得很慢,。可以按照醫(yī)者的要求慢慢降,,比別的藥都降得慢,,最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所以,,在一個方劑中,,有的藥物先發(fā)揮作用,有的后發(fā)揮作用,,就好像一個團隊進行分工聯(lián)合作戰(zhàn),。它們誰沖在前面,誰沖在后面,,都必須有一個精密的籌劃,,這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我們用補中益氣湯來詳細說明一下,。 | 補中益氣湯中的升降 | 《慎齋遺書》中提到: “諸藥方有用氣留味者,,有用味留氣者。如補中益氣湯,,用之入陽分以補氣,。” 這方劑的目的就是為了補氣,,進入陽分補氣,不進入陰分,,進入陰分就沉下去了,,是要把陽氣往上升的。 “黃芪當歸氣厚者宜重用,。” 黃芪和當歸它是氣厚的藥,,應該重用,為什么說它是氣厚的藥,? 因為黃芪嚼起來味道是很淡的,,但氣厚。因為它的性質(zhì)是升,,它而且升的很強烈,,所以是氣厚。 當歸也一樣,,除了嚼起來是甜帶一點苦味之外,,還有一點特有的一種藥氣,香氣,,所以說它是氣厚,。而且當歸本身就是辛竄的,,宜重用。 這就是全方的主藥,,重要的藥物,,關鍵的藥物。 氣厚的應該重用,,因為這是全方的君藥,。 “人參,白術(shù)味厚者次之” 人參和白術(shù)是味厚,,就應該次之,,比黃芪當歸的分量要輕一點。 人參嚼起來帶點苦味,,味道比較濃,。白術(shù)也一樣,又是苦的又是甘的,。 “升麻,、柴胡升散,陳皮破滯,,倶于氣不利,,用之宜最少?!?/strong> 升麻,、柴胡是升散的,而這方目的就是為了升,,所以量要少,。 因為少,所以升,。如果重就失去了原方升舉的意義,。 陳皮的作用完全是為了給參術(shù)開出一個路,一個空間,。 古人認為:要補,,必須有一個空間。就像人很多,,你要坐下來,,你就得先騰出一塊位置。 陳皮就能起到這個作用,。它破出一條路,,讓這些補藥補進去。不然空間都沒有,,補藥怎么補,? 這類藥如果用得重,,氣就升不起來,而且陳皮用的重還會破氣,,所以陳皮的量一定不能超過人參的量,。 所以說“升麻、柴胡升散,,陳皮破滯,,俱于氣不利,用之宜最少,,故味先而氣后,,后至者成功,是為用味留氣,?!?/p> “故味先而氣后,后至者成功,?!?/strong> 升、柴,,陳皮已經(jīng)都升了,,最后升起來的藥(黃芪),把所有藥兜摟起來,,進而達到目的,。 這相互協(xié)作,相互配合,。前面升的快的那些藥不至于跑到前面,,后面的都趕不上了,這樣的比例才應該合適,。 假如后面的過于重,比方用個百十克,,它老升不起來,,或者說三天以后才升,升起來時候,,那先走的那些藥就不起作用了,,它們前后隊都不配合。 這些都是傳統(tǒng)中醫(yī)應用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出發(fā)點,,和西醫(yī)的理論方法是大不一樣,。我們千萬不要用西醫(yī)應用西藥的理論來代替中醫(yī)的理論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