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多金的王朝,,其黃金庫存可謂中國古代歷朝之最,,著名貨幣史學家彭信威在他的著作《中國貨幣史》一書中曾做過統(tǒng)計,,僅以西漢各位皇帝在位時所賞賜給臣下的黃金數(shù)量就達百萬斤之多,,折合成今天的重量就是250噸黃金,,據(jù)中國黃金協(xié)會的統(tǒng)計顯示,截止2015年底,,我國黃金儲備是1700多噸,,這就是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光是帝后用于賞賜的黃金就已經(jīng)接近我們現(xiàn)代國庫黃金儲備的15%,,這個數(shù)字確實讓人震驚,,翻開史書西漢時期動輒萬斤、幾十萬斤賞賜黃金的例子舉不勝舉,,最早的記載是在兩千多年前楚漢爭霸最關鍵時刻,,當時的漢王劉邦聽從謀士陳平的計策,派陳平帶著4萬斤黃金去楚國賄賂高管實施反間計,,結果收到奇效,,最終致使楚國項羽離間了最重要的謀士亞父范增,才有了后來的霸王烏江自刎,,漢王劉邦入主天下建立大漢王朝,。 楚漢爭霸 在西漢大量的黃金還被用于賞賜給有功的將士,,漢武帝時期派遣霍去病,、衛(wèi)青發(fā)動了多次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fā)動騷擾戰(zhàn)爭的軍事實力,,使匈奴再也無力對漢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因為在抗擊匈奴過程中的卓越戰(zhàn)功,漢武帝除了給霍去病,、衛(wèi)青加官進爵之外還賞賜給有功將士大量的黃金,,據(jù)《史記.平準書》記載受賜黃金二十余萬斤,可見西漢時朝廷的黃金有多少了,,僅僅是一次戰(zhàn)爭的勝利就獎賞了這么多黃金,。在當時除了國庫儲備有大量的黃金以外,在西漢民間尤其是王公貴族家里的黃金儲藏量也是十分驚人的,,據(jù)記載,,劉武西漢梁國的諸侯王,他是漢景帝劉啟的同胞弟弟,,同時他在七國之亂時力挺漢景帝,,給周亞夫局的勝利爭取了最寶貴的時間,并且他的梁國位于今河南商丘一代,,為當時全國最富庶地區(qū)之一,,在劉武死后他的錢庫中藏有驚人的40多萬斤黃金。 出征匈奴 直到西漢末期國庫中的黃金儲量依然很多,,在《漢書.王莽傳》中記載,,“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臧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shù)匱”,,要知道在西漢時一匱相當于一萬斤,僅按60匱來計算,,黃金的儲藏量就多大60萬斤,,折合成現(xiàn)在就是150噸左右,可見在西漢后期黃金的儲藏量依然很多,。有學者統(tǒng)計過西漢有記載的能確定是黃金的記錄大概有500噸左右,,要知道這些黃金相當于現(xiàn)在我們國家金庫中將近三分之一的儲藏量,要知道在2000多年前科技不發(fā)達的年代這一數(shù)字意味著什么,。 金餅 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學者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在西漢時期國庫中的黃金儲藏量可謂驚人,,在當時黃金不僅作為可以流通的貨幣來使用之外,,也是皇帝作為賞賜、贈禮的重要物品,,動輒就是成千上萬的賞賜,,黃金之多令后世十分驚奇,但是奇怪的是在西漢之后的東漢黃金突然退出了流通領域,,不但在商品交換中難覓蹤影,,而且皇帝賞賜黃金之事也很少發(fā)生,那么西漢的海量黃金到底去向何方了,,兩千多年來后世的學者一直試圖弄清西漢這些黃金的去向,,種種猜測和解釋隨之產(chǎn)生。 金餅 貨幣史學家彭信威先生認為東漢黃金數(shù)量的減少,,是由于黃金的外流所致即賞賜外人。經(jīng)濟史學家傅筑夫認為,,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主要是因為漢朝用于向西域地區(qū)購買汗血寶馬和珍貴琉璃珠寶所致,,不過這樣的觀點也遭到了學者們的質疑,因為西漢的統(tǒng)治者為滿足自己的奢侈需要,,用黃金向西域和南海各國購買奇珍異寶,,但這并不常見黃金用量不會消耗很大,更主要的是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經(jīng)濟和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國家,是商品的凈輸出國應該換回大量的黃金才是,,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當時的對外貿(mào)易中中國向羅馬帝國輸出了大量的絲綢,,而羅馬帝國則用大量的黃金支付,從這一點來看這樣的解釋很難令人信服,。 羅馬金幣 還有人認為東漢之后佛教傳入中國,,各地大興佛寺大量黃金被用來圖貼佛像,、泥金寫經(jīng),自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后,,造像作為宣揚佛法和信徒們供奉,、祈禱的對象,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佛像貼金更是代表著信徒們的無上崇敬,正是由于這種對黃金的喜愛,,僧人們用泥金抄寫經(jīng)書,,用金粉和金箔裝扮佛像,大量黃金因此被迅速消耗,,然而這一觀點同樣遭到了部分史學家的質疑,,有學者提出佛事勃興不在東漢而是在南北朝,因為在東漢時期佛教剛傳入中原不久還不存在大興寺廟塑像涂金的問題,,即使有一些寺廟使用黃金,,用量也不會太大,他不能成為海量黃金消失的主要原因,。 佛祖金身 更有人從字面上考證,認為史書中所說的“金”其實有兩個意思,,一是專指黃金,,二是泛指各種金屬,故西漢所謂的“黃金”實際上是黃銅,,理由是從西漢的黃金開采量和西漢的對外貿(mào)易上看,,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黃金,人們習慣用“金”來稱呼錢財,,很可能把當時流通的銅錢稱作黃金了,。然而這樣的說法同樣不被大多數(shù)學者所認同,因為在漢代金和銅的區(qū)別非常嚴格,,黃金和銅錢同是流通的兩種貨幣根本不可能混淆,,漢代并沒有把銅稱為金的例子,也從無黃銅之稱,,并且黃金和銅錢的重量單位和名稱也不同,,西漢黃金以“斤”,、“鎰”為計算單位,而銅錢則成為“銖”,,此外西漢時期的金礦和銅礦各有不同的出產(chǎn)地,,且有“金官”、“銅官”之分,,比如豫章出黃金丹陽郡有銅山等,,他們的作用特不一樣,黃金價值很高它主要是用于饋贈,、賞賜還有賄賂,,而銅錢主要是用于日常的小額交易使用,所以他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古人不可能把他們混淆一稱,,這樣看開這個解釋也是不通的。 那么如果說漢代的黃金既不是黃銅又沒有大量消耗于國內(nèi)和輸出于國外,,從生產(chǎn)、銷售,、交換上都不能確切的解開它的消失之謎,,那么數(shù)量如此龐大的黃金,在進入東漢以后,,就突然退出流通領域而消失,,其原因何在呢? 有學者認為大量的黃金消失,,是有的富人為了避免財物被偷盜,,把大量黃金作為窖藏埋于地下,后因為戰(zhàn)亂,、天災等其他原因,,導致無法取出被人遺忘,北京師范大學唐任伍教授在他的《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提到,,西漢海量黃金突然消失的原因是一部分黃金作為金器隨墓主人陪葬,,另一部分則以金幣的形式被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窖藏。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秦漢時期的喪葬風格極具“慎終追遠,,靈魂不死”的傳統(tǒng)觀念,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特有喪葬禮制,,人們通過給死者埋葬器物和喪葬儀式來追求死后彼岸世界的享樂和靈魂的永生,,一次對于墓葬從選址、規(guī)模、結構到隨葬品的選擇都十分重視,,同時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體現(xiàn)和財富的象征。 隨著近些年來的考古發(fā)掘尤其是1999年11月,,在陜西西安發(fā)現(xiàn)的219枚金餅重達50千克的窖藏以及2016年10月在江西南昌?;韬顒①R墓中出土的478枚重達120千克的隨葬黃金,1982年在江蘇盱眙縣,,農(nóng)民在挖水渠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銅壺,在壺內(nèi)裝滿了黃金,,一共出土了金餅、馬蹄金,、金版等37件金器,,黃金總重量超過了20千克(40斤)。1999年12月在西安東北郊十里鋪村,,出土了219枚西漢金餅,,和以往不同的是,這219枚金餅不是發(fā)現(xiàn)于墓葬,,而是深埋在泥土中被發(fā)現(xiàn)的,,分別出土于相距3.5米距離地面5米的兩處窖藏中,總重量超過了54千克(108斤),,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都印證了黃金窖藏地下的觀點,。 東漢的黃金逐漸散落民間也是黃金減少的重要原因,,王莽死后在長安幾次戰(zhàn)亂之際,,國庫中的黃金被起義軍奪走散入民間,東漢以后宦官掙權政局動蕩,,官私均樂于窖藏黃金,,致使流通中的黃金就越來越少了,黃金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隨之減退,,而作為寶藏手段的職能卻有所增加,。東漢開始史書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平民百姓接觸黃金的記錄,黃金從此不再是王室貴胄的專屬之物,,成為很多普通百姓的首飾用品,。無論怎樣解釋都有些學者提出質疑,但是墓葬說和窖藏說無疑是現(xiàn)在比較令大多數(shù)人所信服的觀點,! 西漢的海量黃金為何會突然消失,至今仍是學術界一個懸而未決的難解之謎,但是伴隨著考古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考古工作者會發(fā)掘出更多的西漢黃金,,這些黃金可能出自陜西的十一座西漢帝陵,也可能出自全國各地上千個王侯的墓葬中,,也可能出自當年富豪商賈的遺址中以及那些并不顯眼的地方,,今天的我們只有耐心的等待,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揭開其神秘的面紗,,解開這個千年之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