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冬儲白菜是老北京的一景,。1990年前,,北京冬春蔬菜95%來自大白菜,15年前是50%—70%,。故大白菜又叫 “當(dāng)家菜”,。據(jù)檔案資料記載,1979-1992年,,北京市大白菜每年上市量和銷售量為2.5—3.5億公斤,,當(dāng)時全市每年蔬菜總銷量11億公斤,大白菜竟占了近1/3,。 為了保障蔬菜供給,,政府不得不加以控制,1956年秋季,,因雨水成災(zāi),,蔬菜減產(chǎn),大白菜被列入國家二類物資,,由政府統(tǒng)購統(tǒng)銷,。 大白菜能成為當(dāng)家菜,因其產(chǎn)量大,,1954年時已達(dá)畝產(chǎn)萬斤的水平,,此外大白菜耐寒,而其他蔬菜無法適應(yīng)北方寒冷氣候,,大白菜古名菘,,即形容它凌寒而不凋,一般11月采收,。大白菜還有一個顯著的優(yōu)點,,就是與土豆等相比更容易儲存。 由于至今仍未找到大白菜的野生種,,因此大白菜究竟是如何馴化而成,,至今有爭議,在許多人觀念中,,覺得大白菜是北方菜,,其實不對。大白菜原產(chǎn)于南方,,明清時才在北方大面積種植,。 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說:“菘菜,張仲景《傷寒論》‘凡用甘草者皆禁用菘菜’者,,是此菘菜也,,葉如蕪菁,,其味微苦,葉嫩稍闊,,不宜中,虛人食之覺冷,?!钡藭r菘菜究竟是指小白菜還是大白菜尚不明。 唐代蘇敬在《新修本草》中明確說:“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將)子北種,,出一年半為蕪菁,二年菘種都絕,,將蕪菁子南種,,亦二年都變?!笔忀技创箢^菜,,從這段記述看,大白菜可能是蕪菁和其他野生植物雜交而來,。 從古籍所繪圖像看,,明代前大白菜是散葉的,但至少在明代,,大白菜開始進(jìn)入北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菘菜有二種,“一種莖園厚微青,,一種莖扁薄而白,,其葉皆淡青白色。 燕,、趙,、遼陽、揚州所種者最肥大而厚,,一本有重十余斤者,。南方之菘畦內(nèi)過冬,北方者多入窖內(nèi),。燕京圃人又以馬糞入窖雍培,,不見風(fēng)日,長出苗葉皆嫩黃色,,脆美無滓,,謂之黃芽菜,豪貴以為嘉品”,。 此時因北方大白菜種質(zhì)優(yōu)異,,“北地產(chǎn)者肥大”,,反而又向南方輸出,以至于“南方之種,,多從燕薊攜歸”,,這很可能是因北方氣候更適合大白菜包葉生長,產(chǎn)量更高,。 1804年,,大白菜傳入日本名古屋,1820年傳入法國,,1890年傳入美國,,用的都是北方種。 上世紀(jì)80年代末,,隨著市場放開,,北京冬季蔬菜供應(yīng)改善,為防萬一,,大白菜價格保持不變,,產(chǎn)供銷仍統(tǒng)一管理,但大白菜開始滯銷,,大白菜一度變成“愛國菜”“政治菜”,,鼓勵各單位包銷一部分,到1997年,,大白菜價格全面放開,。 大白菜與老北京生活息息相關(guān),所以產(chǎn)生了不少傳說,,比如將麻醬拌白菜稱為乾隆白菜,,說乾隆除夕夜出宮喝酒,但小飯館已封火,,只好臨時做了這么一道菜,,深受乾隆喜愛。此說其實無聊,,因清宮除夕時儀式甚多,,檔案記載完備,都需皇帝親自主持,,絕無出宮去吃白菜之理,。(本文主要內(nèi)容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