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58個少數(shù)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節(jié)日習俗。哈尼族是當今中國少數(shù)民族當中的一個民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較為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為哈尼、卡多,、雅尼,、碧約、布都,、白宏等,。哈尼族的發(fā)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節(jié)日自然有很多,,境內(nèi)比較盛行的有“十月年”,、“埃瑪突”,、“惹矻扎”等,,俗稱哈尼三大節(jié)。 十月年 十月年,,哈尼語稱“美首扎勒特”或“米索扎”,。時間從夏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直至屬猴日結(jié)束,歷時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長,,內(nèi)容最豐富的節(jié)日,類似漢族的春節(jié),。十月年的第一天,,所有的哈尼山寨都打掃得干干凈凈。男女老少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姑娘們頭上,、新衣上綴滿了閃閃發(fā)光的銀泡、銀鏈,、銀牌,,走起路來叮蹈作響, 既好看又好聽,。年節(jié)的頭天拂曉,,家家婦女忙著舂粑粑,做團籽面,,寨子上空響徹了“空通,、空通”的舂碓聲。男人們忙著殺豬宰牛,,烹制各種美味食品,。 屬龍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團籽和粑粑,,不吃早飯,。有的宰殺一只大紅公雞,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團圓,。中午,人們在寨子廣場上架起高大的秋千,,舉行蕩秋千活動。好斗的青年們則聚集在一起舉行陀螺比賽和摔跤游戲,。晚上,,草坪上燃起熊熊篝火,人們圍火而坐,,老人們唱起本民族民歌《哈巴卡》和《根古調(diào)》,,小伙子們則敲響铓鑼大鼓,姑娘們跳起歡樂的“扭股舞”,,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按照傳統(tǒng)規(guī)矩,年節(jié)的每天早晚吃飯前,,家家都要用小簸箕抬著一蠱酒和三個團籽送到村口倒掉,,意即祭獻祖宗。隨即又送一些食物到同宗輩數(shù)最大的人家去,,以示不忘血緣祖根,。 年節(jié)里,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須回娘家恭賀新禧,,外甥要向舅舅討壓歲錢,,娘家同宗親屬要好酒好肉款待,還要送些粑粑和煮熟的鴨蛋,。哈尼族素來好客,,過年期間要請附近的其它民族上家里作客。即使是過路的陌生人也要熱情款待,。吃過了還要送些粑粑,、臘肉讓客人帶走。有的地方,,年節(jié)期間要舉行“資烏都”活動,,即歡樂幸福的酒會。各家各戶將烹制好的各種美味佳肴用小簸箕端到街心,,順序擺在長長的蔑墊上,,全寨人同飲共食,通街宴長達百十米,,場面極為壯觀,。 傳說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夏歷十月間,當滿山櫻桃花開的時候,,山間出了一個大妖魔,,它糟踏莊稼,吞食人畜,,弄得哈尼人不得安寧,。有一天,它踏倒一戶人家的籬笆闖入宅院準備偷東西吃,,突然看見墻邊一樹櫻桃花噴焰吐火,,赤光灼灼,嚇得魂飛魄散逃出院來,。它又闖入另一戶人家,,撲向牛廄準備抓牛羊吃,主人急中生智,抓起一個銅盆甩了過去,?!岸6巼帯钡捻懧晫⒀樑芰恕M砩纤殖酥购诿M一戶人家,,主人聽見“嘩啦嘩啦”的腳步聲,,就點亮火把來瞧,明晃晃的火把又把妖魔嚇跑了,。妖魔一天被嚇了三次,,不敢再呆下去,從此就在哈尼山消失了,。妖魔被嚇跑的這天據(jù)說是屬龍日,,從此哈尼族就把每年夏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定為歲首,作為過年的日子,,十月年就此沿傳下來,。 祭母節(jié) 祭母節(jié)是哈尼族傳統(tǒng)祭祀性節(jié)日。時間一般在農(nóng)歷二月里的第一個屬牛日,。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輕的寡婦節(jié)衣縮食,含辛茹苦地將自己的兒子養(yǎng)大成人,,并給他娶了媳婦成了家,。但是,好心的母親卻得不到好報,,兒子不但不孝敬母親,,而且天天打罵母親,對母親的生活不聞不問,,母親忍受不了折磨,,便投河自盡。兒子的不孝造成了嚴重惡果,,兒子也沒有因減少了母親而富裕起來,,反而一天天窮困下去,最后只得討飯為生,。這時,,兒子才猛然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痛改前非,。 因為母親是屬牛那天投河自盡的,,兒子便把那天定為祭母日。為了懷念母親的恩情,,兒子選擇了寨子附近的一棵大樹作為母親的象征。每年按時祭祀,天長日久就形成了哈尼族傳統(tǒng)的“祭母節(jié)”,,祭母節(jié)這天,,人們穿著艷麗的服裝,帶著祭品,,以村寨為單位,,集中到寨子邊的一棵大樹前,扯來芭蕉葉,,墊在地上,,擺出各家各戶帶來的酒、肉,、雞,、甘蔗、糖果等祭品,,并敲響大鼓和铓鑼,。男女老少在主持長者的帶領(lǐng)下,成排成行跪在大樹前三叩首,,并唱起思母歌,。 歌中唱道:“身前立著母親樹,望見樹,,淚成串,。唱上百歌,唱不完母親的恩情,。山泉不斷,,沒有娘兒 情意長。英雄都是母親養(yǎng),,討飯花子也有娘”,,唱畢,人們按照輩份年齡的大小,,圍坐在一起喝酒吃飯,。席間,老人們談古說今,,教誨青年人要遵老愛幼,。大家議論 、評判著山寨里每戶人家對父母的好壞情況,。好的贊揚,,差的檢討,直到太陽落山才結(jié)束,。 祭竜節(jié) 祭竜節(jié)是哈尼族主要的祭祀節(jié)日,,一年有兩次。正月竜是祭祀寨神,祈求滅災降福,,人畜興旺,。三月竜是農(nóng)業(yè)祭祀,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竜神的象征通常是萬年古樹,稱為竜樹,,過去每形成一個村寨,,不論十家八家,還是一戶人家,,也要首先在寨頭選定地點栽培一棵樹,。這棵樹就是竜樹。兩次祭竜活動都要在這棵樹下舉行,,據(jù)說竜樹能起到保護寨子的作用,。每年農(nóng)歷正月的第一輪屬龍日為正月竜祭寨神(寨神相當于漢族的山神土地神)的日子。 公祭的獻物是一頭豬,,這頭豬被殺死后,,即安放在樹臺上,呈跪匐狀,。每戶出一男子參加公祭,,每人將一碗三色糯米飯(即紅、黃,、白,,取喜、吉,、凈之意)和一把香交給主祭人獻到竜臺上,,然后叩頭膜拜。祭拜完畢,,飲酒吃飯,,席間每人可自由吟唱祭神祈禱辭。每年農(nóng)歷三月第一輪屬龍日為三月竜祭竜神的日子,。這一天中飯后,,每戶出一男人攜一只雞、一把香,、一撮茶,、一壺酒,紅,、黃,、白糯米飯各一碗?yún)⒓庸馈?/span> 祭祀開始,,每人喝一口花椒葉水凈口,并將祭品交主祭者獻于竜臺,。擺到誰的祭品,,誰就叩頭。祭祀完畢,,飲酒吃飯,唱頌祈福辭,。 當天空現(xiàn)出星星的時候,,舉行迎神進寨儀式。寨里人點燃火把,,敲響铓鼓到寨口迎接,,公祭者們排成一條長龍。主祭者口唱迎神調(diào):“天上的星星閃閃,,己到時辰,。寨里的铓鼓咚咚,迎接竜神,。已是入祭的好時刻,,請神動身。聽大家歌舞歡唱,,降福給人 ,。”領(lǐng)頭倒退著走出竜界,,每退十步,,即領(lǐng)唱“薩—樂—”,群眾踉唱“薩—樂—”(即喜歡,、吉祥之意),,然后魚貫進入祭竜廣場。廣場上擺一桌酒席,,置一把椅子做為神的座位,。主、陪祭者國桌而坐,,唱起祭神詞,,祈求竜神保佑村寨平安,幸福吉祥,。人們圍場跳起傳統(tǒng)歌舞“色尼尼”,。第二天,由主,、陪祭者點香持燭送竜神歸位,,三月祭奄節(jié)即告結(jié)束,。 “里瑪主”節(jié) “里瑪主”,是哈尼語的音譯,,意思是春天的盛況,。它是哈尼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于每年山茶花盛開的陽春三月舉行,。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鳥,,把布谷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谷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谷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jù)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nóng)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jù)傳說,,布谷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巖洞里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后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谷鳥在上面歇腳。布谷鳥終于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guī)矩,等多數(shù)人都聽到布谷鳥的叫聲后,,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肴,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谷鳥虔誠地敬獻,。 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jié)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jié)(春天的盛會),,借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jié)后,,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開秧門”。據(jù)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jié)” 捉螞蚱節(jié),,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個屬雞或?qū)俸锶张e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qū),,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過“捉螞蚱節(jié)”的方式來驅(qū)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jié)”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后,,就把螞蚱一只一只撒成五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后,,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jù)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nèi)不捉你了,,三個月內(nèi)你不要吃稻谷!” “昴瑪突” “昂瑪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開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一活動已成為哈尼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昂瑪突”一般舉行3—5天,,活動中,,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圍成圓圈兒盡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舉行的宴會多達300多桌,。長達幾百米,因此也稱作長龍宴,。 宴會上,。寨中德高望眾的年長男子坐在龍首,女子坐龍尾,,其余人坐中間,。全村人一起喝著自釀的米酒,品嘗著各家主婦精心烹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飪技術(shù)比賽,又充滿了生活的溫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團結(jié)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時您來到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熱情邀請您一起坐下,,和他們共同分享這美好的生活,。 “苗愛拿”節(jié) 栽插結(jié)束后,綠春縣一帶的哈尼人都要過“苗愛拿”節(jié),?!皭勰谩币馑紳沙蓾h語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時間一般在五 月上旬。節(jié)日當天,,全寨子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羊,各家都分一份,。過了“苗愛拿”節(jié),,就可以吹牛角號,。據(jù)說,吹牛角號是 對耕牛宣布休息命令,。這里還有個民間故事:從前過“苗愛拿” 節(jié)時,,一個牧童想把家里的兩頭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勞動成性 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總往田里跑,。 牧童沒辦法,就吹起牛 角號向耕牛說:“可愛的老牛,,前些日子你們辛苦了,,現(xiàn)在秧已栽完,請你們休息吧,?!案B牰耍鲋鴼g上山了,。按當?shù)厝罕姷囊?guī)矩,,在節(jié)日這天的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潑在割來的青草上,,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另外,,還要把栽秧期間用的犁耙,、鋤頭洗干凈擺在一定的地 方。過節(jié)這天晚上,,燃起一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六月節(jié) 哈尼語叫,,“苦渣渣”節(jié),,一般于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舉行,為期三至六天,。節(jié)日里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蕩秋千、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有些地方在這天夜里還要在家里點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每逢節(jié)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伴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jié)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葉鋪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肴。 磨秋節(jié) 磨秋節(jié)是哈尼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五月的豬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記日)舉行,,又稱“五月年”,。 關(guān)于磨秋節(jié)的來歷,哈尼族民間流傳著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著兩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藝過人,阿昂聰明秀麗,兩個都愛幫助鄉(xiāng)親們做事,。那時候,,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出沒不定,有時一出來就是幾天,,有時幾天不出來,,使莊稼不能正常生長。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議到天上去分頭說服太陽和月亮有規(guī)律地出沒,。 這天,,兄妹倆砍來栗木,創(chuàng)制了磨秋,他們騎上磨秋,,磨秋秋飛快地旋轉(zhuǎn)起來,,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陽和月亮,。兄妹倆費盡口舌,,終于說服了太陽和月亮,商定太陽白天出,,月亮晚上出,。從此,太陽和月亮就有規(guī)律地出沒,,莊稼生長得很好,,年年豐收??墒?,兩兄妹再也沒有回來。為了紀念他們,,每年農(nóng)歷五月的豬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開展轉(zhuǎn)磨秋的活動,同時,,各家各戶還殺雞殺鴨,,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發(fā)明者——阿朗和阿昂,。從此形成節(jié)日,。 老人節(jié) 每年的農(nóng)歷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縣卡多山區(qū)的哈尼族,,都要歡度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老人節(jié)。早上,,小伙子上山挖松樹,,婦女們忙著準備節(jié)目的佳肴。太陽偏西,,圣自(專門過節(jié)的地方)已栽滿了棵棵青松,,全寨 的老人們都匯聚在青松下。當主持者宣布節(jié)日儀式開始,,锘鑼一齊擊響,。青年男女捧著熱氣騰騰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著香氣襲人的糯米飯,、雞蛋等食物,敬給坐在青松下的老人。接著,,小伙子彈中央委員小三弦,,姑娘們唱起動聽的歌,老人們也在歡聲鼎沸中跳起陽猛套(老人圓舞),。最后,,主持人請老人們輪流講述一年來子女對他們的撫養(yǎng)情況,人們聽完每位老人的敘述后,,對尊老愛老的給予贊譽,, 對那些對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輩,給予批評,。 “好收” 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jié)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shù)毓嶙逭J為,,不過此節(jié),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shù)貪h族稱之為“黃飯節(jié)”或“二月年”,。當?shù)毓嶙逡源斯?jié)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鳥和“筆苦”鳥,因此節(jié)日是在聽到布谷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jié)日一天結(jié)束。 “阿瑪突”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哈尼族農(nóng)歷二月屬龍日的“阿瑪突”,,又叫二月年,,節(jié)日包括祭山、祭祖,、祭社林等內(nèi)容,。節(jié)日第一天殺雞祭外鬼,并用竹簽編成符抵御外鬼進入,。清晨,,全村男女老少都自動到井邊掏井,砍草掃地,,然后,,由魔巴或有威望的長老,殺白公雞,,祭水井,,同時祭山,,因為他們認為水來自于山,山靠林養(yǎng)育,。所以,,這里的民族一般都將水井建造在樹下。中午祭寨心塔,,寨心塔立于材寨中央,,用泥土壘成,是建寨的最早地點,。 祭完,,則以寨心塔為“頭”,每家湊一桌酒席,,順坡往下排,;人稱街心酒宴,凡男性都得參加,,以示全寨同心協(xié)力,。儀式完后祭 樹林。 樹林為村邊一茂密樹林,,林中一草一木都不許亂動,,女人則被禁止進入。祭樹林時,,魔巴,、族長、長者三人帶領(lǐng)裝扮成一男一女的兩個小伙子,,敲著鑼,,帶著預先準備好的三個鵝卵石,血祭樹,。三個鵝卵石,,一個用本寨處女原紅染之,放于樹樹根左側(cè),,稱祭龍(山與龍同一,,有龍于山,則水清林茂),;一個用豬血染之,放于樹正中樹前,,為祭社林,,包括祖先;第三個石頭用狗血染之,,放于樹樹根右側(cè),,表示祭鬼。 裝扮成一男一女的兩個小伙子象征童貞,恭立 樹兩旁,,三長老一邊念誦祈求人丁興旺,、五谷豐登、消災滅難的咒語祭神,,一邊將三塊石頭獻上,,進行拜祭。祭活動一共進行七天,,以龍日前三天開始,,停止一切生產(chǎn)和集市活動,如有不慎入寨者,,則七天內(nèi)不準出寨,。內(nèi)陸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jié)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jié)大體同漢俗,。 姑娘節(jié) 云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人,,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jié)。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然后,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午飯后,,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 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后到的為懶惰者,。小伙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xù)服侍婦女到深夜,。姑娘節(jié)相傳起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環(huán)山,、山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個生得比金竹還標致的姑娘,,名叫悠瑪,。悠瑪與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相愛。但是,,那時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作主,。悠瑪?shù)母改赴阉S配給了土司的獨眼兒子。 悠瑪為此痛苦極了,,她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這天,悠瑪獨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悠瑪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個姑娘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互訴苦衷,愈訴愈愁,,愈訴愈悲,,就一起跳崖自盡了。悲劇發(fā)生后,,哈尼人覺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們的婚姻了,,特別是對姑娘,更應(yīng)該給她們選擇意中人的權(quán)利,。為了告誡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jié)”,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F(xiàn)在,,這一帶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后,就自己選日子結(jié)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新米節(jié) 云南哈尼族的傳統(tǒng)農(nóng)事節(jié)日,。西雙版納州和瀾滄一帶哈尼語稱為“吃新米飯”;紅河州叫做“車實扎”,,漢譯新米節(jié),;另有些地方稱“卡奴抽也”、“約普墨切”,。每年農(nóng)歷七,、八月,當田里稻谷泛起楊梅色的時候擇日舉行,。有些地方選在龍日,,因為“龍”在哈尼語里有“多起來”、“增添”意思,。哈尼人希望經(jīng)過吃新谷,、喝新谷酒的儀式,預祝稻谷豐收,,越吃越多,。 節(jié)日這天早晨,每家戶主來到稻田,,選一個穗長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谷,用樹葉包好掛在田里,,以示稻田多結(jié)稻谷,。他們還采一把谷穗帶回家去,春出新米,,做成新米飯,,擺設(shè)新谷酒,宴請村中頭人或家族親戚,。他們還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在晚飯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飯、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喂狗,。因為,據(jù)傳說,,很古以前,,世間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時都被沖走了。水退后,,一只小鳥發(fā)現(xiàn)了一穗稻谷,,正欲啄食,一只狗嚇飛了小鳥,,撿回了谷種,,從此人們才重新種植水稻。 因此,,每逢哈尼人吃新谷,,定要先獻給狗吃。也有地方傳說,,是天神之女俄瑪背著父親,,偷偷將稻谷種送給人間,并教會哈尼人耕種方法,,結(jié)果父神震怒,,將她變成狗發(fā)配人間。哈尼人不忘她的功德,,因而年年祭獻,。祭祀結(jié)束,家人及賓客們才開始享用豐盛的谷飯,、新米酒,。據(jù)說是,吃得越多越飽越好,,秋收時稻谷才會粒粒飽滿,,永遠吃不完。有的地方是村里龍巴頭家先擇吉日吃新米飯,,并宴請全村男性長者嘗新,,然后各家各戶才相繼嘗新。過完新米節(jié)不久,,便始動鐮秋收了,。 “矻扎扎”節(jié) 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歷時三至五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時當繁忙的春耕生產(chǎn)已經(jīng)結(jié)束,盛夏農(nóng)閑,,兼有社會娛樂及預?!拔骞蓉S登,人畜安康”的意思,。一般以進入夏歷五月的第一個申猴日為節(jié)日的第一天,有的地區(qū)卻在“端午節(jié)”或“火把節(jié)”期間過節(jié),。 “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jié)日,,因在農(nóng)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哈尼族根據(jù)古老的歷法,,他們的新舊年的交替,在農(nóng)歷十月間進行,,把農(nóng)歷九月底作為年末,,把十月當作歲首。新舊年之間沒有具體固定的時間界限,,而是采用古老的地支記時形式,,將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間,第一個辰龍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相當于漢族春節(jié)的大年初一,,卯兔日即為舊年的歲末。按照本民族的傳統(tǒng)習慣,,節(jié)日期間必須殺豬,、雞、鴨,,舂糯米粑粑,,做糯米湯團。以此送舊歲,,迎新年,,祭祖先等。 新年當天,,全寨要共同殺一頭豬,,這頭豬稱為“生轟”,大意為“共同分的”,。這“生轟”豬無論大小,,必須按全寨戶頭平均分配。而且豬身上的肝、腸,、肚,、心、肺等等,,哪怕只能分一點,,也要家家都分到。其目的在于全寨各戶,,用同一頭豬的肉,,各家分別祭祀自己的祖先。祭祀活動,,是哈尼族“扎勒特”的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節(jié)日之前,各家按自己家庭的傳統(tǒng),,開始進行各種祭祀活動,。首先要在大門外或在天井里殺雞祭獻,目的是祭獻那些死于異地他鄉(xiāng)的家里人或村里人,,認為過年的時候他們都會回家的,,但他們的冤魂不能進家門,因此必須在門外敬奉他們,?!霸仗亍币彩枪嶙寮胰藞F聚的日子,一般出嫁不久的姐妹,,不管生沒生小孩,,都要請回來住幾日。 “耶苦扎”節(jié)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人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在農(nóng)歷六月的一個屬牛之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jié)期三至五天。傳說很久以前,,哈尼人的田里發(fā)生了蟲害,,人們殺雞求神,宰豬祭龍,,都無濟于事,。有個叫阿陪明耶的老人到田地里捉了三條蟲,用青葉包好夾在木牛上,,分別插在地邊,、路口和寨門口,供人唾罵,,以示對蟲的懲罰,。過了幾天,田地里的害蟲果然不見,谷子也長出了新苗,。人們喜獲豐收,。以后,每逢田地里發(fā)生了蟲害,,人們都效仿阿陪明耶的辦法去做,。 后來,阿陪明耶死了,,他的兒子每年載完秧后就殺雞祭祀他的父親,。這事傳開以后,天長日久,,便成哈尼人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由于哈尼人都是父子連名,兒子名字的第一個字,,取自父名的最后一個字。這個節(jié)日是阿陪明耶的兒子為紀念父親而率先興起的,,所以就叫“耶苦扎”,。“耶苦扎”開始這天,,中年男子殺豬,、殺牛;小伙子上山砍樹,,割藤條,,運回寨里做秋千;婦女則在家煮飯,、做菜,、舂糯米粑。蕩秋千,,是節(jié)日的一項重大活動,。打秋千時,圍觀的群眾邊看邊唱,,并不時發(fā)出'嗦,、嗦!'的歡呼聲助興,。場面十分熱鬧,。節(jié)日里,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賽球、拔河,、歌詠比賽等,,使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活動內(nèi)容更加豐富,更富風彩,。 “祭龍日” 祭龍日是居住在 云南紅河南岸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在農(nóng)歷二月二日過節(jié)這天,以村寨為單位舉行祭龍游寨儀式,。走在游行隊伍最前的是彩紙糊的龍頭,,接著是由男女青年簇擁著的由小伙子裝扮的姑娘,跟在后面的是哈尼群眾,。他們敲著鋩鑼,、牛皮鼓,吹著巴烏,,彈著四弦琴在村寨周游,。 節(jié)日來源有個傳說:很久以前,哈尼人從遠方遷徙到哀牢山定居時,,這里住著個叫奢得阿窩的山魔,,它還由一伙由虎、豹,、豺狗修煉成的妖怪陪伴,。山魔經(jīng)常帶著一群妖怪化裝成人竄到哈尼村寨,毀壞莊稼房屋,咬死人畜,還常常搶去小孩當食物,,鬧得滿寨雞犬不寧,。夭長日久,哈尼人的小孩被山魔害得所剩無幾,,眼看就要后繼無人,。這時,人們委托和山魔有來往的咪谷給奢得阿窩說情,求他不要再來搶小孩,。山魔提出每年二月一日送他一個姑娘作媳婦的要求,。 哈尼人委曲求全,被迫答應(yīng)了條件,,年復一年,,哈尼人失去了許多天真活潑的姑娘。有個叫碑娘的寡婦,,她有三個孩子,,老大日則,老二努戈都是男孩,,老三梅霜是個才滿16歲的姑娘,。這年輪到她家送姑娘,,全家都很傷心,媽媽和兩個哥哥怎樣都不同意妹妹去送死,。隨著限期來臨,,碑娘的幾個孩子要求去殺死山魔,為姑娘們報仇。碑娘找鄉(xiāng)親們仔細商量后,,于羊日這天,,由日則和努嘎裝扮成兩個漂亮的姑娘,鄉(xiāng)親們抬著酒菜等貢品送往山魔踞的山洞,。 山魔瞧見人們今年仍然按時執(zhí)行諾言,并多送來一個姑娘,,顯得格外高興,馬上打發(fā)送貢群眾回寨,。接著,,“兩個姑娘”假裝出逗山魔喜歡的樣子,擺宴勸他喝酒作樂,,故意將其灌 醉,。待山魔大醉時,他們施展巧計,,及時探得山魔致命的秘密,。晚上,兩個姑娘趁山魔酒醉熟睡之時,迅速拔下它心窩上的白毛,。山魔一聲驚叫,,忽地坐起,,可是因它的筋骨已經(jīng)酥軟又馬上 倒下“姑娘”立即拔出隨身尖刀,,殺死山魔,為哈尼人除掉了禍根,。 這時,,躲在洞口外的鄉(xiāng)親們也里應(yīng)外合,一舉消滅了其它小妖,。二旦二日(龍日)早晨,,鄉(xiāng)親們聽到這個喜訊工敲著牛皮鼓,吹著巴烏,,彈起四弦琴,,唱起哈尼歌走出寨子,動烈地迎接日則和努嘎兩位英雄的勝利歸來,。以后,,為了永遠慶祝兩個英雄為民除害的重大勝利,哈尼人便在龍日這天,,選兩個小伙子裝扮成姑娘,在鄉(xiāng)親們的簇擁下,,敲鑼打鼓,,游村串寨,后演變?yōu)楣?jié)日,,一直流傳到今天,。 “嘎湯帕” 哈尼語為“萬物更新”或“紀念祖先湯帕”?!案聹凉?jié)”是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節(jié)慶期間,哈尼人穿上節(jié)日盛裝,,殺豬宰雞,、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請親朋,,共慶新年。青年男女成群結(jié)隊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們不論年齡大小,都要做一個陀螺,,大家到開闊的場地上開展打陀螺比賽,。無論男女老少,都盡情娛樂,,紅紅火火辭舊歲,,歡歡喜喜迎新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灑鎮(zhèn),、勐??h勐混鎮(zhèn)廣岡村、勐臘縣勐潤?quán)l(xiāng)等地的哈尼族群眾,,載歌載舞,。 附近村寨的傣族等民族同胞也前來助興,以傳統(tǒng)的拔河,、射弩,、打陀螺、刺繡比賽和豐富多彩的文藝節(jié)目,,舉行慶?;顒樱瑲g度“嘎湯帕節(jié)”,?!案聹凉?jié)”期間,勐臘縣勐捧鎮(zhèn)的哈尼族群眾身著節(jié)日盛裝,,紛紛唱起祝酒歌,,跳起咚巴叉,。這個昔日寧靜的小寨,沉浸在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中,。來自各村寨,、農(nóng)場的表演隊,在慶祝會上表演了精彩的文藝節(jié)目,,祝愿今后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
|
來自: 非親似親fhf > 《風俗/習俗/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