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 旨 提到圣旨,, 想必大家腦海里都會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幕: 太監(jiān)手捧一卷金燦燦的提花錦緞,, 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那么,,圣旨 為什么以“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開頭,? 它到底長啥樣,? 一切迷團在這里解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首創(chuàng)皇帝制度,,把命稱為制,,令稱為詔。漢代蔡邕在《陳政事七要疏》中第一次把皇帝的命令稱為“圣旨”,,至今已有1800多年,。 而首次出現(xiàn)“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在明代朱元璋的詔書的開頭。 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造“奉天殿”。為了向人們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也就是進一步闡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樣。朱元璋從此便自稱“奉天承運皇帝”,,所以他頒發(fā)的詔書前面都要加上這六個大字,,從此成為定制,被廣泛使用,。 明崇禎三年敕命圣旨局部 “承運”是用來修飾皇帝的定語,。古代的圣旨書寫都要有主體,“皇帝”就是主體,,所以“皇帝詔曰”在圣旨中一般會重起一行,。而后面的倆字,會據(jù)圣旨的內(nèi)容和詔告對象的不同分,。常見的有三種,,分別為“詔曰”、“制曰”,、“敕曰”,。 但當(dāng)代存世量最多的內(nèi)容還屬官員的獎諭、擢升,、任免等,,也就是誥命與敕命。 圣旨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一句話,,并不簡單,。 第一:這八個字的讀法,并不是電視劇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應(yīng)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span>意思是:天派下來的皇帝在發(fā)言。在書寫上,,后來逐漸演變成了第一行寫“奉”,,第二行頂格寫“天承運”,“皇帝詔曰”放第三行比第二行“天承運”的“天”字低一格的固定格式,。 明崇禎三年敕命圣旨局部 第二:并不是所有圣旨都以這八個字開頭,。比如唐代便一般由“門下”開頭,因為當(dāng)時的圣旨一般由門下省審核頒發(fā),,《肅宗命皇太子監(jiān)國制》的圣旨,,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元代則因為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長生天,,所以開頭有用“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 到明太祖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大力宣傳皇權(quán)受命于天觀念,,以昭示其統(tǒng)治的合法性,明太祖朱元璋的詔書開頭首次出現(xiàn)“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從此成為定制,,被廣泛使用,因此明代之前的電視劇如果出現(xiàn)這八個字打頭的圣旨,,那明顯是穿越了。 第三:并不都是“詔曰”,。皇帝的圣旨,,根據(jù)內(nèi)容不同,,措辭也會有所不同,主要有“制曰”,、“詔曰”,、“敕曰”,。 乾隆圣旨,,清代,,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衙門文物 “制”主要用于科舉殿試,、封官受爵這類文書,類似嘉獎令,。 “詔”就是“告”的意思,,是頒布全國使之家喻戶曉,主要用于朝廷大典,、皇帝嗣位、太子繼位等國家大事,。 “敕”,、“諭”可合稱為“敕諭”,加官進爵的同時也蘊含告誡之意,。 所以電視劇里向官員頒發(fā)而非昭告天下的圣旨,,用“詔曰”顯然也是不對的。 圣旨都是黃底黑字的嗎? 圣旨都是黃色的嗎,? 那你就錯了! 圣旨可不單單只有黃色~~~ 電視劇里皇宮太監(jiān)總是展開一卷黃綾來宣讀圣旨,。其實,,真正的圣旨不一定是黃色的,,而是五顏六色的,,一道圣旨往往分段織成,,每段的顏色還都不一樣。 這些顏色不是染上去的,,也不是布料拼接的,,它是一氣呵成直接織出來的,。顏色的選擇也許與“五德始終說”有關(guān),,黃、紅,、白諸色可能代表金木水火土。 圣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 頒給六至九品官員的圣旨為敕命,,單色純白,; 頒給一至五品官員的圣旨為誥命,誥命的色彩因官階的不同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別,。 圣旨真跡 五彩的圣旨 清·乾隆二十八年誥命圣旨(局部) 圣旨的底紋圖案有祥云,、瑞鶴,、獅子等,,絢麗多姿,,光彩照人,盡顯華美高貴,、雍容富麗,。而五品以下的官員接到的圣旨,,一般就是純白綾所做,無底紋,。 夫人從夫品級,,有一品夫人、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等封號。關(guān)于孺人稱號的相關(guān)信息,,可點擊往期文章:客家婦女的孺人稱號,,原來是這么來的! 圣旨有漢滿文之分,? 清代繼承了明代的誥敕封制度,,將圣旨文化推向巔峰。 明清圣旨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明朝圣旨只用漢文一種文字書寫,,而清代圣旨則用滿漢文字書寫,。完整的清代圣旨漢文從右至左書寫,滿文從左至右書寫,,兩種文字合于中幅,,中幅鈐蓋“制誥之寶”或“敕命之寶”之璽印,。 清·光緒八(1882)年【圣旨】匾局部 注:鈐印:篆體朱文漢文滿文“誥命之寶”各一貼金方印 圣旨丟了怎么辦,? 電視劇一般會在“皇宮太監(jiān)把圣旨贈予主角,,主角起身歡送”的場景處戛然而止,之后主角如何處理圣旨,,便99%不會提及,。 其實在古代,圣旨這種圣物并不是頒發(fā)完就結(jié)束了,,保存的不好,,受封人很有可能導(dǎo)致牢獄之災(zāi)。 《大明律·吏律》:“遺失制書,、圣旨,、符驗、印信,、巡牌者,,杖九十,徒二年半,;若官文書,,杖七十;事干軍機,、錢糧者,,杖九十,徒二年半,。俱停俸,。責(zé)尋三十日得見者免罪。” 《大清律例·吏律》對此的規(guī)定,,與《大明律》類似,。 到了康熙十四年,則規(guī)定,,對于誥命和敕命的保存,,均由受封人珍藏。如偶遇水災(zāi),、火災(zāi)等損壞,,可以由本部門或本地方官上奏請旨,然后由吏部按原封贈文底繕文補發(fā),。但是如因收藏保管不慎,,導(dǎo)致蟲蛀、損傷或潮濕破壞污染者,,要罰俸六個月,。如果把圣旨典當(dāng)或者丟失,,則要革去官職,。 另外,,當(dāng)遇到以下情況時,以誥命和敕命為首的圣旨,,朝廷有權(quán)收繳:一是授封者死后無子嗣承襲,;二是受封人犯案;三是誥命敕命夫人改嫁,。 朝廷明文規(guī)定,,受封人對圣旨要嚴(yán)加保管,如遭毀損即有相應(yīng)的責(zé)罰,,所以一些圣旨,,常伴有雕龍刻鳳、防霉防蛀的圣旨匣,;也有受封官員將圣旨內(nèi)容雕成木匾,,勒石成碑,以彰顯門第顯赫,、家族尊崇,,形成形制不一的圣旨匾、圣旨碑,。 圣旨匣 清·嘉慶三(1798)年【龍章寵錫】匾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圣旨碑 “圣旨匾”則是由于圣旨不方便隨意示人,,但是為了能夠光耀門楣,古代官員就會把圣旨的內(nèi)容刻在匾上,,然后懸掛起來,,同樣起到一種光宗耀祖的作用。 在福建品藏文化牌匾館,,現(xiàn)集中收錄的圣旨匾為數(shù)不少,。下面,小編選取一些供大家欣賞: 清·光緒八(1882)年【圣旨】匾 清·光緒五(1879)年【圣旨】匾 清·道光二十九(1849)年【節(jié)孝】圣旨匾 清·道光十八(1838)年【圣旨】匾 清·道光十四(1834)年【圣旨】匾 清·咸豐十一(1861)年【圣旨】匾 清·道光十五(1835)年【圣旨】匾 清道光十四(1834)年【圣旨】匾 清·乾隆四十九(1780)年【圣旨】匾 小編有話說: 古代圣旨流傳到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失去了其原本的政治功能,,但每一道圣旨中,都蘊含著鮮活的歷史信息,,成為當(dāng)代人研究歷史變遷和人物生平的第一手資料,,可謂意義非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