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世 慰——
“著其源,,宗其近”,,是盛世修譜不可忽視的兩大主要任務:首先是查實先祖世系源流;其次是將后續(xù)繁衍情況與之相銜接,。 西平郡王李晟公世系源遠流長,,從李利貞到李雍這一段世系,各地族譜記述雖有詳略,,但基本一致,,都記到了45世李雍這個名字及其他的兩個兒子。而從李雍的兩個兒子(46世):李倫,、李柔開始往后,,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說法。 歐陽修在他的《歷代世系源流序》中,,是這樣說的:“……艾生雍,,字雋熙?!?雍生子二:長曰倫,,丹陽房始祖。次曰柔,,字德遠,,北平太守,柔生弇 → 生昶 → 生暠 → 生歆 → 生子八:…重耳…”,。其中歐陽修還交代了一句:“雍孫蓋,,安邑房始祖也?!?br>在這段記述中,,李倫的子孫是何許人等,歐陽修未作交代,。與此同時,,他還留下一個模糊概念:“蓋”是雍的孫子。雍有兩個兒子,,“蓋”究竟是誰的兒子呢,?歐陽修也未言其詳,后人只有去揣猜考證了,。 首先,,“柔”的后裔已有交代(兒子弇,孫子昶,,曾孫暠,,玄孫歆,來孫重耳),;“倫”的身份是丹陽房始祖,,“而蓋”是安邑房始祖,。根據(jù)歐陽修的記述推理,“蓋”與倫,、柔兩邊都構(gòu)不成父子關系,。盡管我也邂逅過來源不同的“考證”資料,說“弇”與“蓋”都是李柔之兒子,,屬兄弟關系,,只是誰長誰次,你顛我倒,,說法不一,。 第二,李倫被列為堂堂丹陽房始祖,,有始祖自當有后裔,,然其后裔如何,今在何方,?估計在歐陽修以前就不太清楚,,所以歐陽修也沒法交代,只好成為一個“闕如”留于后人,。自那以后,,讓多少治史人奮起考證,欲補空白,,結(jié)果都成了瞎子摸象,,各說各的,且見諸史籍而流傳下來,,讓更多的后人莫衷一是,。 在這里,我用一份來自廣東南雄《南遷李氏族譜》編纂委員會整理的資料為版本,,來看關于丹陽房后裔的介紹,,盡管互證無稽,卻也具有統(tǒng)覽性,。它是分兩種說法來記述的: 一,、四十六世倫→ 耿→(定)、向→(古仍),、古行→(旦),、奭→川清→ 承先→ 召祿→(芫)、蕃→ 有輝,、(有采)→ 培,、(塔)→(金駟)、金馬,、(金鸞)→紹,、繼 二、四十六世倫(倫以下至文度中間四世因改朝換代無法考證,,即四十七至五十世四代失考)→ 文度→懽→ 崇義→ 詮→ 達節(jié)→ 端公→ 修行→ 元慎→ 芝公→ 嵩公→ 思恭→ 欽公→ 晟 上述第一則“倫”的后裔可以說是詳述無遺,,從兒子、孫子,、曾孫,、玄孫,直至13代都有人有名,。而第二則的“倫”雖與第一則的“倫”同屬一人,,卻沒有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在玄孫之后才蹦出一個“文度”為雍公的五世孫,,而且在“文度”之后,,再也無一人與第一則的后裔相同,竟變成了懽,、崇義,、詮、達節(jié)……等一串人,。兩相對照,,不難看出歷史對丹陽房世系的編排和確認,存在怎樣的隨意和混亂,!這就是歷史現(xiàn)狀,。 正是出于這樣的隨意性,才有人把“文度,、懽,、崇義、詮,、達節(jié)……”等人與西平李晟一支的高祖李芝作了“插隊連接”,。在這里,不僅把一個有史可查的李撫遠遠拋開不要了,,還把本來與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同輩的李欽(707—,?年)無辜地推晚了兩代。請看下列對照: 倫—,?—,?—?— ,?— 文度 — 懽 — 崇義—詮— 達節(jié)— 端— 修行—元慎— 芝 —嵩 —思恭—欽 柔—弇—昶—暠 —歆— 重耳—撫/熙—天賜—李虎—李昺—李淵—世民—李治—李旦—隆基 由此可知,,丹陽房的后裔似乎從無確指,。為了給丹陽房招募子孫,把西平李晟一支的先祖強接到丹陽房,,純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撮合,!是一個由錯誤的出發(fā)點衍生出來的錯誤結(jié)論。我們說這是錯誤的結(jié)論,,有人似乎不太信服,,甚至還有要雄辯理論的。我們歡迎據(jù)理而論,,這樣我們就可以徹底揭開紛說的掩蓋,,直指內(nèi)核,讓大家看明白錯誤的萌發(fā)點,,好從走了很久的彎路上返回正途聽取答案,。 這個答案,事實上我們的先人在很早以前就給我們留下了的,,只是世事蒼茫,,閱者粗心,將其置之腦后,,束之高閣,,一味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作了許多緣木求魚的“考證”,,以致折騰了那么久,始終不見有人看出端倪,,走出那個畫地為牢的死胡同,。 君不見,同為四十六世,,與李倫同屬兄弟的李柔的后裔原本就記得清楚而明白:柔→弇→昶→暠→歆→重耳→ 撫,、熙。 ——這里所寫到的“撫”與“熙”兩個人,,對鏈接李晟先祖的傳承,,具有至關重要的坐標意義!這個坐標,,同時與另一個重要史實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西平郡王李晟的長婿張彧(劍州刺史,正議大夫行尚書工部侍郎賜紫金魚袋),,唐·德宗時為李晟追封五廟寫過一篇《忠武先廟碑記》,,在這篇劃時代的文獻里,張彧明確地交代了他岳父的家世淵源: “暠生歆。歆生重耳,,苦沮渠蒙遜,,奔江南仕宋,為汝南守,;歸魏,,為弘農(nóng)守。生撫,,以大名之后,因為武川守而終于位焉,。公即武川之系孫,,今為隴西狄道人也?!?br>張彧生活在李晟身邊,,“幸忝姻戚,得陪戎政”,,比歐陽修寫《歷代世系源流序》早了二百多年,,據(jù)此,我們完全可以認定張彧所言是信史,,是力證,,不容置疑! 李晟是重耳長子李撫的后裔,,由此得以確認,。而李撫與李熙是廣為人知的同胞兄弟,同樣也無可否定,。李唐皇室是出自李熙之后,,李晟這一支與唐皇室的關系是一源(重耳)之兩支(撫、熙),,由此條分縷析,,一清二楚:是皇室的近親,但不屬于皇室,。 既然李晟是李撫的后裔,,其支系自然只能從李撫——而不應上溯六代到李倫——來進行分述,這樣才順理成章,?!胺种а芘勺谄浣保@是史學界普遍遵守的一個原則,。 奇怪的是,,在其實際過程中,竟有人背離了這個原則,毫無道理地把“丹陽房論”當做無根之游說,,從李倫那里轉(zhuǎn)移出來,,橫跨軌道,嫁接到了李柔已經(jīng)下傳了六代的李撫身上,,進而再加延續(xù),,將西平李晟一支統(tǒng)統(tǒng)歸入丹陽房。這些熱衷“丹陽房論”的修史人,,盡管鉆勁執(zhí)著,,學識超人,卻丟掉了最起碼的清醒,,竟沒有一個人想到過要細心查對:李撫到底是李倫的后代,,還是李柔的后代?一窩蜂隨了大流,。 長期以來,,許多人之所以向壁而作,其根本原因可能是他們沒有讀過《忠武先廟碑記》這篇文章,,以致不知道李撫是一個來歷縱橫分明的人,,要不然,他們怎么會把李撫跟李倫從兩個斜角的位置扯成一條直系線,,當做直系人,?這種既不舍“撫”,也不舍“倫”的捆綁學術,,看似“兼顧全面”,,實際上是瞞天過海,“挖東填西”,,不只是制造了“攬他人后裔而統(tǒng)之”的笑話,,最大的危害是攪亂了世系的正統(tǒng),使嚴肅的世系文化出現(xiàn)了一個意外而畸形的拐點,! 這個拐點已經(jīng)走了很遠,,現(xiàn)在該是走出誤區(qū)的時候了。人類文明,,互存互修,。訛誤理應歸順史實,那就必須補以往所未逮:取“撫”務必舍“倫”,。 2011年12月24——25日,,中華西平忠武王李晟當代后裔在湖北漢川市成立宗親聯(lián)誼會,一致決定要以晟公為一世祖恭修聯(lián)譜,,這是自唐以來從無先例的宏圖大業(yè),!認祖續(xù)譜,,重點在源流。天賜良機,,自當從長計議,,首先是對自己的先祖源流進行審慎梳理,做到正本而源出,。為此,,我和許多宗親一樣出于責無旁貸的使命,不惜用必要的時間和努力,,資料共享,,細閱交流,進行了本文所記述的有關探討和研究,,從中發(fā)現(xiàn),,所謂李撫~李晟一支屬于丹陽房之說,明顯存在邏輯前提與已知史實不相銜接的疑問,,因此不能成立——不管此說已經(jīng)散布了多久和多遠,都被證明是移花接木的誤人之說,,必須加以澄清和訂正,,從而結(jié)束一目了然的混亂,統(tǒng)一源流,,還我晟公后裔——隴西徙京兆李氏以正名,,告慰先祖,揚眉后人,! 撫,、熙后裔世系對照 李撫—叔仁—李超—李景—世謨—李芝—李嵩—思恭—李欽—李晟 李熙—天賜—李虎—李昺—李淵—世民—李治—李旦—隆基—李亨 李欽與唐玄宗李隆基同輩;李欽生于707年,,李隆基生于685年,,李欽比李隆基小22歲。李晟與唐肅宗李亨同輩,,李亨生于711年,,李晟生于727年,李晟比李亨小16歲,。以上年歲差符合人類年齡生態(tài)常律,。 此外,還有一點必須明確的,,就是對唐朝三個李晟的區(qū)分,。其中一位是西平郡王的李晟。這個李晟就是李撫的后裔,,其高祖李芝與唐太宗李世民同輩,;曾祖父李嵩與唐高宗李治同輩,;祖父李思恭與唐睿宗李旦同輩,父親是李欽(707—,?年)與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同輩,。李晟本人(727—793年)與唐肅宗李亨(711—762年)同輩。官到太尉中書令,,西平郡王,。他生有十五個兒子:侗、由(單人旁)偕,;愿,、聰、總,、孫(心字底),、恕、慿,、憲,、愬、懿,、其(心字底),、慇。 其他兩位李晟則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 李明(曹王)—李偲—李昌—李訓—李挺—李宗瑜—李昵—李晟(生子三:竚,、翊,、立戈); 李慎(紀王)—李莊—李行瑋—李漸—李晟(生子二:璽,、垂),。 無論哪位李晟,只要從上核對其父親的名字,,再從下邊核對其兒子的數(shù)量,,就能涇渭分明,不致攀龍附鳳,,錯投了家門,。 2012年3月20日 4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