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樸 引 言:前段時間因?qū)懹嘘P(guān)劉理順家世考的文章,搜集了有關(guān)劉理順的一些歷史史料及民間故事,。因?qū)懠沂揽家髧?yán)格,,和家世無關(guān)的資料及一些故事性質(zhì)的資料不能采用,但是既然搜集來了,,又覺得不寫出來有些浪費資源,。于是乎,便寫下了此文,,以使讀者更全面的了解劉理順其人,,也算為杞縣的歷史文化宣傳做點貢獻吧。 (一) 劉理順何許人也,?如果在杞縣的街頭巷里隨口探問一下父老鄉(xiāng)親,,恐怕知之者甚少。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們敬重先賢的思想不夠,,其次研究宣傳不夠,從而導(dǎo)致我們對故土鄉(xiāng)情的無知,。今天,,讓我們懷著敬重先賢、熱愛家鄉(xiāng),、情系故土的心情一起撩開歷史的面紗,,來解讀一下劉理順這位曾經(jīng)光耀杞縣,、名滿明清朝廷的先賢吧! 我們先來大致了解一下此人的一生:劉理順,,字復(fù)禮,,號湛六,河南開封杞縣花園村人,。生于明萬歷十年(1582),卒于崇禎十七年(1644),。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明朝四個皇帝: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其中一生中最輝煌的十年是在崇禎年間度過的。他一生窮困體弱,,直到崇禎七年(1634年),,52歲的他才考中狀元,得以施展才華,,為國效力,,也稱得上是大器晚成,老來得志,。但是他所效力的大明王朝卻局勢動蕩不安,,氣數(shù)將盡,茍延殘喘,。雖然崇禎皇帝足夠勤政,,卻回天無力,仍然沒能阻止大明王朝的覆滅,。跟隨崇禎皇帝整整十年的劉理順,,最后以死相報,絕不做“貳臣”,,用忠誠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句號,。他的故事為后人留下了許多佳話,他的所作所為也足以垂范后世,,教育后人,。 家世 劉理順祖上是山西人,在明朝建立初期,,根據(jù)大明王朝當(dāng)時的移民政策,,從山西遷來河南。始祖諱海,,字有容,,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淑薄村人,,兄弟三人:劉江、劉海,、劉河,。老大劉江,守居江西故里,;老三劉河,,遷于河南省浚(xùn)縣;劉海排行老二,,明初遷到洧,,二世祖永樂年間遷于杞縣,贅于白家,。劉氏族人在不同的時期和本土同鄉(xiāng)的鄉(xiāng)賢名人都有一定的交情和淵源,。 文烈公的曾祖父劉汝忠是當(dāng)時開封周王府的典膳官(皇家或王府管理膳食的人),和明朝杞縣的狀元孫賢之侄女結(jié)為連理,。 文烈公的祖父劉承緒,,是當(dāng)時的義官(義官,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專設(shè)的一種編外官職,,明朝時最為盛行,,由官府直接任命或采用其它獎勵形式向社會頒布。榮獲義官稱號后即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的地位,,能直接參與當(dāng)?shù)毓俑?、域?nèi)的管理事宜。因為這些義官的家境富裕,,不拿俸祿,,把為社會做貢獻視為己任,各地志書多有“義官”的記載),。 劉理順的父親,,名叫劉清源,號容庵,,是當(dāng)時的翰林院修撰文林郎(翰林院修撰,,官名。明,、清翰林院皆有修撰官,,一般于殿試揭曉后,一甲第一名進士即授翰林院修撰,。文林郎,,文散官名。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清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員出身者授宣義郎。也就是不是什么官職,,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技術(shù)職稱一類的),。劉清源和杞縣進士李用中、徐自得都相識,,關(guān)系頗好,。像孫賢、徐自得,、李用中都是那個時期杞縣的名人賢士,,劉家祖先與他們都有交情和淵源,也可見劉家祖先之賢德,。 劉理順的父親娶了四個妻子,原配夫人袁氏生有兩個兒子:大順和行順,,是當(dāng)時的儒官(儒官,,古代掌管學(xué)務(wù)的官員或官學(xué)教師,知識分子做官者),。袁氏死后,,又娶邊氏,再娶邊氏,,這兩位姓邊的夫人身體都不是很好,,沒有生育,后又續(xù)娶單氏,,又二子:向順,、理順。就是說,,劉理順弟兄四人,,同父異母,他排行老四,。大哥大順在杞縣北三十五里大劉寨莊居?。ň褪乾F(xiàn)在泥溝鄉(xiāng)的劉寨村),二哥行順在通許縣南二十五里邸閣街居住,,三哥向順住在洧川,,理順居住在杞縣城西花園村。 劉理順原配馬氏,,生下兩個兒子,,圣箴和圣錄,圣箴是庚午(1631年)舉人,。繼配萬氏,,生下圣符,,圣錄和圣符同父親一起殉難。圣箴幸存下來,,得以延續(xù)后嗣,。 劉氏家族在清朝杞縣城內(nèi)本是名門望族,因劉理順為國盡忠,,以身殉國,,清朝統(tǒng)治者又大加褒揚。時人對劉氏家族是非常尊重的,,但在其后,,劉氏家族卻很少出名人。到清朝末期,,已趨沒落,。 劉氏家族在清朝以后,名人甚少,。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一位劉伯泉先生的事跡也令人敬仰,。邢漢三先生曾寫一篇文章《劉伯泉生平事跡述要》中提到:劉伯泉,其先祖為劉理順,,原名廣云,,乳名西方。我查了《劉氏族譜》在杞縣大劉寨村長門一冊中找到了第二十二世廣云的名字,。但是因為劉伯泉的子孫現(xiàn)不知何處,,也未敢確切的說此廣云就是彼廣云。不過,,現(xiàn)杞縣西關(guān)原看守祠堂的劉家后人叫劉廣志,,也是廣字輩的。如果按家譜記載,,伯泉雖不是劉理順嫡親后人,,但也是同譜宗親,屬于長門大順之后世子孫,。 在此,,簡單介紹一下劉伯泉。 劉伯泉(1876~1938),,其父行醫(yī),。伯泉7歲入私塾,16歲入庠,,文名益著,。時值歐風(fēng)東漸,伯泉思想受到影響,,自學(xué)新學(xué),,同時設(shè)館授徒,。 在中國國民黨成立不久,即加入了國民黨,,成為三民主義信奉者,,并致力于地方教育及公益慈善事業(yè)。在民國成立后的10年中,,伯泉先生成為杞縣熱心教育及公益慈善事業(yè)的知名人士,。1932年,劉伯泉和王毅齋兩先生,,在王國權(quán)等同志協(xié)助下,,創(chuàng)辦大同學(xué)校,并秘密進行抗日工作,。1938年農(nóng)歷12月1日,,伯泉先生被捕整整一個月后,被日寇拉到小西門南邊城墻上,,用刺刀亂捅亂刺而死,,慘殺后又用磚頭將其尸體砸得稀爛,慘狀目不忍睹,! 1984年在他殉難45周年的前夕,河南省人民政府報請民政部批準(zhǔn),,追認劉伯泉先生為革命烈士,。 孝順懂事 志向遠大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子女對父母的“尊重孝敬”,,已成為衡量個人道德品質(zhì)高低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之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深入,我們不得不承認,,對利益的追求正不斷地沖擊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包括“孝道”在內(nèi)的傳統(tǒng)美德也漸漸遭到一部分人“淡忘”。中華幾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不能丟掉的,,應(yīng)該加大力度的宣傳教育,、繼承發(fā)揚。 劉理順身上具有很多的傳統(tǒng)美德,,其中一條就是孝順,。 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劉理順的父親61歲,,母親32歲,,理順出生,。剛滿月,父親就離開人世,,母親領(lǐng)著理順弟兄幾個艱難度日,。大順行順當(dāng)時應(yīng)該已經(jīng)成家,但是生活也并不富裕,,且二哥與他人有糾紛打官司好多年,,把家產(chǎn)都變買了,甚至還有貸款,。單氏帶領(lǐng)他們靠紡織維持家用,,艱辛萬狀。但理順之母也是賢淑明理之人,,雖然生活困窘,,但知道讀書很重要,生活再難,,也支持兒子求學(xué)讀書,。一日,母親暗自垂淚,,劉公問母親“娘,,您為什么哭嘞?”母親說:“你已經(jīng)到了上學(xué)的年齡,,家庭情況就這個樣子,,不能讓你去讀書,娘心中有愧啊,,你爹是個讀書人,,我卻不能把你培養(yǎng)成才,我有何面目見你那死去的爹??!”后來,劉理順的哥哥知道了母親的心意,,不顧家中有債,,也要讓弟弟去學(xué)堂讀書。理順十四歲開始入學(xué)讀書,,非常聰明,,加上異常勤奮,熟讀四書經(jīng)史,,很快就考中了舉人,。 劉理順少時就異常懂事,且志向遠大,《劉氏族譜》中還這樣記載:劉公母親每次見到前面有導(dǎo)騎開路,,中有騎吹手奏樂助興的達官貴人出行的場面時,,母親就會露出滿臉的羨慕和喜色,然后卻惆悵傷感,,淚流滿面,,并且不吃飯。這種異常的舉動,,引起劉公的注意,,劉公深深體會到母親行為的原因,便流著淚對母親表決心:“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是因為他們努力的結(jié)果,,若無刺骨懸梁之苦,也不會有今日,,并不是他們有什么特別之處,。請母親放心,人家的孩子可以讓父母榮光,,你的孩子我若努力,,定會達到如此成就,讓母親驕傲”等等之類的話語,。從此,,劉理順學(xué)習(xí)更加刻苦努力,從不懈怠,,終于學(xué)有所成,。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劉理順時年24歲,,考中河南鄉(xiāng)試丙午科舉人。那天,,未曾見過笑臉的母親終于面露喜色,。 俗話說:寒門出孝子,這話用在劉公身上再恰當(dāng)不過,。由于從小就沒了父親,,有母親一人撫養(yǎng)成人,母親的含辛茹苦,,劉公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對母親是格外的順從和體貼,。每當(dāng)看到母親稍稍有些不如意,,面容露出不高興的神色,便跪伏在地,請求母親責(zé)罰教育,,直到母親露出喜色而止,。 十七歲的時候,劉公娶了當(dāng)?shù)氐鸟R氏為妻,,但是馬氏身體不好,,因病去世。馬氏去世后,,家庭拮據(jù)的劉家連喪葬費幾乎都拿不出來,,一下子劉公也病倒了,而后幾十年劉公身體都一直不好,,常年臥病于床榻間,,卻仍不忘少時之志,堅持讀書,。他的母親年事已高,,身體也不怎么好,于是劉公千方百計,,想盡辦法給老母親調(diào)養(yǎng)身體,,自己不舍得吃,忍饑挨餓,,也得讓母親吃好,。在劉公44歲那年,劉公的老母親,,一個偉大的母親終歸還是離開了人世,,享年76歲?!睹骷颈甭浴分羞@樣記載劉公的母親:單氏,,贈翰林修撰劉清源繼室。中允理順母也,。清源卒,,理順甫彌月,且家素貧,,紡織自給,。嚴(yán)課理順力學(xué),卒占巍科,。厥后,,闔門殉國,皆奉母之遺訓(xùn)云,。給以劉母高度評價,。 心性純正 坐懷不亂 清乾隆《杞縣志》記載,,劉理順在家鄉(xiāng)以教書為生,把人倫風(fēng)教作為自己的責(zé)任,。平時對自己要求嚴(yán)格,,生活恬淡,潔身自好,,性情耿直,,不愿與當(dāng)時的歪風(fēng)邪氣同流合污,不虛偽,、不奸詐,。但是身子骨卻不是太好,常年有病在身,,身體相當(dāng)虛弱,,可是即便這樣,卻仍能勵志苦學(xué),,心無旁騖,,堅持讀書。他平常這樣對別人說:學(xué)要無欲,,吾平生困于病,。然其斂約身心,得力亦不出此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不能抱著功利心學(xué)習(xí),要以求學(xué)問的態(tài)度去學(xué)習(xí),,我常年有病在身,,但是卻能經(jīng)常收斂約束自己的言行和身心,,對自己高標(biāo)準(zhǔn),,嚴(yán)要求,,不去追逐名利,,竭盡全力,努力達到這種境界,。由于劉公窮困潦倒,,甚至每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的路費他都掏不起,,又多次參加考試卻名落孫山,,平日里又不諳世故,,所以,,當(dāng)?shù)氐娜藗冇悬c瞧不起他,,譏笑他迂腐,不通世故,。但杞縣有一叫何登山的人卻和其他人的認識不一樣,,非常看好劉理順,認為劉理順日后必成大器,。何在自己家里特地收拾出來一間屋子,,讓劉理順居住,并常年資助,、饋贈,,從不間斷。其實,,劉公在何家也不是整天自顧自己讀書,,然后心安理得的白拿人家的資助,若是這樣,,劉公這人恐怕也就不堪一提了,,劉理順是在何家教他們的孩子讀書,應(yīng)該就是現(xiàn)在所謂的家教吧,!然后拿些勞動報酬,。不過,何家待他深厚,,所給與的勞動報酬可能超出應(yīng)該所得,,所以才稱得上是資助。 那么,,何登山,,這個人為什么偏偏看好劉理順,又常年資助他呢,?何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清乾隆時期的《杞縣志》中是這樣記述何登山的。 何登山,,杞縣邢口何寨人,,是當(dāng)?shù)睾栏唬抑泻苁歉辉?,有良田百頃,,但是本人卻一直布衣裹身,粗茶淡飯,,一日三餐吃素,,做人很是低調(diào),不奢侈,、不浪費,、不招搖、不鋪張,,常常接濟幫助貧困的親戚族人,,除了劉公以外,,當(dāng)時的鄉(xiāng)人孝廉孟紹虞也受過他的資助。孟紹虞此人也很仁義,,考中進士后,,當(dāng)上侍郎,領(lǐng)得薪俸,,便悉數(shù)償還何登山曾經(jīng)對他的資助,,當(dāng)時的人都說他講義氣。明朝滅亡后,,孟紹虞在家里聽說了崇禎帝死后,,也絕食而死,和劉公一樣正直剛烈忠誠,。 何登山的慷慨好施,,不止于此,還有兩個人和他頗有淵源,,這兩個人叫孔貞一,、羅文英,他們?nèi)藨?yīng)該是發(fā)小,,小的時候就經(jīng)常在一起,,交情很深??棕懸话l(fā)跡早,,和何登山約為親家,但是被何登山婉言謝絕了,,這是說何這個人很有志氣,,不喜歡和權(quán)貴攀親沾故。對窮人,,他卻是又一番態(tài)度,,羅文英家庭條件不太好,發(fā)家比較晚,,曾經(jīng)從登山那里貸款500金,,到文英死時,何非常痛苦,,但卻對所借貸一事只字未提,。可見這個人平時的為人處事的作風(fēng)和高尚的道德品行,。崇禎年間,,農(nóng)民軍起義,何登山帶頭捐出伍佰倆黃金,,八百擔(dān)糧食資助杞縣的守城將士,,當(dāng)時的知縣黎玉田在當(dāng)?shù)乇碚昧撕蔚男袨椋髞磉€根據(jù)他捐的銀兩授于他京衛(wèi)鎮(zhèn)撫這樣一個官職,,但何還沒有赴任就去世了,,享年82歲。 在杞縣邢口的何氏宗祠里面發(fā)現(xiàn)一塊石碑,,是何登山的墓志銘,,其中撰文就是劉理順?biāo)鶎憽?劉理順在何家教書時,有這樣一則故事廣為流傳,。 民間流傳:說當(dāng)時劉公在一員外家里教書,,因為古時把一些富豪稱為員外,何家是當(dāng)?shù)馗缓?,那么這里所說的員外應(yīng)該就是何家了,。劉理順博學(xué)多才,教學(xué)有方,,何員外對他甚是器重,,特地選一名聰明伶俐的侍女,照顧劉理順的飲食起居,,晚上齊宿一房,,其意是贈送與劉理順為妻。 劉理順日間教何員外的兒子讀書,,夜間自修學(xué)習(xí),,經(jīng)過三年苦讀,學(xué)業(yè)大進,,適逢考期,,于是辭別員外,赴京考試,。 臨行時,,劉理順請員外替侍女選配一位好丈夫,員外甚為不解,,以為劉理順有意欲拋棄她,,于是無奈地說:“她巳陪伴你三年了,感情深厚,。若是此去金榜高中,,將來她可作為妾侍?!眲⒗眄樜⑿χf:“東翁,!您以為我是無情無義之小人嗎?雖然同宿三年,,卻未曾有任何兒女私情,?!眴T外聞言其感詫異,特地請家中老婦向侍女詢問,,證實劉所說屬實,。員外對劉理順三年來見色不亂的高尚人格和品德欽佩萬分,實是古今罕見的正人君子,,堪比柳下惠,。何員外贊曰:情近坐懷從未亂,方知柳下不虛傳,。征得劉理順同意,,收為義子,厚贈金銀衣物,,助他上京赴考,。 心地善良 慷慨助人 據(jù)民間傳說,劉理順屢試不第,,于是寄宿于清源二郎廟中讀書,。有一天,他正在用功讀書,,忽聽鄰居家里有婦人的哭聲傳出,,一問得知,其家男人外出經(jīng)商七年未歸,,至今一點消息都沒有,。家中尚有婆婆,眼看就揭不開鍋了,。婆婆無奈勸說媳婦改嫁,,去尋一條生路,籍此也可以維持自己晚年的生計,。且已跟一外地商人談妥,,收了人家十二兩銀子。平時婆媳二人相依為命,,關(guān)系十分融洽,,今天不忍分別,所以抱頭痛哭,。 劉理順弄清事情原委后,,取來家中所蓄納糧碎銀十二兩,并摸仿那位久出未歸男人的口氣,,寫了一封信,。信中所寫:離家七年,已賺了50兩銀子,再過十多天就要回鄉(xiāng),,先寄回12兩作為家用,。信寫好后,差人連銀帶信送給那婆媳二人,,救她們二人于水火之中,。過了十幾天,老太婆的兒子果然回來了,,帶回的銀子正好是38兩銀子。母親拿出信,,兒子看后十分驚奇,,以為是天神相救。直到劉理順一舉奪魁后,,老太婆的兒子偶到二郎廟,,見墻壁上有劉理順的題詠,方知那封信和銀兩均出自劉狀元之手,,于是全家一起到劉家拜謝,,劉理順卻推說沒有此事。 劉理順暗中助人的精神令鄉(xiāng)人折服,,后來,,劉公終于考中狀元,家鄉(xiāng)的人得知劉理順考中狀元的消息后都認為這樣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中狀元是蒼天開眼,,還送給他一塊匾,,匾上寫了“天從人愿”四個大字。這個故事暫無處考證,,一輩輩傳下來,。但是鄉(xiāng)人送匾,劉理順道德高尚是有文字記載的,?!睹骷颈甭浴防锩嬗涊d“公素為德鄉(xiāng)里,其魁天下也,,鄉(xiāng)人書榜于門曰:天從人愿,。” 偶遇得賢妻 劉理順十七歲娶妻,,娶的是鄰村馬木匠家姑娘,。據(jù)說馬家生活比較殷實,而劉家卻相當(dāng)貧窮,,那馬家為何要把女兒嫁給一個窮小子呢,?當(dāng)?shù)亓鱾髦@樣一段美談:一日,劉到鄰村辦事,,因中午天氣炎熱,,酷暑難當(dāng),,實在乏力,劉便在一戶人家院門過道里小憩,。這家一仆人午覺醒后,,走進院里,忽然看見自家院門下臥一老虎正在酣睡,。仆人以為是自己眼花了,,揉揉惺忪睡眼,仔細再看,,果然是只老虎臥在那里,,嚇得趕快稟報主人。這家主人便是馬木匠,,出門來看,,果然看見自家大門過道底下臥著一只大老虎,再走近細看,,原來是鄰村劉家小孩在睡覺,。通過此事,馬木匠認為劉日后一定成大器,,是個大人物也,,于是便把自己女兒許配給劉理順為妻。 劉理順十七歲娶馬氏過門,。還有一說是入贅到馬家,。只可惜這馬家姑娘無福消受,在劉中狀元之前已過世,,為劉家生二子:一子圣箴,,一子圣錄。圣錄同父一塊殉國,,圣箴在父親中狀元那年也曾同父一起應(yīng)考,,未果,遠走揚州,,性命得以保全,,延續(xù)后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