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之道術(shù)與諸子百家 劉鳳苞認為《莊子》之《天下篇》“體大思精,,全是漆園自抒胸臆,,其氣直欲排滄海而東,引星晨而上,,杜少陵所謂‘篇終接混?!且病h魏以來,,安得有此摩天巨刃”,,《天下篇》是我們考證古之道術(shù)與諸子百家的基本文獻。 《天下篇》曰“天下之治方術(shù)者多矣,,皆以其有力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shù)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莊子把先秦學術(shù)區(qū)分為道術(shù)和方術(shù),道術(shù)是古代統(tǒng)一的大學問,,方術(shù)則是諸子各家各派的小學問,。莊子對先秦學術(shù)的區(qū)分無比正確,他首先對古代道術(shù)和諸子方術(shù)加以區(qū)分,,然后再區(qū)分諸子方術(shù),。先秦的學術(shù)脈絡(luò)在莊子那里是很清楚的,可惜司馬談,、劉向和班固沒有沿襲先秦莊子的二分法傳統(tǒng),,而是直接把諸子分為百家,把道術(shù)和方術(shù)混為一談了,。 “其數(shù)散于天下而設(shè)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說古之道術(shù)在百家的學說中時常稱引和講述,,這一點司馬遷所說的“百家言黃帝”與之相對應(yīng),。 “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悳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莊子說天下人對古之道術(shù)各執(zhí)一孔之見,與班固所說的諸子“各執(zhí)一端,,取合諸侯”一致,。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莊子說,百家學派走入極端不知返回正道,,必然是不能與古人的道術(shù)相合了,。“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謂古代的道術(shù)被割裂和破壞了,,班固亦同樣在《藝文志》中嘆息“道術(shù)破碎了”。 “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宋研,、尹文聞其風而悅之”,按《藝文志》,,尹文有《尹文子》一篇,,張舜徽曰:“顧其言主術(shù),悉歸本黃老,。今觀《大道上》,、《大道下》二篇,發(fā)明人君南面之術(shù),時有善言,,非盡后人所托,。”也就是說,,《尹文子》是本于黃帝之道術(shù)的,,莊子之言實可謂“黃帝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宋鈃,、尹文聞其風而悅之”,。 “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按《史記·孟荀列傳》:“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huán)淵,,楚人,;皆學黃老道悳之術(shù)。因發(fā)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藝文志》法家類載“《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我們今天看到,,《慎子》一書明顯是以《黃帝四經(jīng)》為基礎(chǔ)的。 《藝文志》道家類載:“《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史記·孟荀列傳》:“田駢,,齊人,。學黃老道悳之術(shù)?!卞X大昭曰:“《呂氏春秋》云:陳駢貴齊,。高誘《注》云:陳駢,,齊人也。作《道書》二十五篇,。貴齊,,齊生死、等古今也,。田,、陳古今通用”。田駢和慎到一樣,,均受《黃帝四經(jīng)》之影響,。《天下篇》所言“古之道術(shù)”者,,即黃帝與顓頊之道也,。且莊子明言“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彭蒙、田駢,、慎到這三個人,,未能真正通曉大道。 《天下》篇曰“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關(guān)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關(guān)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關(guān)尹,、老聃算是古代得道的真人啊,。 老子在諸子中,是最神秘,、最麻煩的一個,,如云中之神龍,見首不見尾,。連司馬遷都是云里霧里,,不知就里,一曰“莫知”,,二曰“或曰”,。其實答案應(yīng)當就在莫知那里。老子者,世人所稱老人也,,并不是一個像孔子那樣很具體的人,,而是一個泛稱。老子是老彭,、老聃,?還是老萊子、太史儋,,誰也說不清楚,。但隨著地下竹簡帛書的不斷出土,這個問題也許能夠得到解決,。 《道悳經(jīng)》一書,,事實上是古代道論的讀書筆記,它集中了古代道論的精華,?!兜缾溄?jīng)》大量引用黃帝《金人銘》言論并闡述其思想,其“谷神不死”章亦來自《列子》所說的《黃帝書》,,這些都證明了“黃帝之道,老子言之”這個鐵的事實,。正因為《道悳經(jīng)》集中了上古道論的精華,,所以它在黃帝學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黃老連稱,,亦在于此,。 先秦無黃老一說,老子是諸子之一,,而黃帝不是諸子,,黃帝是諸子之母,是超越于諸子之上的,,并不為老子一家所宗,。就像司馬遷所說的,黃帝不是為鄒衍一家所宗,,而是“學者所共術(shù)”,。 黃帝學說是先秦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雜家之所本,。陰陽概念,,是《黃帝內(nèi)經(jīng)》帶有基礎(chǔ)學說性質(zhì)的概念,六國時韓諸公子作《黃帝泰素》二十篇,劉向《別錄》云:“或言韓諸公孫之所作也,。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也,,故曰泰素?!?/p> 法家申不害著《申子》六篇,,《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云:“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shù)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nèi)修政教,,外應(yīng)諸侯,十五年,。終韓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鄙瓴缓Ρ居凇饵S帝四經(jīng)》而建立起其刑名學說,,司馬遷所謂黃老者,均是黃而不是老,,老無刑名之說,。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云“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有《韓子》五十五篇,,但并非均是韓非所作,,其《解老》、《喻老》明顯系后人所加,。韓非“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老子》無刑名法術(shù)之學,在眾所公認為韓非自撰的《孤憤》,、《說難》,、《奸劫弒臣》,、《五蠹》、《顯學》諸篇中無任何有關(guān)老子之人物和思想的痕跡,。日本學界認為《老子》之書的編纂,,當在韓非死后的戰(zhàn)國最末到漢初之間,而《解老》《喻老》篇所使用的《老子》材料,,乃是最新之編纂物無疑,。《史記》所說韓非“歸本于黃老”者,,實“歸本于黃帝”也,。 其實,黃帝為諸子之母的文化結(jié)構(gòu),,早在商周兩代就形成了,。《藝文志》有《伊尹》五十一篇,,張舜徽說“然《孟子》已征引伊尹言論多條,,則《孟子》時已有所謂伊尹書者可知?!兑葜軙酚幸烈I令,,其起原當亦頗古也?!薄妒酚?殷本紀》云:“伊尹從湯,,言素王九主之事?!倍R王堆漢墓隨《黃帝四經(jīng)》出土的就有《伊尹·九主》。魏啟鵬先生認為《伊尹·九主》是前黃帝形名之學的珍貴佚篇,,其重要概念和用語,,可與西周金文、《國語》,、《左傳》印證,,其成書年代當不晚于春秋末期,而不排除其成書更早的可能,?!兑烈ぞ胖鳌房芍^是論證在春秋以前,存在獨立的黃帝學說的重要證據(jù),。 《藝文志》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shù)者所增加也,?!吨\》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張舜徽先生言:“班氏自注所云‘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shù)者所增加也’,,當作‘或又以有近世為太公術(shù)者所增加也’,。”劉向,、班固并未言《太公》為偽書,。自宋以來,目《太公六韜》為偽書者,,到20世紀幾成定論,。然1972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六韜》一出,偽書說頓破矣,。偽書論者,,不亦悲乎。 《藝文志》載“《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鬻子》述黃帝與顓頊之道,《列子》,、《新書·修正語》所引鬻子,,當采子《鬻子》一書,宋濂曰:“熊為周文王師,,封為楚祖,。書二十二篇,蓋子書之始也,?!薄捌湮馁|(zhì),其義弘,,實為古書無疑,。”《列子》三引《鬻子》言“物損于此者盈于彼,,成于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世隨死”,,“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彊必以弱保之,。積于弱必剛,積于弱必彊,。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向”,,其與《黃帝四經(jīng)》,確實一脈相承,,《十大經(jīng)》之《雌雄節(jié)》曰:“皇后歷吉兇之常,,以辨雌雄之節(jié),乃分禍福之向”,,“故悳積者昌,,殃積者亡。觀其所積,,乃知禍福之向”,,《鬻子》言黃帝與顓頊之道,豈虛言哉,! 《天下》篇莊子所言的“古之道術(shù)”,,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黃帝學說。古之道術(shù)有千萬條,,有大道,,有小道;有正道,,有歧途,。而黃帝與顓頊之道,是古之道術(shù)中的大道和正道,。魯迅說:“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秉S帝之前,一定也有前期的道者如大庭氏在母系道術(shù)這條路上走,,而黃帝帶領(lǐng)更多的人走到母系道術(shù)這條路上,后繼的道者,,則不斷匯入這股洪流,,終于形成了黃帝學說這樣博大精深、龐廣無涯的大學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