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鷹教授 老年肌肉減少癥(簡稱肌少癥)是衰弱的表現之一,,是一種與增齡有關的進行性、全身肌量減少和肌強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減退的綜合征,。近年來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 肌少癥特別是下肢肌肉減少帶來的下肢肌力減退者容易發(fā)生跌倒,從而增加骨折風險,,進而引起臥床時間增加,、感染及心血管事件風險也增加,,導致預后不良,,死亡風險增高,。 患病率高 亞洲老年人群肌少癥患病率約為4.1%~11.5%,男女性肌少癥患病率分別為6.2%~85.4% 及2.8%~23.6%,。肌少癥可分為兩類,原發(fā)性肌少癥( 主要與增齡,、衰老有關) 和繼發(fā)性肌少癥( 與長期無活動,、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營養(yǎng)不良有關),。 肌少癥的診斷標準目前國際常用的有EWGSOP,、IWGS、AWGS 和FNIH 方法,,其中,,亞洲AWGS 標準診斷更適合我國人群,包括:肌量上,,雙能X 線骨密度儀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SMI) 男性<7.0 kg/m2,, 女性<5.4 kg/m2;或體成分分析儀ASMI 男性<7.0 kg/m2,, 女性<5.7 kg/m2,;肌力上,,握力男性<26.0 kg,女性<18.0 kg,;肌肉生理功能上,,步速<0.8 m/s;符合肌量標準加上肌力或肌肉生理功能標準,,即可診斷肌少癥,。 尚無特效藥物 目前主要的治療策略包括:(1)運動療法:有氧運動包括步行、游泳,、騎車,、舞蹈、球類運動等,;抗阻運動包括牽拉彈力帶等,。對于部分活動受限的老年人,可使用物理治療的方法如全身振動和功能性電刺激等,。 (2)營養(yǎng)支持:《老年醫(yī)學科臨床營養(yǎng)管理指導意見》推薦總熱量攝入為20~30 kcal/(kg·d),,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占50%~65%,脂肪攝入量不超過35%,,每日總蛋白質攝入量為1.0~1.5 g/kg,,膳食纖維攝入量為25~30 g/d,并需及時補充維生素D,。 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 兩者發(fā)病機制相似,,主要包括運動減少;衰老相關激素變化,;炎癥因子釋放增加及遺傳因素等,。 多項研究表明,老年肌少癥與反映動脈彈性改變的指標間存在相關性:日本住院老年人群的橫斷面調查顯示,,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MV)是男性肌少癥的獨立危險因素,。絕經后糖尿病女性住院患者的調查顯示,隨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降低,, baPMV 增加,。 J-SHIPP研究共納入1593 人,平均年齡66 歲,,結果證實,,隨著握力降低,baPMV,、橈動脈增強指數(RAI),、脈壓差均增加。 美國社區(qū)老年人群的LIFE-P研究證實,,脈壓差增大是步速減慢的獨立危險因素,。荷蘭一項12 年隊列隨訪研究,,受試者平均年齡69 歲,結果顯示,,隨著四肢骨骼肌質量減少,,肱動脈血流介導的血管擴張最大值(FMD)降低。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老年肌少癥與動脈鈣化存在相關性:韓國一項針對31 108 例已行冠脈CT 檢查者的調查,肌少癥占15.3%,,多因素分析證實,,隨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降低,冠脈鈣化積分增加的風險增大,。 丹麥社區(qū)男性白人的調查顯示,,隨著四肢骨骼肌質量降低,主動脈鈣化程度增大,。文獻報告的研究結果也存在差異,,可能與研究對象年齡選擇、握力的測量方法不同,、反映動脈彈性改變的指標不同及種族人群的差異有關,。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是導致老年人死亡和影響其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其與老年肌少癥的關系目前尚未受到足夠重視,。 對老年高危人群及時進行肌少癥,、動脈硬化的篩查,給予必要的運動處方,、營養(yǎng)飲食策略調整,、調酯治療,有望控制或延緩肌少癥,、動脈硬化進展,,從而改善預后,。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huán)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