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口:少說多做 陳敏昭 (三門峽行政學(xué)院社會管理教研部 472000) 中醫(yī)里有個術(shù)語叫做“忌口”,,是說病人在服藥期間要注意飲食搭配,不能吃與所服藥物相反或相互抵觸的食品,。最簡單的,,比如感冒病人不能吃油膩、辛辣等食物,。這源于中醫(yī)理論的“藥食同源”,,是食品都具有藥性,如小麥性平,,長肌肉,;蝦、蟹性寒,,助性等,。只是許多食物我們平時經(jīng)常食用而忽視了它的藥性而已。那么,,在為人處世,、道德修養(yǎng)方面是否也有需要“忌口”的呢,?有,!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道家學(xué)說中都強調(diào)的“修口”,修口還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其核心是“善者不辯與為而不爭”,。什么意思呢? 是說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辨論什么,,不需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或者無事爭非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盡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xiàn)自己多有能耐,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贊許,,真正的智者只是做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情而無須爭辯,,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如果用最少的詞來概括的話,,修口就是“少說多做”,。 其實,在下寫這篇小文的靈感就源于道家始祖老子李耳在《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币约八凇兜赖陆?jīng)》最后講的八個字:“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是說能夠讓人信任的話都是真實不華麗的,,沒有美麗的詞藻,也不是花言巧言,。這個意思比較切合中國一句古話叫“忠言逆耳”,,說的是真正關(guān)心你的人對你說的話都是一些真實的不好聽的話,讓你聽著很刺耳的話,,而不是一番美言,。就如中國唐代的魏征與李世民一樣,一個賢臣,,一個明君,。魏征總是喜歡說一些讓李世民不高興的事和話,總是惹得李世民不高興,,但幸好李世民是一個明君,,否則這些信言就會成為魏征的殺身之禍。 “美言不信”是說許多華麗動聽的話都是不可信的或者是不可全信的,,因為美言從中國古代就知道是說好話的意思,,比如為了幫一個自己人,就在找機會幫他美言美言,,并最終心想事成,。美言還是蒙騙領(lǐng)導(dǎo)的意思,美言往往不是真心話,,也不是真實真相,,他往往讓聽的人高興,美不勝收,。于是聽的人往往就會犯錯誤,,用人不當(dāng),,誤國誤民之事有之,亡國亡家者有之,。于是美言的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是致命的暗箭。 “善者不辯”其實應(yīng)該是“善行不辯”,,是善良之人做了善事不需要去與別人辨別什么,,不會去告訴別人這件好事是我做的,我有多么歷害的本領(lǐng),,多么有能力等,,他往往是在埋頭做事,是一個實干家,,是一個務(wù)實的人,,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是一個能夠讓人放心的人,,值得托付的人,。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不邀功,他不會因為自己作好了一件大事而去要求褒獎,。 “辯者不善”是說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并不是真有能力的人,,他們與別人辯論處處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表現(xiàn)自己有多么棒,,這其實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因為賢良的人從他們的舉止言行就會知道這個人有沒有真實能力,能不能一起共謀大事,。這種人其實就與戰(zhàn)國時期“紙上談兵”的趙括差不多,,嘴巴上說得頭頭是道,但在實踐上將一敗途地,,誰用這樣的人,,其結(jié)果就會如趙王用趙括那樣發(fā)生“長平之戰(zhàn)”的悲劇,,數(shù)十萬趙卒被坑殺,。 儒家始祖孔老先生也教導(dǎo)我們說:君子要“訥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同樣是講要少說多做,、多思考多做實事,要注意修口,、謹慎說話,,要腳踏實地的做事情,不搞花架子,,更不能只說漂亮話而沒有實際行動,。 當(dāng)然,修口不只是善者不辯,為而不爭,。修口,,最主要的是遠離高談闊論,不對他人評頭論足,,不搬弄是非,;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困難或者別人故意刁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的修為。修口還是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高低的體現(xiàn),,說話謹慎者多真實,、沉穩(wěn),不誆言,、不輕諾,、不招惹是非。 我們應(yīng)該相信,,世界上多數(shù)心地善良的智者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巧舌如簧的人不一定良善,。能說會道的人不一定博學(xué),,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人生中重要的是“言必行,,行必果”,朝著既定的目標(biāo)奮力前行,、惕厲前行,,而不在于喋喋不休、辯辯不休,,耗費我們太多的精力,。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三門峽上陽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