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以前,,漢字的書體并沒有統(tǒng)一的專門的名稱,。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實施文字統(tǒng)一的舉措,,才有了“篆”,、“隸”的說法。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敘》認為:“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p> 《說文》訓“篆”為“引書”,。許慎為什么以“引書”為“篆”的本義?應該承認,,說“篆”是官書,,是銘刻,只是說到了“篆”的使用,,而必須從“篆”的體式上去理解“引書”的內在涵義,,這樣才能準確地界定“篆”,。“引”的本義是拉弓,,就是說弓張為“引”,。而篆書,特別是小篆,,運筆縱長,,強調向下筆勢傾向非常明顯,圓轉而挺修,,使字形成為長方形,,字形的下部分一般都是均勻修長的線腳。由此可見,,《說文》認為的“引”,,既是篆書書寫的運筆的動作特征的概括,又是篆書筆畫線條和形體間架結構的突出特點,。我們在此也應強調,,許慎心目中的“篆”應該主要是指小篆。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篆書”含義廣泛,,包括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雄渾質厚的兩周全文,、風格多樣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篆書和圓勻挺健的秦小篆等,。秦以前的文字稱為大篆,歷時達千年之久,;秦篆稱為小篆,,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一類是秦和秦以前的篆書,,即考古發(fā)掘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以及石鼓文和秦刻石等;另一類是以后的作品,,如漢代的碑額,、三國時期的《天發(fā)神讖碑》、唐代李陽冰,、清代錢坫,、鄧石如等的書法作品。 篆書藝術的表現(xiàn)力是極其豐富的,,同樣是篆書創(chuàng)作,,可以出現(xiàn)許多種不同的體態(tài)和風格。要寫好篆書,,首先必須掌握小篆,,進而上溯到石鼓文,。然后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上下功夫,然后就能寫甲骨文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多種書體,。 有人認為篆書是被淘汰了的書體,,可有可可無,其實這是十分錯誤的觀點,。歷史上—些著名的書家和書學理論家如黃山谷,、姜白石、王澍都認為學書而不窮篆隸,,則不知用筆的方圓,,即使是要專攻真、行,、草,,也還需要研討篆書,。后代法書,,摻人篆筆是常事,而且其功夫的深淺,,決定著水平的高下,。篆書要求筆筆中鋒,筆筆實在,,結構對稱,,造型美觀,是書法研習的極好書體,;篆書能使習書者對文字演變源流有一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文字學基礎知識;篆書的學習能增加端莊,、古樸,、厚重的書法修養(yǎng),增強和擴大書法的表現(xiàn)力:對于準備學習篆刻的人,,寫篆書是一條不能缺少的必經之路,。所以,篆書的學習與研究是不可忽視的,。 篆書,,在歷代書法中著名的大家為數(shù)不多,如秦之李斯,,唐之李陽冰等,。秦以下,直到明代,,篆書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所以水平不高,。但篆書在清代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出現(xiàn)了大名鼎鼎的鄧石如和吳昌碩等一批大家,。鄧石如以秦篆為基礎,,參以漢篆、漢碑額和隸書的筆法,,一改從秦代以來寫篆書的呆板方法,,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妒奈摹敷w態(tài)堂皇,,字體繁多,圓活奔放,,筆法嚴謹,,氣勢雄強,樸茂自然,,對后世篆書的影響頗大,,有“千古篆法之祖”之稱。晚清的篆書名家范永祺,、楊沂孫,、吳大瀲、吳昌碩等人無―不受其影響,,并從中脫胎而出,,其中以吳昌碩成就最大。 “篆尚婉而通”,,篆書的筆勢從甲骨文,、金文、石鼓到小篆都具有不同形體,,而且在同一形體之中,,又各有不同的風格。學習篆應該溯本求源,,就像學隸書必須從漢碑人手一樣,。習篆不宜參人別的筆意,要忠于原作的筆態(tài)神韻,,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個人風格和面目,。當習篆已具備了相當?shù)幕A后,也可參考一些大家的臨習作品,,從中吸取營養(yǎng),,如趙之謙臨《嶧山碑》、吳昌碩臨《石鼓文》等,。 必須強調,,練習篆書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先要認識篆字。學習小篆,,先要讀讀許慎的《說文解字》,;學習大篆,就應該懂得金文及甲骨文方面必須掌握的常識,??傊纫R篆,,才能寫篆,,而且也才能把篆書寫好。不然,,所寫的篆書,,謬誤百出,即使用筆正確,,結構好,,最后也是白費力。 寫篆書,,一般都是從小篆人手,。同樣,要識篆字,,也應從認小篆開始。在練習篆書的用筆和結構的同時,,把《說文解字》的540個部首臨寫記熟,,這樣就給習篆書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