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寫心境 筆墨載閑情 一一解讀劉維陽先生繪畫作品 文|尹宣勝 圖|劉維陽
境由心造,、境中生情,、借景抒情,閑心者閑情,。借用馮夢龍三言中的詩句: 人人盡說清閑好,,誰肯逢閑閑此身? 不是逢閑閑不得,,清閑豈是等閑人,? “閒”字,是門字中著個月字,,你看那一輪明月,,只見他忙忙的穿窗入戶,那天上清光不動,,卻是冷淡無心,。人學得他,便是鬧中取靜,才算得真閑,。 中國繪畫史從漢代開始繪畫隊伍就分為文人畫家,、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工。從北宋開始,,文人畫占據(jù)中國繪畫史的主流,。而文人畫家中經(jīng)歷歲月的滌蕩、洗禮而被載入史冊的多為境界超塵脫俗,、閑云野鶴之類,。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入世與出世成為文人經(jīng)營人生的兩種修為方式,。出世的隱逸思想和隱逸的生活方式從唐代以后就成為文人的一種生命理想的歸宿。 繪畫也是一種修行,,傳統(tǒng)文人畫家中的少數(shù)沒經(jīng)歷什么與世俗名利瓜葛而直入隱逸的,,如黃公望、錢選,、龔賢等,;而有些畫家經(jīng)歷了與世俗的糾糾纏纏而最終放下,如倪云林,、石濤等,;還有處于出世與入世之間纏纏綿綿、自我矛盾沖突的,,最典型的是朱耷,;最下作的而不能入品的是那種麻木不仁、以畫混名甚或欺世盜名者,。凡此林林總總,,畫壇百態(tài) 、境界不一,! 1971年,,八歲的劉維陽跟隨父親劉知白被下放到龍里洗馬,一個僻靜的鄉(xiāng)鎮(zhèn),。歲月艱辛、生活困頓,, 知白先生依然筆耕不輟,。二王橋、燕子巖……洗馬河的山山水水不斷進入到知白先生繪畫的精神世界,,也成了少年劉維陽游藝的樂土,。知白先生的安貧樂道與良善的身體力行深深暈染了少年劉維陽。 經(jīng)歷了富貴與生死的知白先生在繪畫的天地里追求還純返樸的人生境界。他一生無求于世,,不以贊毀撓懷,,一切富貴利達摒而去之,與山水花鳥相狎,,最終成就了這一位筆寫潑墨大寫意大家,,也成就了劉維陽先生一生不菲的精神財富:做人的精神品質(zhì)、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素養(yǎng)和一雙對傳統(tǒng)書畫認知與解讀的慧眼,! 劉維陽先生是一個性情中人,,行事處人跟著感覺走,這是一種天然的藝術(shù)家性格,。“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語),,在這機心重重的功利化社會,這種感性性格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容易遭遇誤解與傷害,。在遭逢現(xiàn)實不妥之時,,劉維陽先生用佛教的“一切隨緣”來寬釋人生處事的困頓與無力,緣生緣起,、緣起緣滅,。與企盼“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功利型的畫家截然不同的是劉維陽先生的一種在野心性,。 “在山為小草,,出山為囚籠”(趙孟頫語),在山的小草遠離世俗名利的紛擾,,傳統(tǒng)文人畫家大多選擇現(xiàn)實或心中慕求的歸野,。中國畫是一種自我心性的表達,隨性,、隨心是一種自然的本真,!如晉王曠所言:吾自畫之,吾自書之,,則其書畫,,空無依傍,能有真我,。何謂真我,,譬如摹臨畫本,往往貌人,,以神非,;若能自出機杼,,無論工拙,皆有一種精神,,即為真我,。 有傳統(tǒng)尤其有自己,由于劉維陽先生經(jīng)歷的社會氛圍,,尤其是其文化心理情結(jié)的某種緣由,,他以直入元明清時期“有我之境”(即明代王世貞在總結(jié)宋元山水畫時說的第三種藝術(shù)意境一一“有我之境”)的繪畫源流而進入傳統(tǒng),化傳統(tǒng)為所用,。“藝術(shù)是有蘊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語:蘊味指示意識與潛意識,,畫面的預(yù)設(shè)與意識有關(guān),而畫面的性,、陌生感有時與潛意識有一種莫名的不謀而合),,劉維陽先生的山水畫沒有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樣或精巧,而是通過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形象以筆墨趣味來傳達出畫家主觀的心緒,。畫面景物平淡,但情趣雅致 ,。 “山水之勝,,得之目,寓諸心,,而形于筆墨之間者,,無非興而已矣。”(沈周:《書畫匯考》),,“遠山一起一伏則有勢,,疏林或高或下則有情。”(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閑情寫意蕩詩心”([八仙體]),,“詩畫本一律”(蘇東坡畫論),自然對象,、山水景物成了劉維陽先生表達心境,、情緒意興的方式。 記得前年秋天某日晚上的一次相聚,,劉維陽先生與我隨興小酌兩杯,,他不經(jīng)意間談起對少年時期心性清澄透明的向往與回歸,并拿起案板下他十二歲學習石濤山水畫的習作,,秉性真誠而明悟了自然之理,、山水之理(即自誠明)。 中國畫的學習,,不僅是技法形式的學習與體悟,更重要的是自我心境的修煉與提升!中國畫追求自誠明的自然境界,,《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由秉性真誠而明悟天理,,這叫作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內(nèi)心真誠,,這叫作教化,;真誠就會明白天理,明白天理就會真誠,。 什么最巧,,天工最巧;什么最拙,,天工最拙,,大巧若拙。宋代蘇東坡要求詩畫的境界要“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藝美術(shù)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國向來把玉作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美 ,??梢哉f,一切藝術(shù)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趨向于玉的美:內(nèi)部有光采,但是含蓄的光采,,這種光采是極絢爛,,又極平淡! 平淡率真的人生,,平淡天真的藝術(shù)志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丹青寫心境,,筆墨載閑情,,相信劉維陽先生在藝術(shù)人生旅途走得更遠,、更好!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藝術(shù)學院美術(shù)系) |
|
來自: 昵稱27427779 > 《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