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不良人這款動漫選取的歷史節(jié)點是唐末五代十國這一戰(zhàn)亂時期,,里面的很多人物都在歷史上有原型,,而岐王李茂貞更是在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中有專門的列傳,,下面就讓我們驅(qū)散歷史煙云,,走進唐末,,去了解下歷史上的岐王李茂貞是什么樣子的吧。 ? 歷史上的李茂貞并不是游戲中所說的女帝,而是個貨真價實的男人,,對于唐朝的所作所為那真是簡直了,,反正是把“李星云”他爸唐昭宗欺負個夠嗆。后來他又雄霸一方,,但始終沒有稱帝,,卻又把老婆封為了皇后,是不是也挺超乎你想象的,? 如今提起大唐秦王,,人們都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但是,,這位李茂貞也獲得過大唐秦王的殊榮,,這是怎么回事呢 ? 公元856年,,就在大唐江山風(fēng)雨飄搖之際,,在河北道深州博野縣(今河北博野縣)潴瀧河河畔一個小山村里,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聲,,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嬰呱呱墜地了,。那位名叫宋端的父親,雖胸?zé)o點墨卻給孩子起了一個文縐縐的名字:文通,。 ? 就是這個宋文通,,長大后成為唐末五代時期擁有巨大影響的重要人物,,唐僖宗賜其姓名李茂貞,列入皇家典籍,。唐昭宗加封為岐王,、秦王等職,后梁承認其岐王一職,、后唐則再次加封其為秦王,,李茂貞一生中兩次被加封為秦王,也算是貨真價實的大唐秦王,。 宋文通(李茂貞)18歲代父從軍,,參加了當(dāng)時頗有名氣的博野軍,開始了戎馬生涯。宋文通驍勇善戰(zhàn),,屢建奇功,,深得朝廷賞識,最終因在平叛和護駕方面的卓越表現(xiàn),,被唐僖宗賜名為李茂貞,。 唐末天下大亂,動蕩不堪,,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擁兵自重,,有的人甚至帶兵攻打長安,而唐僖宗李儇年輕氣盛,,搞了個御駕親征,,沒想到被人家給困住了。 ? 就在這萬分危險的時刻,時任神策軍指揮使的宋文通神勇救駕,,將李儇從死地中救了回來,。李儇為了表彰他的功勞,封他為武定節(jié)度使,,并賜名李茂貞,,憑借著恩寵和軍功,并且在平叛中慢慢占領(lǐng)屬地,,李茂貞也步步升遷,,勢力迅速壯大,甚至于可以控制朝政,。 李儇這個逃跑皇帝活了二十多歲就病死了,,他的弟弟唐昭宗李曄接替了他,李曄對李茂貞控制朝政的狀態(tài)非常不滿,。 ? 再看李茂貞,,他的地位越來越高,,他開始有點不滿足于自己這節(jié)度使的位置了,他的勢力已經(jīng)可以說是大到威脅皇權(quán)的地步,,而且他也的確開始對朝政指手畫腳了,, 李茂貞這個軍閥有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他的地盤距離長安最近,,他可以直接威脅到朝廷,。 唐昭宗意識到這個人的威脅所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三思之后,,還是決定對李茂貞下手了,因此糾集軍隊攻打李茂貞(這是唐朝歷史上最后一次朝廷軍隊主動攻打節(jié)度使),,可昭宗的戰(zhàn)斗力還是太弱,即使派出朝廷大軍也并沒什么用,,反而還被李茂貞打了個大敗而歸,。李茂貞一路追殺,直接殺進了都城長安,,大搖大擺來到朝堂之上,,號稱“清君側(cè)”,把好多與他不對付的高官重臣都殺了,,才領(lǐng)兵回家,。 ? 昭宗氣的鼻子都歪了,,卻也拿李茂貞沒辦法,反倒還給了他一個岐王的封號,。后來應(yīng)李茂貞要求,,還加封他為中書令,相當(dāng)于宰相一職,。李茂貞這個位置跟梁王朱溫基本是同一級別,,兩個人地盤也差不多,這倆人一直明爭暗斗多年,。當(dāng)年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倆人也都想拿下唐昭宗,,可卻一直互相鉗制,。 朱溫篡唐自己稱帝了,本來也有能力稱帝的李茂貞為何沒有呢,? 李茂貞與梁王朱溫旗鼓相當(dāng),,二人都想學(xu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昭宗雖然無權(quán)無勢,,但畢竟還有皇帝頭銜這個招牌,所以成為朱溫,、李茂貞爭奪的王牌,。這就使得兩打起來了。這一打就是一年多,結(jié)果李茂貞沒打過朱溫,,自己的屬地越來越小,。 ? 后來朱溫建立的后梁被李氏皇帝所滅,,李茂貞故像唐再次稱臣,他被晚唐皇帝封為了“秦王”,。最后病逝,。 自己坐不上皇帝他也沒氣餒,李茂貞還挺愛老婆的,,自己眼看是當(dāng)不上那個九五之位了,,就索性把妻子封為了皇后。李茂貞的愛妻在史料中沒什么記載,,甚至不是什么大家閨秀,,應(yīng)該屬于糟糠之妻一類。這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自己不是皇帝,,妻子卻是皇后。在朱溫稱王的時候,,李茂貞竟然反過來幫著唐皇了,,以唐朝舊臣自居。 ? 縱觀李茂貞的一生,出身鄉(xiāng)野而爵封岐王,,治理隴右鳳翔之地,,堪稱亂世之豪杰。被唐僖宗賜為國姓,,守護帝都長安,,死后又謚為忠敬,說明他是一個值得托付大事的國之干城,。而后半生與唐昭宗的交惡,,一方面有性格中驕縱自負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特殊時代所造成,,畢竟在一個皇權(quán)跌落,,群雄輩出的年代,有能力的人沒有點野心是不可能的,,至于是唐帝國的掘墓人還是守護者其實是取決于帝王的用人之術(shù)的,,唐昭宗不能認清形勢,,韜光養(yǎng)晦,反而與可以信重的大臣交惡實在是不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