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自汗,、盜汗的形成,,有陽虛和陰虛兩個方面,非為“陰失其守”,,則屬“陽虛不固”,,總屬陰陽失調(diào)之故。如何調(diào)治?一起看看文章吧,! 汗為人體陰液所化,,藏于心,源于腎,。汗出,,是心陽鼓動,陽盛乘陰,,迫使心液由膚腠而出的結(jié)果,。 《素問·陰陽別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 正常生理活動情況下,,人體有時由于飲食辛熱,,運動和天氣炎熱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出現(xiàn)偶爾或長時間的汗出,,這時只須補充適當?shù)乃},,是不會給人帶來疾病的。 如果汗泄無度,,使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受到影響,,并出現(xiàn)一些相應(yīng)的全身癥狀,則應(yīng)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 汗證分自汗,、盜汗、戰(zhàn)汗,、脫汗及黃汗等幾種,,主要因陰陽失調(diào),營衛(wèi)不和,,腠理開闔不利所致,。本篇主要將雜病中有關(guān)自汗、盜汗的病因,、病機與證治加以探討,。至于傷寒的表實無汗,中風的表虛自汗,,不在此限,。 1 自汗和盜汗的病因病機 自汗、盜汗,,實為臨床雜病中所常見的一種病證,,常和心悸、失眠,、眩暈,、耳鳴諸癥并見。亦常出現(xiàn)在虛勞、癆瘵,、失血證,、婦人產(chǎn)后血虛等病的發(fā)病過程中。 有關(guān)本病的病因,,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賮碜蕴斓亻g的火熱之氣; ?、谄咔閮?nèi)傷郁積之火,; ③房事不節(jié),,勞倦過度,,傷陰損陽,; ?、軅嬍巢还?jié)和嗜食酒醴辛辣; ?、葸^服或誤用辛發(fā)散藥物,; ⑥亡血失精,,大病傷陰,,陽無所附; 可見自汗,、盜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張景岳說:“如遇煩勞大熱之類,最多自汗,。故以飲食之火……勞倦……酒色……,,皆令人自汗?!?br/> 在病機上,,景岳認為:“自汗屬衛(wèi)氣不固”、“盜汗屬陽氣亢盛”,、“如腠理不固,,衛(wèi)氣之所司也……衛(wèi)氣不固則表虛自汗”、“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 由此可見,,自汗,、盜汗的形成,有陽虛和陰虛兩個方面,非為“陰失其守”,,則屬“陽虛不固”,,總屬陰陽失調(diào)之故。 2 自汗,、盜汗發(fā)病的有關(guān)臟腑 “汗為心液,,腎主五液”,是以自汗,、盜汗一癥,,多為心腎之病。 《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臟化液,,心為汗”,。張志聰解釋說:“心主血,汗乃心之液”,,可見血汗同出一源,。 《素問·水熱穴論》曰:“勇而勞甚則汗出”?!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曰:“腎病者……寢汗出憎風”,。說明病理之汗,往往直接關(guān)系到心腎,。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肺脈……緩甚為多汗,。《靈樞·本臟篇》曰“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葉天士云:“肺主氣,屬衛(wèi)”,。由此可見,,自汗的形成與肺氣之強弱、衛(wèi)氣之盛衰也有較密切的關(guān)系,。 《素問·經(jīng)脈別論》還提到:“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 這說明自汗、盜汗的發(fā)病,,直接關(guān)系到心,、腎,同時和肺,、脾(胃)等臟腑,,以及衛(wèi)氣有關(guān)。 3 自汗,、盜汗的辨證和治法 自汗和盜汗,,臨床上各有其不同的特點。 晝發(fā)汗出(炎熱酷暑除外)動則益甚者,,為自汗,;如寐則汗出,寤則汗收者(嬰兒除外),,為盜汗,。 在辨證方面,前人有不同看法的,,如林珮琴認為:“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而張景岳則認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 前人之論,雖各執(zhí)一見,,但總以全面辨證為憑,。 有關(guān)自汗、盜汗的治療問題,,前人論述很多,,一般均認為,陽虛治宜補陽,,衛(wèi)弱者,,兼以實表;陰虛治宜滋陰,,熱盛者,,兼以清火,。 此外,李中梓又提出按臟腑虛實來辨證治療,,主張“肺虛者益其皮毛,,心虛者益其血脈,腎虛者助其封藏,,脾虛者則壯其中氣,,肝虛者禁其疏泄”,亦屬至論,。 現(xiàn)將自汗,、盜汗的辨證施治規(guī)律總結(jié)于下。 1按表里,、陰陽辨證論治 寤時汗出 動則益甚 自汗 表陽虛—惡風,,周身酸楚—益氣實表—黃芪建中湯加浮小麥 里陽虛—惡寒,身重,,無熱—溫里斂汗—參附湯,、術(shù)附湯 表里氣血俱虛—汗出不已,肢重體倦—溫里益氣實表—芪附湯加人參 肺胃熱甚—濈然汗出,,身熱口渴,,煩躁—清里泄熱—白虎湯 寐則汗出 寤則汗止 盜汗 陰虛火旺—口干,潮熱,,咽痛,,便結(jié)—養(yǎng)陰清火—當歸六黃湯加減 陰陽兩虛—心悸失眠,氣短神疲,,肢冷—助陰扶陽,,氣血雙補—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 2按發(fā)病臟腑辨證論治 五臟 脈證 治法 方藥 心 陰虛 盜汗,心悸,,怔忡,,失眠,煩熱,,勞心則甚,,脈細弱 養(yǎng)心寧神 天王補心丹 陽虛 自汗,有時怔忡,,脈虛舌淡,,少苔 益氣扶陽 保元湯加浮小麥 腎 陰虛 腰痛,腰膝無力,,寐則汗出,,骨蒸內(nèi)熱,頭昏,,耳鳴 滋陰降火 當歸六黃湯去芩連加五味,、龜板等 陽虛 漏汗不已,,手足逆冷,腰痛,,背惡寒,,面色晄白,陽痿,,多尿 溫腎壯陽 桂附八味丸加人參,、鹿茸 肺 陰虛 咳嗽、咽干,、痰中帶血,,盜汗,脈細數(shù) 益肺養(yǎng)陰 百合固金湯或月華丸 氣虛 汗出,,灑浙惡寒,,聲低氣短,少氣懶言,,咳嗽 益氣固表 黃芪六一湯加人參,、麻黃根 肝 陰虛 頭昏目眩,夢遺,,盜汗 柔肝潛陽 七寶美髯丹加減 陽虛 自汗多,,手足逆冷,面黃青灰,,自不欲視,,筋骨懈怠 補脾養(yǎng)肝 黃芪建中湯去生姜加當歸、桂心 脾 陰虛 手足肌膚熱,,善饑,,大便干結(jié),汗多,,遇勞則甚 滋補脾肺 生脈散加山藥、玉竹,、蓮米,、大棗 陽虛 四肢倦怠,神疲,,少氣懶言,,便溏,自汗 溫補脾腎 術(shù)附湯加炒干姜,、煅龍骨 3臟腑用藥 陰虛 心 可重用:柏子仁,、生地、當歸等 腎 可重用:熟地,、龜板,、黑大豆等 肝 可重用:白芍,、烏梅、酸棗仁,、牡蠣,、五味子等 肺 可重用:阿膠、五味子,、沙參,、麥冬等 脾 可重用:玉竹、山藥等 陽虛 心 可重用:肉桂,、附片等 腎 可重用:附片,、鹿茸、枸杞,、肉蓯蓉 肝 可重用:龍骨,、山萸肉等 肺 可重用:人參、黃芪,、白術(shù)等 脾 可重用:白術(shù),、大棗、扁豆,、茯苓等 總之,,自汗、盜汗之癥,,重在識別陰陽,,分清虛實,治陽虛以益氣實表為要,,治陰虛則以養(yǎng)陰護津為主,,日久出現(xiàn)陰陽兩虛者,則當陰陽雙補,。 若虛實夾雜者,,又當辨證而治,如陰虛熱盛汗出者,,可選當歸六黃湯治之,。我認為這些法則是臨床上所必須掌握的。 4 病案舉隅 病例一: 劉××,,男,,35歲,1960年11月8日初診,。 主癥:盜汗一年余,。 病史:一年前開始出現(xiàn)盜汗之癥,伴咳嗽,,痰中帶血,,近來盜汗加重,,甚則寐后汗出如洗,濕透衣被,,伴頭昏,,心悸,耳鳴,,遺精之癥,。 診察:形瘦顴赤,脈細而數(shù),,舌紅少津,。證屬陰虛盜汗。 治法:滋養(yǎng)肺腎,,益津斂汗,。 方藥:熟地15克,炙龜板30克,,五味子6克,,麥冬6克,沙參15克,,金櫻子15克,,芡實15克,女貞子15克,,杏仁12克,,炙麻黃根6克,煅龍骨6克 上方服三劑而汗止,,再進三劑遺精亦止,,諸癥減輕。囑繼服養(yǎng)陰之劑善后,。 病例二: 李××,,女,12歲,,1960年5月15日初診,。 主癥:自汗出一周。 病史:十天前發(fā)燒,,經(jīng)治療后燒退而汗出不止,動則益甚,,飲熱湯亦然,,伴短氣,納呆,,肢冷,。 診察:面黃消瘦,,脈極無力,舌苔薄白,。證屬陽虛自汗,。 治法:扶脾助陽,益氣斂汗,。 方藥:黨參9克,,炙黃芪9克,制附片6克,,大棗3枚,,炙甘草6克,杏仁6克,,炒二芽各9克,,紫菀4.5克,神曲3克,,炙麻黃根4.5克,。二劑。 服上方后,,汗出大減,,繼服四劑,而汗止,。精神,、食欲均恢復正常。 按語: 1. 根據(jù)自己從事臨床實際工作的體驗,,總的來說,,自汗多屬陽虛,盜汗多屬陰虛,,一般是不難辨別的,。 2. 對自汗、盜汗的治療,,只要我們認真辨別其為陰虛還是陽虛,,并進一步明確其發(fā)病臟腑,探本求治,,往往能收到預期效果,。 3. 盜汗之癥以陰虛為常見,因此,,在治療時除以益陰藥物為主之外,,可以適當配伍一些收澀斂汗之品。 古謂麻黃根能用于治自汗,而張景岳也主張用于治盜汗,。個人臨床體會,,對本病若加用麻黃根,往往收效良好,。但麻黃根性溫,,陽虛甚者當慎用。 注:本文選摘自《醫(yī)林漫步》,,湖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1985年12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shù)交流,,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