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對于這句話,,世面上比較常見的翻譯是: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于是它就會成為丑惡的。這種譯法乍看起來似乎頗有哲理,,可仔細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它很難自圓其說,。難道美好的事物就永遠只能被一小部分人知道,而絕對不能讓天下人知道,?為什么一旦天下人都知道了這件美好的事物,,它就會由美好變成丑惡?舉例來說,,天下人都認為太陽是美好的事物,。如果沒有太陽,地球?qū)⒁黄诎?,生命將無法延續(xù),。可是當天下人都知道太陽是美好的事物后,,太陽就因此而丑惡了嗎,?顯然這是說不通的。
于是,,又有了另一種常見的譯法: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是因為有丑惡的存在。這種譯法看似比較辯證,,亦能與下文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句連接起來,可一旦深究下去,,同樣經(jīng)不起推敲,。如果這句話的本意與“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句是一致的,,那么老子在行文時就完全可以并列使用,,如“美丑相依,善惡相存,,有無相生,,難易相存”,又或者“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皆知有之為有,,斯無已,。皆知難之為難,斯易已,。”這樣同樣可以解釋的通,,而且排比的氣勢會更足,那么老子為什么不這樣寫,?為什么要把它分成兩段,,中間還要用個“故”字隔開?“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是因為有丑惡的存在”與“天下人都知道困難的事物是困難的,,那是因為有簡單的事物存在”這兩句話有什么本質(zhì)差別?其間的因果遞進關(guān)系何在,?老子為什么不說“難易相成,,故長短相形”?更何況,,如果按照這種解讀,,“天下皆知”四字的意義又在哪里?尤其“天下”二字的意義又在哪里,?天下人都不知道,,或者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某件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就能抹殺丑惡的存在嗎,?老子直接說“美之為美,,斯惡已”,那不就行了嗎,?
其實,以上兩種譯法之所以會難以自圓其說,,根本原因在于對“知”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他們?nèi)及选爸弊纸庾x成了“知道”。那么,,“知”字不是知道的意思嗎,?這是它后來的引申義,它的本義不是這樣的,?!墩f文》記:“知,詞也,。從口從矢,。”其小篆的寫法是這樣的: 我們看“知”字的左邊是“矢”,,右邊是“口”,,矢是箭的象形,上部象鏑(dí),即箭的尖頭,;中直象桿,,下部象栝(guā),,即箭末扣弦處,,兩旁象羽。因此,,“知,,詞也。從口從矢,?!币馑际钦f話像射箭一樣,傳遞得特別快,,傳遞得特別遠,。那么,什么時候可以知道呢,?當別人把這個信息用說話的方式傳遞過來了,,我就可以知道了。我知道后,,也可用說話的方式傳遞出去,。于是,“知”便有了后來“知道”的意思,,但其本意是“說話”,,而老子這句話里的“知”字是用其本意。
接著再來看“惡”字,,通常它都被解讀為丑惡,、丑陋,而這同樣是不準確的,?!墩f文》記:“惡,過也,。從心亞聲,。”段玉裁注:“惡,,過也,,人有過曰惡,有過而人憎之亦曰惡,?!?/span>
那么,,“過”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其繁體字為“過”,,《說文》記:“過,,度也。從辵咼聲,?!倍斡癫米ⅲ骸斑^,度也,。引伸為有過之過,。”其小篆的寫法是這樣的: “辵”字,,我們在“道可道,,非常道”中講過,是行走的意思,。咼,,古音kuā,《說文》記:“咼,,口戾不正也,。從口冎(guǎ)聲?!?/span>
戾,,音lì,《說文》記:“戾,,曲也,。從犬出戶下?!笨梢?,戾是個會意字,本義為“彎曲”,,蓋犬從關(guān)著的門中擠出,必彎曲其身,。故“戾”字可引申為乖張,、違背、罪過之意,。
由此,,我們便可得知,“過”的涵義有二:一是說話過度,、偏頗,,二是因說話過度,、偏頗而有過錯?!皭骸奔词恰斑^”,,其涵義亦有二,一是有過,,二是因有過而讓人憎惡,。這樣,我們再來解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意思就非常清楚了,老子是說:天下人都在說一件美好的事物是如何美好,,就會導致偏頗和過錯,,最后變得令人憎惡。 |
|
來自: 昵稱48260618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