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們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做 “棍棒底下出孝子”,。 很多人喜歡在打孩子時引用它,說體罰訓(xùn)子是傳統(tǒng)智慧,。 真是天大的誤會,。 這是一句假名言,有種說法是,,它最早出自戰(zhàn)國哲學(xué)家慎到的著作《慎子》,。 “孝子不生慈父之家?!?/span> 有人把它解釋成“慈父會慣出不孝的孩子”,,但這其實是誤讀了。 慎子早年學(xué)的是道家,,《道德經(jīng)》有個核心觀點:當(dāng)事物的運行達到理想狀態(tài)時,,就不會有“好”與“不好”的區(qū)分。比如天下人都富了,,就不會再有貧富,。 放在家庭關(guān)系中,就是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融洽有愛,,而且都能謹(jǐn)守原則,,做正確的事情,那就不存在“孝順”一說: 孩子對父母好,,是因為發(fā)自本心的敬愛,,并不是在努力“盡孝”,;認(rèn)真學(xué)習(xí)、工作,,不做壞事,,是因為他知道什么是對的,也不是為了“順從”父母,。 這才是“孝子不生慈父之家”:理想的家庭教育不需要教出孝子,。 很多古代孝子,都是行為藝術(shù)家,,或者是自虐狂,。 喜歡強調(diào)“孝順”的父母,在親子關(guān)系中都是虛弱無力的人,,他們沒能讓孩子敬愛自己,,也無法讓他們明辨是非,很多時候只能用暴力贏得孩子一時的服從,。 所以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在這些父母身上都跑偏了,。 “孝子”沒必要講,,那“棍棒”有沒有用? 《紅樓夢》三十三回,,賈政痛打?qū)氂?,賈母趕來,兩人有一段極精彩的對話:
這是兩場訓(xùn)子:賈政打?qū)氂?,賈母罵賈政。 賈政的怒火來自于恐懼,。他自知能力有限,,做官也只是平平,雖然有個露臉的女兒,,但沒有一個像樣的兒子能在他之后支撐家族,,所以他辯解“為的是光宗耀祖”。 而老太太一句話直指核心:你爹倒是打你了,,有用嗎,? 挨揍能改變行為舉止和膽量,并不能改變世界觀,。 我們小時候都這樣,,挨揍之后的一段時間,明白了老實聽話是上策,,過一陣或者換個環(huán)境,,還是老樣子。要改變世界觀,,還要講道理,。 挨揍之后真的“改過自新”的人,是從事情本身得到了快樂和成就感,。 原來不欺負(fù)人大家會更愿意和我玩,。 原來學(xué)習(xí)進步能得到這么多夸獎。 這些良性反饋并不是打孩子的結(jié)果,,它需要父母引導(dǎo),,孩子實踐。 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暴力只會帶來天長日久的怨念,,甚至仇恨。 當(dāng)然了,,寶玉最終沒有怪他爹,,但也沒有聽他爹的,不過好歹考了一個全省第七名,,算是給了老爹一個交代,。 他最終會成為“不孝子”,在雪地里磕一個頭,飄然而去,,不可挽留,。 可惜賈政老爺沒機會讀大詩人紀(jì)伯倫,不然對于“孩子是什么”這個問題,,或許能看得更明白: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紀(jì)伯倫《你的兒女》(節(jié)選) p.s 如果賈政一不打,,二不罵,,而是拉著寶玉坐下來談?wù)劊Ч赡芨茫?/span> “我們家是功勛家族,,但你這一代沒有一個有擔(dān)當(dāng),、會讀書做官的人。你不喜歡名利,,我能理解,,但是如果一天皇上不愛我們家了,你的那些姐姐妹妹都要遠嫁到遠方,,還要被婆家欺負(fù),,你那時痛苦不堪,卻連護著他們的能力都沒有,。你們愛的那個園子,,真不知道流落誰人之手。你奶奶到我,,我們給你們這些孩子構(gòu)筑了一個童話世界,,我呢,卻沒辦法從你那里得到支持,,你還要去招惹王爺喜歡的演員,,讓整個家族陷入冒險當(dāng)中?!?/span> 這招叫“背鍋法”,,想不起來的,去重看《關(guān)系攻略》第一季,。 俗話不俗,,老話不老,許多為人處世的學(xué)問都在里頭,。我們一起重溫這些遺落民間的俗話老話,,會有意思。 文 / 桂魚青 熊太行 策劃 / 就叫熊太行也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