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通過“小大之辨”的論說,歸結出大鵬和小蟲小鳥并無分別,,若能各盡其性,、各得其宜,便都能各自逍遙,。人如果能這樣想,,恐怕世上的各種煩惱便瞬間減少了一大半?!跺羞b游》中為了推出這樣結論,,提前早已巧妙地插入了兩個必要的提示。 第一個提示:寫人自下仰視青天,,蒼茫無極,,而大鵬從萬里高空向地面去看的時候,同樣是蒼茫無極,一片茫然,。這里包含的意思是:首先,,以鯤鵬之大,在天地自然面前依然無比渺小,,與人并無分別,。其次,鯤鵬與人在各自視角上所得到的感受并無不同,,大家都有著在本質(zhì)上相同的局限與障礙,,所以萬物都是“齊一”而無異的。再次,,大家發(fā)現(xiàn)它可以直接遷移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米一米地計數(shù),一層一層地堆疊,,九萬里高,,這就相當于在世俗價值標準下人群等級中的最高地位了吧,而普通民眾就相當于低飛的小蟲小鳥,。但是無論身處何位何境,,我們同樣是人,有著同樣的情感,,同樣會吃飯排泄,、生老病死,同樣會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同樣擔憂生死得失,,同樣喜怒哀樂,同樣迷失自己委曲求全,,一些人向上看時會無限迷茫若失,,另一些人向下看時同樣無限迷茫若失。既然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因此,,莊子在開篇已經(jīng)埋下伏筆,即:大鵬和小鳥都有局限,,只有同時超越它們二者,,只有同時超越所有世俗的標準,才能進入真正的逍遙,。 這已提前透出純正的“齊物”思想以及“環(huán)中兩行(兩忘而化其道)”思想,它們也正是第二篇《齊物論》的核心,。在《逍遙游》中還會多次暗述這個命題,,而“齊物”思想可說是莊子所有思想衍發(fā)的源頭和根基。這再次見出,《逍遙游》一篇的確是全書的總綱,。 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逍遙游》在這樣表述時,清晰點出了大鵬與人的不同狀態(tài)與局限,,那么作者這時在哪里,?他在怎樣地看?他明顯是處于一個全知視角,,而這個視角,,是一種宇宙天地的視角,除了莊子,,古今中外,,再沒有誰能夠不斷地具有這樣的視野。 第二個提示:洼地上的小水坑,,扔根小草在里面,,會像湖上小船一樣飄浮起來,而扔進一個杯子,,就沉滯了,。因為“水淺而舟大”。大鵬能夠高飛遠徙,,是因為厚云大風在下面的一直承托,,沒有大風,也就無法逍遙高飛了,,所以很顯然,,開篇大肆渲染的萬里鯤鵬,其實竟是可悲的,,它無法做到真正的自由逍遙,。寫它是為了不破不立,連世人思維看來最逍遙壯闊的鯤鵬都被推翻,,世俗的價值標準和慣性思維期待自然也就全都被推翻了,。 這里面引出了一個關鍵概念——無待。待就是憑借,。有欲皆苦,,無欲則剛,除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外,,人的生活如果有所依賴,,有所要求,就會出現(xiàn)各種無所不在的連鎖反應,,就會被操控,,就會不得不受制于各種外在的人與事,,就會處處掣肘,就會喪失獨立自由的思考與行動力,,就是“物于物”,,被外物所控馭,而不是“物物”,??梢哉f,能夠做到“無待”,,也就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由逍遙了,。 在《逍遙游》“小大之辨”的言說部分,其實已經(jīng)把整篇主旨都講完了,,后面就是不停變換角度再闡釋,。用郭象的注解來為大鵬與小鳥這對意象做一個總結: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倘各得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于小鳥,,小鳥無羨于天池,而榮悅有余矣,。逍遙適性,,樂在其中,何須資借風水之力而上,,形大而多勞,,時經(jīng)六月,途遙九萬,,跋涉辛苦,,反未及自己質(zhì)小而放逸,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是非皆出于不足,一切煩惱無非貪,、嗔,、癡三毒,它們又都來自于欲望,。人當然都有欲望,,當然都會想要東西,,但明白什么值得要,什么不值得要,,什么時候減少,什么時候停止,,這就是功夫了,。徹底的逍遙境界,就是看你能不能控制欲望,,而不是被它控制,,否則,獨立自由的自我到底在哪里,?所以有句話說得好,,自由的本質(zhì),不在于你能自由地去做什么事,,而在于你能自由地不去做什么事,。 黃山谷曰:三日不讀莊子,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顯然,這絕不是僅指文辭之美妙,,更主要指的是一種超越世俗,、凌駕世務之上的宇宙胸懷與天地視野,如果身上帶了這種視野和氣象,,人的語言,、狀態(tài)、關心的事情,、看問題處理事的方式自然是完全不一樣,。 《逍遙游》內(nèi)容的第二大部分,講精神獨立之自由,,尤其要強調(diào)的是,,莊子追求的,必須是“絕對自由”,。它的闡述正是建立在前面“小大之辨”和“無待”的基礎之上,。盡管如此,出于銜接原因,,文中仍然再三強調(diào)了這兩個重要基礎,,其潛臺詞是,只有通透這兩個基礎,,才可能從根兒上去除功利物欲,,才可能進入真自由的境地,。這也說明,莊子的自由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可操作的,,就看你自己愿不愿意這樣去想、去做,。 于是莊子繼續(xù)在“小大之辨”的邏輯下先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生暮死的細菌微蟲,,不知道什么叫一天,;夏生秋死的蟬,不知道什么叫一季,;靈龜壽五百年,,大椿壽數(shù)千年;上古昆蟲大如牛馬,,今之昆蟲小如沙粒,;魚蟲卑小但綿延億年,恐龍龐巨橫行但早早滅絕,;飛者不能游水,,陸者不能上天。盡管大小命數(shù)懸殊各異,,但它們各自對于生命的感覺和體驗是一致的,,長碩者不覺其長碩,微短者不覺其微短,,各有其喜,,各有其憂,大者不能因其大而減其憂,,小者也不會因其小而減其喜,,都只是覺得一切原本理所當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