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阿彌陀經(jīng)疏鈔演義(第一一0集)01-003-0110

 妙音17 2017-10-24

阿彌陀經(jīng)疏鈔演義  (第一一0集)  1984/12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10

  請看《阿彌陀經(jīng)疏鈔演義會本》,,第二二三頁:

  鈔【聞名睹形者,,是親疏一對,知者耳聞則思慕願見,,識者目擊則奉事不違也,?!?

  這一句是解釋《疏》裡面「聞名欽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識」這一句,意思是說明世尊這些常隨的弟子,,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知名度都非常高,當時國內(nèi)國外都知道這些人物,。他們每個人都有特殊的專長,,在以後經(jīng)典裡面,結(jié)集的人都用他們來代表佛法,?!郝劽皇锹犝f這個人,『睹形』是曾經(jīng)見過這個人,。聞名是『疏』,,見面當然是『親』,親疏一對,。再說知識,,知是聞名的意思,『耳聞則思慕願見』,,願見不一定見到,,識那就是已經(jīng)見到了,。這是簡單解釋什麼叫知識。

  鈔【見形見心者,,是淺深一對,。知者則面對光儀,識者則神交意地也,?!?

  這裡面有『淺深一對』,就是我們跟一個人曾經(jīng)見過面,,見過面是認識,,可是沒有深交,跟他不常往來,,如果有深交常往來,,這個認識就比較深了。所以認識裡頭也有淺深差別不同,,這一句說這個意思,。底下大師引用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出在佛經(jīng)裡面的,。

  鈔【如二僧覲佛,,其一道亡,佛以亡者為先見我,,即見心之謂也,。】

  這個故事是說有兩個出家人想去見佛,,而距離相當遙遠,,那個時候又沒有好的交通工具,都是徒步去的,。經(jīng)過曠野找不到水,,在那個時候是缺乏水源,好不容易見到水,,但是這個水裡面有蟲,,吃這個水那當然就殺生了。其中有一個出家人持戒很嚴,,不敢吃,,就渴死了,當然他就沒有見到佛了,。另外一個渴得無可奈何,,他就喝了水,以後見到佛了,。見到佛,,佛就問他:你從哪裡來,?他說:我們兩個人結(jié)伴來見佛的,一個人在中途因為不敢飲這個有蟲的水,,渴死了,。佛就告訴他:那渴死的人,他老早就見到我了,,你來得太晚了,。說明那個見佛是心見,這個見佛是形見,,身見不是心見,。所以這裡頭有淺深的差別,『佛以亡者為先見我,,即見心之謂也』,。

  鈔【知即識者?!?

  『知』,、『識』也可以合起來用。

  鈔【猶言相知相識也,?!俊?

  一直到這個地方都是解釋知識,。

  鈔【德高望重,,名滿天下,人人知之,,人人識之,,故曰眾所知識也,。一說舉眾之中,,此為多知多識,人天眼目,,云眾導也,。】,。

  這又是一個講法,,所以解釋知識,它裡頭一共有三層的意思,,以這一層為最深,。這是說在大眾中,大眾就是佛的常隨大眾,,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當中,,他們幾個是非常傑出的人才,,所以沒有人不知道,沒有人不認識的,,這個稱之為『眾所知識』,。所以是『人天眼目』,可以代表佛領導大眾的,。這就是佛的學生裡面?zhèn)艹龅膶W生,,可以代佛說法的。

  鈔【今人稱善知識,,亦具二義,。】,。

  這是引伸的意思,,我們常常稱人為『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有兩個意思:

  鈔【一者對惡而言,,以我所知識,,有善有惡,今是善之知識故,?!?

  這個意思淺,凡是對一般不作惡的人都可以稱他為善知識,,我們同修彼此見面都可以稱為善知識,。第二個意思就深:

  鈔【二者此人有了然之知,卓然之識,,人所不及,,是知識之善故?!?。

  這個意思就深了,是對那些有修,、有學,、有證之人,稱他們?yōu)樯浦R,,就像此地這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是真正有修、有證的善知識,。

  疏【稱理,,則自性無漏,是羅漢義,。自性無迷,,是知識義,。】

  這是從心性上來說,,就是稱性而談,。什麼叫做漏?『漏』是個比喻,,像我們的茶杯,,茶杯如果有漏,它的作用就失掉,,我們盛的茶水就漏失了,。佛用這個做比喻,比喻我們的法性,,如果我們法性要是有漏,,法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功德就漏掉了,比喻這個意思,。我們看到一個器皿它有漏,,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它破損了。我們法性什麼地方破損了呢,?實在講法性並沒有破損,。法性上面如果起了煩惱執(zhí)著,我們法性的功德就透不出來了,。所以這個「漏」,,就是煩惱執(zhí)著的代名詞?!簾o漏』就是沒有煩惱,,沒有執(zhí)著。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我執(zhí)破了,。沒有執(zhí)著、沒有煩惱了,,這就稱之為阿羅漢,,這是小乘,。如果大乘來說,,見思、塵沙煩惱都沒有了,,我執(zhí),、法執(zhí)都斷盡了,這是大乘阿羅漢,。大乘阿羅漢,,通常我們講十地菩薩(法雲(yún)地的菩薩),,稱為大阿羅漢。

  『自性無迷,,是知識義』,。「迷」,,通常講有兩種:一種是「根本無明」,,一種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要到等覺菩薩才能破,;枝末無明,,阿羅漢就破了。我們常??吹椒鸾?jīng)上說,,「四諦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第一個是無明,那個無明是枝末無明,,無明破了就證阿羅漢,、辟支佛果。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所斷的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這是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的。根本無明破了,,那就成佛,,所以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缸孕詿o迷」,,就是無明破了。底下有詳細的解釋:

  鈔【心源本寂,,則諸漏全空,;心體本明,則群迷安在,?!?

  『心源』是我們的真心,「心」是真心的,為什麼叫它做源,?「源」是源頭,,是起源。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真心變現(xiàn)之物,,所以心為萬法的根源,,這稱之為「心源」?!罕炯拧?,本來是寂滅相,清淨寂滅,,正像經(jīng)上所說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是一切法的真相,,像《般若經(jīng)》上常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確確實實是清淨寂滅。那麼現(xiàn)在,,一切法是不是清靜寂滅,?還是清淨寂滅,這個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可是我們見不到這個境界。

  《仁王經(jīng)》上將菩薩的修行分為五個階段,,最高的那個階段叫「寂滅忍」,。寂滅忍是什麼?就是他證得諸法寂滅相,,他看到了,。他看到一切法確確實實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他看出來了。這個見解跟諸佛就沒有兩樣,。寂滅有三品:下品寂滅忍,,剛剛證得這個寂滅的境界,「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到這個境界,是法雲(yún)地的菩薩,;中品寂滅忍是等覺菩薩,;上品就是如來,,這個在修行上是最高的境界,。比這個境界低一層的就是「無生法忍」,,我們常常在迴向句子裡面講: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法忍比寂滅忍要差一級,,那也是大菩薩們所證得的,。明心見性才能見到無生法忍,就是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還沒有到寂滅,。

  為什麼我們見不到這個境界?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因為凡夫他有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諸法寂滅相實在就是在眼前,佛決定不是說離開我們眼前一切物相,,他證得一個特殊的境界,,沒有。萬象在我們面前,,我們?yōu)槭颤N看到一切相在動,?是我們心在動。你幾時心要不動了,,看到外面境界相也不動,,你就能看到真相。正因為我們心在動,,念念都在生滅,,我們用的是生滅心,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佛在經(jīng)上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今天用的是生滅心,,用生滅心看外面境界相,,這一切萬相都是生滅相。說實在話,,不是境界有生滅,,是我們心有生滅,所以看到外面境界就生滅了,。因為我們有執(zhí)著,,所以一切境界裡面就有差別,就不平等,。這一切的弊病,,都是我們自己心裡面生出來的。

  佛菩薩與我們到底哪個地方不同?就是用心不同,,佛菩薩用清淨心,、用平等心,所以看到一切法都是清淨平等的,;我們今天看一切法用分別心,、執(zhí)著心、妄想心,、高下心,,所以在一切法裡自生麻煩。這個麻煩實在講一切法裡頭沒有,,統(tǒng)統(tǒng)是自己心裡有,,自己在生活當中以為有,錯就錯在這個地方,。於是起惑造業(yè)受報,,製造生死輪迴,根源是從這裡來的,,我們一定要曉得,。

  佛給我們說出事實的真相,就是『心源本寂』,,換句話說,,這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清淨寂滅相,《法華經(jīng)》上說的,,所以叫本寂,。我們學佛就是恢復我們本寂,恢復我們的本明,,本寂就是大涅槃,,本明就是大般若,所以說『諸漏全空』,,煩惱,,在本性裡面沒有煩惱,你找煩惱找不到的,,覓煩惱了不可得,。我們?nèi)绻难e煩的時候,那個會修行的人,,他靜靜的坐下,,譬如我們這貪心起來了,坐下就是回過頭來去找貪心在哪裡,?你這一找,,貪心就沒有了,,找不到,覓貪心了不可得,。如果你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你生氣了,你也靜下來找,,瞋恚心在哪裡,?你去找,。像《楞嚴經(jīng)》裡面阿難覓真心一樣,,那瞋恚是在內(nèi)?還是在外,?還是在中間,?你去找去,你也找不到,。

  正如同禪宗二祖慧可,,他就是心不安,修行時就心不安,,遇到達摩祖師,,向達摩祖師請教,達摩根本不理他,。他看到達摩不理,,大概是以為自己心不誠了,就下個決心把自己的手臂砍斷,,拿這個去供養(yǎng)他,。你想想看,捨身供養(yǎng),,砍掉一個手臂拿這個去供養(yǎng)達摩祖師,,那是冬天,外面下很深的雪,,跪在雪地上把這個胳膊拿去供養(yǎng)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一看這個樣子,「你何苦來呢,?你到底為什麼,?」他說:我心不安,求大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一問,,他就回頭找,,找到最後他告訴達摩祖師:「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心找不到。達摩祖師就告訴他:我替你安心竟,。我替你安好了,。你曉得心不可得,還有什麼安與不安,?問題馬上解決了,,這句話把他點破了,他開悟了,。

  諸位要曉得,,煩惱性空!你不要怕煩惱多,,不要怕業(yè)障重,,業(yè)障也是性空,也是沒有,。但是你要記住,,你有執(zhí)著就有,你就有煩惱,,你就有業(yè)障,;你幾時沒有執(zhí)著,你的煩惱,、業(yè)障就沒有了,。有我執(zhí),當然有罪業(yè),、當然有果報,、當然有輪迴。我執(zhí)沒有了,,你想想看,,縱然有業(yè)障,誰去受,?沒有人受,,沒有我!這個果報,,只有有我的人他才受,!無我的人,他不受,。他沒有我了,,誰去受它?沒得受,!所以諸位要曉得,,有我執(zhí)就有業(yè)報,,我執(zhí)破了就沒有了。阿羅漢了生死出三界,,為什麼說他了生死出三界,?我執(zhí)沒有了。由此可知,,佛法的修行,,說穿了就是破二執(zhí),破我執(zhí),、破法執(zhí),。我執(zhí)破了,證小乘阿羅漢,,法執(zhí)破了,,證大乘阿羅漢,,就成佛了,。在綱領上說法,真是一句話就道破佛家修的是什麼,。這個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把它抓到,,否則的話,不管怎麼樣修是增長我執(zhí),,這個就錯了,。

  我們無始劫以來的修行,為什麼沒有能修成功,?我們修行決定不是這一生一世,,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修行,不止一個阿僧祇劫,,不止三個阿僧祇劫,,無量個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今天還是這個樣子,,要覺悟,!就是有我執(zhí)。誰修行,?我修行,!「我修的比你好,我比你用功」,,處處都有我,,你看糟糕不糟糕?「你一天拜三百拜,,我一天拜三千拜,,我比你強得多,!」不修,好像我執(zhí)還少,、輕一點,,愈修我執(zhí)愈重,修什麼,?修我執(zhí),、修法執(zhí),唯恐我執(zhí),、法執(zhí)還不夠多,,天天在增加!這個東西麻煩大了,。佛門常講看破放下,,看破什麼?看破我執(zhí),,放下我執(zhí),,看破法執(zhí),放下法執(zhí),,你才有指望,。我們天天在這裡念佛、拜佛,,在那裡誦經(jīng),,好像是那麼回事情一樣,結(jié)果仔細去研究研究與修行毫不相干,,就是我執(zhí),、法執(zhí)並沒有淡薄一點點,還是那麼執(zhí)著,。這就是我們自己修行一輩子,、修行生生世世都沒能入得了門,原因就在此地,。

  明白這個道理了,,就曉得破我執(zhí)要緊,非常重要,。從哪裡下手,?先從「我所」下手。先把我所放下,,比較容易,。「我所」是我所有的,所謂身外之物,,先把身外之物能看破,、能放下,能夠淡一點,,這就是講名聞利養(yǎng),、五欲六塵,是我們所享受的,。先學,,學什麼?我自己有多餘的,,我能夠把它放下,。我吃得飽穿得暖,我有一棟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再有多的,,把它捨掉、放下,,我所有的,,我所放下。再進一步,,「我」也能放下,。《華嚴經(jīng)》在「第六迴向章」裡面,,舉了很詳細的例子,完全講布施,、講放下,,講七、八十種,,從身外之物到頭目腦髓,,從外財?shù)絻?nèi)財,沒有一樣不能捨,,沒有一樣不看破的,。那就是破我執(zhí)、破法執(zhí),,顯示出『心源本寂,,心體本明』,大光明,、大圓滿,,顯示出這個。

  處處都有個「我」,,你這個迷永遠打不破,,不管你怎麼修,,一天十萬聲佛號,一天磕十萬個大頭,,你所修的人天福報而已,,有漏的福報,你出不了三界,,你也不能往生,!不要以為「我這麼用功,將來一定往生」,,靠不?。⊥m然講帶業(yè)往生,,一品惑也沒有斷,,這個話說得沒錯,你要是把淨土三經(jīng)仔細研究,,才曉得你這個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如果往生是那麼簡單的,我們過去生中也念阿彌陀佛,,早往生了,,怎麼還到此地來坐在這講堂呢?早就往生了,。

  為什麼往生不了,?展開經(jīng)典一看,我們的心行跟經(jīng)上所講統(tǒng)統(tǒng)違背了,,所以念佛也不能往生,。正如古大德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這不能往生的原因就是我們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上統(tǒng)統(tǒng)犯了過失,信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這上全都犯了過失,,換句話說,,我們沒有信心,信心沒建立。信心真的建立,,你處事待人接物態(tài)度就變了,。你發(fā)的願,你這個願不是真的,,是假的,!他說:我念念想生西方極樂世界。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如果真的發(fā)願往生,你那個態(tài)度決定是像六祖所說的,,「不見他人過」,,為什麼?自己管自己都來不及了,,他眼睛看不到別人,。還看到這個過失、那個過失,,不是別人過失,,是自己的過失!是自己的分別執(zhí)著,!自己沒有分別,、沒有執(zhí)著,哪裡會有過失,?所以過失在哪裡,?過失在自己。自己的分別執(zhí)著是過失,,別人沒有過失,。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他非我不非,我非自相左」,,左是往下墮落,,自己造罪業(yè),自己墮落,。

  真修道人,,他心地清淨,他沒有是非,,這樣才能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對一切事不分別不執(zhí)著,、不起心不動念,這人決定往生,,為什麼,?世間人一切是非善惡與我不相干,我管這些事情幹什麼,?我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幹什麼,?沒有必要!放在自己心上是大障礙,!所以真正修道人,,他能不管的他盡量不管,不得已,,非管不可的,,事上管心上不管,人家高明在這裡,。職責之所在,,那不能不管,雖然管,,心地清淨,,決定沒有染污,這是修道人,。事上管,,心也被境界轉(zhuǎn)了,這就不行了,。事上管,,心決定不被境界轉(zhuǎn),為什麼,?因為「心源本寂,,心體本明」,他才有智慧觀照的作用,。

  鈔【法華謂是真阿羅漢,。】

  《法華經(jīng)》上講,,『真阿羅漢』是誰,?每個人都是的,哪個人不是,!《華嚴經(jīng)》上,、《圓覺經(jīng)》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贡緛沓煞鹗菑氖颤N地方看的,?從心源上看的,從心體上看的,。大家都一樣,,眾生與佛沒有差別。差別的只是眾生迷了自己的心源,,迷了自己的心體,,雖迷並沒有失掉!你覺悟,,它起作用,,它的作用廣大無邊;迷惑顛倒,,它還是起作用,,還是廣大無邊。起的相用是無二無別,,但是感受不一樣,。迷的人,他看這個世界是十法界,、是六道,、是三途,他的感受是這個,;悟的人,,看這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為什麼一真,?因為十法界同一個心源,,就這心源變出來的!同一個心源,,同一個本體,,哪有不真?樣樣都真,。這叫見性不著相,。

  譬如我們用黃金,這個金就是心源,、本體,我們拿黃金做一個佛像,,做一個菩薩像,,做一個緣覺像,,做一個聲聞像,做一個天人像,,做個人像,,一直做到畜生像、地獄像,,分量都一樣多,,稱起來一樣重,擺在此地,,這不是十法界嗎,?凡夫迷的人著相,那是佛,,趕緊趴在地上磕三個頭,,那是餓鬼地獄畜生,要好好的罵幾句,,他著了相,!那個明白的人,這十個是什麼,?價值相等,,無二無別,統(tǒng)統(tǒng)是黃金,,沒有兩樣,。從藝術觀點來看,每個像都做得維妙維肖,,它的價值相等的,、平等的。不迷的人看這個相是平等的,,迷的人看這個相是不平等的,。平等的,那就一真,。並不是說一真法界裡頭沒有餓鬼,、地獄、畜生,,一真法界有,,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沒有兩樣,覺悟了,,看的時候就一真,。

  不同的境界就有高下、就有苦樂,,如果在一真法界裡,,他心是清淨的,、平等的,他沒有苦樂,。在天上他沒有樂受,,在地獄裡他沒有苦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他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為什麼,?這個心體、心源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他不受,。凡夫才有這個受,聖人沒有,!曉得一切法都稱體的,,所謂「法法皆如」,法法不二,!這稱性,,沒有一法不稱性。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是心變現(xiàn)出來的,,所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在講堂常常用作夢來比喻,,夢中的那個境界就是法相,能作夢的那個心,,我們把它比作真心,,整個夢境是心現(xiàn)的,「全夢即心」,,全心就成了夢境,,心跟夢是一不是二。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佛是從這個地方來觀察,,說明一切眾生皆是佛,本來成佛,!

  我們修淨土法門理論的依據(jù)也是這句話,,《觀經(jīng)》裡面講的是念佛的理論跟方法?!队^經(jīng)》裡面講「是心是佛」,,這一句就是此地講的「心源本寂,心體本明」,,跟這個意思是一樣,。因為本寂,、本明這就「是佛」,心源,、心體就是「是心」,是心是佛,。整個佛法,,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不論是哪一個法門,,都依這個原理建立的,,這叫佛法。下面這一句,,那就是說我們的境界,,「是心作佛」,心本來是佛,,他現(xiàn)在又要作佛,。本來是佛,就是唯心所現(xiàn),;是心作佛,,現(xiàn)在要作佛了,唯識所變,。

  我們拿這個公式套一下,,大家就明暸。我們今天「是心是佛,,是心作人」,,咱們作人!這不是佛了,,十法界裡的人法界,。如果再不想作人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鬼」,,作鬼去了,「是心是佛,,是心作畜生」,,作畜生去了,就看你怎麼作,。心永遠不變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為那個心永遠不變,,就看你作什麼,,作什麼就是唯識所變,。所以佛教給我們,你要作佛,,是心作佛,,那你必定成佛,你本來是佛,,現(xiàn)在又要作佛,,你怎麼會不成佛呢?當然成佛,。

  所以大家要曉得,,「是心是佛」這一句是徹始徹終貫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這一句是貫下來的,,本體,,就是佛性?!甘切氖欠稹咕褪侵v佛性,,一切有情眾生統(tǒng)統(tǒng)都有佛性?!甘切淖鞣稹惯@是唯識所變,,看你自己怎麼變,你要變佛就成佛,,你要變菩薩就成菩薩,,你變六道眾生就成六道眾生,你變?nèi)龕旱谰同F(xiàn)三惡道,。你自己喜歡變什麼,,那你就受什麼,原理在此地,。原理明白了,,我們那個信心就建立了,我為什麼相信它,?它有個道理在,!這理上講得通,我就相信它了,。理沒有搞清楚,,我怎麼能相信呢?不能相信,。所以「信」這個字相當不容易,。

  鈔【起信號曰真實識知,彼沉空為寂,作念而知者,,名字羅漢,,虛妄知識也?!?

  《起信論》是馬鳴菩薩作的,,當然馬鳴菩薩對事實真相很清楚很明白。真正清楚明白,,他怎麼修法,?他一定是修念佛求生淨土的。沒錯,,馬鳴菩薩是修西方淨土的,搞清楚的人,,沒有一個不到西方淨土去,,所以現(xiàn)在馬鳴菩薩在極樂世界?!镀鹦耪摗氛f:「從本以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實在講,,他說得這麼多,,六祖大師在《壇經(jīng)》裡面只說一句話就統(tǒng)統(tǒng)包括了,「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他全都包括了,可以說《起信論》那一段的文就是六祖大師這句話的註解,,統(tǒng)統(tǒng)具足,。

  『真實識知』,跟『沉空為寂,,作念而知』不同,。「沉空為寂」是指一般修行人,,尤其講修禪的,,修禪如果不得法,坐在那裡心很清淨,坐到一念不生,,以為很清淨了,,那是不是真的禪?不是的,。為什麼,?禪裡面有觀,不是死的,。禪裡頭沒有觀,,那是屬於無想定,他心裡頭有沒有執(zhí)著,?他有執(zhí)著,,他執(zhí)著無想,凡夫著在想上,。那一類的人著在無想上,,他還是有執(zhí)著,換句話說,,還是沒放下,,為什麼?我們凡夫無無想,,有想,;他無有想,落在無想裡頭,,所以他不究竟,!修成功了到四禪天,四禪天有個外道天,,就是無想天,,他把無想天當作究竟涅槃,那大錯特錯了,。沉空為寂,,這個錯了?!鹤髂疃皇俏覀兤胀ǚ卜?。我們要分別、想像,、研究,,這才知道,這是「作念而知」,,這個不是真知,。真正的智慧不要分別、不要起心動念,一看就知道,,這是真知,;看了之後研究研究這才知道,這不是真知,。這兩種是凡夫,,凡夫怎麼樣?『名字羅漢』,,有名無實,,不是真正的阿羅漢,是『虛妄知識』,,不是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他沒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

  我們要牢牢記住這個綱領,,分別、妄想,、執(zhí)著,這三樣東西把我們害苦了,,害得我們生生世世輪迴六道,,生生世世的修行都得不到結(jié)果。佛教我們除去什麼,?無非除去分別妄想執(zhí)著而已,,除去這個東西。我這麼說了,,怕大家聽了以後又錯會意思,,「好了,從今天起我一切不分別不執(zhí)著了」,。人家問我:這什麼東西,?不曉得。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他不分別,、不執(zhí)著,男人女人也不曉得了,,你吃飯沒吃飯也不知道了,,這事情麻煩,這就把世間相就破壞了,。經(jīng)上常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世間人有執(zhí)著,我們表面上隨順他的執(zhí)著,,世間人有分別,,我們表面上隨順他的分別,內(nèi)裡面沒有分別執(zhí)著,,外面一樣的有分別執(zhí)著,,這叫不壞世間相。

  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是什麼?不離世間人的分別執(zhí)著,,不離這個,。覺是什麼?我自己內(nèi)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執(zhí)著,,處事待人接物用分別執(zhí)著,,這個世間秩序就不亂了,就不壞了,,沒有破壞,!內(nèi)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zhí)著,這才是對的,,這就是空有兩邊都不著,,叫中道。自己心裡面沒有分別執(zhí)著,,不著有,,外面現(xiàn)象上有分別執(zhí)著,不落空,,空有兩邊都不執(zhí)著,,這叫中道。菩薩行中道,,大家要明白這個意思,,不要錯會了。錯會了,,不是墮落在「有」這一邊,,就墮落在「空」這一邊,總是墮落在一邊,,那都是錯誤的,。事上有分別有執(zhí)著,心裡千萬不要有分別有執(zhí)著,。心裡面沒有分別執(zhí)著,,這個心就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事相上有分別有執(zhí)著就是成所作智,,的的確確是轉(zhuǎn)八識成四智,。再看底下一段,這個意思愈來愈深:

  鈔【是故邪見與正見一體,,眾妙與眾禍同門,。】

  這兩句意思很深,。在我們看,,邪見跟正見是對立的、是相對的,,眾妙與眾禍也是相對的,,怎麼會是一體?這裡面要知道它的體是一,,心源,、心體!禍,、福都是這一個心裡頭變現(xiàn)出來的,,因此它不是兩個東西。怎麼會變成禍福,?就是迷與悟,,悟了,禍也是福,,迷了,福也是禍,,所以在迷悟之間,!迷悟不二,為什麼,?悟的是這樁事情,,迷的還是這樁事情,沒有離開這樁事,!所以迷悟不二,。佛菩薩悟的是心源,悟的是心體,;我們凡夫迷了,,迷的也是心源,迷的也是心體,,就是在這一樁事情產(chǎn)生兩種不同現(xiàn)象,,兩種不同的現(xiàn)象是一樁事情,,所以說迷悟不二。

  你要是把真相看清楚,,確實迷悟不二,。因為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菩薩不憎惡人,,不討厭惡人,,為什麼?因為與他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為什麼對善人喜歡,,對惡人討厭?我們認為是二不是一,,所以貪愛之心,、憎惡之心強烈的產(chǎn)生,這是迷,,不是悟,!悟了之後,說實在話,,厭惡之心沒有了,,貪愛之心也沒有了,他心是清淨的,,就是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永遠是清淨心,就是心源本寂,,永遠是清淨寂滅的心,。看外面的一切現(xiàn)象,,正見,、邪見、眾妙,、眾禍統(tǒng)統(tǒng)是清淨寂滅相,,這個是真相。自己的心清淨了,,看外面的境界就清淨,,換句話說,我們看外面境界不清淨,,還是自己的心不清淨,,並不是外面境界不清淨。

  我們今天念佛,,念佛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恢復我們的清淨心,。不管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惡念也好,,正念也好、邪念也好,,只要這個念頭一起,,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把這一切念頭統(tǒng)統(tǒng)伏住,,這叫做功夫,。這是培養(yǎng)本寂,恢復我們心源本寂,。寂之後它就有照的作用,,寂是心清淨,清淨它就生智慧,,智慧就是照的作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功夫是寂而常照,,為什麼?因為我們「照」還沒得到,,「寂」是先修定,,先修清淨心,心不要叫它起波浪,。心的波浪是什麼,?就是分別執(zhí)著妄想;有分別執(zhí)著妄想,,心就不平靜了,。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來修正,把一切的分別執(zhí)著妄想統(tǒng)統(tǒng)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所以,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功夫如果上軌道,,睡覺的時候還是念阿彌陀佛,作夢的時候也是念阿彌陀佛,,希望大家努力,。

  如果你得到這個境界,你不要歡喜,,這個境界只是功夫剛剛得力,,剛剛上軌道,,沒什麼了不起。如果一歡喜,,一覺得自己了不起,,這個功夫馬上失掉,你不能保持,。要以很平常的心,,要有謙虛的心,不如別人,,別人他得到不失掉,,我們這得到很容易失掉。我們是初學剛剛得到,,非常的虛心努力去學習,,希望這功夫保持,也不能有希望的心,,因為有希望的心,,一定會失掉,保持不了,,為什麼,?這希望的心就是夾雜,一方面念阿彌陀佛裡頭還夾雜一個希望,,這不行,!所以念佛最怕的是夾雜,功夫要不間斷,、不夾雜,,不夾雜,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沒有一個妄念,。我想保持這功夫,這就是一個妄念,,這個妄念不能有,,才真正能夠保持得住。久而久之,,你這個功夫能做上兩,、三年,就像古來那些往生的大德一樣,,預知時至,,無疾往生。這是人人做得到,,就怕你自己迷失了方向,。你自己迷失了自己,,那麼這一生又錯過了,這很可惜,!

  因此真正念佛人,,真正期望我們這一生往生淨土、圓滿菩提,,實在說,,三經(jīng)足夠了,三經(jīng)一定要合參,,我們才有決定的把握,。一部經(jīng)固然也行,甚至於一部經(jīng)都不要,,只要一句阿彌陀佛也行,,那要根性很利的人,所謂很利是什麼,?要很老實的人,,老實念佛。我們現(xiàn)在都不老實,,不老實會打妄想,。老實念佛人,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他一天到晚就抱著阿彌陀佛,,他的確一個妄念都沒有,這種人叫老實,。我們雖然念佛,,這個看不順眼、那個看不慣,,這就不老實,。不老實的人要三經(jīng)合參,把這裡面的理論,、方法,、因果、境界統(tǒng)統(tǒng)搞清楚,,我們就知道這個路怎麼走法,,自己就有把握了。不但有把握,,的確可以剋期取證,可以限定我多少時間能辦到,。所以這個法門非常殊勝,,真正是不可思議難得希有的法門,。末後結(jié)論說:

  鈔【息心達本源,庶幾可以為沙門矣,?!?

  『息心』,就是息我們的妄心,,也就是分別執(zhí)著妄想,。因為邪見、眾禍都是妄心造作的,,我們能把妄心息掉,,換句話說,你的邪見就息掉,,你一切的禍患就沒有了,,也就息掉了。禍患是什麼,?六道輪迴,,這是大患,那是妄心變現(xiàn)出來的,。息了妄心,,『本源』就是真如本性,本性就顯現(xiàn)出來,,見性就成佛,,所以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是見性成佛,?!菏鼛卓梢詾樯抽T』,「沙門」是出家修行人的一個名稱,。蓮池大師勉勵我們,,必須要做到『息心達本源』,才可以稱為真正的出家修行人,。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