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系作者在跟小文一起賞文物平臺發(fā)布的信息,,授權本公眾號推薦發(fā)布,僅代表作者觀點,,旨在學習和交流,,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 透過《詩經(jīng)》看懂文物 之文致力于以非遺課程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以傳統(tǒng)藝術課程培育孩子的美學鑒賞能力,,以國學課程樹立孩子的價值觀,以探究式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能力 ,。 “不學《詩》,,無以言?!笔强鬃訉ψ约旱膬鹤吁幷f的話,,告誡曰:君子不學《詩》,就好像見人不加修飾,便是不尊敬對方,,學《詩》可以讓言語委婉而有力,,修飾好自己的容貌、顏色,、言語可以遠離暴虐和侮慢,,讓你遠而有光,近而愈明,。讓我們一起學習《詩經(jīng)》吧,! 《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 【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傳國璽】 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文王九十七而終,,終時受命(在王之位)九年,受命之元年,,年八十九,。 其即諸侯之位,已四十二年矣,。 【青玉云龍紐“傳心基命”璽】 文王得受其基業(yè),,增而廣之,以王有天下,,故作此詩,,歌大王、王季得祿之事也,。
受祖者,,謂受大王、王季已前也,。王季者,,文王之父。
而并言祖者,,以卑統(tǒng)於尊,,故系之大王也。 “傳心”,,指繼承古代賢王圣哲之心法,,宮中一處名為傳心殿的宮殿內所祭祀的對象為伏羲、神農(nóng),、軒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即可為證,。 “基命”,,語出《詩·周頌·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原是頌揚周成王為繼續(xù)光大文武之業(yè)而竭盡心力,,后多用于頌揚帝王之德。嘉慶帝以此為文刻璽,,自有其深意,。 故《帝王世紀》云:“文王即位,四十二年,,歲在鶉火,,文王於是更為受命之元年,始稱王矣,?!?/p> 【王命傳任虎節(jié)】 《尚書·周傳》云:“文王受命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p> (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文王受天命而伐無道,。) 周文王陵墓 首章言文王初為西伯,在於民上也,。於呼,,可嘆美哉!其時已施行美道,,有功於民,,其德昭明,,著見於天。
言治民光大,,天所加美以此,,故為天所命。周自大王已來居此地,,周雖是舊國,,其得天命,維為新國矣,。以明德而受天命,,變諸侯而作天子,是其改新也,。
天既命文王,,我有周之德豈不光明乎?由有美德,,能受天命,,則有周之德為光明矣。
天之命我文王,,豈為不是乎,?皇天無親,惟德是與,。當時天下莫若文王,,則天之所命為是矣。 又美文王云:文王升則以道接事于天,,下則以德接治于人,,常觀察天帝之意,隨其左右之宜,,順其所為,,從而行之。 文王求賢 二章亹亹乎,,勉力勤用,、明德不倦之文王,以勤行之故,,有善聲譽為人所聞,,日見稱歌不復已止。 文王能布陳大利,,以賜子孫,,於是又載行周道,致有天下,。以此德澤,,流於后世,。
維文王孫之與子,皆受而行之,。維文王孫之與子,,不問本宗支子,皆得百世相繼,。言由文王功德深厚,,故福慶延長也。
文王之德,,不但德及子孫而已,,凡於周為臣之士,豈不有顯德乎,?言其皆有顯德,,而亦得繼世食祿。 言文王德人及朝臣,,所以常見稱誦,,行復已止也,。
言文王能敷陳恩惠之施,,令德著于天,遂受天命而造始周國,。由此故為天下之人君,。其文王孫之與子,其本適為天子,,支庶為諸侯,,皆得百世。馀同,。 《孟子》曰:“文王之治岐也,,仕者世祿?!敝苤剖赖撘?。是大功特命則得世位也。 周文王雕像 三章因上“不顯亦世”文反而詳之,,言此世祿之臣,,豈不光明其德乎?言其世世有光明之德故也,。 以有光明之德,,其為君之謀事,則能翼翼然忠誠而恭敬也,。所以得有此臣者,,天以周德至盛,,欲使群賢佐之,故皇天命多眾之士,,生之于我周王之國,。 我周王之國能生此賢人,收而用之,,則維是我周家?guī)质轮?。臣能幹事,則國以乂安,,故嘆美之,。此濟濟然多威儀之眾士,文王以安寧,,言文王得賴此臣之力,。 思,語辭,,不為義,。鄭以思為愿,言此世顯之臣,,非直謀事恭敬,,又推誠恕物,所及弘廣,,乃思愿皇天,,令其多眾之士,生此我王之國,,得與我周家為幹事之臣,。此世顯之人,謀則忠敬,,心則誠信,,故嘆美之,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濟濟多士”還謂世顯之人,,與“思皇多士”不同也,。 周陵 四章穆穆然而美者,文王也,。既有天子之容矣,,於呼美哉!又能於有光明之德者而敬之,。 其敬光明之德者而甚堅固哉,!言尊賢愛士,,心能堅固,故天命之,,使臣有商之孫子而代殷也,。 商之孫子,其數(shù)至多,,不徒止於一億而已,。言其數(shù)過億也。 雖有過億之數(shù),,以紂為惡之故,,至於上帝既命文王之后,維歸於周而臣服之,。 明文王德盛之至也,。 【師克盨】 在冊命辭中的賞賜物多帶有象征意義, 如賜香酒表明賜予祭祀的權力,, 賜鉞則表明賜予生殺大權等,。 五章商之子孫既眾多,今維乃服臣于周,。以商之族類變?yōu)橹艹?,如是則見天命之無常。 去惡就善,,是無常也,。 命既無常,,故殷之諸臣多士皆有壯美之德,,見時之疾,於周祭宗廟則助其灌鬯之禮,,而行之於京師,。 言其知命服周之無貳心也。因其服周之事,,而言文王之寬,。此殷士其為祼獻行禮之時,,常服其殷所服黼衣而冔冠也。 文王若以強服之,則當改其衣冠,,令之從己。今仍服殷冠,,明其自來歸從,,文王以德服之,不以強也,。 以既陳文王之盛德,,因舉以戒成王,,王之進用臣法,可無念汝祖文王乎,?言當念汝祖文王之法,,修德服眾,為天下所歸,,是進用臣之道,。 天子十二章 《冬官·繢人》云:“白與黑謂之黼?!?/p> 十二章圖紋 周冕無繢繡之飾,,則殷冔亦不以黼為飾。黼自衣服之所有也,。 《禮器》云:“冕,,諸侯九旒?!弊⒃疲骸八葡?、殷制?!眲t殷之諸侯祭服亦九章,,而下不止於黼而已,舉一章而表之耳,。
《周禮·弁師》注云“弁,,古冠之大號,官名弁師,,職掌五冕”,,故知弁是大名也。 “永言配命”背“自求多?!被ㄥX 六章作者戒成王,,既無不念汝祖文王進臣之法,當述而修行其德,。 王當云:長我當為之者,,我所配天命而行也。 又當告庶國云:爾庶國亦當自求多福,。 言勤修德教,,福自歸之。 又陳所以我當長配天命而行之者,,殷自紂父以前未喪失眾心之時,,其德皆能配上天之命而行。 【蟠虺紋鑒】 由紂不能配天命,令臣民叛而歸我,,我宜鑒鏡于殷,,觀其王之賢愚,以為己戒,。 何則,?天之大命不可改易。 【瓷“樂善堂”璽】 七章戒成王,,言天之大命既不可改易,,故常須戒懼。此事當垂之后世,,無令止於汝王之身而已,,欲令后世長行之。長行之者,,常布明其善,,聲聞於天下。 【“樂善堂”】 又度殷之所以順天,,言殷王行不順天,,為天所去,當度此事,,終當順天也,。 【石“萬國來朝”印】 既言行當順天,因說天難仿效,。上天所為之事,,無聲音,無臭味,,人耳不聞其音聲,,鼻不聞其香臭,其事冥寞,,欲效無由,。 【“萬國來朝”】 王欲順之,但近法文王之道,,則與天下萬國作信。言王用文王之道,,則皆信而順之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