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張衛(wèi)華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2級碩士研究生 成都610075)
指導:楊殿興 翟慕東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 成都610075)
摘要:《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下簡稱《輔行訣》)據(jù)云源自敦煌遺本,1974年藏者獻于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甲C認為成書不晚于隋唐,保留有大量失傳的古代中醫(yī)學內(nèi)容,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與研究。目前文獻考證以馬繼興,、錢超塵氏比較深入,理論闡釋與臨床應(yīng)用則叢春雨氏著力頗多,。通過對該訣的學習,發(fā)現(xiàn)其中五臟病癥諸方包含有久已失傳的嚴謹組方法則,這些法則對解開所謂“經(jīng)方配伍之謎”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jù)。
關(guān)鍵詞:輔行訣;五臟病癥方;組方法則
中圖分類號:r 2-09 文獻標識碼:a
1.《輔行訣》五臟病癥方的組方要素
探討《輔行訣》五臟病癥方的組方法則,主要有三大研究要素:五臟補瀉法則,、“諸藥之精”五味屬性與五臟病癥方,。補瀉原則為組方之原理,五味屬性為組方之基石,五臟病癥方則為最終所成之方,通過對三者間相互聯(lián)系的分析,即可使五臟病癥方之組方法則得以大白。
然而,這三大要素在訣中處于不同的位置,前后違隔,不便對比分析,。筆者在此將此三大要素并列于下,俾利筆者之分析與讀者之閱讀:
1.1 《輔行訣》五臟補瀉法則
肝: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以咸補之,以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以甘補之,以辛瀉之,脾苦燥,急食苦以燥之,。肺:以酸補之,以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腎:以苦補之,以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按:以上補瀉法則亦見于《素問·臟器法時論》,但有較大出入,。
《臟器法時論》五臟補瀉原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二者比較,《輔行訣》之文明顯具有更嚴謹?shù)倪壿嬓耘c規(guī)
律性,而《素問》則顯得略為雜亂,。由于《素問》的版本流傳關(guān)系,筆者大膽揣測《輔行訣》的記載可能較今本《素問》更為接近原始文獻的原貌,。
1.2 《輔行訣》“諸藥之精”五味五行屬性表
味辛皆屬木 桂為之主
椒為火
姜為土
細辛為金
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 旋覆為之主
大黃為木 澤瀉為土 厚樸為金 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 人參為之主
甘草為木 大棗為火 麥冬為金 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 五味為之主
枳實為木 豉為火
芍藥為土 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 地黃為之主
黃芩為木 黃連為火 術(shù)為土
竹葉為水
按:
(1)以上五味與五行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與目前主流理論認識不同,但與《素問》七大論的相關(guān)記載存在一定對應(yīng)關(guān)系,《輔行訣》五臟病癥諸方的組方法則均以之為基石。
(2)從以上補瀉法則及屬性表已可看出,補某臟者,必為該臟之本味,如以木之本味辛補肝;瀉某臟者,必為克該臟之味,如以克木之酸味瀉肝;某臟急食者,必為該臟所克制之味,如肝急食之甘,為其木所克之土味,。試觀其余諸臟,概莫能外,。
(3)以上對補瀉法則含義的簡析說明,《輔行訣》的五臟補瀉法則自成嚴密的生克制化體系,而《素問·臟器法時論》的記載相對雜亂,估計當為同源之論,而今本《素問》有錯簡之誤,詳細筆者將另文討論。
1.3 《輔行訣》五臟病癥方劑組成及藥味表
按:
(1)以上諸方藥物的藥味,系筆者根據(jù)《輔行訣》“諸藥之精”的五味記載標注,少量藥物(葶藶,、麥冬,、栗子)或未包括在“諸藥之精”中,或雖包括而與《輔行訣》組方法則有所出入,筆者或者根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標出,或者以《輔行訣》組方法則進行反推,故以問號標記,個別無法推撰者則闕如。
(2)在五臟病癥方中大小補瀉心湯比較特殊(說詳于后),以下分析配方法則暫時未考慮該臟方劑,而是以大小補瀉心包湯嚴格符合后述之配方法則,。
(3)代赭石雖“諸藥之精”中未錄入,但在《輔行訣》卷末殘斷部分中,對諸石類藥有五行屬性分類,其中代赭石歸入火類,按《輔行訣》之說火之味為咸,加之大小補心(包)湯中以代赭石為主藥,故可推測《輔行訣》中代赭石當為味咸之品,。
2.《輔行訣》五臟病癥組方法則簡釋
以下法則均為筆者根據(jù)上述三大配伍組方元素(補瀉法則、諸藥之精五味屬性,、五臟補瀉方)進行前后對比,、相互印證的基礎(chǔ)上得出。
方名
組 成
小瀉肝湯枳實(酸)熬芍藥(酸)生姜(辛)各三兩
大瀉肝湯枳實(酸)熬芍藥(酸)甘草(甘)炙各三兩黃芩(苦)大黃(咸)生姜(辛)切各一兩
小補肝湯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兩大棗(甘)十二枚(去核)
大補肝湯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兩旋覆花(咸)代赭石(咸?)燒竹葉(苦)各一兩大棗(甘)十二枚(去核)
小瀉心湯龍膽草(苦?),、梔子(苦?)打,各三兩,、戎鹽(咸?)如杏子大三枚,燒赤
大瀉心湯龍膽草(苦?),、梔子(苦?)搗,各三兩、苦參,、升麻各二兩,、豉(酸)半升、戎鹽(咸?)如杏子大三枚
小補心湯栝蔞一枚,搗,、薤白八兩,、半夏半升,洗去滑
大補心湯栝蔞一枚,搗、薤白八兩,、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樸炙,二兩桂枝一兩
小瀉心包湯黃連(苦)、黃芩(苦),、大黃(咸)(各三兩)
大瀉心包湯黃連(苦),、黃芩(苦)、芍藥(酸)(各三兩),、干姜(辛)(炮),、甘草(甘)(炙)、大黃(咸)(各一兩)
小補心包湯代赭石(咸?)(燒赤,入酢漿中淬三次,打)旋覆花(咸),、竹葉(苦)各二兩豉
大補心包湯代赭石(咸)(燒赤,入酢頭中淬三次,打),、旋覆花(咸)、竹葉(苦)(各三兩),、豉(酸),、人參(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一兩)
小瀉脾湯附子(辛)一枚(炮),、干姜(辛)、甘草(甘)(炙)各三兩
大瀉脾湯附子(辛)(一枚,炮),、干姜(辛)(三兩),、黃芩(苦)、大黃(咸),、芍藥(酸),、甘草(甘)(炙,各一兩)
小補脾湯人參(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三兩)、術(shù)(苦)(一兩)
大補脾湯人參(甘),、甘草(甘)(炙)各三兩,、干姜(辛)三兩、術(shù)(苦),、麥門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一兩
小瀉肺湯葶藶子(咸?)(熬黑,搗如泥)、大黃(咸),、芍藥(酸)(各三兩)
大瀉肺湯葶藶子(咸?)(熬),、大黃(咸)、芍藥(酸)(各二兩),、甘草(甘)(炙),、黃芩、干姜各一兩
小補肺湯麥門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兩、細辛(辛)一兩
大補肺湯麥門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兩、細辛(辛)一兩,、地黃(苦),、竹葉(苦)、甘草(苦)各一兩
小瀉腎湯茯苓(甘),、甘草(甘),、黃芩(苦)各三兩
大瀉腎湯茯苓(甘)、甘草(甘),、大黃(咸),、黃芩(苦)各三兩、芍藥(酸),、干姜(辛)各一兩
小補腎湯地黃(苦),、竹葉(苦)、甘草(甘)各三兩,、澤瀉(咸)一兩
大補腎湯地黃(苦),、竹葉(苦)、甘草(甘)各三兩,、澤瀉(咸),、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一兩
瀉肝湯枳實(酸),、芍藥(酸)、代赭石(咸),、旋覆花(咸),、竹葉(苦)(各三兩
瀉心湯黃連(苦)、黃芩(苦)、人參(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三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