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金屬胎掐絲琺瑯器辨賞(二)明代
金屬胎掐絲琺瑯器俗稱“景泰藍”,其制作工藝以金屬(主要是紅銅,,少量為金)做胎,,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著于成形的金屬胎表面形成花紋,然后填施各色琺瑯料,,再經(jīng)焙燒,、鍍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華美,,琺瑯五彩斑斕,,與通體繁密的金線和金飾交相輝映,呈現(xiàn)出富貴豪華之氣派,。
掐絲琺瑯工藝原為“舶來”之物,,應是元明之際中國工匠借鑒阿拉伯半島的“大食窯”制作工藝并在其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明清兩代,,琺瑯工藝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明代御用監(jiān)和清代造辦處均設有專為皇家制做琺瑯的作坊。于是,,琺瑯工藝在中國發(fā)展的時間雖不長,,卻很快地成熟起來,并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躍而成為宮廷工藝品之大類,。
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金屬胎掐絲琺瑯器四千余件,紛繁多彩,,琳瑯滿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國,各個時期的琺瑯作品大備于此,,從中可一覽中國琺瑯工藝盛衰發(fā)展之狀況,。我們在眾多藏品中百里挑一,選擇了歷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引領(lǐng)朋友們認識和欣賞我國傳統(tǒng)工藝中的這一瑰寶,。
一.明宣德
目前所見掐絲琺瑯實物中時代款識最早者即為宣德款制品。
宣德時期的掐絲琺瑯器琺瑯色澤純正,、濃郁,、沉著,表面光澤溫潤,,但與元代琺瑯相比,,水晶般的透明效果已失,。纏枝蓮花紋仍然為主要的裝飾題材,且沿襲元代風格,,以單線勾勒枝蔓,,花葉碩大飽滿。
1.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出戟觚
明宣德,,高28.4cm,,口徑16.4cm,足徑9.6cm
此觚端莊大方,,釉色鮮明,,鍍金厚重,是宣德琺瑯器之精品,。惟出戟和底足為后配,。
2.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直頸瓶
明宣德,高22cm,,口徑2.9cm,,足徑9cm
此瓶造型秀麗,紋飾活潑,,色彩純正,。底鍍金,陰刻雙線“宣德年制”楷書款,。
3.掐絲琺瑯獅紋雙陸棋盤
明宣德,,通高15.7cm,長53.3cm,,寬33cm
此器造型規(guī)整,,紋飾新穎,尤其是盤內(nèi)錦地上的七獅對舞戲球紋樣生動活潑,,此種罕見于明早期的琺瑯紋樣,,顯示出琺瑯工藝的新發(fā)展。
4.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紋盞托
明宣德,,高1.3cm,,口徑19.2cm,足徑15cm
此盞托釉色豐富,,色彩純正,,纏枝四季花卉等紋飾掐絲活潑流暢,繁密而有章法,。
二.明中期
明代中期(15世紀中期-16世紀初),,銅胎掐絲琺瑯器的制作在花葉紋飾和琺瑯質(zhì)地上都產(chǎn)生了一些新變化。纏枝蓮紋之外,,海馬紋,、獅戲球紋、花鳥紋等也頗為流行,。掐絲線條愈加纖細,,圖案布局亦顯繁密。作品大多表面光澤度低或不具備光澤,,砂眼增加,,反映出琺瑯質(zhì)量的下降。
5.掐絲琺瑯獅戲球海馬紋碗
明中期,,高10cm,,口徑22.2cm,足徑9.1cm
明中期以后,,掐絲琺瑯器的圖案裝飾日趨豐富多樣,。纏枝蓮花紋雖仍是主要裝飾,各種瑞獸紋樣也普遍出現(xiàn),,布局日漸繁縟,。此碗內(nèi)外壁均以動物為主題紋飾,是明中期燒制較為成功的一件掐絲琺瑯器,。其足內(nèi)為景泰款識,。
6.掐絲琺瑯八獅紋三環(huán)尊
明中期,高28.7cm,,口徑21.4cm,,足距15.6cm
此尊為后改之器,拼接處焊接痕跡明顯,,上為原器,,腹接一碗,加足扣合而成,。上下釉色差別明顯,,底鐫景泰款。此器曾被溥儀攜出宮外,,抵押在天津鹽業(yè)銀行,,后為故宮收回。
7.掐絲琺瑯獅戲球紋藏草瓶
明中期,,高20cm,,口徑7.5cm,足徑8.2cm
此瓶口,、頸,、身各部分的琺瑯釉色不盡相同,為后拼改之器,。瓶腹獅戲球紋掐絲熟練,,琺瑯色彩濃郁,,但缺少明早期晶瑩透亮的特點。底刻景泰年款,。藏草瓶是藏傳佛教所用的供器,,這類器物反映了明皇室崇奉喇嘛教并與西藏地方保持著密切關(guān)系。
8.掐絲琺瑯花鳥紋方尊
明中期,,通高63.3cm,,口徑17.6×17.3cm,
腹徑30.1×29.7cm,,足徑22×22.2cm
此尊紋飾題材豐富,,而布局略顯松散,掐絲線條粗細不甚均勻,,釉色已無明早期琺瑯釉那種溫潤的光澤,。
三.明晚期
16世紀中期以后,我國的掐絲琺瑯器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以明萬歷時期(1573-1619年)的作品為代表,。這種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仿生”造型掐絲琺瑯器的制造;琺瑯顏色品種的增加和運用,;各種吉祥圖案和宗教題材的流行,。此外,這一時期掐絲琺瑯器的花紋裝飾更盛行雙線勾勒技法,。
9.掐絲琺瑯龍鳳紋盤
明嘉靖,,高5.1cm,口徑24.2cm,,足徑16cm
此盤的原出土資料不備,,雖大部分釉色、金色已被腐蝕,,但此器是國內(nèi)唯一一件有明確嘉靖款的金屬胎掐絲琺瑯標準器,,彌足珍貴。
10.掐絲琺瑯甪端
明萬歷,,通高36.5cm
甪端是我國古代傳說中一種神異的瑞獸,,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夷語言,。如皇帝是圣明之君,,甪端方捧書而至,護衛(wèi)于側(cè),,所以工藝品之甪端常被設置在寶座兩旁,。此器亦可用作香爐,其頭下有一鈕,可使頭部轉(zhuǎn)動開啟,,內(nèi)置熏香,。頭內(nèi)有陰刻雙線橫行楷書“大明萬歷年造”六字款。
11.掐絲琺瑯八寶紋長方熏爐
明萬歷,,通耳高9.1cm,,蓋面26.8×14.4cm,底面25.5×13.2cm
長方形熏爐并不多見,,此爐又以白色琺瑯為地色,八寶紋,、卍字等為主要紋飾,,反映出明萬歷年間掐絲琺瑯工藝的風格特征。器底款的形式及裝飾紋樣具有萬歷時期掐絲琺瑯器標準的款識特征,。
12.掐絲琺瑯雙龍戲珠紋花口盤
明萬歷,,高8cm,口徑51.8cm,,足徑31.8cm
此盤體形碩大,,掐絲工藝嫻熟,紋飾優(yōu)美,,工藝精湛,。其刻景泰款的鍍金片下有原器的萬歷款。此盤是明萬歷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掐絲琺瑯作品,。
13.掐絲琺瑯鴛鴦式香熏
明晚期,,高20cm,長17.3cm
此器造型優(yōu)美,,鴛鴦體態(tài)輕盈,,背上有錢形蓋,中心為方孔,。動物造型的琺瑯器出現(xiàn)于明代晚期,,但鴛鴦形器也不多見。
14.掐絲琺瑯福壽康寧字圓盒
明晚期,,通高10cm,,口徑16cm,足徑11.4cm
此盒紋飾有松,、竹,、梅、勾蓮,、靈芝及雜寶紋等等,。以吉祥文字為琺瑯器的裝飾內(nèi)容最初出現(xiàn)于明嘉靖年間,同時期的瓷器、漆器中亦開始流行此種裝飾題材,。
話說“景泰藍”
所謂“景泰藍”,,是中國人對金屬胎掐絲琺瑯器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
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后,,朱祁鈺代替被瓦剌掠走的兄長朱祁鎮(zhèn)坐上皇位。景泰七年(1456年),,英宗朱祁鎮(zhèn)通過“奪門之變”復辟,,朱祁鈺病中被趕下臺,兩天以后就作古了,。景泰皇帝在位時間不足7年,,卻已改制了不少前代遺存的琺瑯重器,從而竊得“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瑯”的美譽,,可與永樂之漆,、宣德之爐、成化之瓷相媲美,。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年號成了掐絲琺瑯的代名詞,。
為什么稱“景泰藍”,有三種說法比較流行:
其一,,“景泰藍”工藝初創(chuàng)于明景泰年間,。但“景泰藍”(掐絲琺瑯器)的制造,從有記年款識的作品看,,最早為明宣德,,時間早于景泰(景泰皇帝為宣德皇帝次子)。
其二,,“景泰藍”工藝在明景泰年間最為精湛,。然而使工藝史家迷惑的是,在明景泰朝不足7年的時間里,,內(nèi)憂外患頻仍,,各類御用器的生產(chǎn)都陷于困境,哪里有人力物力制造成本高,、難度大的金屬胎掐絲琺瑯器,,而且在工藝上登峰造極呢?
目前所見具明代年款的掐絲琺瑯器以景泰年款為最多,,且其中相當一些器物工藝卓越,。但仔細觀察這些杰作,卻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一類是拼改之器,,即借前代琺瑯重器拼接改裝成新器,;另一類是后人改款之器,,例如將萬歷款剔除,蓋上景泰偽款,。另外還有仿制之器,,清代,皇帝命仿“景泰御前琺瑯”的旨意屢見于造辦處檔案記載,。所以,,目前尚無一件器物成為公認的確切的景泰年制掐絲琺瑯的標準器。
其三,,“景泰藍”工藝以藍色作地,。掐絲琺瑯器確有許多以深藍或淺藍作地色者,但明代晚期以后,,以白色等琺瑯為地的作品為數(shù)也不少,,因此,這種說法顯然有欠周全,。
由上可見,“景泰藍”之稱呼是不科學的,。但鑒于此一詞匯已廣為流傳,,約定俗成,在確定“景泰藍”即指金屬胎掐絲琺瑯器的前提下,,我們也不必定要抹煞這一美稱,,它畢竟也反映了掐絲琺瑯工藝史上的一種現(xiàn)象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