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建敏 摘 要:文本理解不是閱讀教學的全部,,以文本為媒介,,師生之間進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匯和精神的對話,,共享人生和社會經(jīng)驗,,才是閱讀教學的操作要義,。因此從本質(zhì)上說,閱讀教學是一種需要“理解”,,更需要“分享”的活動,。本文擬對“分享性”閱讀教學從方法角度進行探微,以期有所收獲,。 關鍵詞:分享,;對話;體驗 對于審視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我們的很多語文課堂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傾聽,、對話、交流與分享:要么教師講學生聽,,“講者昭昭,,聽者昏昏”,同學發(fā)言,,學生不愿傾聽,、不會傾聽;要么教師獨享“話語霸權”,,學生在老師強力牽引下,,說著“老師想聽的話”,表面熱熱鬧鬧,,但真正觸動心靈的,、富有生命力和童真的聲音微乎其微…… 基于此,從師生的閱讀姿態(tài)著眼,,讓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多重對話,,達成平等交流與共享,構建“分享性閱讀”課堂勢在必行,。在分享性閱讀中,,我們要關注師生對話氛圍的創(chuàng)設,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讓學生在親歷深層閱讀的基礎上,,在師生、生生互動中習得閱讀方法,,共享閱讀感悟,。 一 學會傾聽、平等對話,,奠定分享的基礎 耐心傾聽,是對話的前提,,是分享的基礎,。在閱讀中,,要想分享到別人的學習信息,傾聽是關鍵,。因為只有師生,、生生之間開始互相傾聽,才能使師生博采眾長,,從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首先,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的傾聽者,,耐心地聽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允許學生有錯誤的理解,;要求教師虛心地接納學生不同的理解,,珍視每個學生的意見,以豐富自己對文本的感悟,。 其次,,教師要用心地引導學生耐心傾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雙目注視發(fā)言者,,耐心,、細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邊聽邊想,,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思維,積極參與對文本的理解,,真誠地參與同伴的交流互動,。學生只有學會了傾聽,才能真正分享到別人閱讀文本的信息,,分享到別人閱讀文本的思維方式,。 分享的過程其實是對話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與學生站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對話、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尊重學生閱讀文本的獨特體驗,。教學中,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同學”“伙伴”,,蹲下身子以孩子的視角閱讀文本,,并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敏銳地捕捉話題,營造寬松的對話環(huán)境,,讓學生敢于坦露心跡,,表達自己在閱讀文本中悟到的見解,而此時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同讀者,,是學生可親可敬的朋友,,在圍繞文本的對話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使得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更豐富,。 二 賦予情趣、深層體驗,,豐富分享的內(nèi)涵 文本,,是分享的媒介,是對話的載體,。閱讀教學中的分享更多體現(xiàn)在對文本的分享,。語言是思想的家,分享文本的關鍵是將文本解讀到位,,只有對文本的解讀到了恰當?shù)纳疃?、高度和寬度,教師才可能真正在分享和教學行為之間很好地把握,,上出適合孩子的具有鮮活思想的語文,,上出語文應有的溫度。 在閱讀教學中,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要重視創(chuàng)設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如展開想象,,動作演示,,游戲玩耍,角色扮演,,誦讀感悟等,,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角色換位,移情體驗,,或當小導游寫導游詞,;或當小作家編撰故事;或當小畫家想象畫面;或當小演員演譯劇本……這樣一來,,學生一方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對文本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在富有情趣的活動中,,在形式多樣的分享中,,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也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 常用的教學策略有:(1)動作演示:教學《丑小鴨》第一自然段,為了讓學生理解“臥”字,,老師巧設“大家辛苦了,,我們臥在課桌上休息一下”的情境。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動作理解了“臥”的含義,、體會到“臥”的舒適,。(2)角色扮演:教學《長城》《頤和園》《桂林山水》等課文,老師指導學生做小導游,,寫導游詞,。(3)展開想象:教學《秋姑娘的信》,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秋姑娘摘下片片楓葉,,給她的好朋友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寫了信,,那秋姑娘還會給哪些好朋友寫信?會寫些什么呢,?在想象言說中,,學生盡情發(fā)揮各自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語言率真,,彰顯生命的靈性,。 為了使學生獲得更深切的閱讀體驗,我們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抓住文本的重點處,、疑難處、矛盾處,、空白處,、求異處進行有效探究,深入文本及作者的內(nèi)心,引導學生進行縱向,、深度的拓展性閱讀,,敢想、敢說,、敢實踐,,讓他們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多方面,、多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讀通文本,讀懂文本,。 例如在學習《赤壁之戰(zhàn)》時,,我設置了一個懸念:“赤壁之戰(zhàn)之后,孫權論功行賞,,你們說誰的功勞最大,?”學生立刻說黃蓋的功勞最大。此時我不急于尋求答案,,讓學生拿出功勞簿,,寫下黃蓋的功勞,這里給予半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討論,;經(jīng)過交流,有少數(shù)同學提出了反對意見,,說周瑜的功勞最大,。我就讓這部分學生也在功勞簿上寫下周瑜的功勞,后半節(jié)課的時間就針對這個問題,,讓他們也有足夠的時間去閱讀,、查找資料、記錄,、討論,、思辯,在教師的引導下,,最后一致認為周瑜的功勞最大,。讓孩子在彼此地討論和爭辯中達成對文本的解讀。在這種有趣而又有學術性,,緊張而又情感化的爭鳴中,,孩子的智慧、知識,、能力,、態(tài)度、情感在相互交融、傳遞,、補充和升華,,孩子就在閱讀文本的分享過程中思考起來,聰明起來,,智慧起來,。 三 動態(tài)捕捉、適時引領,,提升分享的價值 隨著開放性,、挑戰(zhàn)性問題的提出,課堂上生成性的資源就相應豐富起來,。但豐富不等于成功,,教學中“成功分享”的構建,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必須把握“尊重文本”和“珍視學生獨特體驗”之間的平衡點,,既積極鼓勵學生交流分享,又不忘把握討論的方向和提供必要的點撥甚至是糾正,。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真正有價值的分享,。 為了實現(xiàn)對課堂分享的有效控制,,教師要善于對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與偏差進行動態(tài)捕捉和適時引領。 動態(tài)捕捉,,是指對生成性資源的把握的問題,。生成性資源的價值如何把握?怎樣捕捉,?這樣的行為與分享理念有什么關系,?我想:教師要重視課前 “三預”——預設怎樣、預計會怎樣,、預期應該會怎樣,;要重視課中的捕捉——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做好“價值捕捉”“錯誤資源”的捕捉;還要重視課后的反思——既關注目標達成水平,,又關注在哪些場合,、哪些生成資源可利用?哪些需要舍去,?在此基礎上來思考動態(tài)捕捉的價值及應該遵循的原則等,。 適時引領,,就是在恰當?shù)臅r候?qū)W生進行幫助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分享資源、分享同伴和教師的智慧。課堂教學中需要引領之處比比皆是,,學生反饋過程中的適時提煉是引領,,學生出錯及模糊不清時糾錯是引領,學生回答不全的及時補充是引領,,學生欲說不能時的啟發(fā)是引領……我們需要引在關鍵點,,引在必要處,引在恰當時,。這種引領,,體現(xiàn)了教師的本身作為一個課堂“分享源”的價值所在,也更直觀地呈現(xiàn)出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和教學機智,。 如教學《落花生》時,,我問:“從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就有學生提出:現(xiàn)在是市場經(jīng)濟,,一個人要像蘋果一樣善于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樣默默無聞,,恐怕連一份合適的工作都難以找到,所以我們不應該學習落花生,。這樣的觀點本身也并非全無道理,,但很明顯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于是,,我讓學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蘋果”和“花生”兩方,,展開了三次辯論。第一次講自己的好處,;第二次說對方的不足,;第三次談當今社會為什么需要“蘋果”和“花生”這樣的人。此時,,學生思維的火花迸發(fā)出來,,你一言我一語,個個小臉漲得通紅,,辯論達到了高潮,,呈現(xiàn)出一派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自由辯論的氣氛。最后,,大家統(tǒng)一認識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對社會的作用,。這樣的三次辯論,層層深入,,啟發(fā)學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環(huán)境,需要不同的人才,,當今社會“蘋果”“花生”兩種人都需要,。教師在辯論中,已不僅僅再以“解惑”為己任,,而是以指導,、幫助、服務的身份出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引領學生參與,、接納、明晰,,在分享中初步領悟辯證看待問題的方法,。 總之,分享,,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品質(zhì)。分享需要開放,,向課堂時空開放,,向他人和自我開放;分享需要發(fā)現(xiàn),,要在傾聽,、思辨、選擇中主動發(fā)現(xiàn),;分享需要創(chuàng)造,,需要生成,需要在互助共進中構成一種和諧……只有構建“分享性”的語文課堂,,在師生,、生生之間智慧分享的過程中,才能讓教師,、學生,、文本(作者)走向心靈的契合,彼此接納,,相互造就,,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河南省濟源市沁園路小學) 關注“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 1.掃一掃二維碼(本刊公眾微信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