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每一個時代總是有一種思想的生產(chǎn),而思想的生產(chǎn)構成了一時代學術的核心,。所謂的“生產(chǎn)”,,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是繼承,我們過去常常說“批判繼承”,,而傳統(tǒng)上講的思想生產(chǎn)并非如此,,主要側重于文化生命的延續(xù)性;另一方面則是產(chǎn)生一種適合當代的思想,以此為基礎而構建出一套適合于當下所處時代的學術,,這樣的學術才能契合當下社會和一般的民眾生活,。 不過,長期以來,,政治意識形態(tài)占據(jù)了中國當代思想的核心地位,,學術則只具有一種客觀研究和歷史知識的地位??梢哉f,,現(xiàn)代中國哲學研究所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哲學思想的生產(chǎn)與學術研究的兩歧,。當學術和思想產(chǎn)生分離后,,學術就變成一種所謂的客觀研究和反映過去的歷史知識,就可能淪為列文森所形容的“博物館里的陳列品”的命運①,。 近些年來,,大家逐漸意識到思想生產(chǎn)的重要性,有學者也逐漸地開始注重思想的創(chuàng)造,。但是總體來說,,對于當代中國思想的生產(chǎn),確實還未真正建立起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現(xiàn)代形態(tài),,而且也還沒有為思想的產(chǎn)生作好充足的準備,。具體來看,我們在問題意識,、核心話題,、思想論域、經(jīng)典系統(tǒng),、致思路徑,、話語風格以及價值認同諸方面,尚未達成基本共識,,未能明晰地找到方向上的共通性,。 在中國哲學史上,朱子是一個特別有思想原創(chuàng)力的思想家,,是宋代學術思想的集大成者,。朱子以其廣大完備之格局,建構并完成了思想生產(chǎn)的基本途徑,,為宋代儒學設計了宏闊的思想藍圖。我們可以從朱子有關宋代思想建構的藍圖設計,,來對當代中國思想建構所可能有的啟示和借鑒意義這一方面,,作一些討論。 朱熹《四書集注》,明朝成化十六年吉府刻本,,藏于山東博物館,。 一、朱子的思想藍圖 漢唐以降,,儒學略偏重于社會政治層面,,心性修養(yǎng)和精神皈依方面,乃漸次為佛家和道教所操持,。一直到南宋淳熙間,,理學興起已過百年,孝宗的《原道辨》還在用“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生,,以儒治世”來講三教之功用,這說明佛教,、道教的影響深刻而巨大,,儒家只能被擠到“治世”一邊,而個人身心修養(yǎng)和精神信仰方面還多為佛老思想所占據(jù)的勝場,。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思想狀況,。 儒家如果沒有一個精神信仰和形上層面的價值系統(tǒng)來作為其“外王”事業(yè)的基礎,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即宋儒所面臨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因此,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形上學價值系統(tǒng),,這是宋儒的志向所在,。宋儒自稱其學為“實學”,認為當時熙寧變法的失敗,,從學術根源上講,,即由王安石之學“祖虛無而害實用”,把圣學的“外王”事業(yè)錯置于釋老的“性命之理”之上所致②,。在這一思想背景下,,宋儒的“心性義理之學”的根本宗旨,就是應對釋老對儒家傳統(tǒng)價值理念的沖擊,,以接續(xù)儒學固有的人文傳統(tǒng),,為其“外王”之事業(yè)建立起一個合理的形上學基礎(體)。 朱子作為宋代學術思想的集大成者,,對此時代問題有著深刻的反思,,并提出自己的一套應對的方法和路徑,其所設想的思想藍圖,,亦非常的宏偉,,可以說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朱子總結宋代的思想學術,設計了一套道路,,或者在反思里構建生產(chǎn)思想的路徑,,大概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道統(tǒng)的建構 朱子建立圣道傳承和思想學術的譜系,有兩個方面:一是古代的圣道思想學術傳承譜系,,簡稱道統(tǒng),;二是宋代以來的思想學術傳承譜系,簡稱道學之傳,。前者意在尋根,,為儒家思想找到人文精神的歷史根源;后者意在建立新統(tǒng),,為思想生產(chǎn)作準備,。 道統(tǒng)的觀念,起源甚早,,從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就已經(jīng)萌生,。《論語·堯曰》: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span> 已粗略勾勒出堯,、舜、禹三代所傳之道,?!睹献印けM心下》則又有如下詳盡的表述: 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這可以看作對這一圣道傳承觀念的一種表述?!墩撜Z·里仁》記載孔子有“聞道”之說,,而在這里,孟子有關“聞而知之”和“見而知之”兩種“知道”方式的區(qū)分,,源自孔門后學,,表現(xiàn)了一種圣道傳承的觀念,可以看作后儒道統(tǒng)觀念之濫觴[1],。另外,,我們還可以從簡帛《五行》“聞而知之者圣”與“見而知之者智”兩命題,參照《禮記·樂記》的相關論述,,可知先秦儒認為文化,、文明創(chuàng)制演進過程有“作”與“述”這兩面之人格擔當者。這一圣道傳承論,,特別強調“聞而知之者”對于圣道傳承之貫通天人的原創(chuàng)性作用,。 漢唐以來,一方面是儒家固有的“性命之學”的湮滅,,另一方面是佛老的盛行,,士人學者都到佛老思想那里去尋求安身立命的根據(jù)。李翱概括當時思想狀況說:“性命之書雖存,,學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莊列老釋?!雹塾墒?,韓愈《原道》提出了他的道統(tǒng)說: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2]4 按照韓愈的理解,,儒家的“道”有一個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直到孔子、孟軻一貫下來的傳承系統(tǒng),,稱作“道統(tǒng)”,。他認為,在孟子以后,,這個性命之道就失傳了,。韓愈的這一道統(tǒng)說,大體為宋儒所接受,,并繼續(xù)弘揚,。到了朱子那里,則明確而系統(tǒng)地闡述出來,,《中庸章句序》云: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jīng),則“允執(zhí)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自是以來,,圣圣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tǒng)之傳。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圣、開來學,,其功反有賢于堯舜者,。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及曾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則去圣遠而異端起矣……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圣之統(tǒng),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3]14 朱子歷述堯、舜,、禹,、湯、文,、武(君),,皋陶、伊,、傅,、周,、召(臣),直到孔子,、顏,、曾相傳之道統(tǒng),又言道統(tǒng)傳至孟子而后失其傳,。此所傳道統(tǒng)之內容,,朱子言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的所謂“十六字心傳”??偠灾?,這一“道統(tǒng)”說,其意義在于接續(xù)儒家的人文傳統(tǒng),,為宋代的思想建構奠定文化生命之認同基礎,。朱子則自覺地接續(xù)這一具有歷史根源性的歷史人文傳統(tǒng)。 另外,,朱子還致力于對北宋以來思想(新統(tǒng))之譜系的建構,。在朱子的思想藍圖里,并不是賴其一人之力建構整個學術思想體系,,而是特別注重以往學術積累的積極成果,,把這些思想資源凝聚成一種問題意識、核心話題,、思想論域,,并形成新的思想系統(tǒng)。這一點非常典型地反映在朱子和呂祖謙所編的《近思錄》,。該書采摭周敦頤,、二程、張載四子書,,是一部記述理學思想的著作,,被認為是程朱理學的入門書。我們從這部書的分篇結構,,就可以看出宋儒對學術思想內容的理解,,這里面也表現(xiàn)了朱子重建宋代學統(tǒng)的努力?!督间洝饭彩木?,原無篇名,《朱子語類》卷一百五記載了朱子對《近思錄》各篇的逐篇綱目的說法: 一,、道體,;二,、為學大要;三,、格物窮理,;四、存養(yǎng),;五,、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六,、齊家之道;七,、出處,、進退、辭受之義,;八、治國,、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處事之方;十一,、教學之道,;十二、改過及人心疵??;十三、異端之學,;十四,、圣賢氣象。④ 顯然,,這完全是一個“內圣外王”的結構,,與《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學說規(guī)模相一致,。清儒張伯行摘錄朱熹書成《續(xù)近思錄》,,亦完全仿照《近思錄》的體例。其書十四卷篇目如次: 第一卷道體,、第二卷論學,、第三卷致知,、第四卷存養(yǎng)、第五卷克治,、第六卷家道,、第七卷出處、第八卷治體,、第九卷治法,、第十卷政事、第十一卷教學,、第十二卷戒警,、第十三卷辨別異端、第十四卷總論圣賢,。⑤ 這表現(xiàn)了時人對朱子學內涵的理解,。這個學問規(guī)模,與先秦儒是一致的,。 如果說自堯,、舜、禹,、湯以至孟子的道統(tǒng)建構,,意在文化認同和傳統(tǒng)的接續(xù),那么,,對北宋以來的思想譜系之建構,,則意在建立有宋一代以來學術思想的“新統(tǒng)”。前者注重在思想文化的連續(xù)性,、根源性,,后者則注重在當代思想的生產(chǎn)。這是朱子為宋代思想所勾畫的整體畫面和進入路徑的第一個方面,。 朱熹《蓬戶手卷》 (二)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構 每個時代的義理不同,,面對的問題亦不同,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內容也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當然經(jīng)典還是原來那些歷史上留存的文獻典籍,,但哪些是核心的、哪些是外圍的,,則會發(fā)生某些系統(tǒng)上的變化,。宋儒思想的建構,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建,。其所重經(jīng)典,,則由漢唐儒的“五經(jīng)”,轉向以“四書”為中心而輔以“五經(jīng)”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 在經(jīng)典方面,,朱子謂讀經(jīng)要循序漸進,,應先“四書”后“六經(jīng)”;“四書”次序,,則宜先《大學》,,次《論》《孟》,最后《中庸》,。在朱子看來,,《大學》三綱八目,概括了儒家由心性內圣功夫外顯于治平外王事業(yè)的一個總的綱領,,故為學須從作為圣學入德之門的《大學》開始,;《論語》《孟子》應機接物,因時因事而發(fā)微言,,循此以進,,可以收具體而微、融貫會通之效,;最后是《中庸》一書,,薈萃儒家天人性命學說之精要。循《大學》《論》《孟》,,而后會其極于《中庸》,,便可建立學問思想的大本大經(jīng)。由此再進于經(jīng)史,,乃能知其大義,而不致泥于文字訓詁,。朱子說:“凡讀書,,先讀《語》《孟》,然后觀史,,則如明鑒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讀徹《語》《孟》《中庸》《大學》便去看史,,胸中無一個權衡,,多為所惑?!雹拗熳诱J為,,經(jīng)史包括豐富浩繁的古代制度、禮制方面的內容,,這些東西屬于一些歷史知識,,而“四書”才是儒家義理的精要。在朱子看來,“四書”“道理粲然”,,易曉易解,,但他同時也指出圣賢之言難精,須從精處用力,,再讀其他書則易為力,,難者既精,粗者便易曉,,因為后面的功夫里面已立大體,,就不易流于偏頗。 從“四書”的系統(tǒng)里,,我們可以看到兩點:第一,,從思想義理上,則凸顯了心性之學和道德修養(yǎng)的方面,。漢唐的時候主要是以“周孔”并稱,,“周孔”表征意義在政治領域。到了宋代以后則強調“孔孟”,,“孔孟”注重在心性修養(yǎng)或人文教化方面,。像《孟子》和《中庸》,就涉及非常多的心性之學,。第二,,從道統(tǒng)意識上,則注重孔,、曾,、思、孟的傳統(tǒng),。周公以前皆為圣王,,乃政治上的傳承,孔子之后則為學統(tǒng)的建立,。 由此可見,,一個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建立,不是隨便選擇幾本書就可以想當然地確立出來,??鬃右浴傲?jīng)”教授弟子并非隨意為之,而是以《周易》《春秋》為中心,,《周易》凸顯了形上學,,《春秋》凸顯了要正名分,把這兩個方面貫穿在“六經(jīng)”里,,則成為一個經(jīng)典的系統(tǒng),。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現(xiàn)如今以傳授知識為教學目的的教材編寫,經(jīng)典系統(tǒng)更是思想義理的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思想精神根底蘊含其中,義理脈絡次第分明,。 朱熹像,,載于《晩笑堂竹莊畫傳》 (三)心性義理之學的詮釋 宋儒的道學或理學,就是傳圣道之學,;而此“道”的內容,,即是一心性義理之學。黃百家說:“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儒輩出,圣學大昌……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元公之破暗也,。”⑦這即是以心性義理之學來概括宋儒之學,。 漢唐以來,,佛老在精神修養(yǎng)方面發(fā)展出一整套精微的思想學說,對儒學形成很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宋儒所采取的應對策略即是以經(jīng)典系統(tǒng)為理論支撐,,來自覺建構儒家自身的心性義理之學。宋儒多有出入佛老的為學經(jīng)歷,,故能清醒地認識其心性論上吸引人們目光的地方,,并加以批評,從而轉化其為儒家的思想性質,。朱子曾說:“佛家一向撤去許多事,只理會自身己,;其教雖不是,,其意思卻是要自理會。所以它那下常有人,,自家這下自無人,。”⑧朱子在這里主要借佛家理會自我身心之教來批評一些儒者只是“守經(jīng)”而不從切己處理會的弊病,,佛家摒棄人倫而自修,,這是與儒家的根本分歧,但是從某一側面也引出了儒家自身的“為己之學”,自有一套就自家身心上理會的本領,。借此形成儒家心性義理之學的自覺意識,,逐漸地把佛老一直占據(jù)著的心性修養(yǎng)領域重新回歸到儒家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話語中來。 總之,,宋儒所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絕非空言推論的產(chǎn)物。其所討論問題,,大率亦皆出自經(jīng)典,。詮釋原則和思想重心的轉變引發(fā)了與之相對應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構,通過經(jīng)典的講論,、經(jīng)典的詮釋重新構建了一套核心范疇,。由這些核心范疇建構起來的義理系統(tǒng),和漢唐有很大不同,,比如漢儒講天人感應,、三統(tǒng)三正、更化,,但宋儒講太極,、理氣、理欲,、性命,、心性、性情,、性氣,、格致、本體功夫等,,這些觀念或范疇的凸顯,,圍繞著心性修養(yǎng)和個體人格的養(yǎng)成這一核心話題,構成新的義理系統(tǒng)和新的理論視域,,這就是思想的生產(chǎn),。在這種思想生產(chǎn)與經(jīng)典之緣生互動的動態(tài)機制中,經(jīng)典乃在不同時代獲得其意義重構,,參與思想的創(chuàng)造進程,,成為思想生產(chǎn)的源頭活水和生命源泉。 (四)對民間學術的關注 宋儒講心性義理不是空談心性,,他們把自己的學問稱為“實學”,。這個“實學”不是后來所講的事功之學,其所言“實學”:一者言學貴在自得,;二者言學不離人倫日用,。這便涉及宋代思想學術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踐和落實問題。這個落實,,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民間學術的講論;二是社會生活樣式的重建,,也就是禮儀系統(tǒng)的重新建構,。宋儒特別注重民間的教化,,他們要把這一套東西落實到民間,,同時也落實到心性,主要是心性的修養(yǎng)和人格的養(yǎng)成,,其所重并不專在政治儒學。 宋代的書院非常發(fā)達,,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說:“宋學形成之近因,則在書院之設立……宋代書院之設,,遍于中國,造端實在南唐升元間,,而大盛于宋慶歷之際焉?!保?]12當時書院非常多,,有公立,有私立,。其著名者,,如嵩陽、岳麓,、睢陽,、白鹿洞四書院。講學著名者也很多,,有齊同文,、孫復,、胡瑗,、石介等,。其實宋代的儒者,,無論高居廟堂還是置身江湖,,大多都在民間、在書院講學,,影響非常之大,,比如胡瑗為北宋第一大教育家,講授“明體達用”之學,,所從學者達數(shù)千人之多,,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政治家和學者,對當時的學風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據(jù)《宋史·儒林傳》所載,,當時禮部每年選士其弟子常居十之四五,其弟子居朝和教授于四方者甚多,。仁宗慶歷年間,,朝廷于京師立太學,下詔州縣皆立學,,并取胡瑗的蘇湖教法為太學教法,。這對當時學風的轉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實每一個當時的儒者雖在官,既要治理一方,,也要教化一方,,擔當著教化的職責,。朱子當然也是這樣的,他對民間的學術和講學非常重視,,經(jīng)常在民間講學,,其在知南康軍期間(孝宗淳熙年間),曾興復白鹿洞書院,,并為白鹿洞書院制定院規(guī),,名曰《白鹿洞書院揭示》?!督沂尽酚形鍡l: 一曰“五教之目”: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二曰“為學之序”: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三曰“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四曰“處事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五曰“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在院規(guī)后面,朱子講了所制定院規(guī)的主要精神,,曰:“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⑨也就是說圣賢之學是非功利的,。 中國傳統(tǒng)學術傳承,,有官、私兩條線,。民間學術的傳承,,始終是社會教化的基礎。當時的講學,,包括官方、民間的教學,,官方的講學也有民間性質,,所謂的官方學說和民間學說是合而為一的,不像現(xiàn)在分得這么清,,現(xiàn)在的官方學術和民間學術甚為懸殊,,而當時則是融合為一的??鬃泳褪堑谝粋€私學的教師,,其影響開始當然是在民間,。儒學在漢代成為官方學術后并沒有失去其民間性的基礎,民間的學術還是照樣發(fā)展,并與官方有一個互動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根基在民間,民間學術的特點就是“自由”:自由的講學,,自由的討論,,在價值觀上自由的選擇。一種學術和文化,,只有具有了這樣自由的精神,,才能真正發(fā)揮教化的作用,而教化的基礎就在民間,。民間學術的存在和發(fā)展,,成為消解官方學術意識形態(tài)化的僵硬性的一種力量。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五)社會禮儀的重建 禮是社會生活的樣式,,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它又與民眾生活具有一種內在的關聯(lián)性,,能夠對人的教養(yǎng)和社會良性的道德氛圍的養(yǎng)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此為歷代儒家所關注。 中國古代的教化,,要因時代變化不斷地調整禮儀,。朱子對禮特別重視,朱子的禮學有兩種:第一種是具有學術性的《儀禮經(jīng)傳通解》,,它把《儀禮》和《禮記》結合起來講,,著重點是在古制,比較詳明,。第二種是《家禮》,,《家禮》簡便易行,重在當下之實用,?!锻ń狻穭t極盡其詳,多存古制,。朱子《家禮序》云: 凡禮,,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則名分之守,、愛敬之實,其本也,;冠昏喪祭儀章度數(shù)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禮,,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紀綱人道之始終,,雖其行之有時,施之有所,,然非講之素明,、習之素熟,則其臨事之際,,亦無以合宜而應節(jié),,是不可以一日而不講且習焉也。 三代之際,,禮經(jīng)備矣,。然其存于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jié),,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為一時之法,,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衷,,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于實而急于文,,自有志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困)用于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于禮也,。 熹之愚,蓋兩病焉,。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于其間,,以為一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務本實,,以竊自附于孔子從先進之遺意。誠愿得與同志之士,,熟講而勉行之,,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猶可以復見,,而于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小補云,。⑩ 觀朱子此《序》之義,,大要有三: 一者通說禮之義,“禮有本有文”,,此落實于“家禮”,,其“本”即“名分之守,愛敬之實”,;而其“文”,,則落實于“冠,、婚、喪,、祭”之“儀章度數(shù)”,。 二者言古代禮制雖備,但因世事變化,,多已“不宜于世”,,需要加以變通以適宜于當世之生活。 三是據(jù)此而變通古今,,創(chuàng)為一書,,其意在于實現(xiàn)先圣“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而且要對國家籌劃“導民之義”有所幫助,。 朱子關注民間學術,關注禮儀的重建,、調整,,這就關乎到日常生活。他制定《家禮》,,對于禮儀之普泛地在社會民眾生活中的落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家禮》卷第一“通禮”首列“祠堂”小注云: 此章本合在《祭禮》篇,,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守,,所以開業(yè)傳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于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后篇所以周旋升降出入向背之曲折,,亦有所據(jù)以考焉。然古之廟制不見于經(jīng),,且今士庶人之賤,,亦有所不得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禮云,。11 朱子在《家禮》里有很多變通的內容,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祠堂”,,這個部分本來應該放在“祭禮”里,,但他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古代講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朱子把“祠堂”放在第一部分內容里講,。在朱子看來,建祠堂而使祠堂維持下去要有田,,要分出一部分地來養(yǎng),,這樣的話,每一家的旁邊都要建祠堂,,祠堂都歸置好了,,這樣就把“禮”真正落實到一般老百姓身上。祭祀禮儀,,出行,、有大事的時候,都要去祠堂告訴先祖和祖先,,這就把禮落實到一般的百姓生活里,。他的見識非常高,也非常平實,。西方講哲學,,開始不是學院哲學,后來變成學院哲學,,這一套哲學沒有直接關乎到社會生活的意義,,而是通過不同文化部門,對不同文化部門的影響而影響生活,,是間接的,,但儒家這一套哲學直接影響了社會生活,。禮儀尤其如此,。 統(tǒng)合以上五點,大體可以見到朱子和宋儒完成其思想建構的基本路徑和規(guī)模: 第一,,建構道統(tǒng),,以奠定其思想的文化生命之認同基礎;第二,,重構以“四書”為核心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以確立其思想的經(jīng)典根據(jù);第三,,在經(jīng)典詮釋的基礎上,,建構起一個心性義理之學的思想系統(tǒng);第四,,關注民間學術和經(jīng)典的傳習,;第五,,適時變通,重建社會生活的禮儀形式,。而其中的最后兩點,,涉及到民眾社會生活,是其思想和價值于社會生活層面的落實,。 二,、當代中國思想的建構 朱子提出的這一思想藍圖和達成的途徑,對當代中國思想的建構,,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首先,當代學術思想形態(tài)需要有因時制宜的建構,,這就需要意識到重建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必要性,。 每一時代有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建,但并非隨意,。古人的提法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沙汰,,經(jīng)過歷史檢驗,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如“周孔”在經(jīng)典上對應著“五經(jīng)”,,注重在政治方面;“孔孟”在經(jīng)典上對應著“四書”,,注重在心性修養(yǎng)和教化方面,,其內在的根據(jù)是天人合一和人性本善。核心的經(jīng)典提供著一整套完整的義理系統(tǒng),。當代學者亦注意到了經(jīng)典系統(tǒng)重建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相關的說法。就目前來看,,這些說法尚未形成當代性的思想視域而具有相應的思想高度,,對經(jīng)典重構的看法往往雜而不純?!肚f子·人間世》言:“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币粋€經(jīng)典系統(tǒng)或者意義系統(tǒng)應該有它最為核心的東西,。其實,在當代社會這一政教分離的生存境域下,,朱子“四書”的系統(tǒng)仍然有效,,它突出性善論,,重視個體心靈的功夫教化,關注民間社會的個體教育,,對當代政教分離社會背景下的人文素質培育仍有其意義,,沒必要對宋儒朱子的“四書”經(jīng)典系統(tǒng)進行刻意的改作,起碼目前沒有這個必要?,F(xiàn)代學者為了強調政治哲學,,而特別突出了荀子的意義,但我們認為,,目前還是應以性善論和天人合一為基礎,,把儒家這套教化理念在現(xiàn)代生活里重新建構起來。儒家是一個教化的系統(tǒng),,每個時代講的雖是原來經(jīng)典里面的東西,,但它某一個方面會在現(xiàn)實中凸顯出來,生產(chǎn)出一套新的思想,,以朱子為代表的宋儒把心性凸顯出來,,形成理學的思想系統(tǒng)。他這一套思想生產(chǎn)的路徑,,對當下中國社會思想建構,、思想生產(chǎn)起一種啟示作用。 其次,,經(jīng)由經(jīng)典及其意義的重構以實現(xiàn)思想上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應該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生產(chǎn)的基本意識。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占主導地位的哲學理論,,基本上從外面現(xiàn)成“拿來”,這些理論詮釋方法雖然表現(xiàn)為一元性,,但其解釋原則未能與經(jīng)典本身達到真正差異化對待,,導致一種外在的批判標準,而所謂中國哲學思想史的學術研究,,往往蛻化為某種資料性的整理工作,,研究對象僅作為與當下生命不甚相關的歷史知識而已,。經(jīng)典詮釋傳統(tǒng)發(fā)生了斷裂,。可以說,,方法脫離了內容,。朱子建構的一整套“四書”經(jīng)典詮釋的義理系統(tǒng),首先是作為接續(xù)思想生產(chǎn)與思想史研究的相互共生的立言方式,,這提醒我們,,方法本身不是獨立的東西,,方法是要回歸到內容,是內容的一種展開,。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一個構成自身系統(tǒng)內容的形式方法,。方法回歸內容,我們要回歸到我們自身的時代,,面對我們所經(jīng)歷的這個世界,,去找出我們自己的問題意識,然后以此問題意識,,回過頭來去通過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新建構,,來轉化、處理現(xiàn)代意義的形上學,、知識論,、道德倫理學說等問題。這樣一種形上學,、倫理道德回到那個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整體性之中的時候,,中國人所講的道德學說,就和西方理論不一樣,,這個道德倫理的系統(tǒng),、形上學的系統(tǒng)、知識論的系統(tǒng),,能夠與西方的哲學在同一個層面上進行對話,,但同時它擁有它自身的特點,真正形成屬于中國當代自身的系統(tǒng),,中國當代文化的建設才會有主心骨,,才會具有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本源,才能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最后,,儒學本質上是一種形上學,是一種哲學,,其所關注的核心在教化,。 這種儒學“教化”的哲學意義,要在人的實存及其內在精神生活轉變升華的前提下實現(xiàn)生命的真智慧和存在的真實,,以達于德化天下,,以至參贊天地化育的天人合一之境;由此,,人對真實,、真理、本體的認識,亦被理解為一種經(jīng)由人的情感,、精神,、實存之轉變的功夫歷程,而為人心所呈顯并真實擁有,,而非一種單純理論性的認知,。這使之能夠密切關聯(lián)于社會生活,表現(xiàn)為一個內外統(tǒng)合的生命整體,。這就要求學者在經(jīng)典方面的傳習講論中同時密切關注著現(xiàn)實生活,,構成當下的思想世界;而經(jīng)典的學術研究也在這種不斷當下化了的思想視域中,,參與著思想的生產(chǎn),。因此,它也揭示出了當代中國哲學學院化之可能性與努力之方向,,即要建構以教化為職能的儒家當代思想形態(tài),。過去儒學長期以來變成學院里少數(shù)人慘淡經(jīng)營的工作,與社會生活失去了聯(lián)系,。應該注意到民間社會學術形態(tài)與社會生活樣式的重建,,培養(yǎng)學者成為有教養(yǎng)的“中國人”,成為以身體道者,。只有儒學當代思想實現(xiàn)了雙向建構,,即理論和社會生活、文脈和血脈這兩個層面融匯起來,,其整體乃能逐漸影響到新的當代思想形態(tài)之建立,。 (本文基于我參加一次學術論壇之講稿。我近患眼疾,,讀寫不便,。本文由我口述,博士生王宇豐錄音記錄整理補充成文,。學生田智忠,、許家星也參加了本文的相關討論。) 注釋 ①可參閱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xiàn)代命運》第三卷第二部分以及結束語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參閱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下篇第八章第一、二節(jié),,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 ③《復性書·上》,《李文公集》卷二第108頁,,“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 ④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五,,第3450頁,,《朱子全書》第十七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版,。 ⑤張伯行《續(xù)近思錄》收錄在《近思錄專輯》第五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版,。 ⑥《朱子語類》卷十一,,第353頁。 ⑦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卷十一·濂溪學案》黃百家案語,,第482頁。中華書局1986版,。 ⑧《朱子全書》第十四冊,,第289頁。 ⑨《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第3586-3587頁,《朱子全書》第二十四冊,。 ⑩《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第3626-3627頁,,《朱子全書》第二十四冊,。 11《朱子全書》第七冊,第875頁,。 參考文獻 [1]李景林.孔子“聞道”說新解[J].哲學研究,,2014(6):43-51. [2]韓愈.韓愈文集匯校箋注[M].劉真?zhèn)悾勒?,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李景林,男,,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875),,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道家哲學研究,。王宇豐,,男,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 注:本文首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原標題《朱子的思想藍圖與當代中國思想的建構》,,鳳凰網(wǎng)國學頻道經(jīng)《中原文化研究》授權轉載,現(xiàn)標題系編者所擬,。 引言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每一個時代總是有一種思想的生產(chǎn),而思想的生產(chǎn)構成了一時代學術的核心,。所謂的“生產(chǎn)”,,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是繼承,我們過去常常說“批判繼承”,,而傳統(tǒng)上講的思想生產(chǎn)并非如此,,主要側重于文化生命的延續(xù)性;另一方面則是產(chǎn)生一種適合當代的思想,,以此為基礎而構建出一套適合于當下所處時代的學術,,這樣的學術才能契合當下社會和一般的民眾生活。 不過,,長期以來,,政治意識形態(tài)占據(jù)了中國當代思想的核心地位,學術則只具有一種客觀研究和歷史知識的地位,??梢哉f,現(xiàn)代中國哲學研究所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哲學思想的生產(chǎn)與學術研究的兩歧,。當學術和思想產(chǎn)生分離后,學術就變成一種所謂的客觀研究和反映過去的歷史知識,,就可能淪為列文森所形容的“博物館里的陳列品”的命運①,。 近些年來,大家逐漸意識到思想生產(chǎn)的重要性,,有學者也逐漸地開始注重思想的創(chuàng)造,。但是總體來說,對于當代中國思想的生產(chǎn),,確實還未真正建立起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現(xiàn)代形態(tài),,而且也還沒有為思想的產(chǎn)生作好充足的準備。具體來看,,我們在問題意識,、核心話題、思想論域,、經(jīng)典系統(tǒng),、致思路徑,、話語風格以及價值認同諸方面,尚未達成基本共識,,未能明晰地找到方向上的共通性,。 在中國哲學史上,朱子是一個特別有思想原創(chuàng)力的思想家,,是宋代學術思想的集大成者,。朱子以其廣大完備之格局,,建構并完成了思想生產(chǎn)的基本途徑,,為宋代儒學設計了宏闊的思想藍圖。我們可以從朱子有關宋代思想建構的藍圖設計,,來對當代中國思想建構所可能有的啟示和借鑒意義這一方面,,作一些討論。 朱熹《四書集注》,,明朝成化十六年吉府刻本,,藏于山東博物館。 一,、朱子的思想藍圖 漢唐以降,,儒學略偏重于社會政治層面,心性修養(yǎng)和精神皈依方面,,乃漸次為佛家和道教所操持,。一直到南宋淳熙間,理學興起已過百年,,孝宗的《原道辨》還在用“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生,以儒治世”來講三教之功用,,這說明佛教,、道教的影響深刻而巨大,儒家只能被擠到“治世”一邊,,而個人身心修養(yǎng)和精神信仰方面還多為佛老思想所占據(jù)的勝場,。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思想狀況。 儒家如果沒有一個精神信仰和形上層面的價值系統(tǒng)來作為其“外王”事業(yè)的基礎,,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即宋儒所面臨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因此,,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形上學價值系統(tǒng),,這是宋儒的志向所在。宋儒自稱其學為“實學”,,認為當時熙寧變法的失敗,,從學術根源上講,,即由王安石之學“祖虛無而害實用”,把圣學的“外王”事業(yè)錯置于釋老的“性命之理”之上所致②,。在這一思想背景下,,宋儒的“心性義理之學”的根本宗旨,就是應對釋老對儒家傳統(tǒng)價值理念的沖擊,,以接續(xù)儒學固有的人文傳統(tǒng),,為其“外王”之事業(yè)建立起一個合理的形上學基礎(體)。 朱子作為宋代學術思想的集大成者,,對此時代問題有著深刻的反思,,并提出自己的一套應對的方法和路徑,其所設想的思想藍圖,,亦非常的宏偉,,可以說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朱子總結宋代的思想學術,,設計了一套道路,,或者在反思里構建生產(chǎn)思想的路徑,大概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道統(tǒng)的建構 朱子建立圣道傳承和思想學術的譜系,,有兩個方面:一是古代的圣道思想學術傳承譜系,,簡稱道統(tǒng);二是宋代以來的思想學術傳承譜系,,簡稱道學之傳,。前者意在尋根,為儒家思想找到人文精神的歷史根源,;后者意在建立新統(tǒng),,為思想生產(chǎn)作準備。 道統(tǒng)的觀念,,起源甚早,,從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就已經(jīng)萌生?!墩撜Z·堯曰》: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span> 已粗略勾勒出堯、舜,、禹三代所傳之道,?!睹献印けM心下》則又有如下詳盡的表述: 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這可以看作對這一圣道傳承觀念的一種表述,?!墩撜Z·里仁》記載孔子有“聞道”之說,而在這里,,孟子有關“聞而知之”和“見而知之”兩種“知道”方式的區(qū)分,,源自孔門后學,表現(xiàn)了一種圣道傳承的觀念,,可以看作后儒道統(tǒng)觀念之濫觴[1],。另外,我們還可以從簡帛《五行》“聞而知之者圣”與“見而知之者智”兩命題,,參照《禮記·樂記》的相關論述,,可知先秦儒認為文化,、文明創(chuàng)制演進過程有“作”與“述”這兩面之人格擔當者。這一圣道傳承論,,特別強調“聞而知之者”對于圣道傳承之貫通天人的原創(chuàng)性作用,。 漢唐以來,一方面是儒家固有的“性命之學”的湮滅,,另一方面是佛老的盛行,,士人學者都到佛老思想那里去尋求安身立命的根據(jù)。李翱概括當時思想狀況說:“性命之書雖存,,學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莊列老釋?!雹塾墒?,韓愈《原道》提出了他的道統(tǒng)說: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2]4 按照韓愈的理解,儒家的“道”有一個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直到孔子,、孟軻一貫下來的傳承系統(tǒng),,稱作“道統(tǒng)”。他認為,,在孟子以后,,這個性命之道就失傳了。韓愈的這一道統(tǒng)說,,大體為宋儒所接受,,并繼續(xù)弘揚,。到了朱子那里,則明確而系統(tǒng)地闡述出來,,《中庸章句序》云: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jīng),則“允執(zhí)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自是以來,,圣圣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tǒng)之傳,。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圣,、開來學,,其功反有賢于堯舜者。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及曾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則去圣遠而異端起矣……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圣之統(tǒng),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3]14 朱子歷述堯、舜,、禹,、湯、文,、武(君),,皋陶、伊,、傅,、周、召(臣),,直到孔子,、顏、曾相傳之道統(tǒng),,又言道統(tǒng)傳至孟子而后失其傳,。此所傳道統(tǒng)之內容,朱子言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的所謂“十六字心傳”,??偠灾@一“道統(tǒng)”說,,其意義在于接續(xù)儒家的人文傳統(tǒng),,為宋代的思想建構奠定文化生命之認同基礎。朱子則自覺地接續(xù)這一具有歷史根源性的歷史人文傳統(tǒng),。 另外,,朱子還致力于對北宋以來思想(新統(tǒng))之譜系的建構。在朱子的思想藍圖里,,并不是賴其一人之力建構整個學術思想體系,,而是特別注重以往學術積累的積極成果,把這些思想資源凝聚成一種問題意識,、核心話題,、思想論域,并形成新的思想系統(tǒng)。這一點非常典型地反映在朱子和呂祖謙所編的《近思錄》,。該書采摭周敦頤,、二程、張載四子書,,是一部記述理學思想的著作,,被認為是程朱理學的入門書。我們從這部書的分篇結構,,就可以看出宋儒對學術思想內容的理解,,這里面也表現(xiàn)了朱子重建宋代學統(tǒng)的努力?!督间洝饭彩木?,原無篇名,《朱子語類》卷一百五記載了朱子對《近思錄》各篇的逐篇綱目的說法: 一,、道體,;二、為學大要,;三,、格物窮理;四,、存養(yǎng),;五、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六、齊家之道,;七,、出處、進退,、辭受之義;八,、治國,、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處事之方,;十一,、教學之道;十二、改過及人心疵??;十三、異端之學,;十四,、圣賢氣象。④ 顯然,,這完全是一個“內圣外王”的結構,,與《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學說規(guī)模相一致,。清儒張伯行摘錄朱熹書成《續(xù)近思錄》,,亦完全仿照《近思錄》的體例。其書十四卷篇目如次: 第一卷道體,、第二卷論學,、第三卷致知、第四卷存養(yǎng),、第五卷克治,、第六卷家道、第七卷出處,、第八卷治體,、第九卷治法、第十卷政事,、第十一卷教學,、第十二卷戒警、第十三卷辨別異端,、第十四卷總論圣賢,。⑤ 這表現(xiàn)了時人對朱子學內涵的理解。這個學問規(guī)模,,與先秦儒是一致的,。 如果說自堯、舜,、禹,、湯以至孟子的道統(tǒng)建構,意在文化認同和傳統(tǒng)的接續(xù),,那么,,對北宋以來的思想譜系之建構,則意在建立有宋一代以來學術思想的“新統(tǒng)”,。前者注重在思想文化的連續(xù)性,、根源性,,后者則注重在當代思想的生產(chǎn)。這是朱子為宋代思想所勾畫的整體畫面和進入路徑的第一個方面,。 朱熹《蓬戶手卷》 (二)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構 每個時代的義理不同,,面對的問題亦不同,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內容也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當然經(jīng)典還是原來那些歷史上留存的文獻典籍,,但哪些是核心的、哪些是外圍的,,則會發(fā)生某些系統(tǒng)上的變化,。宋儒思想的建構,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建,。其所重經(jīng)典,,則由漢唐儒的“五經(jīng)”,轉向以“四書”為中心而輔以“五經(jīng)”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 在經(jīng)典方面,,朱子謂讀經(jīng)要循序漸進,應先“四書”后“六經(jīng)”,;“四書”次序,,則宜先《大學》,次《論》《孟》,,最后《中庸》,。在朱子看來,《大學》三綱八目,,概括了儒家由心性內圣功夫外顯于治平外王事業(yè)的一個總的綱領,,故為學須從作為圣學入德之門的《大學》開始;《論語》《孟子》應機接物,,因時因事而發(fā)微言,,循此以進,可以收具體而微,、融貫會通之效,;最后是《中庸》一書,薈萃儒家天人性命學說之精要,。循《大學》《論》《孟》,,而后會其極于《中庸》,便可建立學問思想的大本大經(jīng),。由此再進于經(jīng)史,乃能知其大義,,而不致泥于文字訓詁,。朱子說:“凡讀書,先讀《語》《孟》,然后觀史,,則如明鑒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讀徹《語》《孟》《中庸》《大學》便去看史,,胸中無一個權衡,,多為所惑?!雹拗熳诱J為,,經(jīng)史包括豐富浩繁的古代制度、禮制方面的內容,,這些東西屬于一些歷史知識,,而“四書”才是儒家義理的精要。在朱子看來,,“四書”“道理粲然”,,易曉易解,但他同時也指出圣賢之言難精,,須從精處用力,,再讀其他書則易為力,難者既精,,粗者便易曉,,因為后面的功夫里面已立大體,就不易流于偏頗,。 從“四書”的系統(tǒng)里,,我們可以看到兩點:第一,從思想義理上,,則凸顯了心性之學和道德修養(yǎng)的方面,。漢唐的時候主要是以“周孔”并稱,“周孔”表征意義在政治領域,。到了宋代以后則強調“孔孟”,,“孔孟”注重在心性修養(yǎng)或人文教化方面。像《孟子》和《中庸》,,就涉及非常多的心性之學,。第二,從道統(tǒng)意識上,,則注重孔,、曾、思,、孟的傳統(tǒng),。周公以前皆為圣王,,乃政治上的傳承,孔子之后則為學統(tǒng)的建立,。 由此可見,,一個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建立,不是隨便選擇幾本書就可以想當然地確立出來,??鬃右浴傲?jīng)”教授弟子并非隨意為之,而是以《周易》《春秋》為中心,,《周易》凸顯了形上學,,《春秋》凸顯了要正名分,把這兩個方面貫穿在“六經(jīng)”里,,則成為一個經(jīng)典的系統(tǒng),。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現(xiàn)如今以傳授知識為教學目的的教材編寫,,經(jīng)典系統(tǒng)更是思想義理的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思想精神根底蘊含其中,,義理脈絡次第分明,。 朱熹像,載于《晩笑堂竹莊畫傳》 (三)心性義理之學的詮釋 宋儒的道學或理學,,就是傳圣道之學,;而此“道”的內容,即是一心性義理之學,。黃百家說:“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儒輩出,,圣學大昌……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元公之破暗也?!雹哌@即是以心性義理之學來概括宋儒之學,。 漢唐以來,佛老在精神修養(yǎng)方面發(fā)展出一整套精微的思想學說,,對儒學形成很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宋儒所采取的應對策略即是以經(jīng)典系統(tǒng)為理論支撐,來自覺建構儒家自身的心性義理之學,。宋儒多有出入佛老的為學經(jīng)歷,,故能清醒地認識其心性論上吸引人們目光的地方,,并加以批評,從而轉化其為儒家的思想性質,。朱子曾說:“佛家一向撤去許多事,只理會自身己,;其教雖不是,,其意思卻是要自理會。所以它那下常有人,,自家這下自無人,。”⑧朱子在這里主要借佛家理會自我身心之教來批評一些儒者只是“守經(jīng)”而不從切己處理會的弊病,,佛家摒棄人倫而自修,,這是與儒家的根本分歧,但是從某一側面也引出了儒家自身的“為己之學”,,自有一套就自家身心上理會的本領,。借此形成儒家心性義理之學的自覺意識,逐漸地把佛老一直占據(jù)著的心性修養(yǎng)領域重新回歸到儒家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話語中來,。 總之,,宋儒所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絕非空言推論的產(chǎn)物,。其所討論問題,,大率亦皆出自經(jīng)典。詮釋原則和思想重心的轉變引發(fā)了與之相對應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構,,通過經(jīng)典的講論,、經(jīng)典的詮釋重新構建了一套核心范疇。由這些核心范疇建構起來的義理系統(tǒng),,和漢唐有很大不同,,比如漢儒講天人感應、三統(tǒng)三正,、更化,,但宋儒講太極、理氣,、理欲,、性命、心性,、性情,、性氣、格致,、本體功夫等,,這些觀念或范疇的凸顯,,圍繞著心性修養(yǎng)和個體人格的養(yǎng)成這一核心話題,構成新的義理系統(tǒng)和新的理論視域,,這就是思想的生產(chǎn),。在這種思想生產(chǎn)與經(jīng)典之緣生互動的動態(tài)機制中,經(jīng)典乃在不同時代獲得其意義重構,,參與思想的創(chuàng)造進程,,成為思想生產(chǎn)的源頭活水和生命源泉。 (四)對民間學術的關注 宋儒講心性義理不是空談心性,,他們把自己的學問稱為“實學”,。這個“實學”不是后來所講的事功之學,其所言“實學”:一者言學貴在自得,;二者言學不離人倫日用,。這便涉及宋代思想學術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踐和落實問題。這個落實,,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民間學術的講論,;二是社會生活樣式的重建,也就是禮儀系統(tǒng)的重新建構,。宋儒特別注重民間的教化,,他們要把這一套東西落實到民間,同時也落實到心性,,主要是心性的修養(yǎng)和人格的養(yǎng)成,,其所重并不專在政治儒學。 宋代的書院非常發(fā)達,,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說:“宋學形成之近因,,則在書院之設立……宋代書院之設,遍于中國,,造端實在南唐升元間,,而大盛于宋慶歷之際焉?!保?]12當時書院非常多,,有公立,有私立,。其著名者,,如嵩陽、岳麓,、睢陽,、白鹿洞四書院。講學著名者也很多,有齊同文,、孫復,、胡瑗、石介等,。其實宋代的儒者,,無論高居廟堂還是置身江湖,大多都在民間,、在書院講學,,影響非常之大,比如胡瑗為北宋第一大教育家,,講授“明體達用”之學,所從學者達數(shù)千人之多,,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政治家和學者,,對當時的學風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據(jù)《宋史·儒林傳》所載,,當時禮部每年選士其弟子常居十之四五,,其弟子居朝和教授于四方者甚多。仁宗慶歷年間,,朝廷于京師立太學,,下詔州縣皆立學,并取胡瑗的蘇湖教法為太學教法,。這對當時學風的轉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實每一個當時的儒者雖在官,既要治理一方,,也要教化一方,,擔當著教化的職責。朱子當然也是這樣的,,他對民間的學術和講學非常重視,,經(jīng)常在民間講學,其在知南康軍期間(孝宗淳熙年間),,曾興復白鹿洞書院,,并為白鹿洞書院制定院規(guī),名曰《白鹿洞書院揭示》,?!督沂尽酚形鍡l: 一曰“五教之目”: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二曰“為學之序”: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三曰“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四曰“處事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五曰“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在院規(guī)后面,朱子講了所制定院規(guī)的主要精神,,曰:“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⑨也就是說圣賢之學是非功利的,。 中國傳統(tǒng)學術傳承,,有官、私兩條線,。民間學術的傳承,,始終是社會教化的基礎。當時的講學,,包括官方,、民間的教學,官方的講學也有民間性質,,所謂的官方學說和民間學說是合而為一的,不像現(xiàn)在分得這么清,,現(xiàn)在的官方學術和民間學術甚為懸殊,,而當時則是融合為一的??鬃泳褪堑谝粋€私學的教師,,其影響開始當然是在民間。儒學在漢代成為官方學術后并沒有失去其民間性的基礎,,民間的學術還是照樣發(fā)展,,并與官方有一個互動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根基在民間,,民間學術的特點就是“自由”:自由的講學,,自由的討論,在價值觀上自由的選擇,。一種學術和文化,,只有具有了這樣自由的精神,才能真正發(fā)揮教化的作用,,而教化的基礎就在民間,。民間學術的存在和發(fā)展,成為消解官方學術意識形態(tài)化的僵硬性的一種力量,。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五)社會禮儀的重建 禮是社會生活的樣式,,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它又與民眾生活具有一種內在的關聯(lián)性,,能夠對人的教養(yǎng)和社會良性的道德氛圍的養(yǎng)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此為歷代儒家所關注,。 中國古代的教化,,要因時代變化不斷地調整禮儀。朱子對禮特別重視,,朱子的禮學有兩種:第一種是具有學術性的《儀禮經(jīng)傳通解》,,它把《儀禮》和《禮記》結合起來講,著重點是在古制,,比較詳明,。第二種是《家禮》,《家禮》簡便易行,,重在當下之實用,。《通解》則極盡其詳,,多存古制,。朱子《家禮序》云: 凡禮,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則名分之守、愛敬之實,,其本也,;冠昏喪祭儀章度數(shù)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禮,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紀綱人道之始終,雖其行之有時,,施之有所,,然非講之素明、習之素熟,,則其臨事之際,,亦無以合宜而應節(jié),是不可以一日而不講且習焉也,。 三代之際,,禮經(jīng)備矣,。然其存于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jié),,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為一時之法,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衷,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于實而急于文,,自有志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困)用于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于禮也。 熹之愚,,蓋兩病焉,。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于其間,,以為一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務本實,以竊自附于孔子從先進之遺意,。誠愿得與同志之士,,熟講而勉行之,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猶可以復見,而于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小補云,。⑩ 觀朱子此《序》之義,大要有三: 一者通說禮之義,,“禮有本有文”,,此落實于“家禮”,,其“本”即“名分之守,愛敬之實”,;而其“文”,,則落實于“冠、婚,、喪,、祭”之“儀章度數(shù)”。 二者言古代禮制雖備,,但因世事變化,,多已“不宜于世”,需要加以變通以適宜于當世之生活,。 三是據(jù)此而變通古今,,創(chuàng)為一書,其意在于實現(xiàn)先圣“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而且要對國家籌劃“導民之義”有所幫助。 朱子關注民間學術,,關注禮儀的重建,、調整,這就關乎到日常生活,。他制定《家禮》,,對于禮儀之普泛地在社會民眾生活中的落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家禮》卷第一“通禮”首列“祠堂”小注云: 此章本合在《祭禮》篇,,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守,,所以開業(yè)傳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于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后篇所以周旋升降出入向背之曲折,亦有所據(jù)以考焉,。然古之廟制不見于經(jīng),,且今士庶人之賤,亦有所不得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禮云。11 朱子在《家禮》里有很多變通的內容,,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祠堂”,,這個部分本來應該放在“祭禮”里,,但他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古代講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朱子把“祠堂”放在第一部分內容里講。在朱子看來,,建祠堂而使祠堂維持下去要有田,,要分出一部分地來養(yǎng),這樣的話,,每一家的旁邊都要建祠堂,,祠堂都歸置好了,這樣就把“禮”真正落實到一般老百姓身上,。祭祀禮儀,,出行、有大事的時候,,都要去祠堂告訴先祖和祖先,,這就把禮落實到一般的百姓生活里。他的見識非常高,,也非常平實,。西方講哲學,開始不是學院哲學,,后來變成學院哲學,,這一套哲學沒有直接關乎到社會生活的意義,而是通過不同文化部門,,對不同文化部門的影響而影響生活,,是間接的,但儒家這一套哲學直接影響了社會生活,。禮儀尤其如此。 統(tǒng)合以上五點,,大體可以見到朱子和宋儒完成其思想建構的基本路徑和規(guī)模: 第一,,建構道統(tǒng),以奠定其思想的文化生命之認同基礎,;第二,,重構以“四書”為核心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以確立其思想的經(jīng)典根據(jù),;第三,,在經(jīng)典詮釋的基礎上,,建構起一個心性義理之學的思想系統(tǒng);第四,,關注民間學術和經(jīng)典的傳習,;第五,適時變通,,重建社會生活的禮儀形式,。而其中的最后兩點,涉及到民眾社會生活,,是其思想和價值于社會生活層面的落實,。 二、當代中國思想的建構 朱子提出的這一思想藍圖和達成的途徑,,對當代中國思想的建構,,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首先,,當代學術思想形態(tài)需要有因時制宜的建構,,這就需要意識到重建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必要性。 每一時代有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建,,但并非隨意,。古人的提法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沙汰,經(jīng)過歷史檢驗,,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如“周孔”在經(jīng)典上對應著“五經(jīng)”,注重在政治方面,;“孔孟”在經(jīng)典上對應著“四書”,,注重在心性修養(yǎng)和教化方面,其內在的根據(jù)是天人合一和人性本善,。核心的經(jīng)典提供著一整套完整的義理系統(tǒng),。當代學者亦注意到了經(jīng)典系統(tǒng)重建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相關的說法,。就目前來看,,這些說法尚未形成當代性的思想視域而具有相應的思想高度,對經(jīng)典重構的看法往往雜而不純,?!肚f子·人間世》言:“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币粋€經(jīng)典系統(tǒng)或者意義系統(tǒng)應該有它最為核心的東西,。其實,在當代社會這一政教分離的生存境域下,,朱子“四書”的系統(tǒng)仍然有效,,它突出性善論,重視個體心靈的功夫教化,,關注民間社會的個體教育,,對當代政教分離社會背景下的人文素質培育仍有其意義,沒必要對宋儒朱子的“四書”經(jīng)典系統(tǒng)進行刻意的改作,,起碼目前沒有這個必要?,F(xiàn)代學者為了強調政治哲學,而特別突出了荀子的意義,,但我們認為,,目前還是應以性善論和天人合一為基礎,把儒家這套教化理念在現(xiàn)代生活里重新建構起來,。儒家是一個教化的系統(tǒng),,每個時代講的雖是原來經(jīng)典里面的東西,但它某一個方面會在現(xiàn)實中凸顯出來,,生產(chǎn)出一套新的思想,,以朱子為代表的宋儒把心性凸顯出來,形成理學的思想系統(tǒng),。他這一套思想生產(chǎn)的路徑,,對當下中國社會思想建構、思想生產(chǎn)起一種啟示作用,。 其次,,經(jīng)由經(jīng)典及其意義的重構以實現(xiàn)思想上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應該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生產(chǎn)的基本意識,。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占主導地位的哲學理論,基本上從外面現(xiàn)成“拿來”,,這些理論詮釋方法雖然表現(xiàn)為一元性,,但其解釋原則未能與經(jīng)典本身達到真正差異化對待,導致一種外在的批判標準,,而所謂中國哲學思想史的學術研究,,往往蛻化為某種資料性的整理工作,研究對象僅作為與當下生命不甚相關的歷史知識而已,。經(jīng)典詮釋傳統(tǒng)發(fā)生了斷裂??梢哉f,,方法脫離了內容,。朱子建構的一整套“四書”經(jīng)典詮釋的義理系統(tǒng),首先是作為接續(xù)思想生產(chǎn)與思想史研究的相互共生的立言方式,,這提醒我們,,方法本身不是獨立的東西,方法是要回歸到內容,,是內容的一種展開,。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一個構成自身系統(tǒng)內容的形式方法。方法回歸內容,,我們要回歸到我們自身的時代,,面對我們所經(jīng)歷的這個世界,去找出我們自己的問題意識,,然后以此問題意識,,回過頭來去通過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新建構,來轉化,、處理現(xiàn)代意義的形上學,、知識論、道德倫理學說等問題,。這樣一種形上學,、倫理道德回到那個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整體性之中的時候,中國人所講的道德學說,,就和西方理論不一樣,,這個道德倫理的系統(tǒng)、形上學的系統(tǒng),、知識論的系統(tǒng),,能夠與西方的哲學在同一個層面上進行對話,但同時它擁有它自身的特點,,真正形成屬于中國當代自身的系統(tǒng),,中國當代文化的建設才會有主心骨,才會具有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本源,,才能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最后,儒學本質上是一種形上學,,是一種哲學,,其所關注的核心在教化。 這種儒學“教化”的哲學意義,,要在人的實存及其內在精神生活轉變升華的前提下實現(xiàn)生命的真智慧和存在的真實,,以達于德化天下,以至參贊天地化育的天人合一之境;由此,,人對真實,、真理、本體的認識,,亦被理解為一種經(jīng)由人的情感,、精神、實存之轉變的功夫歷程,,而為人心所呈顯并真實擁有,,而非一種單純理論性的認知。這使之能夠密切關聯(lián)于社會生活,,表現(xiàn)為一個內外統(tǒng)合的生命整體,。這就要求學者在經(jīng)典方面的傳習講論中同時密切關注著現(xiàn)實生活,構成當下的思想世界,;而經(jīng)典的學術研究也在這種不斷當下化了的思想視域中,,參與著思想的生產(chǎn)。因此,,它也揭示出了當代中國哲學學院化之可能性與努力之方向,,即要建構以教化為職能的儒家當代思想形態(tài)。過去儒學長期以來變成學院里少數(shù)人慘淡經(jīng)營的工作,,與社會生活失去了聯(lián)系,。應該注意到民間社會學術形態(tài)與社會生活樣式的重建,培養(yǎng)學者成為有教養(yǎng)的“中國人”,,成為以身體道者,。只有儒學當代思想實現(xiàn)了雙向建構,即理論和社會生活,、文脈和血脈這兩個層面融匯起來,,其整體乃能逐漸影響到新的當代思想形態(tài)之建立。 (本文基于我參加一次學術論壇之講稿,。我近患眼疾,,讀寫不便。本文由我口述,,博士生王宇豐錄音記錄整理補充成文,。學生田智忠、許家星也參加了本文的相關討論,。) 注釋 ①可參閱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xiàn)代命運》第三卷第二部分以及結束語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參閱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下篇第八章第一,、二節(jié),,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 ③《復性書·上》,《李文公集》卷二第108頁,,“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 ④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五,,第3450頁,《朱子全書》第十七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版。 ⑤張伯行《續(xù)近思錄》收錄在《近思錄專輯》第五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版,。 ⑥《朱子語類》卷十一,第353頁,。 ⑦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卷十一·濂溪學案》黃百家案語,第482頁,。中華書局1986版,。 ⑧《朱子全書》第十四冊,第289頁,。 ⑨《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第3586-3587頁,《朱子全書》第二十四冊。 ⑩《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第3626-3627頁,,《朱子全書》第二十四冊。 11《朱子全書》第七冊,,第875頁,。 參考文獻 [1]李景林.孔子“聞道”說新解[J].哲學研究,2014(6):43-51. [2]韓愈.韓愈文集匯校箋注[M].劉真?zhèn)?,岳珍,,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李景林,,男,,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875),,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道家哲學研究,。王宇豐,,男,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 注:本文首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原標題《朱子的思想藍圖與當代中國思想的建構》,鳳凰網(wǎng)國學頻道經(jīng)《中原文化研究》授權轉載,,現(xiàn)標題系編者所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