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紙本水墨 25.1 x206.4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作品鑒賞
乾隆與《麋角解說》
來源:南海子公園網(wǎng)站
在南海子麋鹿苑的展室中,,有一只特殊的鹿角放在玻璃罩中向游人展示。走近前仔細觀看,,在麋角主干上刻有密密麻麻的小字,。這就是刻有乾隆皇帝御筆《麋角解說》的那只彌足珍貴的麋鹿角。
發(fā)現(xiàn)這只麋鹿角的是我國著名的環(huán)保社會活動家,、環(huán)保作家,,曾任原國家環(huán)保總局特聘環(huán)境使者,,《大自然》雜志創(chuàng)辦者唐錫陽先生,。唐先生當(dāng)時還在自然博物館工作。有一年,,他在整理一批原為清代故宮收藏的形形色色的各種鹿角時,,發(fā)現(xiàn)了這只與眾不同的鹿角。它不像珊瑚般的馴鹿角,,也不像手掌似的駝鹿角,,又不像樹枝般的馬鹿角,,還不像矛戟般的梅花鹿角,更不像雞爪似的白唇鹿角,。唐先生注意到,,這只鹿角,,沒有一般鹿額前用來角斗的眉叉,,而呈多回二叉分岐狀,角的主干分前后一樣高的兩只,。唐先生將這只鹿角尖朝下,,柄朝上,倒置在平地上,,果真屹立不倒,。這是我國民間用角來鑒定麋鹿的最簡單的方法。也就在這時,,唐先生才發(fā)現(xiàn)麋角主干的腹面,,隱現(xiàn)著一片蠅頭漢字。拂拭掉上面的封塵,,就露出了嵌涂著石綠的楷書,,是一篇題為《麋角解說》的手記,下款署的是:“乾隆三十二年歲在丁亥仲冬日上浣御制”,。
清高宗乾隆研究物候的一篇科學(xué)實錄就這樣被發(fā)現(xiàn)了,。同而引出了一個一代清朝帝王認真研究麋鹿的有趣故事:
那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冬天,天氣已經(jīng)很冷,。乾隆皇帝結(jié)束了塞外木蘭圍場的巡狩圍獵,,返駕回到北京皇宮。剛過冬至開始數(shù)九,,御花園已是冰封雪蓋,,天寒地凍。乾隆穿上御寒長袍,,披上獺領(lǐng)裘皮斗篷,,在御花園的甬路上踏雪散步,腳下發(fā)出撲哧撲哧的響聲,。乾隆喜歡這種有節(jié)奏的聲響,,認為這樣有利于思考問題。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清代帝王中,后人曾對他們作過這樣的評價:康熙善管理,、雍正善革新,、乾隆善學(xué)習(xí),。這不無道理。乾隆一生博覽群書,、勤于思考,,是個求知欲甚強的皇帝。他讀書善解,,從不死背硬記,。他曾說,死讀書,,讀死書,,讀書讀死不如不讀書,并善于在讀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比如當(dāng)他看到《養(yǎng)吉齋叢錄》中稱“南苑亦稱南海子,,在京師二十里”時,感覺不對,,就差人進行了實際丈量,,結(jié)果得出:永定門距南海子北紅門為十二里,即在《御制入北紅門小獵即事詩》中作了勘正:“出城十里到紅門”,。又如,,乾隆發(fā)現(xiàn)明代書籍中均稱南海子圍墻為“一百六十里”,他又表示懷疑,。即派人進行實際丈量,,結(jié)果海子圍墻實際長度為“一萬九千二百九十二丈九尺”,折合約一百二十里,。立即給予糾正,。再有就是乾隆對《日下舊聞考》中所稱南海子“水泉七十二處”之說表示質(zhì)疑,就又派專人進行詳細勘查,,結(jié)果又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則團河之泉指數(shù)者九十有四,,一畝泉亦也有二十三泉,較舊數(shù)殆贏其半,,稗野無微大率類是,。”也就是說,,南海子水泉當(dāng)時共有一百一十七處,,幾乎多出一倍。這些都表明,,乾隆皇帝對讀書,、求知、求真是多么嚴謹,。
今天引起乾隆帝思考的是剛在御書房閱畢《禮記·月令》一書,,這是一部古代記載時令的書籍,。乾隆對書中所寫“仲夏月,鹿角解”,;“仲冬月,,麋角解”一說大為不解。因為他始終認為,,凡是鹿都是夏天解角的,,從來還沒見到有冬天解角的鹿。為此,,他還曾于五年前(1762)寫過一篇《鹿角解》的文章,,言明凡鹿都是仲夏解角的,??山裉焖啞抖Y記·月令》一書中為什么記載麋鹿是仲冬解角呢?對此,,乾隆很是耿耿于懷,。
乾隆在御花園繼續(xù)邊踏雪邊思考著,他突然想起在南海子鹿圈放養(yǎng)的被稱為“麈”的麋鹿會不會就是仲冬月解角呢,?想到這兒,,他立即傳御前侍衛(wèi)王福,讓他速騎馬至南海子鹿圈,,看看那里放養(yǎng)的麋鹿是不是在解角,。不久,王福從南海子回來了,,手里還拿著一只剛剛脫落的麋鹿角,,向乾隆稟報道:“回皇上,南海子那里的麋鹿正在解角,,有的麋鹿兩只角都掉了,,有的還剛脫落一只,正歪著頭亂蹦呢,?!闭f完,把撿回的一只麋鹿角雙手奉上,。乾隆接過麋鹿角,,看罷“乃爽然自失”,不禁感嘆道:“唉,,世人把麈當(dāng)麋,,而朕呢?則更錯誤,,竟然不知道還有冬天解角的鹿,,事物就是這樣不容易摸透?。 ?。于是立即鋪紙揮毫,,寫了這篇《麋角解說》,以糾正自己的過錯,。文中寫道:“壬午為鹿角記,,既辨明鹿與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然月令既有其言而未究其故,,常耿耿焉,。昨過冬至,陡憶南苑有謂麈者或解角于冬,,亦未可知,。遣人視之,則正值其候,,有已
落地者,,有尚在腦骨或雙落其一者,持其已解者以歸,。乃爽然自失曰:‘天下之理不易窮,,而物不易格,有如是乎,?使不悉麈之解角于冬,,將謂月令遂誤而不知吾之誤,更有甚月令者矣……”
乾隆寫完《麋角解說》一文,,便命人將此文鐫刻在剛檢回的那只麋鹿角上,,才有了我們今天在南海子麋鹿苑展覽室所見到的這只彌足珍貴的麋鹿角。
冬季脫角是麋鹿的一種獨特現(xiàn)象,。早已引起古人的注意和聯(lián)想,,他們用陰陽二氣進行解釋,如《爾雅翼》載:“……麋是陰獸,,情淫而游澤,,冬至得陽氣而解角,從陰退象,?!边@種描述雖有些玄奧,但確含有深刻的道理,。古人知道夏至節(jié)氣后,,晝短夜長的日子開始,意味著日溫逐漸減少,,古稱“陽退”之象,。冬至節(jié)氣后,,又開始了晝長夜短的日子,意味著日溫逐漸增加,,故稱“陰退”之象,。而麋鹿恰好在冬至節(jié)氣解角,成了象征這個時令轉(zhuǎn)折點的指示動物,。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鹿種,,由于它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故被民間俗稱為“四不像”,。世界上鹿的種類眾多,,麋鹿古代也稱麈,常被世人與駝鹿,、馴鹿,、馬鹿相混淆。這一點,,就連自稱鹿之鄉(xiāng)的“北人”乾隆也未完全搞清楚,幸好他知錯即改,,有自知之明,,才未亂下御旨。這雖是一件小事兒,,但足以證明乾隆皇帝確實是一位治學(xué)嚴謹?shù)木?。?/div>
乾隆皇帝與麋鹿
來源:北京日報
在我國古代人們經(jīng)過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都會有不同的反應(yīng)。于是編撰了一部專門記載每月月中氣候,、時令的《月令》,。在《禮記·月令》篇記載說,“仲夏之月,,鹿角解”,;“仲冬之月,麋角解”,。仲夏就是農(nóng)歷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nóng)歷五月;仲冬就是農(nóng)歷冬季的第二個月,,即農(nóng)歷十一月,。這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已經(jīng)把麋鹿和其他鹿種嚴格區(qū)別開了,。可是由于我國幅員廣闊,,民族眾多,,各地對麋鹿的稱謂不同,有的把它叫作麋,,有的把它叫作麈(音主),。在我國北方,民間還把駝鹿,、馴鹿,,也俗稱為麋或四不像。而駝鹿,、馴鹿及其他鹿科動物都是在夏天脫角的,。清代京南南海子養(yǎng)有麋鹿。
乾隆皇帝認為,,駝鹿或馴鹿就是古人說的“麋”,,而鹿和麋都是在夏天脫角的,不是在冬天,。(原文“鹿與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于是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寫了一篇《鹿角記》,,辨明世上并沒有在冬天解角的鹿,鹿和麋都是在夏天解角的,??墒恰对铝睢窞槭裁从涊d說,麋是在冬天解角呢,?對此,,乾隆未能“究期所由”,一直耿耿于懷,,“蓄疑者五六年”,,百思不得其解。
過了5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冬季,,乾隆從塞外承德避暑山莊回到北京,在冬至的第二天,,忽然心血來潮,,想起南苑海子里養(yǎng)著的那一群叫“麈”的大鹿,會不會在冬至解角呢?于是他立刻派御前侍衛(wèi)五福趕快到南苑驗視,,看看那里的“麈”是不是正在解角,。果然,南苑海子里的“麈”已經(jīng)開始解角,。五福等人并將已經(jīng)脫落的15只“麈”角攜帶回宮,,進呈御覽。乾隆皇帝一看,,“乃爽然自失”,,感慨萬端。他感嘆道,,古人把麈當(dāng)做麋,,而我卻竟然不知道還有在冬天掉角的野獸,“天下之理不易窮,,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于是又寫了一篇《麋角解說》,,命人將其鐫刻在從南苑海子里揀回來的麋角上,,以記其事。
如今,,這只麋鹿角就陳列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內(nèi),。在那只麋角的主干腹面,用精細的楷書鐫刻著一篇題為《麋角解說》的手記,。下款署的是“乾隆三十二年歲在丁亥仲冬月上浣御制”(1767年農(nóng)歷十一月上旬),。這是清乾隆皇帝研究物候的一篇科學(xué)實錄,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有關(guān)乾隆皇帝研究麋鹿即四不像的有趣故事,。
麋鹿只有雄麋鹿才長角。麋角不僅形狀迷人,,更為奇特的是,,每年到仲冬時節(jié),麋角即自行脫落,。麋鹿是世界上鹿科動物中唯一在冬季掉角的鹿種,。它還是所有鹿種中最早換角的鹿。麋鹿在冬季掉角后,,茸角即開始生長,。為了保護茸角不被嚴寒的冬季凍傷,麋角茸角上的茸毛比其它的鹿種茸毛長,,而且濃密,。
麋鹿的鹿角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將麋鹿角角尖朝下,,倒立在平臺上,,麋鹿角的三個角尖保持在一個平面上,,麋鹿角鼎立不倒。世界上的鹿科動物中,,只有麋鹿角可以倒置在地上,,角尖朝下,成“三足鼎立”之勢,。因此,,在我國民間,這是一種根據(jù)鹿角來鑒定麋鹿,,也就是四不像的一種簡易而又準(zhǔn)確的方法,。
我在讀過乾隆皇帝的《麋角解說》后,對麋鹿是不是在冬至節(jié)后開始掉角的問題,,也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自從麋鹿回歸故鄉(xiāng)后,我曾多次到麋鹿苑考察,,并曾見到在冬至后已經(jīng)脫落鹿角的麋鹿,;但是,卻沒有親眼看見過麋鹿在冬至后解角的過程,。為此,,去年冬至后第三天我專程到南海子麋鹿苑進行觀察。我在南海子麋鹿苑見到鹿群中掉角的麋鹿已有6-7頭,,有兩頭麋鹿各掉了一支角,。其中,有一頭麋鹿是剛剛掉的角,,鹿額上角基還留有殷紅的血跡,。也許是失去平衡的緣故,剩下的一支鹿角使麋鹿感到很不舒服,,麋鹿搖頭晃腦,,擺來擺去,嘗試著讓鹿角盡快掉下來,。我們還見到,,麋鹿苑的工作人員正在苑中給麋鹿喂草料,同時,,把剛剛掉下來的鹿角收集起來,。據(jù)了解,在21日下午,,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有一頭麋鹿開始掉角,。工作人員介紹,每年的冬至一到,麋鹿角要掉的時候,,角基處的顏色變得灰暗,,麋鹿顯得十分煩躁不安,不時地擺動雙角,,有時麋鹿用犄角向濕地中的樹木頂撞,,把自己的鹿角從頭上撞下來。實地觀察證明,,冬至前后,,正是麋鹿角開始脫落的季節(jié)。由此可見,,我國《禮記·月令》篇“仲冬之月,,麋角解”的記載還是很準(zhǔn)確的,令人信服,。
不過,,我發(fā)現(xiàn)麋鹿從冬至開始掉角,到所有的雄麋鹿鹿角完全脫落有一個過程,。今年1月17日上午,,我與老干部攝影組一行到麋鹿苑采風(fēng),見到麋鹿群中有好幾頭雄麋鹿的鹿角還沒有脫掉,,一些小雄麋鹿的幼角也沒有掉,。看來,,“仲冬之月,,麋角解”的記載只是說,到了冬至節(jié),,雄麋鹿就開始脫角了,,但并不是齊刷刷地一下子鹿角都掉完啦。整個麋鹿群的麋鹿角完全脫落大約要到1月底,。
作品資料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紙本水墨
25.1 x206.4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石渠寶笈》著錄
題識:
鹿角記:鹿陽類也,,夏至感陰生而角解。然解者,,自其委蛻而新茸即漸長以成角,則六陽之義益明,。蛻其舊而新生,,必較舊加長且半,兩叉,、四叉、六叉以致八叉,歷數(shù)十年而,。后成或逾八叉者不可辨其年歲,蓋千萬中一遇,,而其鹿亦必數(shù)百千年之壽矣。
常閱武庫所藏皇祖時鹿角一,,記曰:康熙四十八年九月五日,,上于巴顏陀羅海所獲。其長自腦骨至尖,,各三尺九寸有十分寸之五,;兩尖抵直得七尺有九寸,兩末經(jīng)距凡四尺,;叉之?dāng)?shù)十有六,;最末者不尖而博狀如魚尾,又如芝朵,;近腦者其圍八寸有十分寸之二,,即堅且澤,不紾而景鑠哉,!是蓋我皇祖神威所攝,,山靈不敢閉其珍,用出瑞獸以然,。圣人而什襲天府,,示我后昆俾無忘前烈,詰戎益勤也,。予小子敬仰之下,,不訝鹿角之奇,而思鹿角所由來者奇,,庸可不表章厥跡勒冊府以永垂乎,?
月令,仲夏鹿角解,,仲冬麋鹿解,,今木蘭之鹿與夫吉林之麋,無不解于夏,,豈古之麋非今之麋乎,?是不可得而知矣。汲冢周書至謂:麋鹿之角不解,,為兵戈不藏不息之兆,。荒誕更甚,!勿庸辟訛,。因為鹿角之記遂并識之,。
乾隆壬午新春御筆
作品詳解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引首
清 乾隆 鹿角記圖
清 乾隆 鹿角記
清 乾隆 鹿角記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清 乾隆 鹿角記圖卷 局部
━━━━━━━━━━━━━━━━━━━━━━━━━━━━━
陰山箴言
閱畫千卷,不如讀透一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