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Linsler S,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7 Aug;104:601-611. doi: 10.1016/j.wneu.2017.05.023. Epub 2017 May 13. 】 處理前,、中顱窩腦膜瘤具有一定難度,,因為此處腫瘤與周圍神經血管的毗鄰關系密切,所以選擇手術入路十分重要,。傳統(tǒng)上,,顱底腦膜瘤采用開放型開顱手術。然而,,開放型開顱手術需要抬起額葉,,常打開額竇和處理視交叉池。由于腫瘤的主要供血動脈位于前顱底,,所以在腫瘤切除過程中,,出血不易控制。術中額葉損傷,、靜脈梗阻和感染導致患者死亡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30%,。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內鏡下經鼻入路處理前顱底,、鞍區(qū)和鞍旁病灶具有創(chuàng)傷小、額葉牽拉輕,、矢狀竇保護好,、并發(fā)癥少和腫瘤切除率高等優(yōu)勢,但也存在損傷嗅神經導致嗅覺喪失以及發(fā)生腦脊液漏和鼻部并發(fā)癥等不足,。與此同時,,對顱底腫瘤的鎖孔入路研究也從未停步,其手術預后與內鏡下經鼻入路的效果類似,。德國薩爾大學醫(yī)學院神經外科的Stefan Linsler等比較分析內鏡下經鼻入路和眶上鎖孔入路切除鞍結節(jié)腦膜瘤的手術療效,。其結果發(fā)表于2017年8月的《World Neurosurg》上,。
該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作者所在醫(yī)療中心行手術治療的腦膜瘤患者資料,納入鞍結節(jié)腦膜瘤診斷明確,,術前和術后影像學資料完整,,病史包含術后隨訪、手術錄像,、腫瘤特征,、并發(fā)癥和預后等的22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62.4±11.7歲,;術后每6個月隨訪一次顱腦MRI,。作者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及與周圍組織的侵襲關系選擇不同的入路,,其中眶上鎖孔入路16例,,內鏡下經鼻手術6例。作眶上鎖孔入路時,,皮膚切口一般在眉弓中外1/2,,從額外側翼點入路,額骨骨窗大小2.5×1.5cm,。經鼻的內鏡采用外徑為4.0mm的0度,、30度和70度內鏡。腫瘤完全切除是指腫瘤切除100%,,切除率達90%以上為近全切除,腫瘤切除不足90%為次全切除,。
結果顯示,,內鏡下經鼻手術與眶上鎖孔入路的腫瘤全切除率類似,分別為83%和87%,;近全切率分別為17%和13%,。術后視力恢復率分別為66%和60%。兩種入路的平均手術時間分別為114±33分鐘和141±50分鐘,,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8.8±2.2天和6.9±1.5天,。眶上鎖孔入路手術的患者,,81%的腫瘤血供來自頸內或頸外動脈,。眶上鎖孔入路與內鏡下經鼻手術切除的腫瘤平均體積分別為14.9±8.2cm3和2.1±0.8cm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后均無死亡病例,。總體上,,術后6例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其中垂體功能減退、左側視力惡化,、眼肌麻痹,、腦脊液漏和手術腔出血各1例。
最后作者指出,,兩種手術入路均為處理鞍結節(jié)腦膜瘤的微創(chuàng)手段,。理想的手術入路應該是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個體化設計;根據腫瘤的解剖特征,、頸動脈供血情況和手術者的經驗綜合考慮,。作者建議,對于較大的鞍結節(jié)腦膜瘤并向外擴展或被血管包繞時,,應該采用眶上鎖孔入路切除,。如果術前影像學檢查顯示,垂體與視神經之間的空間狹小,,也應優(yōu)先考慮選擇眶上鎖孔入路,。相反,如果鞍結節(jié)腦膜瘤位于中線,,頸內動脈將視交叉抬高時,,應首選內鏡下經鼻手術。這兩種手術入路效果是否優(yōu)于傳統(tǒng)的開放型開顱手術還需要研究長期隨訪的資料和開展前瞻性雙盲試驗,。 (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李信曉編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王知秋教授審校,《神外資訊》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陳銜城教授終審) 相關鏈接
|
|
來自: 昵稱47052451 > 《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