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寬,,字寬正,江蘇青浦白鶴江鎮(zhèn)人,。曾就讀于蘇州中學師范科,,1936年畢業(yè)于光華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1953年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1960年調(diào)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1970年又回復旦大學歷史系任教授。出版《西周史》《戰(zhàn)國史》《楊寬古史論文選集》等著作,。 東漢建寧五年(173年)正月,,蔡邕(官為司徒掾)從靈帝“上原陵(光武帝之陵)”,按照元旦公卿百官親戚會集宮殿朝賀皇帝的儀式,,郡的上計吏依次向殿上先帝御座,,“具言俗善惡,民所疾苦”(《后漢紀》卷三十三),。蔡邕慨嘆說:
后來蔡邕見太傅胡廣,,胡廣叫他應該將此盛況記錄下來(《續(xù)漢書·禮儀志上》劉昭注引謝承《后漢書》)。蔡邕《獨斷》就有這方面的記載,。這里明確說明“古不墓祭”,,陵墓的祭祀是從東漢明帝舉行上陵禮開始的。這種說法向來為人們所信從,。魏文帝黃初三年(223年)下詔也說:“古不墓祭,,皆設于廟。”(《晉書·禮志》) 但是,,清代學者對于這個問題存在著不同看法,。顧炎武認為確是“古不墓祭”。《史記·周本紀》:“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于盟津,。”《集解》引馬融說:“畢,文王墓地名也,。”顧氏認為“此緯書之言,,不可信”。《禮記·曾子問》記載:曾子問曰:“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望墓而為壇以時祭(鄭玄注:不祭于廟,無爵者賤,,遠避正主)。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顧氏認為“宗子去國,,事之變也;將祭而為壇,,禮之權也”(《日知錄》卷十五“墓祭”條),。顧氏這樣把“望墓而為壇以時祭”,看作禮的權變辦法,,就是堅持“古不墓祭”之說,。 閻若璩反對顧炎武主張,認為蔡邕和魏文帝所說“古不墓祭”,,并不正確,,除了舉出《孟子·離婁下》有齊東郭“墦間之祭”的故事以外,還列舉了下列證據(jù):
我們仔細考核閻氏所提出的證據(jù),,感到理由很不充分,,至少從文獻上不能證明殷周以前已有墓祭,。 《成陽靈臺碑》的記載,出于后世傳說,,不能證明堯的時候已有墓祭,。《韓詩外傳》卷七記載曾子說:“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故吾嘗仕齊為吏,,祿不過鐘釜,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沒之后,,吾嘗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趙本作九尺),,榱題三圍,,轉轂百乘,猶北鄉(xiāng)(向)而泣涕者,,非為賤也,,不逮吾親也。”曾參講究孝道,,主要意思是說孝子必須親自侍奉親長,,不能等待親長死后去尊敬。這段話,,和《莊子·寓言》所說“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后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的內(nèi)容基本相同。因此所謂“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不過是假設之辭,至多只能證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民間已有墓祭風俗,。 《周禮·春官·冢人》記載:“大喪,既有日,,請度甫竁,,遂為之尸。”鄭玄注:“甫,始也,,請量度所始竁之處也,。為之尸者,,成葬為祭墓地之尸也,。鄭司農(nóng)曰:既有日,既有葬日也,。始竁時,,祭以告后土,冢人為之尸,。”《冢人》又說:“凡祭墓為尸,。”鄭玄注:“祭墓為尸,或祈禱焉,。鄭司農(nóng)云:為尸,,冢人為尸。”從鄭玄的注,,可以清楚地看到,,《周禮》所說“祭墓為尸”,不是祭墓主,,而是為了掘地造墓而祭祀后土之神,;不是像祭祖那樣以子孫為“尸”(“尸”是由活人裝扮成受祭的樣子),而是以掌管墓地的“冢人”為“尸”,。賈公彥疏也說:“是墓新成,,祭后土。”孫詒讓《周禮正義》也說:“禱祈于墓地之祇,,故以冢人為尸也,。”關于這點,我們還可以引證《禮記·檀弓》來作旁證,。《禮記·檀弓下》記載:“既反哭,,主人與有司視虞牲,有司以幾筵舍奠于墓主,。反,,日中而虞。”鄭玄注:“所使奠基有司來歸,,乃虞也,。舍奠墓左,為父母形體在此,,禮其神也,。《周禮·冢人》:凡祭墓為尸。”按照古代禮制,,死者下葬以后,,只在墓旁祭祀地神,沒有祭墓主的,。要祭祀剛安葬的死者,,必須回到原來所死的“寢”(或稱“殯宮”)中舉行。這種禮制,,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認真推行的,。《春秋·隱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君氏卒,。”《左傳》解釋說:“夏君氏卒,,聲子也。不赴于諸侯,,不反哭于寢,,不祔于姑,故不曰薨,。”杜預注:“既葬,,日中自墓反,虞于正寢,,所謂反哭于寢,。” 在清代學者對于古代有無“墓祭”的討論中,顧炎武堅持“古不墓祭”之說,,甚至認為《史記·孔子世家》中世代祭祀孔子冢的記載不可信,;閻若璩又堅持“古有墓祭”之說,提出了一些不能成立的證據(jù),;只有趙翼的論述比較合理,,他既駁斥一些不能成立的證據(jù),又確認墓祭起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 趙翼說:
趙翼這篇對墓祭的考證,很是正確,。根據(jù)古文獻來看,,春秋以前確實沒有墓祭的禮俗,墓祭禮俗的興起當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這與當時社會發(fā)生變革有關,。 ——摘自 楊寬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