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盆景的制作和鑒賞標準中引入了“自終單”(生境),、“藝術(shù)美”(畫境),、“意境美”幾個概念,這未嘗不可,。但有的同志說“意境”是盆景的生命,“意境美”是盆景鑒賞最重要的標準,。對這種觀點,本人不甚贊同。 縱觀近幾年國內(nèi)各名家的所謂具有“意境”的盆景,其中樹木盆景的所謂“意境”,說穿了只不過以題名取勝而已,。如《驕楊頌》,、《高潔圖》、《劫后余生》等等,從盆景本身說,都是不錯的作品,如要說其具有什么“意境”,卻又大謬不然了,。賀淦蓀先生的黃楊盆景,如不題名《驕楊頌》,誰能聯(lián)想到毛主席“我失驕楊君失柳”的名句呢?又怎能起到“緬懷先烈”的作用呢?其雀梅盆景,如不題名《高潔圖》,且加以解釋說明,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作片的雀梅也不象松樹,鐘乳石座與垂懸之冰更是風馬牛不相及,更聯(lián)系不上陳毅同志“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的名句了,。《劫后余生》也是如此。這不是以題名取勝么? 山水盆景,、樹石盆景是不是容易體現(xiàn)所謂的“意境”呢?看起來是如此,其實不然,。藝術(shù)是不分地區(qū)、民族甚至國界的,。一件好的藝術(shù)品,應該能得到大家的公認,諸如維納斯塑像,蒙塞尼娜油畫一樣,。而一些盆景的“意境”卻不其然。例如《風在吼》,那強烈的動勢,那蒼勁的樹干,那獨具巨心的樹枝造型·,確實是一件不可多見的銘品,題名《風在吼》也恰如其分,。但要說能使人聯(lián)想到“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的雄偉氣勢,卻又言過其實了,。一個外國人或一個不知《黃河大合唱》的中國人能產(chǎn)生這種聯(lián)想嗎?如讓一個生境貧寒,又讀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人看了,可能會產(chǎn)生“吹我屋上三重茅”的擔憂呢!這不是一件作品,一樣命名,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或幾種意境了么?再說,如果把《風在吼》中的主件換一下,換成幾棵定向整形的嫩枝或隨風歪倒的小草,即使命名《風在吼》,也不會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梢娺@個作品的得獎乃至得到大家的公認,其原因不是所謂的“意境”,而是具有自然美、藝術(shù)美,、蒼勁入畫的樹樁在起作用,。 盆景的制作和鑒賞則首重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在此基礎(chǔ)上,如同時具有深遠的“意境”,這當然是一件雅事,但這種“意境”絕不是以題名取勝的“意境”,也不是只有作者自己或少數(shù)幾個人能夠理解的“意境”,。如果動不動談什么“意境”,甚至說“意境”是盆景的生命,可能會使中國盆景成為少數(shù)騷人墨客排遣閑情的玩物,而難為廣大百姓所接受和欣賞,可能會出現(xiàn)一大批栽幾根信手拈來的小草,擺幾塊隨處可見的石頭,題一個詩情橫溢的名稱的“意境盆景”及“意境盆景藝術(shù)家”,那時中國盆景還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以上是我的膚淺看法,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懂盆景藝術(shù),也許有人會罵我胡言亂語,但伍宜孫先生,、梁悅美女士也有過類似的論述,孔泰初、周瘦鵑也從未提過什么“意境是盆景的生命”之類的觀點,難道他們都不懂盆景藝術(shù)么?
|
|