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夜雨寄北 于 2017-8-4 20:43 編輯 五味中醫(yī)之口苦 酸苦甘辛咸,臨床上主訴口苦的病人最多,。 口苦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里口苦 一在肝膽 ⑴《素問·痿論》:“肝氣熱,,則膽泄口苦,。” ⑵《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shù)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⑶《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膽病者,,善太息,口苦 ,,嘔宿汁,。” ⑷《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nbsp; ⑸《靈樞·四時氣篇》:“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 ,,胃氣逆則嘔苦 ,故曰嘔膽,?!? 二在心火上炎 ⑴《素問·金匱真言論》:“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 ,,其類火?!? 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臟為心……在味為苦,。” 三在陽明 《素問·至真要大論》:“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陽明之復……善太息……嘔苦 ,。 后世關于口苦的論述主要也是心熱和肝膽濕熱,就是柴胡劑,,黃連黃芩劑,,和龍膽草劑。如龍膽瀉肝湯,,溫膽湯,,蒿芩清膽湯,瀉心湯等,。 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 膽熱則口苦,,用龍膽瀉肝湯。心熱也口苦,,用黃連瀉心湯,。 唐容川《血證論》 口苦是膽熱,用小柴胡湯加黃連,。 清代何夢瑤《醫(yī)碥》 口苦心熱用黃連,、生地,、麥冬、丹皮,。 膽熱則膽汁上溢也口苦,,用柴胡、龍膽草,、生甘草,、棗仁、茯神,、生地,。 然后我們主要來看《傷寒論》《金匱要略》里的口苦。 《傷寒論》里口苦的條文有 189.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26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金匱要略》口苦的條文有 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 條文里講到了少陽病,,陽明病,百合病的口苦,。 也即以柴胡劑,,黃連劑為主。還有辨為百合病的用百合病的處方,,如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百合代赭湯,,百合雞子湯,,百合滑石散,百合洗方,,栝樓牡蠣散,。 (百合病多精神不定,神志恍惚等精神癥狀。 主要表現(xiàn)為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脈微數(shù); 每小便時頭痛,,小便時身體發(fā)冷寒顫,,小便時頭暈跌倒。 其主要病機是心肺陰虛有熱,。 病例如彭履祥治曾某某,,男性,56歲,,農民,。患者神志恍惚多年,,中西治療不效,。證現(xiàn)心慌不寧,勞動中情緒不定,,欲動不能動,,欲行不能行,心神渙散,,情緒低落,,煩躁易怒,寢寐不安,,不耐勞力,,遂整日釣魚養(yǎng)病。唯口苦口渴,,小便黃,,舌質紅赤少苔,,脈弦略數(shù)。同時,,遍身痦疹,,甚似楊梅瘡毒。問其故,,乃偶遇打魚人,,吸其煙具后,遂遍身生瘡,,頑固不愈,。據(jù)證審因,乃心肺陰傷,,里熱偏盛,為百合病之典型者,。方用:百合,,生地黃,知母,,滑石等味,。服10劑后,諸證略減,,唯瘡疹如故,。于原方加金銀花以解瘡毒。但1劑未已,,翻胃嘔吐,,腹瀉如水,再次來診,。審其所由,,恐系銀花傷其胃氣,非百合病所宜,,故再投原方,,吐利即止,守方20多劑,,瘡疹隱沒而愈,,諸證若失,恢復勞力,,從事生產,。 吳才倫治王某,女,,13歲,,學生,。看解剖尸體時受驚嚇,,隨后上廁所跌倒在廁所內,,經扶起抬到醫(yī)院治療。據(jù)代訴查無病,,到家后頸項不能豎起,,頭向左右轉動,不能說話,,問其痛苦,,亦不知答。曾用鎮(zhèn)靜劑2日無效,,轉來中醫(yī)診治,。脈浮數(shù),舌赤無苔,,無其它病狀,,當即從“百合病”處理。百合7枚,,知母4.5克,。服藥1劑后,頸項已能豎起十分之七,,問她痛苦亦稍知道一些,,左右轉動也減少,但仍不能說話,。再服1劑,,頸項已能豎起,不向左右轉動,,自稱口干燥大渴,。改用栝蔞牡蠣散,服1劑痊愈,。) 但是口苦的治療不僅是熱證,,實證,還有寒證,,虛證,,寒熱虛實錯雜證。 最常用的處方有少陽病的小柴胡湯,,少陽陽明的大柴胡湯,,太陽少陽陽明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太陽少陽的柴胡桂枝湯,。還有厥陰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湯,,烏梅丸,,少陰熱證的黃連阿膠湯。 其次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小陷胸湯,,大黃黃連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白頭翁湯,,四逆散,,柴胡加芒硝湯,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湯,。 還有一些歸于厥陰病的處方如溫經湯,吳茱萸湯也能治療口苦,。 曾治一女,,劉某,30多歲,,以往由于口苦,兩側頭痛,,小便灼熱感,,大便干,舌苔黃膩,,幾年前用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過大柴胡湯,用過葛根黃芩黃連湯效果不佳,。還用過幾天柴胡桂枝干姜湯均效果不顯,。后來吃不下中藥了,就用艾灸的方法,,人感覺舒服一些,,但是口苦,頭痛仍然在,。 現(xiàn)證: 家人催促生二胎,,計劃一個月后懷孕,希望調理備孕,。 口苦好幾年,,其他問診癥狀有怕吹空調,怕吹風,,頭昏昏沉沉像戴了一個緊箍咒,,太陽穴,,眼內眥壓痛,脖子也難受,,不容易出汗,。口微渴,,平素愛喝溫水,,能喝很多水。大便粘,,沖不干凈,,涼的冰的一點都不能吃,吃了就胃疼,,平素容易腳涼手不涼,,冬天更甚,精神可,,平素不容易上火,,有時嘴唇干。月經來7天,,量多,,色黑紅,有血塊,,月經第2-3天痛經,,肚子像冰塊一樣涼。右髂骨窩按之壓痛,,脈細弦,,舌淡紅苔薄白。 肚子涼,,痛經,,有血塊,怕冷怕風,,手不涼腳不涼,,有時唇干,用溫經湯,。右髂骨窩按之壓痛,,按漢方經驗合桂枝茯苓丸。吃涼東西胃疼,,太陰病中焦虛寒,,用附子理中丸。頭昏昏沉沉像戴了一個緊箍咒,,頭痛,,脈細腳涼厥陰病,,用吳茱萸湯。 最后處方:溫經湯6附子理中湯2吳茱萸湯1桂枝茯苓丸1比例 共60克,,顆粒劑 一次6-7克,,一天三次,三天吃完,。 吃了三天以后訴,,頭昏沉減輕一半,太陽穴疼痛減輕,,早點睡時口苦減輕三分之二,,晚睡了還是原樣。但以前早睡晚睡都是一樣,。 原方不動再吃8天,,訴早睡晚睡口苦都至少減輕了三分之一。吃了一個涼葡萄,,也沒有發(fā)胃疼,,頭昏沉和太陽穴疼均減輕。 原方再吃8天,,訴口苦總的減輕三分之二,,有時甚至沒感覺口苦了,整個人舒服了很多,,脖子工作久了還是會疼,,頭還有點昏沉,太陽穴基本不疼了,。 原方再吃8天,后未再來,。 一日偶遇,,患者訴,吃完那些中藥,,就開始備孕了,,現(xiàn)在已經懷孕。未再問及口苦情況,。 一女,,劉某,40多歲,,主訴,,口苦,口干,,口渴喜涼水,,胃脘燒心感,,小便清長,無糖尿病,,手腳涼,,食熱上火,食涼腹瀉,,舌紅苔微黃膩,,脈沉細無力。 寒熱錯雜+手腳涼(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脈沉細無力+消渴,,心中熱(厥陰病提綱),辯為厥陰病烏梅丸證,,用烏梅丸18劑而愈,。 一男,羅某,,30多歲,,咳嗽半個月,咳痰色白不難咯出,,量不多,,口苦,食欲不好,,左手脈弦細有力,,右手脈沉力度偏弱。處方:小柴胡湯加五味子,,干姜,,紫苑,款冬花5劑,,口苦咳嗽均愈,。 一女,吳某,,體胖,,53歲,口苦,,胸悶,,偶有心煩,失眠,愛做夢,,害怕一個人睡,,兩太陽穴痛,大便粘,,不成形,,一天一次,拉不干凈感,,小便尚可,,容易上火,吃涼茶沒問題,。左側髂骨窩壓痛,。有高血壓病史,現(xiàn)規(guī)律服藥,,因為宮血而切除了子宮,。因為在服降壓藥,故脈沉,,脈象不做考慮,。舌暗紅苔薄黃。 患者口苦,,胸悶,,愛做夢,心煩,,膽小,,考慮柴胡加龍骨牡蠣湯。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左髂骨窩壓痛漢方經驗合桃核承氣湯,。 予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桃核承氣湯5劑。 5劑后訴,,口苦減輕,,胸悶減輕,睡眠好轉,,沒那么做夢了,,太陽穴疼痛減輕,,按壓左髂骨窩痛減輕。病人很開心說大便成形了,,很通暢,,很舒服。減輕芒硝,,大黃量,,再服14劑,癥狀消失,。 |
|
來自: 醫(yī)本萬利 > 《經方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