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帶孩子到小區(qū)遛彎兒,,秋千處排起了長龍,都在等待一個叫“佳佳”的小女孩,。 佳佳已經(jīng)玩了好一會兒了,,但是意猶未盡,她奶奶看到這么多人排隊,,面上有點掛不住,,催促了好幾次,“該下來了?。∧憧春枚嗳说戎?!” 佳佳使勁兒搖頭,,奶奶有些生氣,“你這孩子,,怎么這么自私不愛分享,?!我數(shù)10個數(shù),,必須下來,,10,9,8……” “我不要??!我不要!,!”佳佳眉頭皺得更緊,、手也攥得更使勁兒了,到了“1”,,她還是堅決不下來,,奶奶佯裝要走,沒走出兩米又停下來,,“我真走了?。∧氵€不下來,?” 到最后,,沒招了,奶奶一邊誘惑著“走,,我們?nèi)ツ沁吙翠撉佟?,一邊生拉硬拽把佳佳從秋千上弄下來,還和一旁的我們嘟囔,,“不好意思啊,,你們玩吧,她事兒可多了,,回回都這樣,,太自私不懂事?!?/span> 轉(zhuǎn)眼小葉子玩好了秋千,,又在不遠(yuǎn)處被一群小伙伴吸引,有小朋友推了個小豬佩奇小推車,,還有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擺弄著廚房過家家道具。 小葉子站在那,,看得出來她也想玩,,有幾個鄰居趕緊招呼自己孩子:
孩子們原本松弛的情緒,一下子像上了個小警報鐘,,有的著急捂住,、有的馬上伸手阻攔…… “真是的,怎么不懂得分享,。來,,給你,一起玩吧沒事兒,!”家長們又看不下去了…… 幾乎每次帶娃出門,、一群小朋友一起玩時,都會遇到“看上對方玩具”,、“搶公共物品”的沖突,,家長出于成人的社交面子和“分享是美德”的傳統(tǒng)觀念,很容易就替孩子做了“必須謙讓,、必須分享”的決定,,如果孩子不樂意,各種貼標(biāo)簽,、批評,、說教、威脅也隨之而來,。 讓孩子學(xué)會分享是件好事,,可是,不愛分享,,就是自私嗎,? 如果娃會表達(dá),他們肯定要說,,“媽媽,,我比竇娥還冤!大人啊,,為什么你不懂我的心呢,?” 美國兒科學(xué)會、耶魯大學(xué)數(shù)十年針對孩子的分齡研究都發(fā)現(xiàn),,孩子對于“分享”這件事的理解,,是隨年齡慢慢從無到有的: 所以,,不分享不等于自私,我們必須要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quán),,孩子只有擁有了支配自己物品的權(quán)利之后,,才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樂意跟別人分享,而且,,要不要分享,,需要由孩子決定,哪怕過了3歲,,他也“有權(quán)”不分享:
Alanya的行為在Facebook上獲得了十萬個贊。 明確了“尊重孩子不分享,、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權(quán)利”這一前提,,我們就懂得不要輕易替孩子做決定:要不要交換,、怎么換,必須征求孩子同意,,有個事先約定,,而且最好等一等,先不著急出手,,看看孩子們自己能想到什么方式去解決,。 我還有一些具體的實踐過的小策略: 1加強(qiáng)孩子的“所有權(quán)”和“順序”概念。 從女兒快2歲開始,,我就會在平時,,努力讓她知道一些“所有權(quán)”的概念,什么是“你的”,、“我的”,、“別人的”,而不是一到外面,,才發(fā)現(xiàn)“這個也不是我的”,、“那個也不是我的”。 比如有陣子女兒迷我的手機(jī),,總希望搶過去“看寶寶”,,我都會告訴她,“這是媽媽的,,我可以拿給你,,但是需要上鬧鐘,然后你要還給媽媽”,,鬧鐘一響,,和善堅定地拿走。 在外面碰到有人要拿女兒的東西,,我也會征求意見,,允許孩子拒絕:“這是你的,你想要分享嗎,?你也可以說不,。”“你要玩妹妹的小兔子嗎,?那你要問問她哦,!” 但對于公共的物品,比如家里的pad,、食物,,外面的滑梯、秋千,,我會慢慢影響女兒知道,,“要按先后順序輪流限時使用”,,不會因為她是小孩就讓步,她也逐漸明白,,現(xiàn)在別人用,待會也能輪到自己,,而不是沒有了,。所以在戶外蕩秋千時,小葉子通常更容易接受必須“等待”,。 2讓孩子有“交換”的資本,。 我一般出門前,會讓孩子至少選兩樣占地兒不大的,、她喜歡的玩具放包里,,這個好處是,除了出門有的玩,,遇到小伙伴能大大派上用場,! 孩子們都不喜歡被“空手套白狼”,每次小葉子被拒絕不知所措時,,我會提示她,,“你想玩這個是嗎?包里有兩樣玩具,,你想拿哪個和姐姐交換著玩下,?”二選一給了孩子選擇的權(quán)利,心愛之物又不至于都被拿走,,孩子往往愿意嘗試這樣的“交換”,。 這張圖片,就是女兒用自己的“兒童玩具手機(jī)”,,交換了對方的小推車,,交換的孩子,也特別地高興,。如果擔(dān)心孩子玩上癮了不撒手,,一定要記得快到時間了提示孩子,“再玩3分鐘還是5分鐘,?”,、“你要自己還,還是媽媽幫你還,?”不要措手不及直接搶哦,! 3讓孩子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融入吧! 即便孩子手上沒有交換的“籌碼”,,也一樣可以融入別的孩子們的小世界,。 我喜歡啟發(fā)孩子觀察,,把家里、大自然,、小區(qū)里見到的東西都變成自己的玩具,,甚至隨意排列組合。 比如,,我會故意“混裝”一些玩具,,過家家茶具、恐龍,、穿衣拼圖,,孩子自己能琢磨出把穿衣拼圖放盤子里、然后喂小恐龍吃飯的游戲,;到了外面也是一樣,,隨手撿個小石頭、放在路邊的水坑里,,這就是在“給石頭洗澡”,。 類似的引導(dǎo)多了,孩子也會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比如孩子們在拿碟碗玩過家家,,一開始女兒只是站在外面,很快,,她想到了去旁邊摘幾片葉子——這正是過家家需要的“食材”啊,,結(jié)果她不但帶動了其他小朋友一起摘食材,還成為了“烹飪”的小主力,,一群小伙伴玩的超級開心,! 一個“私有物品所有權(quán)”被尊重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大方的分享,,擁有很強(qiáng)的安全感,;而一個從小被說“自私”、被強(qiáng)迫分享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出現(xiàn)“討好”,、“不懂說不”的困擾。 所以,,講真,,別再強(qiáng)迫孩子分享了,也請停止無謂的干預(yù)和貼標(biāo)簽:沒有“小氣”的孩子,,只有控制欲過度的家長,,咱的娃,都好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