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誠意”章曰: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一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即去惡如惡惡臭,,好善如好好色,。如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然為好善去惡工夫須有個頭腦,,這就是“自謙”?!洞髮W(xué)》通過“自謙”來解說“誠意”,,“自謙”即自慊于心,與“自欺”相對,。 孟子在論及養(yǎng)浩然之氣時,,說:“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行慊于心,,這其實是在說“知行合一”,,“行慊于心”,在《中庸》是“率性之謂道”,,在《大學(xué)》則是:“誠于中,,形于外”。
二 陽明先生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zhǔn)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里何等穩(wěn)當(dāng)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傳習(xí)錄》206條) “自慊于心”,,這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大學(xué)》以“自謙”來解“誠意”,,“誠意”自然把前面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格物”“致知”涵攝在其中,。《大學(xué)》“誠意”章本是合“格物致知”而闡發(fā)“誠意”,,所以不必為“格物致知”增補一章傳文,。 《大學(xué)》“誠意”章兩次點出“慎其獨”,“慎獨”本是心上工夫,,即是自慊于心,。“獨”,,非身之獨居獨處,,而是心之獨知獨覺。唯有落在“心”上說慎獨之“獨”,,誠意功夫才能涵攝格物致知,,八條目前后環(huán)節(jié)才能實現(xiàn)“一貫”。
三 朱子曰:“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自修”語出《大學(xué)》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體會朱子的意思,既然“誠意”為自修之首,,在“格物致知”之后別有一個“自修”環(huán)節(jié),,就把“格致”與“誠意”辟為兩截工夫。 通常把君子慎獨之“獨”理解為身之獨居獨處,,還受到此章“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一句的干擾,。 “自欺”與“自謙”相對,“閑居”與“慎獨”相對,?!伴e”,不是從時間意義上說“空閑”,,而是精神散亂,,放溺其心,。此外,,即使小人之閑居為身之獨居,,也不能把君子慎獨之“獨”理解為身之獨處,。只有從心性上領(lǐng)會“慎獨”,,“獨”,,本來就不分一個內(nèi)外人我,,才不至于把“誠意”解淺,。 孟子以“萬物皆備于我矣”為前提來說“自反”工夫,,唯如此,,“自反”才可避免“是內(nèi)而非外”,,不至于流于虛無寂滅。同理,,只有從心性上領(lǐng)會“慎獨”之“獨”,“誠意”工夫才有個“頭腦”,。說君子一個人獨處時與在有人監(jiān)督情況下一樣,,如此做誠意工夫,,反而失卻頭腦,。
四 《大學(xué)》“誠意”章與《中庸》第二章關(guān)系密切?!吨杏埂范略唬?/p>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朱子:“王肅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為然”,。一般根據(jù)前文“小人反中庸”而為后一句“小人之中庸也”增補一個“反”字,。 須注意,,子思只是相對于“君子中庸”而言“小人反中庸”,,“反”字本為虛說,。換言之,,“小人反中庸”只是一個外在的說法,。小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被欲望、習(xí)氣,、勢利等驅(qū)使而行險以徼幸,。在中道而立的君子看來,其言行舉止不合中庸之道,,他們并不是要反中庸,。小人不識中庸之道,頭腦中連“中庸”這個概念都沒有,,如何能反中庸,?
五 《系辭》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孟子曰:“仁人無敵于天下”。 中庸乃天下之大本達道,無所不包,,也不會成為“反”的對象,。 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無論君子還是小人,,無論行中庸之道,,還是偏離中庸之道,均是在“道體”之流行發(fā)用中,。只是小人不能行著習(xí)察,日用而不知,。 程子曰:“故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后惡,;言吉兇,皆先吉而后兇,;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善”是本原,,是絕對的,;“惡”只是“善”之缺失,,是相對的,。孟子道性善,,即是此意,人之性善,,為后天修學(xué)工夫立一個大本。 “君子中庸”與“小人反中庸”,,不是簡單取反,而是有內(nèi)外先后,、本末主從之分,。領(lǐng)會到這一層意思,,就會明白,,“小人之中庸也”一句,,不必且不能加一個“反”字,。再讀《大學(xué)》“誠意”章,就不會受“小人閑居為不善”一句的干擾,,而把君子慎獨之獨下降到身之獨居上去解讀,。
六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擇仁而處,不是擇鄰而居,,同樣也是從心上說操存工夫,。孟子云:“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惟心之謂與,?” 為什么說“里仁”,?“里”非空間意義上相對于“外”而言“內(nèi)”。 “知”為“仁”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子曰:“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使之”,。相對于“知”來說,“仁”為“本”,,故曰“里仁”,。或者說,,向內(nèi)做工夫,,自明而誠,復(fù)其心體之全德,,即是“仁”,。 孟子曰:“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爸狈且话阋饬x上的聰明,,唯有向“仁”這個本原上靠攏,通過做“自反”工夫而得到的“光明”,,才是“知”,。知者利仁,利仁,,未必就能由“知”上達“仁”,。擇不處仁,連“知”也算不上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 從功夫?qū)哟紊险f,,學(xué)者先要從“困而學(xué)之”做起,,逐漸過渡到“學(xué)而知之”,進而上達“生而知之”,。但從邏輯上考察,,“生知”在后也在先,“生知”乃是“學(xué)知”“困知”賴以成立的前提與基礎(chǔ),,“困知”“學(xué)知”功夫必須合于“生知”本體,,才有本原,才能入于孔門之學(xué),。 領(lǐng)會這一點,,就能懂得,孔子為什么要在“仁”前面加一個“里”字,?!叭省睘樯残惺拢爸蹦藢W(xué)知利行事,,“仁”為“知”之本原,,孔子用“里”字來表達這層意思。擇仁而處,,向內(nèi)用工夫,,即是《中庸》八章所謂“擇乎中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